元钱的医疗补助:现在住的是6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每月只需要房租30.5元,家里的有线 电视费可以减免一半;由于近期物价上涨,从8月份开始一家三口还能享受30元钱的临时 物价补贴:儿子今年考上了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国家政策可以享受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 陈辅青说:“要不是政府部门的帮助,我们的生活真是连想都不敢想。虽然现在的生活仍然 很困难,但是我觉得有依靠、有盼头 在河南农村的另一家,同样享受到了多项保障、补助政策。王红旗是兰考县葡萄架乡贺 村村民,全家3口人,儿子正在上初中。王红旗也算了一笔账:家里一共8亩耕地,免农业 税一年少支出200多元,种粮直补400元:良种补贴一亩地免费提供良种25斤,市场上 斤要2元,这也省下了400元;实行了“两免一补”后,孩子上学一年下来可节省学费300 元:从2006年开展合作医疗,每人每年交10元钱,一旦生了大病,可以报销70%的药费。 对国家的这些政策,我打心里高兴和满意,将来的日子更有盼头。”王红旗说 城乡两个家庭的小账目,集中体现了近年来中央对困难群体的关切、对农村的支持。今 年以来,中央在减灾救灾、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 要决策,老百姓生活中多了社会保障的温暖,少了后顾之忧。 从不安全不卫生到安心放心 “过去工厂周围到处堆放的是电石泥渣和粉煤灰,一刮风漫天飞舞。这些废气中含有大 量化学物质,飘到农田会污染庄稼、落到水里会污染水源,村民吃喝既不卫生又不安全 今年37岁的银川市居民郭伏生所说的工厂,是他们家附近的宁夏金昱元化工集团 作为全国无机碱行业的重点企业,金昱元化工集团过去每年排放电石泥渣300多万吨 为改变这一现状,2004年金昱元公司投资12亿元,自主研发电石废渣生产水泥循环利用技 术,把粉煤灰、电石泥渣等传统的固体废物回收作为原料来生产水泥 金昱元化工集团走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在郭伏生那里的直接感受是:“自从企业不 再乱放废弃物后,不仅见不到废物连异味都没有,与企业一墙之隔照样能种庄稼。” 郭伏生从身边生活变化中感受到的是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 今年以来,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越来越具有刚性。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绿色信贷等一系列 节能、环保新政相继出台。相信像郭伏生一样可以享受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老百姓会越 来越多
元钱的医疗补助;现在住的是 60 多平方米的廉租房,每月只需要房租 30.5 元,家里的有线 电视费可以减免一半;由于近期物价上涨,从 8 月份开始一家三口还能享受 30 元钱的临时 物价补贴;儿子今年考上了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国家政策可以享受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 陈辅青说:“要不是政府部门的帮助,我们的生活真是连想都不敢想。虽然现在的生活仍然 很困难,但是我觉得有依靠、有盼头。” 在河南农村的另一家,同样享受到了多项保障、补助政策。王红旗是兰考县葡萄架乡贺 村村民,全家 3 口人,儿子正在上初中。王红旗也算了一笔账:家里一共 8 亩耕地,免农业 税一年少支出 200 多元,种粮直补 400 元:良种补贴一亩地免费提供良种 25 斤,市场上一 斤要 2 元,这也省下了 400 元;实行了“两免一补”后,孩子上学一年下来可节省学费 300 元:从 2006 年开展合作医疗,每人每年交 10 元钱,一旦生了大病,可以报销 70%的药费。 “对国家的这些政策,我打心里高兴和满意,将来的日子更有盼头。”王红旗说。 城乡两个家庭的小账目,集中体现了近年来中央对困难群体的关切、对农村的支持。今 年以来,中央在减灾救灾、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 要决策,老百姓生活中多了社会保障的温暖,少了后顾之忧。 从不安全不卫生到安心放心 “过去工厂周围到处堆放的是电石泥渣和粉煤灰,一刮风漫天飞舞。这些废气中含有大 量化学物质,飘到农田会污染庄稼、落到水里会污染水源,村民吃喝既不卫生又不安全。” 今年 37 岁的银川市居民郭伏生所说的工厂,是他们家附近的宁夏金昱元化工集团。 作为全国无机碱行业的重点企业,金昱元化工集团过去每年排放电石泥渣 300 多万吨。 为改变这一现状,2004 年金昱元公司投资 1.2 亿元,自主研发电石废渣生产水泥循环利用技 术,把粉煤灰、电石泥渣等传统的固体废物回收作为原料来生产水泥。 金昱元化工集团走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在郭伏生那里的直接感受是:“自从企业不 再乱放废弃物后,不仅见不到废物连异味都没有,与企业一墙之隔照样能种庄稼。” 郭伏生从身边生活变化中感受到的是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 今年以来,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越来越具有刚性。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绿色信贷等一系列 节能、环保新政相继出台。相信像郭伏生一样可以享受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老百姓会越 来越多
深化改革,为又好又快护航 同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新的矛盾新的问题。突出 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还比较突出,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的 压力:食品价格的上涨受畜产品生产周期及国际粮价影响,近期难以回落,价格上涨压力还 比较大: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较多,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 盾短期内还难以根本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深化各项改革加以推动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 平的关键。中央为什么一再强调要突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国社 科院研究员张卓元说,经验告诉我们,近些年来经济过热苗头的一再出现,一个强有力推手 即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用不能顺畅发挥 政府这种短期行为还与现行财政体制紧密相关。现行的“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的 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承受较大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不利于经 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深化 有关改革 我国资源能源被滥用和浪费:高能耗、高污染产品之所以大量出口,皆因为我国资源能 源价格太低。资源能源价格不合理,推广、运转节能技术所增加的成本往往远高于节约所带 来的好处,企业由此缺乏节能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GDP增长的政绩考核机制也助长地 方干部对节能减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应大力深化资源税费改革 深化金融改革是遏制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手段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运用的人民币资金,占到整个金融体系人民币资金运用总量的 75%。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分析认为,这种以大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使 得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贷款。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不利于扩大就业,造成城乡差距 扩大和收人分配不均。因此,应多发展一些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劳动密集型中小型 企业和农户,多创造就业机会,以缩小城乡差距 总之,应利用当前国民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结 构性、体制性问题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改革,为又好又快护航 同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新的矛盾新的问题。突出 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还比较突出,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的 压力;食品价格的上涨受畜产品生产周期及国际粮价影响,近期难以回落,价格上涨压力还 比较大: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较多,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 盾短期内还难以根本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深化各项改革加以推动。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 平的关键。中央为什么一再强调要突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国社 科院研究员张卓元说,经验告诉我们,近些年来经济过热苗头的一再出现,一个强有力推手 即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 GDP,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用不能顺畅发挥。 政府这种短期行为还与现行财政体制紧密相关。现行的“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的 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承受较大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不利于经 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深化 有关改革。 我国资源能源被滥用和浪费:高能耗、高污染产品之所以大量出口,皆因为我国资源能 源价格太低。资源能源价格不合理,推广、运转节能技术所增加的成本往往远高于节约所带 来的好处,企业由此缺乏节能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GDP 增长的政绩考核机制也助长地 方干部对节能减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应大力深化资源税费改革。 ——深化金融改革是遏制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手段。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运用的人民币资金,占到整个金融体系人民币资金运用总量的 75%。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分析认为,这种以大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使 得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贷款。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不利于扩大就业,造成城乡差距 扩大和收人分配不均。因此,应多发展一些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劳动密集型中小型 企业和农户,多创造就业机会,以缩小城乡差距。 总之,应利用当前国民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结 构性、体制性问题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上海:“居家养老”解民忧 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正以超过先前人们估计的速度推进。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化机 构养老之外,上海市正在探索一种“社区一家庭”互动的居家养老模式,为老有所养再多加 根拐杖”。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在家庭,依托在社区,家庭与社区互动,通过日托和上 门等形式对老人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等。 朝九晚五的“日托”养老 在“托老所”住了半年后,81岁的老太太汪兴芬发现自己已离不开这个新兴的养老场所 记者近日在上海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的社区老人日托所看到汪兴芬时,她正十分投入地和 其他20多位老人一起做着健身操。随后,在“助老员”的带领下,他们又合唱了一首《红 军不怕远征难》。 去年年底,汪老太太所在的广中路街道新建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将顶楼精心装修 安装了电梯,辟成社区老人日托所。记者看到,室内有舒适的卧榻、躺椅,还有新置的钢琴、 音响、液晶电视,窗外则是一个屋顶花园,绿草如茵。 这个老人日托所,目前接收了30位老人,年龄多在70岁以上,最年长的已有89岁 老人们早上过来活动。下午回家,中午在二楼的社区食堂吃饭。家住得远的老人,来回还有 车免费接送。 汪老太太的家离老人日托所仅几步之遥。去年年底搬进来以前,她曾经犹豫了好一阵子。 儿子跟她说:“家里就是再穷,总有你一口饭吃,住什么日托所,人家还以为你是被赶出家 门呢!”许多恋家的老人们在家其实过得并不快乐。汪老太太说,每天儿子上班,孙子上学, 平时在家除了看看电视实在无事可干,只好找小区里同样无所事事的老人们搓麻将。进了日 托所后,汪老太太对这里的生活很适应,老人们白天在此集体活动,晚上回家和家人团聚, 没有“被家人抛弃”的心理阴影。她很喜欢这种“朝九晩五”的生活,“感觉自己年轻了许 多”。 据介绍,目前虹口区已在区内各街道建立了12家日托所。“日托养老”已成为受老人们 欢迎的养老方式。 将助老服务送上门 同样是居家养老,家住上海徐汇区长桥街道长桥四村的罗秀英则是在家中享受着“送上 门”的养老服务。罗老太太今年84岁,双腿患有风湿病,行动不便,子女都不在身边,老 伴也已去世,只好常年独居。现实的困难曾让罗老太太感觉自己“活着就是受罪”。 再就业上岗的崔萍的出现改变了老人的生活。两年来,崔萍每周都会到罗老太太家去 3~4次。每次。她都会帮助老人料理餐食、清洁房间,然后陪老人聊天 有崔萍在,曾经度日如年的罗老太太总觉得“两个小时过得特别快”。崔萍要走了,老 人拉着她的手不让走。崔萍说,像罗老太太这样的高龄独居老人,不但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更渴望精神上的慰藉。 崔萍的正式身份是“助老服务员”,她的“单位”是街道的“助老服务社”。罗老太太开 心的原因还在于:这种上门助老的服务,不需要她出一分钱。 两年前,罗老太太把自己的困难情况向居委会作了说明,并递交了助老服务补贴的申请 资料。街道在确认老人的经济状况属“低保”后,由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罗老太 太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状况等评估后,建议由街道助老服务社为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同 时以“服务券”的形式对其进行每月3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 崔萍说,她现在一共照顾着6名高龄独居老人,每月的助老收入约有1300元。长桥街 道助老社社长谷家娣介绍说,现在该社共有服务员42名,大多由再就业者、外来人员以及 部分退休人员担任。这批助老服务员忙碌在整个社区内,为275名政府补贴和49名自费购
上海:“居家养老”解民忧 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正以超过先前人们估计的速度推进。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化机 构养老之外,上海市正在探索一种“社区一家庭”互动的居家养老模式,为老有所养再多加 “一根拐杖”。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在家庭,依托在社区,家庭与社区互动,通过日托和上 门等形式对老人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等。 朝九晚五的“日托”养老 在“托老所”住了半年后,8l 岁的老太太汪兴芬发现自己已离不开这个新兴的养老场所 了。 记者近日在上海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的社区老人日托所看到汪兴芬时,她正十分投入地和 其他 20 多位老人一起做着健身操。随后,在“助老员”的带领下,他们又合唱了一首《红 军不怕远征难》。 去年年底,汪老太太所在的广中路街道新建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将顶楼精心装修, 安装了电梯,辟成社区老人日托所。记者看到,室内有舒适的卧榻、躺椅,还有新置的钢琴、 音响、液晶电视,窗外则是一个屋顶花园,绿草如茵。 这个老人日托所,目前接收了 30 位老人,年龄多在 70 岁以上,最年长的已有 89 岁。 老人们早上过来活动。下午回家,中午在二楼的社区食堂吃饭。家住得远的老人,来回还有 车免费接送。 汪老太太的家离老人日托所仅几步之遥。去年年底搬进来以前,她曾经犹豫了好一阵子。 儿子跟她说:“家里就是再穷,总有你一口饭吃,住什么日托所,人家还以为你是被赶出家 门呢!”许多恋家的老人们在家其实过得并不快乐。汪老太太说,每天儿子上班,孙子上学, 平时在家除了看看电视实在无事可干,只好找小区里同样无所事事的老人们搓麻将。进了日 托所后,汪老太太对这里的生活很适应,老人们白天在此集体活动,晚上回家和家人团聚, 没有“被家人抛弃”的心理阴影。她很喜欢这种“朝九晚五”的生活,“感觉自己年轻了许 多”。 据介绍,目前虹口区已在区内各街道建立了 12 家日托所。“日托养老”已成为受老人们 欢迎的养老方式。 将助老服务送上门 同样是居家养老,家住上海徐汇区长桥街道长桥四村的罗秀英则是在家中享受着“送上 门”的养老服务。罗老太太今年 84 岁,双腿患有风湿病,行动不便,子女都不在身边,老 伴也已去世,只好常年独居。现实的困难曾让罗老太太感觉自己“活着就是受罪”。 再就业上岗的崔萍的出现改变了老人的生活。两年来,崔萍每周都会到罗老太太家去 3~4 次。每次。她都会帮助老人料理餐食、清洁房间,然后陪老人聊天。 有崔萍在,曾经度日如年的罗老太太总觉得“两个小时过得特别快”。崔萍要走了,老 人拉着她的手不让走。崔萍说,像罗老太太这样的高龄独居老人,不但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更渴望精神上的慰藉。 崔萍的正式身份是“助老服务员”,她的“单位”是街道的“助老服务社”。罗老太太开 心的原因还在于:这种上门助老的服务,不需要她出一分钱。 两年前,罗老太太把自己的困难情况向居委会作了说明,并递交了助老服务补贴的申请 资料。街道在确认老人的经济状况属“低保”后,由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罗老太 太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状况等评估后,建议由街道助老服务社为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同 时以“服务券”的形式对其进行每月 300 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 崔萍说,她现在一共照顾着 6 名高龄独居老人,每月的助老收入约有 1300 元。长桥街 道助老社社长谷家娣介绍说,现在该社共有服务员 42 名,大多由再就业者、外来人员以及 部分退休人员担任。这批助老服务员忙碌在整个社区内,为 275 名政府补贴和 49 名自费购
买养老服务的老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根据上海市“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上海将基本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即90% 的老人由家庭自我照顾养老、7%的老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人享受养老院、福 利院等机构养老服务。以此测算,届时将有25万左右老年人能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目前, 上海正在加速构建“居家一社区一机构”联动的养老服务体系
买养老服务的老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根据上海市“十一五”规划,到 2010 年,上海将基本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即 90% 的老人由家庭自我照顾养老、7%的老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人享受养老院、福 利院等机构养老服务。以此测算,届时将有 25 万左右老年人能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目前, 上海正在加速构建“居家一社区一机构”联动的养老服务体系
让残疾人维权真正无障碍 如何充分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使法律援助工作社会效益最大化?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 司法局在实践中努力创新,设身处地为残疾人开辟维权“绿色通道”,让残疾人真正在生理 心理、经济和信息上实现了维权无障碍。 让维权者进得了门 王女士1994年在工作中脊椎受伤,伤后单位一直没有予以工伤认定,仅靠三四百元病 退工资维持生活。十多年来王女士一直四处上访、申诉。“每当去申诉时,我都希望办公室 楼层最好低些,最好有电梯。”回忆起那段日子,王女士说,除了心理上委屈、焦虑以外 身体也觉得很累。 今年,王女士找到盘龙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在这里,让她感受最深的 除了中心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便捷的设施也让她觉得十分省心、省力。 盘龙区司法局局长兼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周红玉说:“残疾人有冤无处诉的原因有时很简 单,那就是告状无门一一是真进不了门。” 为了让残疾人能够顺利求助,盘龙区司法局建设了残疾人“生理无障碍”办公区。记者 看到,为使残疾人接待室符合无障碍标准,中心将接待室大门由原来的0.9米宽改造成了现 在的1、2米宽,这样可以方便轮椅岀入。另外,室内的办公桌椅等都按照无障碍标准做了低 位化处理。 营造“家”的氛围 姚仁萍的丈夫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时受伤几乎成了植物人。姚仁萍至今清楚地记得, 她是在2005年7月28日早上9点来到援助中心的,当见到陈坚律师时,她只会一个劲地拉 着陈律师的手哭,直到中午12点,才把所有情况说清楚。其间,陈律师一直很耐心地听她 哭诉,并不时安慰她,中午还从食堂给她打饭吃。中心受理了她丈夫的援助申请,最终经律 师据理力争,法院判决被告依法赔偿姚仁萍近16万元 “假如我是残疾人”、“假如残疾人是我的亲戚朋友”,这是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在为 残疾人提供服务中,经常换位思考的问题。陈坚说,通过努力营造良好的维权环境和氛围, 中心变成了残疾人及其家属诉苦衷、找说法、讨公道的地方,真正为他们维权开辟了一条心 理无障碍通道 “让残疾人打得起官司” 残疾人群体往往无经济来源和依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普遍存在“请律师难”“打官 司难”和“打不起官司”的问题。中心开辟了经济无障碍通道,通过制度保障,使残疾人在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敢打官司。打得起官司,也打得赢官司。 位来自会泽县的农村妇女,去年9月与丈夫一起在一私人建筑工地打工时,丈夫不慎 摔断脊椎,老板在医院留下2000元后就不再付费。这位中年村妇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 了盘龙区法律援助中心。中心了解案情后,立即为她代写了诉状,联系法院,并要求法院按 有关规定,作出减、免、缓交诉讼费的决定并予以立案 在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盘龙区司法局积极与法院和有关部门协调沟通, 请求他们减少、免除或缓收残疾人的诉讼费用或其他费用,为残疾人维权开绿灯。 搭建“无死角”维权网络 在我国,法律援助是指国家设立……”双目失明的黄女士,用手指触摸着一张牛皮纸 轻轻地读着,微微颤抖的声音透出了她内心的激动。就是这个盲文版的《盘龙区法律援助指 南》,让她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得到法律援助,以家庭暴力的理由起诉离婚 为能让残疾人知晓盘龙区司法局法律援助的“助残便残”举措。盘龙区司法局法律援助 中心开辟信息无障碍通道,通过多渠道发布信息,扩大残疾人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覆盖面 法律援助中心目前已累计编印发放残疾人法律援助宣传资料6万余份,针对盲人和聋哑人等
让残疾人维权真正无障碍 如何充分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使法律援助工作社会效益最大化?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 司法局在实践中努力创新,设身处地为残疾人开辟维权“绿色通道”,让残疾人真正在生理、 心理、经济和信息上实现了维权无障碍。 让维权者进得了门 王女士 1994 年在工作中脊椎受伤,伤后单位一直没有予以工伤认定,仅靠三四百元病 退工资维持生活。十多年来王女士一直四处上访、申诉。“每当去申诉时,我都希望办公室 楼层最好低些,最好有电梯。”回忆起那段日子,王女士说,除了心理上委屈、焦虑以外, 身体也觉得很累。 今年,王女士找到盘龙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在这里,让她感受最深的 除了中心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便捷的设施也让她觉得十分省心、省力。 盘龙区司法局局长兼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周红玉说:“残疾人有冤无处诉的原因有时很简 单,那就是告状无门——是真进不了门。” 为了让残疾人能够顺利求助,盘龙区司法局建设了残疾人“生理无障碍”办公区。记者 看到,为使残疾人接待室符合无障碍标准,中心将接待室大门由原来的 0.9 米宽改造成了现 在的 1.2 米宽,这样可以方便轮椅出入。另外,室内的办公桌椅等都按照无障碍标准做了低 位化处理。 营造“家”的氛围 姚仁萍的丈夫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时受伤几乎成了植物人。姚仁萍至今清楚地记得, 她是在 2005 年 7 月 28 日早上 9 点来到援助中心的,当见到陈坚律师时,她只会一个劲地拉 着陈律师的手哭,直到中午 12 点,才把所有情况说清楚。其间,陈律师一直很耐心地听她 哭诉,并不时安慰她,中午还从食堂给她打饭吃。中心受理了她丈夫的援助申请,最终经律 师据理力争,法院判决被告依法赔偿姚仁萍近 16 万元。 “假如我是残疾人”、“假如残疾人是我的亲戚朋友”,这是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在为 残疾人提供服务中,经常换位思考的问题。陈坚说,通过努力营造良好的维权环境和氛围, 中心变成了残疾人及其家属诉苦衷、找说法、讨公道的地方,真正为他们维权开辟了一条心 理无障碍通道。 “让残疾人打得起官司” 残疾人群体往往无经济来源和依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普遍存在“请律师难”、“打官 司难”和“打不起官司”的问题。中心开辟了经济无障碍通道,通过制度保障,使残疾人在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敢打官司。打得起官司,也打得赢官司。 一位来自会泽县的农村妇女,去年 9 月与丈夫一起在一私人建筑工地打工时,丈夫不慎 摔断脊椎,老板在医院留下 2000 元后就不再付费。这位中年村妇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 了盘龙区法律援助中心。中心了解案情后,立即为她代写了诉状,联系法院,并要求法院按 有关规定,作出减、免、缓交诉讼费的决定并予以立案。 在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盘龙区司法局积极与法院和有关部门协调沟通, 请求他们减少、免除或缓收残疾人的诉讼费用或其他费用,为残疾人维权开绿灯。 搭建“无死角”维权网络 “在我国,法律援助是指国家设立……”双目失明的黄女士,用手指触摸着一张牛皮纸 轻轻地读着,微微颤抖的声音透出了她内心的激动。就是这个盲文版的《盘龙区法律援助指 南》,让她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得到法律援助,以家庭暴力的理由起诉离婚。 为能让残疾人知晓盘龙区司法局法律援助的“助残便残”举措。盘龙区司法局法律援助 中心开辟信息无障碍通道,通过多渠道发布信息,扩大残疾人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覆盖面。 法律援助中心目前已累计编印发放残疾人法律援助宣传资料 6 万余份,针对盲人和聋哑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