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大步 “芦苇荡里落大雁”、“八百里洞庭起清波”……多少年来,洞庭美景如诗如画,令人神 往。然而,曾几何时,洞庭风光却被污染所困:数百家小造纸企业给这片被称为“长江之肾” 的美丽水域带来了致命污染,以致雁雀难留,鱼虾难觅 2006年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湖南省保卫洞庭湖的战役打响。这次行 动,使得湖区234家造纸排污企业被全部叫停,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很快得到了改善。 实际上,洞庭湖保卫战只是我国加强污染整治、促进节能减排众多行动的一个缩影。党 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节能减排措施,经济发展和 社会建设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大步迈进。 面对资源、环境瓶颈,党中央对发展模式作出了历史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但20多年过后,严峻的现实摆到了人们 的面前:资源、环境等因素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由于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各地目前对能源、资源有着强烈需求。但现 实状况是:我国不仅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因为利用率低下,短 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已不堪重负 据国家环保总局估算,仅2004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当年全国GDP的3.05%。 资源、环境已不堪重负!严峻的现实就这样触目惊心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别无选择,必 须放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新 的十字路口,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作出了发展模式的新抉择。 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 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髙,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3年10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经验教训,明确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新理念。中央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是一两句话的事情,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党的十六大以来,由于 党中央、国务院常抓不懈,全力推动,节能减排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国逐步踏上了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康庄大道 上下一心、多管齐下,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果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节能减排。对于 正在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为实现既定目标,近年来我国出 台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驾护航。综观这些措施,可谓有的放矢,亮点 纷呈: 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遏制高耗能产业投资过快增长势头, 国家相继发布了铜冶炼、铝、煤炭、水泥、电石、焦化、钢铁、电力等11个行业结构调整 的指导意见:今年1月~7月,取消了553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类(“两高一资”)商品 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对钢坯、焦炭等142项“两高一资”商品 加征或开征出口暂定关税:;进一步完善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降低能耗,諴少污染。根据国务院作岀的部署,继“十五 期间关停830万千瓦的小型火电机组之后,继“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关停5000万千瓦的小 火电机组,此举相当于每年可节约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超过160万吨。 实施“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政策,从源头堵住污染。国家环保总局对污染严重 的相关地方、企业实施了严厉的“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大步 “芦苇荡里落大雁”、“八百里洞庭起清波”……多少年来,洞庭美景如诗如画,令人神 往。然而,曾几何时,洞庭风光却被污染所困:数百家小造纸企业给这片被称为“长江之肾” 的美丽水域带来了致命污染,以致雁雀难留,鱼虾难觅。 2006 年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湖南省保卫洞庭湖的战役打响。这次行 动,使得湖区 234 家造纸排污企业被全部叫停,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很快得到了改善。 实际上,洞庭湖保卫战只是我国加强污染整治、促进节能减排众多行动的一个缩影。党 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节能减排措施,经济发展和 社会建设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大步迈进。 面对资源、环境瓶颈,党中央对发展模式作出了历史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但 20 多年过后,严峻的现实摆到了人们 的面前:资源、环境等因素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由于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各地目前对能源、资源有着强烈需求。但现 实状况是;我国不仅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因为利用率低下,短 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已不堪重负。 据国家环保总局估算,仅 2004 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当年全国 GDP 的 3.05%。 资源、环境已不堪重负!严峻的现实就这样触目惊心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别无选择,必 须放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新 的十字路口,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作出了发展模式的新抉择。 2002 年,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 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3 年 l0 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经验教训,明确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新理念。中央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5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是一两句话的事情,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党的十六大以来,由于 党中央、国务院常抓不懈,全力推动,节能减排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国逐步踏上了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康庄大道。 上下一心、多管齐下,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果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节能减排。对于 正在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为实现既定目标,近年来我国出 台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驾护航。综观这些措施,可谓有的放矢,亮点 纷呈: ——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遏制高耗能产业投资过快增长势头, 国家相继发布了铜冶炼、铝、煤炭、水泥、电石、焦化、钢铁、电力等 11 个行业结构调整 的指导意见;今年 1 月~7 月,取消了 553 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类(“两高一资”)商品 的出口退税,降低了 2268 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对钢坯、焦炭等 142 项“两高一资”商品 加征或开征出口暂定关税;进一步完善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根据国务院作出的部署,继“十五” 期间关停 830 万千瓦的小型火电机组之后,继“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关停 5000 万千瓦的小 火电机组,此举相当于每年可节约超过 5000 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超过 160 万吨。 ——实施“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政策,从源头堵住污染。国家环保总局对污染严重 的相关地方、企业实施了严厉的“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
一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启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这些政策措施,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许多地方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 节能减排力度。如山西省紧紧抓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关键环节,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成都 市关停了拥有20万千瓦级火电机组的华能成都电厂 许多企业也将节能减排视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中 央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2004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6家中 央企业联合发起《关于在中央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倡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目前,一批中央企业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得力的措施,全民的行动,带来的是良好的效果。在去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 降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所控制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8% 1月~5月,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0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05个百分 点 咬住目标不放松,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进行到底 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的要求相比,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相比,我们还有很大距离,面临许 多挑战。 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要减少10%。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去年我国没有实现年度节能减排的目标:今 年上半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没有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这些情况表明, 要完成“十一五”规划要求,还有相当的难度,必须采取更为得力的措施 促进节能减排,要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节能减排,地方政府是关键。但目前 一些地方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招商引资等内容,导致节能减 排任务被虚化。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并真正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 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促进节能减排,要进一步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手段。在继续有效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 我国还应更多地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如建立健全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体 系,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等。 促进节能减排,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要克服的困难也有很多。但是,资源、环境 攸关可持续发展,攸关子孙后代的福祉,我们无路可退,必须迎着困难而上,并取得全面胜 利
——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启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这些政策措施,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许多地方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 节能减排力度。如山西省紧紧抓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关键环节,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成都 市关停了拥有 20 万千瓦级火电机组的华能成都电厂。 许多企业也将节能减排视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中 央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2004 年 11 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 6 家中 央企业联合发起《关于在中央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倡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目前,一批中央企业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得力的措施,全民的行动,带来的是良好的效果。在去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 降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所控制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 GDP 能耗同比下降 2.78%; 1 月~5 月,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 0.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 0.5 个百分 点。 咬住目标不放松,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进行到底 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的要求相比,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相比,我们还有很大距离,面临许 多挑战。 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要减少 10%。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去年我国没有实现年度节能减排的目标;今 年上半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没有完成单位 GDP 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这些情况表明, 要完成“十一五”规划要求,还有相当的难度,必须采取更为得力的措施。 促进节能减排,要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节能减排,地方政府是关键。但目前 一些地方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招商引资等内容,导致节能减 排任务被虚化。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并真正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 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促进节能减排,要进一步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手段。在继续有效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 我国还应更多地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如建立健全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体 系,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等。 促进节能减排,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要克服的困难也有很多。但是,资源、环境 攸关可持续发展,攸关子孙后代的福祉,我们无路可退,必须迎着困难而上,并取得全面胜 利
我国金融改革加速前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一直加速前行:以股权分置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改 革取得成效,股市成为企业融资与百姓投资的重要领域: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顺利实 施,为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币浮动汇率机制的逐步形成 农村金融改革的启动保障了我国金融体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金融业正以崭新的姿 态,迎接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我国以股市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发展迅速,方便企业融资的同时,百姓也有了更多的投资 渠道 今年8月23日,在蓝筹板块带动下,沪综指突破5000点关口,再创历史新高。2006 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长达4年的持续低迷之后,实现了转折性变化。越来越多的 普通百姓开始将股票市场作为重要的投资方向,以分享中国企业的成长收益。很多在海外上 市的企业也纷纷回归A股,分享资本市场的繁荣。目前,我国内地股市市值己与2006年 GDP相当。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提高,居民理财品种增多,使 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局面有所改变,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2005年8月,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联合颁布《关于上市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9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一场 旨在实现“同股同权”的证券市场改革由此启动。从清华同方、三一重工、紫江企业和金牛 能源成为首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开始,时至今日,中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已经完成股改 程序,中国股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夯实了我国股市的发展基础。 2006年12月30日,我国首只中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天津设立。 这既是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同时也开创了我国资本市场直接投融资的新 模式和新渠道。今年6月,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管理着总额达4712亿美元的207个基金 类投资机构齐聚天津滨海新区。以一场资本“盛宴”“快速约会”国内中小企业。长期面临 银行贷款难的中小企业,有望借助股权投资基金实现快速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发展,它们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迎 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2006年6月,中国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同年7月回归A股市场。2006 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A股与H股同步上市,共募集资金约191亿美元,创下了首次公开 发行集资额居全球之最的纪录。继2006年年报之后,无论是以A+H方式在两地上市的工行、 中行、交行,还是今年9月即将回归A股市场的建行,再一次向投资者交出令人欣慰的“答 卷”——2007年中报:工行实现净利润4139亿元,同比增长614%:中行实现净利润29543 亿元,同比增长51.68%:建行实现净利润342.5亿元,同比增长47.5%:交行实现净利润 89.18亿元,同比增长3743%。几大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以其稳健成长的业绩,既证明了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功,也昭示了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历史上的我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曾长期受到不良贷款的困扰,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内的国际权威金融机构、专家学者,都曾对中国银行业的健康状况表达了担忧。在第二次全 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凝聚社会各方面对改革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共 识,作出了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以改革化解历史积淀的金融风险、促 进金融的稳定和发展。 2003年9月,国务院选择中行、建行进行试点。历经注资、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 者、境内外发行股票上市等一系列过程,目前中行、建行和工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已经接近国 际较好水平,农行的股份制改革也在进行之中 在自身改革的同时,我国银行业在加入WTO之后面临严峻的考验:2006年12月11 日起,中国银行业向外资全面开放。当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取
我国金融改革加速前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一直加速前行:以股权分置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改 革取得成效,股市成为企业融资与百姓投资的重要领域: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顺利实 施,为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币浮动汇率机制的逐步形成、 农村金融改革的启动保障了我国金融体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金融业正以崭新的姿 态,迎接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我国以股市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发展迅速,方便企业融资的同时,百姓也有了更多的投资 渠道 今年 8 月 23 日,在蓝筹板块带动下,沪综指突破 5000 点关口,再创历史新高。2006 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长达 4 年的持续低迷之后,实现了转折性变化。越来越多的 普通百姓开始将股票市场作为重要的投资方向,以分享中国企业的成长收益。很多在海外上 市的企业也纷纷回归 A 股,分享资本市场的繁荣。目前,我国内地股市市值已与 2006 年 GDP 相当。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提高,居民理财品种增多,使 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局面有所改变,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2005 年 8 月,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联合颁布《关于上市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9 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一场 旨在实现“同股同权”的证券市场改革由此启动。从清华同方、三一重工、紫江企业和金牛 能源成为首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开始,时至今日,中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已经完成股改 程序,中国股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夯实了我国股市的发展基础。 2006 年 12 月 30 日,我国首只中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天津设立。 这既是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同时也开创了我国资本市场直接投融资的新 模式和新渠道。今年 6 月,来自 17 个国家和地区,管理着总额达 4712 亿美元的 207 个基金 类投资机构齐聚天津滨海新区。以一场资本“盛宴”“快速约会”国内中小企业。长期面临 银行贷款难的中小企业,有望借助股权投资基金实现快速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发展,它们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迎 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2006 年 6 月,中国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同年 7 月回归 A 股市场。2006 年 10 月,中国工商银行 A 股与 H 股同步上市,共募集资金约 191 亿美元,创下了首次公开 发行集资额居全球之最的纪录。继 2006 年年报之后,无论是以 A+H 方式在两地上市的工行、 中行、交行,还是今年 9 月即将回归 A 股市场的建行,再一次向投资者交出令人欣慰的“答 卷”——2007 年中报:工行实现净利润 413.9 亿元,同比增长 61.4%;中行实现净利润 295.43 亿元,同比增长 51.68%;建行实现净利润 342.55 亿元,同比增长 47.5%:交行实现净利润 89.18 亿元,同比增长 37.43%。几大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以其稳健成长的业绩,既证明了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功,也昭示了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历史上的我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曾长期受到不良贷款的困扰,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内的国际权威金融机构、专家学者,都曾对中国银行业的健康状况表达了担忧。在第二次全 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凝聚社会各方面对改革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共 识,作出了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以改革化解历史积淀的金融风险、促 进金融的稳定和发展。 2003 年 9 月,国务院选择中行、建行进行试点。历经注资、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 者、境内外发行股票上市等一系列过程,目前中行、建行和工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已经接近国 际较好水平,农行的股份制改革也在进行之中。 在自身改革的同时,我国银行业在加入 WTO 之后面临严峻的考验:2006 年 12 月 11 日起,中国银行业向外资全面开放。当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取
消了对外资银行的一切非审慎性市场准入限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向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 人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在改革与竞争的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开始缩小与发达国家银 行的差距,其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金融理念、观念和业务考核出现全新 变化,中国银行业资本回报率已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在服务 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银行排长队现象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形象和困扰银行客户 的问题。 以人民币汇率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举措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成熟度,它们 将保障我国金融体系长期可持续发展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将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 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指出,这项改革对加快外汇市 场发展和相关金融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广大参与进 出口、投资的企业更加需要一些管理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商业银行也要精心制定自身管理 风险和承担风险的策略,不能像固定汇率制那样以为可把各种风险均转移给国家,要不断提 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定价能力,在竞争环境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与人民币汇率改革目的相同,农村金融改革也旨在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长期可持续发 展。多年以来,我国的农村市场一直缺乏有效的金融服务。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地区,尤 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信贷等金融服务供给仍较薄弱,结构性失衡制约了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发 展 中国银监会8月11日宣布,全国最后一家挂牌开业的省级联社一一海南省农村信用社 联合社8月10日在海口诞生,这标志着农村信用社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建立,从2003 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从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来看,大力培育发展乡镇银行、专业贷款组织、信用合作组 织,已经成为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工作。有关专家分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现 阶段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难点,应按照市场原则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如 果能够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建立扶持农村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多年来一直处于落 后状态的农村金融市场有望在“十一五”期间发生较大改观
消了对外资银行的一切非审慎性市场准入限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向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 人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在改革与竞争的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开始缩小与发达国家银 行的差距,其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金融理念、观念和业务考核出现全新 变化,中国银行业资本回报率已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在服务 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银行排长队现象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形象和困扰银行客户 的问题。 以人民币汇率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举措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成熟度,它们 将保障我国金融体系长期可持续发展 2005 年 7 月 21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将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 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指出,这项改革对加快外汇市 场发展和相关金融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广大参与进 出口、投资的企业更加需要一些管理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商业银行也要精心制定自身管理 风险和承担风险的策略,不能像固定汇率制那样以为可把各种风险均转移给国家,要不断提 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定价能力,在竞争环境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与人民币汇率改革目的相同,农村金融改革也旨在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长期可持续发 展。多年以来,我国的农村市场一直缺乏有效的金融服务。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地区,尤 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信贷等金融服务供给仍较薄弱,结构性失衡制约了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发 展。 中国银监会 8 月 11 日宣布,全国最后一家挂牌开业的省级联社——海南省农村信用社 联合社 8 月 10 日在海口诞生,这标志着农村信用社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建立,从 2003 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从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来看,大力培育发展乡镇银行、专业贷款组织、信用合作组 织,已经成为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工作。有关专家分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现 阶段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难点,应按照市场原则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如 果能够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建立扶持农村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多年来一直处于落 后状态的农村金融市场有望在“十一五”期间发生较大改观
小草药带动富民大产业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镇椽子沟村,是辽东山区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近两年,靠 着种植龙胆草,椽子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椽子沟带动英额门镇全镇推广中药材种植, 如今这个位于辽吉两省边界的镇子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渐成气候,号称“东北龙胆草第一镇”。 种植中药材一亩地一年收入近万元,是过去种玉米收入的十几倍。椽子沟农民马利环说 过去我们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种粮吃饭,现在同样是种地,却是土里刨金。 土专家成功科技闯关 不久前,记者来到椽子沟村。一进村,涌入视线的不是高粱、玉米,而是漫山遍野的绿 油油的小草。村民们告诉记者,正是种植这种名为龙胆草的中药材让他们走上了致富路 提起药材种植,不能不提今年59岁的“中草药专家”徐等一。徐等一是椽子沟村的党 支部书记,地地道道的老农民。正是徐等一带领群众大面积种植,以龙胆草为主的中药材已 成为全村以至全镇的一个富民产业。 椽子沟村地处辽东山区,过去农民不富裕,上山挖药成为农民的一条生路。但由于乱垦、 乱牧、乱采挖使草原荒坡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龙胆草越挖越少、越挖越小,野生龙胆 草面临绝种的危险 徐等一早年在生产队管理人参园子时,就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上世纪90年 代初,他开始潜心硏究龙胆草野生变家种技术。龙胆草属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 有泻肝胆实火、清热健胃、除湿热等功能。龙胆草属大宗常用中药材,长期供不应求,被列 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保护品种 正是基于这些背景,徐等一潜心龙胆草栽培,一转眼就是十来年。为了培育龙胆草,那 些年徐等一常常吃住在地里,一守就是十天半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徐等一突破了龙胆草 人工栽培中最难的两道关:播种和后期管理中常见的斑枯病防治,在东北地区成功创造出了 裸地播种、针叶覆盖人工种植龙胆草的独门技术 手把手传技术带民致富 靠着种植中药材的绝技,徐等一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药材大户,年收入达到几十万元。 示范效应带来了集群效应,在徐等一的带动下,椽子沟村很快发展成中药材种植专业村。全 村一共470户,超过400户都跟着徐等一种植龙胆草等中药材。目前,椽子沟村是全国惟 获得绿色中药材GAP质量认证的龙胆草种植基地。 种植药材是个精细活,从下种、移栽到合理用药,徐等一对村民进行详细指导。尤其是 后期防治斑枯病,不能错过时机,徐等一的技术指导对农民格外重要。村民张守富告诉记者 “我家从十年前就跟着徐等一一起干,他种什么我跟着种什么。如今已包下20多亩龙胆草 苗地,自家人干不过来,还常年雇着几个帮工。” 这几年龙胆草的价格蹦着高地往上蹿,现在已经涨到60元/公斤了。徐等一的大儿子徐 恩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龙胆草种植是3年一个周期,每亩可收获400公斤,按每公斤6 元计,可收入24万元。 除了龙胆草,这几年,徐等一还推广了玉竹、穿山龙等中药材野生变家种技术。2005 年他将实验了9年才获得成功的人工种植玉竹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为了确保群众的利益, 徐等一自费到丹东等地玉竹加工厂考察生产和市场行情,在经过反复论证之后,才动员村民 发展。现在椽子沟村已经发展玉竹种植150亩。 技术箍广插上信息化翅膀 如今。徐恩国在清原县城办起了一家技术推广网站,专门为群众提供各种知识、信息和 种植中草药的技术服务。辽宁电视台黑土地节目,曾将徐等一的龙胆草等中药材人工栽植技 术制成录像片播放,之后引来外地几千农民,纷纷打电话或专程到清原学习技术。 徐等一说:“搞中草药,没有创新不行,一个品种种植了十年八载,市场饱和了,我就
小草药带动富民大产业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镇椽子沟村,是辽东山区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近两年,靠 着种植龙胆草,椽子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椽子沟带动英额门镇全镇推广中药材种植, 如今这个位于辽吉两省边界的镇子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渐成气候,号称“东北龙胆草第一镇”。 种植中药材一亩地一年收入近万元,是过去种玉米收入的十几倍。椽子沟农民马利环说, 过去我们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种粮吃饭,现在同样是种地,却是土里刨金。 土专家成功科技闯关 不久前,记者来到椽子沟村。一进村,涌入视线的不是高粱、玉米,而是漫山遍野的绿 油油的小草。村民们告诉记者,正是种植这种名为龙胆草的中药材让他们走上了致富路。 提起药材种植,不能不提今年 59 岁的“中草药专家”徐等一。徐等一是椽子沟村的党 支部书记,地地道道的老农民。正是徐等一带领群众大面积种植,以龙胆草为主的中药材已 成为全村以至全镇的一个富民产业。 椽子沟村地处辽东山区,过去农民不富裕,上山挖药成为农民的一条生路。但由于乱垦、 乱牧、乱采挖使草原荒坡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龙胆草越挖越少、越挖越小,野生龙胆 草面临绝种的危险。 徐等一早年在生产队管理人参园子时,就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上世纪 90 年 代初,他开始潜心研究龙胆草野生变家种技术。龙胆草属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 有泻肝胆实火、清热健胃、除湿热等功能。龙胆草属大宗常用中药材,长期供不应求,被列 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保护品种。 正是基于这些背景,徐等一潜心龙胆草栽培,一转眼就是十来年。为了培育龙胆草,那 些年徐等一常常吃住在地里,一守就是十天半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徐等一突破了龙胆草 人工栽培中最难的两道关:播种和后期管理中常见的斑枯病防治,在东北地区成功创造出了 裸地播种、针叶覆盖人工种植龙胆草的独门技术。 手把手传技术带民致富 靠着种植中药材的绝技,徐等一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药材大户,年收入达到几十万元。 示范效应带来了集群效应,在徐等一的带动下,椽子沟村很快发展成中药材种植专业村。全 村一共 470 户,超过 400 户都跟着徐等一种植龙胆草等中药材。目前,椽子沟村是全国惟一 获得绿色中药材 GAP 质量认证的龙胆草种植基地。 种植药材是个精细活,从下种、移栽到合理用药,徐等一对村民进行详细指导。尤其是 后期防治斑枯病,不能错过时机,徐等一的技术指导对农民格外重要。村民张守富告诉记者: “我家从十年前就跟着徐等一一起干,他种什么我跟着种什么。如今已包下 20 多亩龙胆草 苗地,自家人干不过来,还常年雇着几个帮工。” 这几年龙胆草的价格蹦着高地往上蹿,现在已经涨到 60 元/公斤了。徐等一的大儿子徐 恩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龙胆草种植是 3 年一个周期,每亩可收获 400 公斤,按每公斤 60 元计,可收入 2.4 万元。 除了龙胆草,这几年,徐等一还推广了玉竹、穿山龙等中药材野生变家种技术。2005 年他将实验了 9 年才获得成功的人工种植玉竹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为了确保群众的利益, 徐等一自费到丹东等地玉竹加工厂考察生产和市场行情,在经过反复论证之后,才动员村民 发展。现在椽子沟村已经发展玉竹种植 150 亩。 技术箍广插上信息化翅膀 如今。徐恩国在清原县城办起了一家技术推广网站,专门为群众提供各种知识、信息和 种植中草药的技术服务。辽宁电视台黑土地节目,曾将徐等一的龙胆草等中药材人工栽植技 术制成录像片播放,之后引来外地几千农民,纷纷打电话或专程到清原学习技术。 徐等一说:“搞中草药,没有创新不行,一个品种种植了十年八载,市场饱和了,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