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201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化创造是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绝不是凭空的臆想和猎奇。正如列 夫·托尔斯泰所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 前走”。牛顿在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 上”。我们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是站在哪一个巨人的肩上,而是站在一个民族 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文学上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 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 特的精神标识,它是中国文学最深厚宽广的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基础。 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下,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守文化立场,增强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像十八大提出的那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大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挖掘和提 炼有益的思想精神价值,借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将其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要怀着自豪、礼敬和虔诚的态度,汲取有益的文化因素,做到厚积薄发,为增强 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供滋养。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 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创作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中国 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人在文化发展中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文学创作是一项 需要创造热情、创造冲动、创造精神的特殊脑力劳动。作家是否具有足够的创造 力,在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家素质决定的。要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加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 认识,这样创造活力才有“底气”。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要向 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 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作家应当成为思想的智者。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世 间万象看到事物本质,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自 己的作品,使作品有新的内涵、新的创造、新的提升、新的境界。文学创造活力 的激发,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气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 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作家很需要这种“闯”的精 神和“冒”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当然,在创造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 更多的体谅、更多的帮助,形成尊重创造、包容差异的氛围。要真正将“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到创作中去,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精神,让 作家在潜心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时候,更加地心无旁骛,更少后顾之忧,使作家的 聪明才智尽情发挥。 (选自2013年1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文学创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甘肃省兰州 2015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满分:150 分,考试 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文化创造是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绝不是凭空的臆想和猎奇。正如列 夫·托尔斯泰所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 前走”。牛顿在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 上”。我们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是站在哪一个巨人的肩上,而是站在一个民族 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文学上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 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 特的精神标识,它是中国文学最深厚宽广的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基础。 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下,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守文化立场,增强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像十八大提出的那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大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挖掘和提 炼有益的思想精神价值,借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将其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要怀着自豪、礼敬和虔诚的态度,汲取有益的文化因素,做到厚积薄发,为增强 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供滋养。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 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创作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中国 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人在文化发展中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文学创作是一项 需要创造热情、创造冲动、创造精神的特殊脑力劳动。作家是否具有足够的创造 力,在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家素质决定的。要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加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 认识,这样创造活力才有“底气”。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要向 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 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作家应当成为思想的智者。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世 间万象看到事物本质,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自 己的作品,使作品有新的内涵、新的创造、新的提升、新的境界。文学创造活力 的激发,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气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 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作家很需要这种“闯”的精 神和“冒”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当然,在创造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 更多的体谅、更多的帮助,形成尊重创造、包容差异的氛围。要真正将“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到创作中去,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精神,让 作家在潜心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时候,更加地心无旁骛,更少后顾之忧,使作家的 聪明才智尽情发挥。 (选自 2013 年 1 月 9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文学创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价值的文学创造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列夫·托尔斯泰就说过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B.我国作家的文学创造应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有生命力的艺 术形式,所以,广大作家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C.文学创造需要作家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强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 识,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勇气 D.在文学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 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体谅和帮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文化人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即站在一个民 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学思 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最深厚宽广的土壤 C.只有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 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D.人是文化发展的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作家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着作家创造力的高低和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学习,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B.文章论述了作家应扎根在实践中,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学创造力,创 作出更多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C.作家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作 品,使作品富有创造性:有新的内涵、新的提升、新的境界 D.作家应该不断地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 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9分)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 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 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 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 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 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 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 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 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 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隆。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 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 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
A.有价值的文学创造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列夫·托尔斯泰就说过,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B.我国作家的文学创造应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有生命力的艺 术形式,所以,广大作家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C.文学创造需要作家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强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 识,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勇气。 D.在文学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 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体谅和帮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文化人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即站在一个民 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学思 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最深厚宽广的土壤。 C.只有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 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D.人是文化发展的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作家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着作家创造力的高低和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学习,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B.文章论述了作家应扎根在实践中,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学创造力,创 作出更多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C.作家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作 品,使作品富有创造性:有新的内涵、新的提升、新的境界。 D.作家应该不断地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 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19 分)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 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 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 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 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 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 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 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 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 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 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 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
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 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冋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 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 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 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浚博涉坟典,美姿貌典:典籍B.皆望风自引而去去:离开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苦:艰苦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乖:违背,不一致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浚“恢廓有大志”的一组是()(3分) ①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②吾欲使容长戟幡旗③浚为人志太,奢 侈不节④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⑤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⑥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 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绳之以法,深得百姓爱戴 B.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 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C.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 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剌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 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i,古时农具)并 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 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赤壁赋》 (3)千嶂里, 《渔家傲》 (4) 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5)会挽雕弓如满月, 《江城子·密州出猎》
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 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 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 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 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浚博涉坟典,美姿貌 典:典籍 B.皆望风自引而去 去:离开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 苦:艰苦 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 乖:违背,不一致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浚“恢廓有大志”的一组是( )(3 分) ①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 ②吾欲使容长戟幡旗 ③浚为人志太,奢 侈不节④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⑤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⑥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 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绳之以法,深得百姓爱戴。 B.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 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C.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 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 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每句 5 分)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浣 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 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 分)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 分) (1) ,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赤壁赋》 (3)千嶂里, 。《渔家傲》 (4) ,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5)会挽雕弓如满月, 。《江城子·密州出猎》
(6)斯是陋室, 《陋室铭》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生命 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 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 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 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 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 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 迫停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 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 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 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 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就在 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 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 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 子少校。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 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 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 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 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 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 字?”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 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小女孩吃力 地点点头,脸上露岀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 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6)斯是陋室, 。《陋室铭》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生 命 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 56 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 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 50 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 5 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 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 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 4 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 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 24 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 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 4 辆卡车也被 迫停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 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 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 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 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就在 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 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 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 子少校。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 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 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 4 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 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 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 字?”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 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小女孩吃力 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 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 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他们找一个叫 尤小翠的小女孩。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 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 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一小日本 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把这 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田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的饥民”,说他们“皮包骨”是为下面他们抢 馒头做铺垫,因为饿所以才抢,这是很正常的。 B.大胡子少校见到百姓抢馒头,“嘴里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关枪用 手端起来对准饥民”,这里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描写 C.大胡子少校“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这些举动表明 了他认为自己无能,让百姓挨饿,从而深感愧疚 D.当大胡子少校对小女孩说会让她吃饱时,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露出稚气的 笑。说明小女孩还小,并不知道大胡子是在骗她 E.当大胡子少校与耿师长拿着那个缺口的馒头来找小翠时,我们可以推想,大 胡子少校肯定跟前线战士们讲过这个故事 (2)文章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3)文章结尾:“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 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这个结尾有什么 深意?(6分) (4)文章标题是“生命”,但有人认为以“小翠”做文章标题更合适。请就此 问题进行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从寒门子弟到行政长官 20世纪30年代,梁振英的父亲梁忠恩只身离开家乡山东威海闯荡香港,在清水 衙门当警察。梁振英于1954年8月出生,有一姐一妹,是家中独子。二十岁之 前,梁振英与家人住在七号差馆宿舍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那里没有独立卫生间, 层楼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小时候,为省一毛钱的电车费,梁振英和姐姐、 妹妹都是走路上学。上中学时,为节省每顿一块五毛钱的饭钱,梁振英总是步行 半个小时回家,用十分钟时间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再匆匆忙忙赶回学校上课。从 上幼儿园起,梁振英就已经开始忍受贫困生活的煎熬。但懂事的小振英只是默默 承受,从不抱怨。稍大一点儿时,他就开始分担家务活,帮助母亲买菜、择菜。 为了贴补家用,帮附近的塑料玩具厂加工塑胶花。当时梁振英才十一岁,下午到 学校上学,其他时间则要干活一一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材料往返家里与工厂 要么与家人一起做塑胶花。这段时光尽管清苦,却被梁振英视为第一堂人生课 不仅培养了他不畏艰辛、自食其力的能力,还让他认识到执著追求的可贵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 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他们找一个叫 尤小翠的小女孩。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 家 7 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 3 天前饿死了!”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 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 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 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把这 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田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的饥民”,说他们“皮包骨”是为下面他们抢 馒头做铺垫,因为饿所以才抢,这是很正常的。 B.大胡子少校见到百姓抢馒头,“嘴里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关枪用 手端起来对准饥民”,这里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描写。 C.大胡子少校“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这些举动表明 了他认为自己无能,让百姓挨饿,从而深感愧疚。 D.当大胡子少校对小女孩说会让她吃饱时,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露出稚气的 笑。说明小女孩还小,并不知道大胡子是在骗她。 E.当大胡子少校与耿师长拿着那个缺口的馒头来找小翠时,我们可以推想,大 胡子少校肯定跟前线战士们讲过这个故事。 (2)文章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6 分) (3)文章结尾:“34 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 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这个结尾有什么 深意?(6 分) (4)文章标题是“生命”,但有人认为以“小翠”做文章标题更合适。请就此 问题进行探究。(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从寒门子弟到行政长官 20 世纪 30 年代,梁振英的父亲梁忠恩只身离开家乡山东威海闯荡香港,在清水 衙门当警察。梁振英于 1954 年 8 月出生,有一姐一妹,是家中独子。二十岁之 前,梁振英与家人住在七号差馆宿舍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那里没有独立卫生间, 一层楼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小时候,为省一毛钱的电车费,梁振英和姐姐、 妹妹都是走路上学。上中学时,为节省每顿一块五毛钱的饭钱,梁振英总是步行 半个小时回家,用十分钟时间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再匆匆忙忙赶回学校上课。从 上幼儿园起,梁振英就已经开始忍受贫困生活的煎熬。但懂事的小振英只是默默 承受,从不抱怨。稍大一点儿时,他就开始分担家务活,帮助母亲买菜、择菜。 为了贴补家用,帮附近的塑料玩具厂加工塑胶花。当时梁振英才十一岁,下午到 学校上学,其他时间则要干活——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材料往返家里与工厂, 要么与家人一起做塑胶花。这段时光尽管清苦,却被梁振英视为第一堂人生课, 不仅培养了他不畏艰辛、自食其力的能力,还让他认识到执著追求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