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3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场全面变动,“士”在这一大变动中也取得新的地位。战 国“游士”经过汉代三、四百年的发展已变为“士大夫”,他们定居各地,和亲 戚、族人发生了密切关系。2世纪中叶以下,“士”的社会势力更大了,作为 个群体他们自觉为社会精英,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由于“士”的人数越 来越多,这一群体也开始分化。一方面是上下层的分化,门第制度由此产生;另 方面则是地域分化,成为士人结党的一个主要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士的个体自 觉,这是一个普遍的新风气,超越于群体分化之外。个体自觉即发现自己具有独 立精神与自由意志,并且充分发挥个性,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个体自觉在思想 上转向老、庄的同时,还扩张到精神领域的一切方面,文学、音乐、山水欣赏都 成了内心自由的投射对象。甚至书法上行书与草书的流行也可以看作是自我表现 的一种方式。 个体自觉解放了“士”的个性,使他们不肯压抑自发的情感,遵守不合情理的世 俗规范。这是周、孔“名教”受到老、庄“自然”挑战的精神根源。不但“士” 的思想已激进化,“士”的行为也突破了儒家的礼法。儿子“常呼其父字”,妻 子呼夫为“卿”,已成相当普遍的“士风”。男女交游也大为解放,朋友来访, 可以“入室视妻,促膝狭坐”,这些行动在中国史上真可谓空前绝后。但西晋的 束皙反而认为“妇皆卿夫,子呼父字”正是一个理想社会的特征。当时的“士” 阶层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动,由此可见。 以这一变动为背景,可重新解释从汉末到南北朝的思想发展。“名教”与“自 然”的争论是汉末至南北朝“清谈”的中心内容,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但多数学 者都认为“清谈”在魏、晋时期与实际政治密切相关,至东晋以下则仅成为纸上 空谈,与士大夫生活已没有实质上的关联。如果从士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着眼, 可提出不同的看法:“名教”与“自然”之争并不限于儒、道之争,而应扩大为 群体秩序与个体自由之争。郭象注《庄子》已从道家立场调和“自然”与“名 教”,可知即在信奉新道家的士大夫中,也有重视群体秩序之人。西晋王朝代表 世家大族执政,解决了政治方面“名教”与“自然”的冲突,使士的群体在司马 氏政权下取得其所需要的政治秩序一一君主“无为”而门第则“各任其自为 但个体自由的问题却仍未解决,东晋至南朝的社会继续受到个体自由的冲击。所 以东晋南朝的“自然”与“名教”之争以“情”与“礼”之争的面目出现;“缘 情制礼”是思想界争论的焦点所在。这一阶段的争论要等待新“礼学”的建立才 告终结,那已是5世纪的事了。 (摘编自余英时《综述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 1.下列关于士的个体自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个体自觉是当时士人群体中普遍的新风气,超越于士人群体的分化之外 B.个体自觉是发现自己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崇尚个性张扬,表现真实感 受 C.个体自觉往往通过文学创作、音乐欣赏、怡情山水等形式,表现内心的自由。 D.个体自觉是从思想上对儒家价值提出质疑,在行为上完全不遵守儒家的礼法
甘肃省兰州市 2014 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3 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场全面变动,“士”在这一大变动中也取得新的地位。战 国“游士”经过汉代三、四百年的发展已变为“士大夫”,他们定居各地,和亲 戚、族人发生了密切关系。2 世纪中叶以下,“士”的社会势力更大了,作为一 个群体他们自觉为社会精英,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由于“士”的人数越 来越多,这一群体也开始分化。一方面是上下层的分化,门第制度由此产生;另 一方面则是地域分化,成为士人结党的一个主要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士的个体自 觉,这是一个普遍的新风气,超越于群体分化之外。个体自觉即发现自己具有独 立精神与自由意志,并且充分发挥个性,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个体自觉在思想 上转向老、庄的同时,还扩张到精神领域的一切方面,文学、音乐、山水欣赏都 成了内心自由的投射对象。甚至书法上行书与草书的流行也可以看作是自我表现 的一种方式。 个体自觉解放了“士”的个性,使他们不肯压抑自发的情感,遵守不合情理的世 俗规范。这是周、孔“名教”受到老、庄“自然”挑战的精神根源。不但“士” 的思想已激进化,“士”的行为也突破了儒家的礼法。儿子“常呼其父字”,妻 子呼夫为“卿”,已成相当普遍的“士风”。男女交游也大为解放,朋友来访, 可以“入室视妻,促膝狭坐”,这些行动在中国史上真可谓空前绝后。但西晋的 束皙反而认为“妇皆卿夫,子呼父字”正是一个理想社会的特征。当时的“士” 阶层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动,由此可见。 以这一变动为背景,可重新解释从汉末到南北朝的思想发展。“名教”与“自 然”的争论是汉末至南北朝“清谈”的中心内容,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但多数学 者都认为“清谈”在魏、晋时期与实际政治密切相关,至东晋以下则仅成为纸上 空谈,与士大夫生活已没有实质上的关联。如果从士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着眼, 可提出不同的看法:“名教”与“自然”之争并不限于儒、道之争,而应扩大为 群体秩序与个体自由之争。郭象注《庄子》已从道家立场调和“自然”与“名 教”,可知即在信奉新道家的士大夫中,也有重视群体秩序之人。西晋王朝代表 世家大族执政,解决了政治方面“名教”与“自然”的冲突,使士的群体在司马 氏政权下取得其所需要的政治秩序——君主“无为”而门第则“各任其自为”。 但个体自由的问题却仍未解决,东晋至南朝的社会继续受到个体自由的冲击。所 以东晋南朝的“自然”与“名教”之争以“情”与“礼”之争的面目出现;“缘 情制礼”是思想界争论的焦点所在。这一阶段的争论要等待新“礼学”的建立才 告终结,那已是 5 世纪的事了。 (摘编自余英时《综述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 1.下列关于士的个体自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个体自觉是当时士人群体中普遍的新风气,超越于士人群体的分化之外。 B.个体自觉是发现自己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崇尚个性张扬,表现真实感 受。 C.个体自觉往往通过文学创作、音乐欣赏、怡情山水等形式,表现内心的自由。 D.个体自觉是从思想上对儒家价值提出质疑,在行为上完全不遵守儒家的礼法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上下层的分化和地域的分化,是“士”这一群体分化的基本表现形式 B.“妇皆卿夫,子呼父字”的行动,在西晋人束皙看来,是一个理想社会的特 征 C.史学界认为,“清谈”至东晋以下已经与士大夫生活没有实质上的关联了 D.郭象主张从道家立场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争论,但也重视群体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这个阶层在3世纪中国经历的大变动中取得了新的地位,社会势力越 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形成士人间的结党 B.“名教”受到老庄“自然”挑战的精神根源,住于“士”对独立精神与自由 意志的追求,对不台情理世俗规范的反对 C.从士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着眼,可以推断出汉末至南北朝“清谈”的中心 内容不只是儒、道之争,还包括群体秩序与个体自由的争论。 D.东晋至南朝思想界争论的焦点放在“缘情制礼”,是由于当时社会仍然受到 个体自由的冲击,足见个体自由的问题在当时并没有解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年十七,与父同举于乡。寻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 濬县知县。兵部尚书赵锦檄畿辅民筑塞垣,光祖言不便。锦怒,劾之。光祖言于 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议无不行。及讷改吏部,调光祖验封郎中。既而改文选, 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又破格擢廉能吏。或由乡举贡士,或起自书吏。 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故光租得行其志。左侍郎朱衡衔光祖,有后言, 御吏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大学士高拱掌吏部, 谋倾徐阶。阶宾客皆避匿,光祖独为排解。及拱罢,杨博代为吏部,义之,特起 南京太仆少卿。又就进大理卿。半道丁父艰。万历五年起故官。张居正以夺情杖 言者,光祖遗书规之。及王用汲劾居正,居正将中以危祸,光祖力解得免 居正与光祖同年相善,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十一年冬,荐起南京兵部右侍郎 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挟老成人,布九列。李植、江东之力求居正罪, 光祖言居正辅翼功不可泯,与言路左。 吏部尚书宋縹卒,遂用光祖代。时部权为内阁所夺,縹力矫之,遂遭挫,光祖不 为慑。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时行谢政,特旨用 赵志皋、张位,时行所密荐也。光祖言,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后例 光祖清强有识,练达朝章。每议大政,一言辄定。丕扬劾罢光祖,后再居吏部, 推毂之甚力。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 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人服其量。 (节选自《明史·陆光祖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 雅:非常 B.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 劝:勉励 C.张居正以夺情杖言者 杖:杖打 D.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 徇:顺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陆光祖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①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 ②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上下层的分化和地域的分化,是“士”这一群体分化的基本表现形式。 B.“妇皆卿夫,子呼父字”的行动,在西晋人束皙看来,是一个理想社会的特 征。 C.史学界认为,“清谈”至东晋以下已经与士大夫生活没有实质上的关联了。 D.郭象主张从道家立场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争论,但也重视群体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士”这个阶层在 3 世纪中国经历的大变动中取得了新的地位,社会势力越 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形成士人间的结党。 B.“名教”受到老庄“自然”挑战的精神根源,住于“士”对独立精神与自由 意志的追求,对不台情理世俗规范的反对。 C.从士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着眼,可以推断出汉末至南北朝“清谈”的中心 内容不只是儒、道之争,还包括群体秩序与个体自由的争论。 D.东晋至南朝思想界争论的焦点放在“缘情制礼”,是由于当时社会仍然受到 个体自由的冲击,足见个体自由的问题在当时并没有解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年十七,与父同举于乡。寻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 濬县知县。兵部尚书赵锦檄畿辅民筑塞垣,光祖言不便。锦怒,劾之。光祖言于 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补祠祭主事,历仪制郎中。 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议无不行。及讷改吏部,调光祖验封郎中。既而改文选, 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又破格擢廉能吏。或由乡举贡士,或起自书吏。 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故光租得行其志。左侍郎朱衡衔光祖,有后言, 御吏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大学士高拱掌吏部, 谋倾徐阶。阶宾客皆避匿,光祖独为排解。及拱罢,杨博代为吏部,义之,特起 南京太仆少卿。又就进大理卿。半道丁父艰。万历五年起故官。张居正以夺情杖 言者,光祖遗书规之。及王用汲劾居正,居正将中以危祸,光祖力解得免。 居正与光祖同年相善,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十一年冬,荐起南京兵部右侍郎。 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挟老成人,布九列。李植、江东之力求居正罪, 光祖言居正辅翼功不可泯,与言路左。 吏部尚书宋纁卒,遂用光祖代。时部权为内阁所夺,纁力矫之,遂遭挫,光祖不 为慑。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时行谢政,特旨用 赵志皋、张位,时行所密荐也。光祖言,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后例。 光祖清强有识,练达朝章。每议大政,一言辄定。丕扬劾罢光祖,后再居吏部, 推毂之甚力。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 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人服其量。 (节选自《明史·陆光祖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 雅:非常 B.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 劝:勉励 C.张居正以夺情杖言者 杖:杖打 D.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 徇:顺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陆光祖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 分) ①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 ②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
③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 ④光祖言居正辅翼功不可泯 ⑤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 ⑥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陆光祖当官理务,不畏强御。在代替宋縹担任吏部尚书时,虽然当时部权被 内阁所夺,宋縹也因极力矫正此而遭挫,但陆光祖并不因之而畏惧。 B.陆光祖举荐人才,不拘一格。在他担任文选郎中时,尽职发掘人才,既能对 素有威望的士大夫尽数选用,又能破格提拔廉洁、能干的官吏, C.陆光祖遭人弹劾,但无芥蒂。他处事唯以是非论断,几度推举曾经劾罢自己 的官吏,如王用汲、孙丕扬、蔡时鼎、陈登云等,大家都叹服他的气量。 D.陆光祖聪慧好学,卓有识见。十七岁时就与父亲同时考中举人,不久即考中 进士;通晓朝廷典制,每当朝廷议论大政方针,他总能一言确定要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摈老成人,布九列。 (2)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醉花间 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风景好,自 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8.词的上片围绕“山川风景”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突出了“山川风景”的什么 特点?(5分) 9.作者为什么说“相逢莫厌醉金杯”?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 (2)箫鼓追随春社近 。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 山西村》)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斯已 矣。(《庄子·逍遥游》) 乙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原始丛林音乐会 皮埃尔·贝勒马勒 古瑟贝.拉齐奥今年40岁。这位歌剧院的明星在数周之内到处受到款待,一个 多么让人激动的国度啊!真遗憾,还有四天,旅程就要结束了 有人敲门,拉齐奥打开门。“是拉齐奥先生吗?您能否赏光……我想和您很简短 地聊聊,一定不会耽误您太久的!” “我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我叫保罗.德·西茂。我是一个剧院的经理人,我想 给您提一个建议。”这位身材矮小、穿着深蓝色西装的男人露出了一个非常有礼
③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 ④光祖言居正辅翼功不可泯 ⑤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 ⑥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陆光祖当官理务,不畏强御。在代替宋纁担任吏部尚书时,虽然当时部权被 内阁所夺,宋纁也因极力矫正此而遭挫,但陆光祖并不因之而畏惧。 B.陆光祖举荐人才,不拘一格。在他担任文选郎中时,尽职发掘人才,既能对 素有威望的士大夫尽数选用,又能破格提拔廉洁、能干的官吏。 C.陆光祖遭人弹劾,但无芥蒂。他处事唯以是非论断,几度推举曾经劾罢自己 的官吏,如王用汲、孙丕扬、蔡时鼎、陈登云等,大家都叹服他的气量。 D.陆光祖聪慧好学,卓有识见。十七岁时就与父亲同时考中举人,不久即考中 进士;通晓朝廷典制,每当朝廷议论大政方针,他总能一言确定要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摈老成人,布九列。 (2)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醉花间 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 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8.词的上片围绕“山川风景”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突出了“山川风景”的什么 特点?(5 分) 9.作者为什么说“相逢莫厌醉金杯”?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2)箫鼓追随春社近, 。从今若许闲乘月, 。 (陆游《游 山西村》)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斯已 矣。(《庄子·逍遥游》)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原始丛林音乐会 皮埃尔·贝勒马勒 古瑟贝.拉齐奥今年 40 岁。这位歌剧院的明星在数周之内到处受到款待,一个 多么让人激动的国度啊!真遗憾,还有四天,旅程就要结束了。 有人敲门,拉齐奥打开门。“是拉齐奥先生吗?您能否赏光……我想和您很简短 地聊聊,一定不会耽误您太久的!” “我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我叫保罗.德·西茂。我是一个剧院的经理人,我想 给您提一个建议。”这位身材矮小、穿着深蓝色西装的男人露出了一个非常有礼
貌的微笑,“我是玛瑙斯剧院的代表。我们想邀请您过来开六场音乐会。对此 我们将支付两万美元作为薪酬!” 两万美元!一个不可轻易企及的数字! “如果愿意过来的话,那么您立刻就可以得到一万美元。” 说着他就取出钱夹,拿出了一叠钞票。这叫拉齐奧怎能拒绝这笔交易呢?但是他 又停了一下:“拉齐奥先生,我们的合同还有一个小小的前提。无论发生了什么, 您都不能提出问题!” “但是为什么呢?” “不可以提问,拉齐奥先生,无论如何都不可以。” 四天之后,他准时到达了机场的出发大厅。几小时后,飞机降落在了玛瑙斯。这 里的一切都了无生机,真是一座鬼城!最终他走到了歌剧院跟前一一这是一座殖 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奢华建筑,已经破旧不堪。 在宾馆里,经理人终于出现了,拉齐奥冲向他,揪住他的衣领:“您听好了!刚 刚我看到歌剧院了,一片废墟,纯粹是一片废墟!” 现在我们去您的房间,拉齐奥先生。我有话对您说。”愤怒中的拉齐奧跟在他 后面。在房间里,保罗·德·西茂坐在他对面,不安地看着他,用尖锐的嗓音解 释道:“您说得对,我在里约没有跟您说出全部的事实。您的音乐会不在歌剧院 举行,除此以外,要举行的不是当初我跟您说的六场音乐会,而是一场音乐会。 “仅仅是一场音乐会?两万美元只办一场音乐会!这还真是前所未闻!不用说了 下一步怎么做!我该为这两万美元做些什么?我需要一个解释! “拉齐奥先生,请您冷静一点。您只需要唱歌!除了唱歌,什么都不用做!拉齐 奥先生,如我所承诺的,这里是剩下的一半报酬一一一万美元。请您收好!明晚 8点我过来接您。 第二天,车子在顛簸的路上一路前行。丛林深处的夜晚是全世界最黑暗的!世界 上也不会有其他地方这样昏暗了,如死一般沉寂。拉齐奥越来越后悔,为了两万 美元来进行这样的冒险,简直蠢到家了!就为了一场音乐会!不,他不再相信了。 他很可能被绑架了!这是个阴谋,或是类似的什么事件。没错,一定是的:这是 一起绑架 就在他的心提到嗓子眼的时候,车子停住了。一阵沉默之后,经理人友好地微笑 着说: 就是这里了!” 一座新歌剧院搭建好了一一在原始丛林里!而他就要在这里一展歌喉… “拉齐奥先生,您准备好了吗?”到此为止,拉齐奥走到舞台上,伴奏已经坐在 钢琴前了。通常这时候会有掌声,但这里只有寂静,让人压抑的寂静。可奇怪的 是,看起来,人数甚至还不少一一得有几百号人。问题是,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为什么他们想要在原始丛林里听他出色的歌喉呢?还有,为什么他们不鼓掌,这 些……这些难道是不愿被认出来的鬼魂? 钢琴伴奏开始弹奏《塞维利亚理发师》的选段。古瑟贝·拉齐奥开始唱了,但还 有些许胆怯,有一点前所未有的迟疑。在第一段的结束一一同样没有掌声,没有 任何声音。这位被四处颂扬的歌剧院大明星此刻架着胳膊,就像个木偶一样站在 舞台上。他觉得就好像是在评委或者是老师面前唱歌一样,之前他还在音乐学院 学习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幽灵一样的观众在认真听 他唱,并且很敬重他。自打他开音乐会开始,他就能很好地判断这种沉寂。毫无 疑问,这里的沉寂是一种炽热的沉寂,一种静静的咆哮的掌声
貌的微笑,“我是玛瑙斯剧院的代表。我们想邀请您过来开六场音乐会。对此, 我们将支付两万美元作为薪酬!” 两万美元!一个不可轻易企及的数字! “如果愿意过来的话,那么您立刻就可以得到一万美元。” 说着他就取出钱夹,拿出了一叠钞票。这叫拉齐奥怎能拒绝这笔交易呢?但是他 又停了一下:“拉齐奥先生,我们的合同还有一个小小的前提。无论发生了什么, 您都不能提出问题!” “但是为什么呢?” “不可以提问,拉齐奥先生,无论如何都不可以。” 四天之后,他准时到达了机场的出发大厅。几小时后,飞机降落在了玛瑙斯。这 里的一切都了无生机,真是一座鬼城!最终他走到了歌剧院跟前——这是一座殖 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奢华建筑,已经破旧不堪。 在宾馆里,经理人终于出现了,拉齐奥冲向他,揪住他的衣领:“您听好了!刚 刚我看到歌剧院了,一片废墟,纯粹是一片废墟!” “现在我们去您的房间,拉齐奥先生。我有话对您说。”愤怒中的拉齐奥跟在他 后面。在房间里,保罗·德·西茂坐在他对面,不安地看着他,用尖锐的嗓音解 释道:“您说得对,我在里约没有跟您说出全部的事实。您的音乐会不在歌剧院 举行,除此以外,要举行的不是当初我跟您说的六场音乐会,而是一场音乐会。” “仅仅是一场音乐会?两万美元只办一场音乐会!这还真是前所未闻!不用说了! 下一步怎么做!我该为这两万美元做些什么?我需要一个解释!” “拉齐奥先生,请您冷静一点。您只需要唱歌!除了唱歌,什么都不用做!拉齐 奥先生,如我所承诺的,这里是剩下的一半报酬——一万美元。请您收好!明晚 8 点我过来接您。” 第二天,车子在颠簸的路上一路前行。丛林深处的夜晚是全世界最黑暗的!世界 上也不会有其他地方这样昏暗了,如死一般沉寂。拉齐奥越来越后悔,为了两万 美元来进行这样的冒险,简直蠢到家了!就为了一场音乐会!不,他不再相信了。 他很可能被绑架了!这是个阴谋,或是类似的什么事件。没错,一定是的:这是 一起绑架! 就在他的心提到嗓子眼的时候,车子停住了。一阵沉默之后,经理人友好地微笑 着说: “就是这里了!” 一座新歌剧院搭建好了——在原始丛林里!而他就要在这里一展歌喉…… “拉齐奥先生,您准备好了吗?”到此为止,拉齐奥走到舞台上,伴奏已经坐在 钢琴前了。通常这时候会有掌声,但这里只有寂静,让人压抑的寂静。可奇怪的 是,看起来,人数甚至还不少——得有几百号人。问题是,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为什么他们想要在原始丛林里听他出色的歌喉呢?还有,为什么他们不鼓掌,这 些……这些难道是不愿被认出来的鬼魂? 钢琴伴奏开始弹奏《塞维利亚理发师》的选段。古瑟贝·拉齐奥开始唱了,但还 有些许胆怯,有一点前所未有的迟疑。在第一段的结束——同样没有掌声,没有 任何声音。这位被四处颂扬的歌剧院大明星此刻架着胳膊,就像个木偶一样站在 舞台上。他觉得就好像是在评委或者是老师面前唱歌一样,之前他还在音乐学院 学习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幽灵一样的观众在认真听 他唱,并且很敬重他。自打他开音乐会开始,他就能很好地判断这种沉寂。毫无 疑问,这里的沉寂是一种炽热的沉寂,一种静静的咆哮的掌声
古瑟贝·拉齐奥拿出他的手帕。汗水流过他的脸颊。这种闷热让人难以忍受,但 是很奇怪一—他的恐惧消失了。而且,他与他的看不见的沉默的观众的交流非常 密切。突然间,他就有了超越自我的愿望。他只有一个念头一一他一定要做到最 好。又过了半小时,幕布静静地降下。结束了。经理人冲向他。拉齐奧第一次觉 得他的声音不再那么让人难受。这个并不高大的男人表达了无以言表的感激,看 得出,他深受感动。他久久地握着他的手:“谢谢,拉齐奥先生!谢谢!您表现 得好极了,谢谢!”拉齐奧这时候也没有提出问题。他已经被这一天发生的这些 离奇的事情弄得精疲力竭了。 许久之后,他才得知了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真相。当他向一个巴西的医生朋友讲 述他的奇遇时,他的朋友呆住了,嗫嚅道:“也就是说,这是真的。”这位医生 继续讲述道:“我听说,离玛瑙斯大约20公里远有一个村庄,谁都不能进入 那里叫麻风村。是的,我的朋友,您为一群麻风病人开了一场音乐会 拉齐奥久久地抱着头,思索着:“但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那个经理人 是假冒的?为什么给了两万美元呢?” “看来,这个假冒的经理人应该是一个真正的百万富翁。也许是一个慈善家…… 谁知道呢,也许观众里有一个对他来说十分珍贵的相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描写拉齐奥在里约的音乐会,着力突出他的演艺精湛,“激动”“遗 憾”等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为后文他接受保罗·德·西茂的邀请埋下伏 笔 B.保罗·德·西茂在房间觉得不安,既是因为害怕拉齐奥愤怒的言行,又是因 为拉齐奥单方面解除了合同,不再举办六场音乐会 C.拉齐奥在价值两万美元的音乐会中演出非常成功,这主要得益于他跟观众面 对面的密切交流,激发了他演唱的热情,使他有了超越自我的信心 D.小说构思巧妙,尤为注重细节描写。作者巧妙地利用“无论发生了什么,你 都不能提出问题”这一合同中的条件,渲染了音乐会的神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E.小说对拉齐奥知道事情真相后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体现了拉齐奥对保 罗·德·西茂的敬佩和慨叹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拉齐奥和西茂两个人的赞赏之 情 (2)“原始丛林”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拉齐奥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主体部分侧重写古瑟贝·拉齐奥的音乐会,结尾部分侧重写音乐会的 真相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工业先导范旭东 魏芬 早年,范旭东被家人送到日本读书,一个日本校长对他说:“俟君学成,中国早 亡矣。”此言,刺激了他的一生。 从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毕业后,他随即回国,立志于复兴中国的盐业 那时,中国人虽然守着丰富的海洋资源,食用的盐却仍是土法制作的粗盐,效率 低,纯度低且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因此,有西方人讥笑中国是“食土民族”。实
古瑟贝·拉齐奥拿出他的手帕。汗水流过他的脸颊。这种闷热让人难以忍受,但 是很奇怪——他的恐惧消失了。而且,他与他的看不见的沉默的观众的交流非常 密切。突然间,他就有了超越自我的愿望。他只有一个念头——他一定要做到最 好。又过了半小时,幕布静静地降下。结束了。经理人冲向他。拉齐奥第一次觉 得他的声音不再那么让人难受。这个并不高大的男人表达了无以言表的感激,看 得出,他深受感动。他久久地握着他的手:“谢谢,拉齐奥先生!谢谢!您表现 得好极了,谢谢!”拉齐奥这时候也没有提出问题。他已经被这一天发生的这些 离奇的事情弄得精疲力竭了。 许久之后,他才得知了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真相。当他向一个巴西的医生朋友讲 述他的奇遇时,他的朋友呆住了,嗫嚅道:“也就是说,这是真的。”这位医生 继续讲述道:“我听说,离玛瑙斯大约 20 公里远有一个村庄,谁都不能进入。 那里叫麻风村。是的,我的朋友,您为一群麻风病人开了一场音乐会。” 拉齐奥久久地抱着头,思索着:“但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那个经理人 是假冒的?为什么给了两万美元呢?” “看来,这个假冒的经理人应该是一个真正的百万富翁。也许是一个慈善家…… 谁知道呢,也许观众里有一个对他来说十分珍贵的相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篇描写拉齐奥在里约的音乐会,着力突出他的演艺精湛,“激动”“遗 憾”等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为后文他接受保罗·德·西茂的邀请埋下伏 笔。 B.保罗·德·西茂在房间觉得不安,既是因为害怕拉齐奥愤怒的言行,又是因 为拉齐奥单方面解除了合同,不再举办六场音乐会。 C.拉齐奥在价值两万美元的音乐会中演出非常成功,这主要得益于他跟观众面 对面的密切交流,激发了他演唱的热情,使他有了超越自我的信心。 D.小说构思巧妙,尤为注重细节描写。作者巧妙地利用“无论发生了什么,你 都不能提出问题”这一合同中的条件,渲染了音乐会的神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E.小说对拉齐奥知道事情真相后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体现了拉齐奥对保 罗·德·西茂的敬佩和慨叹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拉齐奥和西茂两个人的赞赏之 情。 (2)“原始丛林”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3)小说中的拉齐奥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主体部分侧重写古瑟贝·拉齐奥的音乐会,结尾部分侧重写音乐会的 真相。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工业先导范旭东 魏芬 早年,范旭东被家人送到日本读书,一个日本校长对他说:“俟君学成,中国早 亡矣。”此言,刺激了他的一生。 从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毕业后,他随即回国,立志于复兴中国的盐业。 那时,中国人虽然守着丰富的海洋资源,食用的盐却仍是土法制作的粗盐,效率 低,纯度低且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因此,有西方人讥笑中国是“食土民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