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2015届高三实战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3.答题全部在答题纸上完成,试卷上答题无效。 【试卷综析】 试题有如下特点: 1.依据“三维”课程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现代文选文在力求与学生阅读水平相适应的前提下,着力追求体现思想内涵和 文化品味。四道客观题综合考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区分度,题目设计 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四道主观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没有什么障碍,但要 想全面的作答,并不容易。文言文在考查文言字、词、句的释义和理解等基础知 识的同时,把翻译放在重点位置来考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更 符合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要求 2.把握语文学习特点,注重考査语文积累、整体感知和理解运用,突出学以致 用 试题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把易错的、把握不牢的知识点再次显现,名句默 写全是高中课本的名句,难度不大。此题用于测试学生的识记能力,平时只要认 真背诵的学生都能拿满分。 3.作文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要求 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能很好的考查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 能力,体裁不限,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写起来顺手。 【题文】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题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医学有着诸多独特性质,其中之一是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始终作为构成中国 医学自有的组织形态的基础。中国医学未能发展出医院制度,即在于它与西方医 学的社会结构方式不同。简言之,中国医学的存在与几率,发生在医学与乡土社 会的共同体空间中,医学不是独立于乡土共同体空间之外的一个技术机构,而是 与乡土社会融为一体,并且作为融合性因素之一,在乡土社会共同体的整合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们首先会注意到中国医学与乡土社会的密切关联。至少19世纪以前, 在中国江南城镇社会,医师大都具有乡土身份(外籍医师自然也有,但人数极少, 至于游方郎中则不在其列),有一些在外地学习医学的人,艺成后也会回到他所 在的地方从事医学职业。医学史上留名的医人,往往也都以“地望”称世。甚至 中国医学中的大小各流派,也往往以地方命名,如清代早期名医沈鲁珍就属吴医 流派,另外还有浙医、淮医、常医等等。这些皆可说明,医学在传统中国离不开 乡土社会,医人在乡土社会长期不变的活动,构成了中国医学传统中的乡土性特 点 进一步说,乡土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医学既是一种需求,也是共同体内部的责 任约定。当医学在乡土社会展开时,医学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施药治病,而要承
甘肃省兰州市 2015 届高三实战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2.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3.答题全部在答题纸上完成,试卷上答题无效。 【试卷综析】 试题有如下特点: 1.依据“三维”课程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现代文选文在力求与学生阅读水平相适应的前提下,着力追求体现思想内涵和 文化品味。四道客观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区分度,题目设计 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四道主观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没有什么障碍,但要 想全面的作答,并不容易。文言文在考查文言字、词、句的释义和理解等基础知 识的同时,把翻译放在重点位置来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更 符合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要求。 2.把握语文学习特点,注重考查语文积累、整体感知和理解运用,突出学以致 用。 试题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把易错的、把握不牢的知识点再次显现,名句默 写全是高中课本的名句,难度不大。此题用于测试学生的识记能力,平时只要认 真背诵的学生都能拿满分。 3.作文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要求 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能很好的考查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 能力,体裁不限,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写起来顺手。 【题文】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题文】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题文】M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医学有着诸多独特性质,其中之一是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始终作为构成中国 医学自有的组织形态的基础。中国医学未能发展出医院制度,即在于它与西方医 学的社会结构方式不同。简言之,中国医学的存在与几率,发生在医学与乡土社 会的共同体空间中,医学不是独立于乡土共同体空间之外的一个技术机构,而是 与乡土社会融为一体,并且作为融合性因素之一,在乡土社会共同体的整合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们首先会注意到中国医学与乡土社会的密切关联。至少 19 世纪以前, 在中国江南城镇社会,医师大都具有乡土身份(外籍医师自然也有,但人数极少, 至于游方郎中则不在其列),有一些在外地学习医学的人,艺成后也会回到他所 在的地方从事医学职业。医学史上留名的医人,往往也都以“地望”称世。甚至 中国医学中的大小各流派,也往往以地方命名,如清代早期名医沈鲁珍就属吴医 流派,另外还有浙医、淮医、常医等等。这些皆可说明,医学在传统中国离不开 乡土社会,医人在乡土社会长期不变的活动,构成了中国医学传统中的乡土性特 点。 进一步说,乡土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医学既是一种需求,也是共同体内部的责 任约定。当医学在乡土社会展开时,医学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施药治病,而要承
担着这个共同体所有成员福祉之任。毋庸置疑,生于斯长于斯的医师,分属这个 共同体中一员,他所从事的医学与其说是职业,不如说是这个共同体的个体分工, 他以其专长服务于全体.但医师的身份又另有其特殊性。在范围大约几十平方里 人口数千或近万的共同体区域中,医师通过他的医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增加了 他在乡土社会的权威性。我们看到有名望的医人,往往为地方士绅团体中一员 或者受士绅信任,参与该区域共同体内部核心事务.医学在乡土社会最大限度地 展示了它在共同体社会中的政治性能,而医师则在医学专业之外,成为一个不可 或缺的政治角色。 因此,还要延伸到医学在乡土社会共同体中的道德和伦理处境.为什么包括沈鲁 珍在内的众多医师,长期以来一再选择本土从业?这种偏好,或许有多种解释, 但他们给出的最有力的理由,则集中在两点,“事亲”与“活人”。这两点在 许多著名医人的自述里屡屡提起,实在是有着深刻的道德伦理考量在内。“事 亲”往往是他们从事医学的起点,而由身边亲人,扩散到整个“乡党”组成的共 同体,却是他们的志业。这个志业的目标是“活人”。作为中国医学经久不变的 思路,医师总是把“存活”他所在共同体男女老少的生命,当成他的责任和使命 当年张仲景放弃太守官职,执意要回到饱受离乱之苦的南阳故郡,就是带着这样 的道德责任。事实上,“医圣”张仲景这种强烈的乡土情怀,作为道德影响力 在19世纪以前可以说久传不衰。 显然,这种道德性的选择,不仅形成了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医学特殊性存在,更 重要的是它为乡土社会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道德价值标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乡 土社会伦理生活的建立。一般说来,医师在乡土社会广受尊崇,其原因就在于他 们作为医人,身上有一种持久的道德人格魅力。这种魅力,经由他的医学实践, 在乡土社会起着一定程度的凝合和向心力。对共同体而言,德性高尚的医师,其 感召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这也是“医道”之所以获得乡土社会合法承认 的深层基础之所在。 (摘编自费振钟《乡土社会、共同体与医学》) 1.下列关于“中国医学与乡土社会的密切关联”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3分) A.中国医学的存在不是以单纯的技术机构存在于乡土社会中,它的组织形态的 基础是与乡土社会的关系 B.在乡土社会共同体的整合中,中国医学与乡土社会相融,并作为一个融合性 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C.中国医人一直具有乡土身份,他们在乡土社会长期不变的活动,构成了中国 医学传统中的乡土性特点。 D.中国医师的道德性选择,为乡土社会提供了重要的道德价值标准,有力地支 持了乡土社会伦理生活的建立。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文中是“医师大都具有乡土身份(外籍医师自然也有,但人数极少,至于 游方郎中则不在其列)”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 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 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范围失当等问题
担着这个共同体所有成员福祉之任。毋庸置疑,生于斯长于斯的医师,分属这个 共同体中一员,他所从事的医学与其说是职业,不如说是这个共同体的个体分工, 他以其专长服务于全体.但医师的身份又另有其特殊性。在范围大约几十平方里、 人口数千或近万的共同体区域中,医师通过他的医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增加了 他在乡土社会的权威性。我们看到有名望的医人,往往为地方士绅团体中一员, 或者受士绅信任,参与该区域共同体内部核心事务.医学在乡土社会最大限度地 展示了它在共同体社会中的政治性能,而医师则在医学专业之外,成为一个不可 或缺的政治角色。 因此,还要延伸到医学在乡土社会共同体中的道德和伦理处境.为什么包括沈鲁 珍在内的众多医师,长期以来一再选择本土从业?这种偏好,或许有多种解释, 但他们给出的最有力的理由,则集中在两点, “事亲”与“活人”。这两点在 许多著名医人的自述里屡屡提起,实在是有着深刻的道德伦理考量在内。 “事 亲”往往是他们从事医学的起点,而由身边亲人,扩散到整个“乡党”组成的共 同体,却是他们的志业。这个志业的目标是“活人”。作为中国医学经久不变的 思路,医师总是把“存活”他所在共同体男女老少的生命,当成他的责任和使命。 当年张仲景放弃太守官职,执意要回到饱受离乱之苦的南阳故郡,就是带着这样 的道德责任。事实上, “医圣”张仲景这种强烈的乡土情怀,作为道德影响力, 在 19 世纪以前可以说久传不衰。 显然,这种道德性的选择,不仅形成了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医学特殊性存在,更 重要的是它为乡土社会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道德价值标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乡 土社会伦理生活的建立。一般说来,医师在乡土社会广受尊崇,其原因就在于他 们作为医人,身上有一种持久的道德人格魅力。这种魅力,经由他的医学实践, 在乡土社会起着一定程度的凝合和向心力。对共同体而言,德性高尚的医师,其 感召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这也是“医道”之所以获得乡土社会合法承认 的深层基础之所在。 (摘编自费振钟《乡土社会、共同体与医学》) 1.下列关于“中国医学与乡土社会的密切关联”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3 分) A.中国医学的存在不是以单纯的技术机构存在于乡土社会中,它的组织形态的 基础是与乡土社会的关系。 B.在乡土社会共同体的整合中,中国医学与乡土社会相融,并作为一个融合性 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C.中国医人一直具有乡土身份,他们在乡土社会长期不变的活动,构成了中国 医学传统中的乡土性特点。 D.中国医师的道德性选择,为乡土社会提供了重要的道德价值标准,有力地支 持了乡土社会伦理生活的建立。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文中是“医师大都具有乡土身份(外籍医师自然也有,但人数极少,至于 游方郎中则不在其列)”。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 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 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范围失当等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医师的责任和使命,并不仅仅是施药救人,同时还承担着共 同体区域中成员的福祉之任。 B.有名望的医人往往成为乡土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政治角色,医学也最大限度地 展示出它在共同体社会中的政治性能 C.乡土社会的医师以其医学专长服务于共同体,并通过医学活动方式来参与管 理区域共同体内部核心事务。 D.中国医学的众多医师多有强烈的乡土情怀,他们以“事亲”作为从事医学的 起点,由此扩展到“存活”乡党共同体中男女老少的生命。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 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文中是“有名望的医人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医学能够发展出医院制度,与它的社会结构方式不像中国医学那样 严重依存于乡土社会共同体有关 B.中国医学传统有鲜明的乡土性特点,离不开乡土社会,这就是中国医学中的 大小各流派一概以“地望”来命名的根本缘由 C.在乡土社会,医师往往凭借着自己的医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来为自己赢得 名望,获得权威,许多人因此而跻身于地方的士绅团体。 D.医师身上持久的道理魅力的感召力在乡土社会的共同体空间中非常大,这就 使得“医道”获得乡土社会合法承认有了深层的基础。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推断作者观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应该是“医学史上留名的医人”。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抓住关键的语段,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 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 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2.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 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 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把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 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得出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 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 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李琪,字台秀,河西敦煌人也。与其兄珽皆以文章知名。唐亡,事梁太祖为翰林 学士。梁兵征伐四方,所下诏书,皆琪所为,下笔辄得太祖意。末帝时,与萧顷 同为宰相。顷性畏慎周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二人多所异同。琪内结赵岩、 张汉杰等为助,以故顷言多沮。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在乡土社会中,医师的责任和使命,并不仅仅是施药救人,同时还承担着共 同体区域中成员的福祉之任。 B.有名望的医人往往成为乡土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政治角色,医学也最大限度地 展示出它在共同体社会中的政治性能。 C.乡土社会的医师以其医学专长服务于共同体,并通过医学活动方式来参与管 理区域共同体内部核心事务。 D.中国医学的众多医师多有强烈的乡土情怀,他们以“事亲”作为从事医学的 起点,由此扩展到“存活”乡党共同体中男女老少的生命。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 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文中是“有名望的医人”。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方医学能够发展出医院制度,与它的社会结构方式不像中国医学那样—— - 严重依存于乡土社会共同体有关。 B.中国医学传统有鲜明的乡土性特点,离不开乡土社会,这就是中国医学中的 大小各流派一概以“地望”来命名的根本缘由。 C.在乡土社会,医师往往凭借着自己的医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来为自己赢得 名望,获得权威,许多人因此而跻身于地方的士绅团体。 D.医师身上持久的道理魅力的感召力在乡土社会的共同体空间中非常大,这就 使得“医道”获得乡土社会合法承认有了深层的基础。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推断作者观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应该是“医学史上留名的医人”。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抓住关键的语段,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 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 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2.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 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 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把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 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得出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 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 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题文】J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李琪,字台秀,河西敦煌人也。与其兄珽皆以文章知名。唐亡,事梁太祖为翰林 学士。梁兵征伐四方,所下诏书,皆琪所为,下笔辄得太祖意。末帝时,与萧顷 同为宰相。顷性畏慎周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二人多所异同。琪内结赵岩、 张汉杰等为助,以故顷言多沮。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
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堡罢为太子少保唐庄宗灭梁,得琪,欲以为 相,而梁之旧臣多嫉忌之,乃以为太常卿。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 甚,庄宗以硃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其说漫然无足取,而庄宗独 称重之,遂以为国计使。方欲以为相,而庄宗崩。明宗入洛阳,群臣劝进,有司 县仪,用柩前即位故事。霍彦威、孔循等请改国号,绝土德。明宗武君,不晓其 说,问何谓改号,对日:“庄宗受唐锡姓为宗属,继昭宗以立,而号国日唐。今 唐天命已绝,宜改号以自新。”明宗疑之,下其事群臣,群臣依违不决。琪议日: “殿下宗室之贤,立功三世,今兴兵向阙,以赴难为名,而欲更易统号,使先帝 便为路人,则茕然梓宫,何所依往!”明宗以为然,乃发丧成服①,而后即位。 以琪为御史中丞。是时,枢密使安重诲专权用事,重诲前驱过御史台门,殿直马 延误冲之,重诲即台门斩延而后奏.琪为中丞,畏重诲不敢弹纠,乃托宰相任圜 先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豆卢革等罢相,任圜议欲以琪为相 而孔循、郑珏沮之,乃止。琪为人少持重,不知进退,故数为当时所沮。以太子 太傅致仕,卒,年六十。 (节选自《新五代史·李琪传》) 【注】①旧时丧礼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 成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其兄埏皆以文章知名文章:文辞、文采 B.庄宗以硃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御札:帝王的诏令。 C.庄宗受唐锡姓为宗属宗属:宗室成员。 D.以太子太傅致仕致仕:取得官职。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 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思路点拨】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 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主要的推断技巧有: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2.根据语言结构进行推断3.借助语法分析进行推断4.借 助联想进行推断5.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 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7 B.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 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C.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 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亍少保/ D.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 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这句话的大意是“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遇上李琪授官吏职位,本应 是试摄的官职名称,李琪改“摄”为“守”,被萧顷上奏告状,梁帝大怒,准备
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堡罢为太子少保唐庄宗灭梁,得琪,欲以为 相,而梁之旧臣多嫉忌之,乃以为太常卿。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 甚,庄宗以硃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其说漫然无足取,而庄宗独 称重之,遂以为国计使。方欲以为相,而庄宗崩。明宗入洛阳,群臣劝进,有司 具仪,用柩前即位故事。霍彦威、孔循等请改国号,绝土德。明宗武君,不晓其 说,问何谓改号,对日:“庄宗受唐锡姓为宗属,继昭宗以立,而号国日唐。今 唐天命已绝,宜改号以自新。”明宗疑之,下其事群臣,群臣依违不决。琪议日: “殿下宗室之贤,立功三世,今兴兵向阙,以赴难为名,而欲更易统号,使先帝 便为路人,则茕然梓宫,何所依往!”明宗以为然,乃发丧成服①,而后即位。 以琪为御史中丞。是时,枢密使安重诲专权用事,重诲前驱过御史台门,殿直马 延误冲之,重诲即台门斩延而后奏.琪为中丞,畏重诲不敢弹纠,乃托宰相任圜 先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豆卢革等罢相,任圜议欲以琪为相, 而孔循、郑珏沮之,乃止。琪为人少持重,不知进退,故数为当时所沮。以太子 太傅致仕,卒,年六十。 (节选自《新五代史·李琪传》) 【注】①旧时丧礼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 成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其兄埏皆以文章知名 文章:文辞、文采。 B.庄宗以硃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 御札:帝王的诏令。 C.庄宗受唐锡姓为宗属 宗属:宗室成员。 D.以太子太傅致仕 致仕:取得官职。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 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思路点拨】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 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主要的推断技巧有: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2.根据语言结构进行推断 3.借助语法分析进行推断 4.借 助联想进行推断 5.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 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7 B.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 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C.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 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亍少保/ D.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 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这句话的大意是“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遇上李琪授官吏职位,本应 是试摄的官职名称,李琪改“摄”为“守”,被萧顷上奏告状,梁帝大怒,准备
把他流放到荒远之地,得到赵岩等人的救援,免去宰相职务,任太子少保。”根 据大意即可划分断句。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 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 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 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琪做事凭恃意气,不居人下。在与萧顷同辅梁室时,两人意见经常不一, 他就结交赵岩、张汉杰等权贵,致使萧顷的进言多次被阻。 B.李琪为官长于为文,受到赞赏。他草拟的梁兵征伐四方的诏书,深得太祖之 意;他在天下大水京师乏食时,上书陈事虽漫然无足取,却独受庄宗赏识。 C.李琪敢于奏议国事,建言被纳。在是否改国号一事上,他能明确表明自己的 主张,反对改变国号,明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依礼发丧后才即位 D.李琪为人不够稳重,仕途受阻。庄宗灭梁后,想任命他为宰相,因受梁朝旧 臣反对而改任;明宗时,任圜提议任命他为宰相时,又受到孔循、郑珏的阻止。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 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因受梁朝旧臣反对而改任”错 【思路点拨】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这是考查考生全 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 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髙考生的辨别 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1.无中生有 2.张冠李戴3.弄错时间4.颠倒顺序5.故意误译6.事件杂糅7.言过其实8.强 加联系9.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宗入洛阳,群臣劝进,有司具仪,用柩前即位故事 (2)畏重诲不敢弹纠,乃托宰相任圜先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明宗进入洛阳后,群臣劝其登帝位,官吏筹备仪式, 采用柩前即位的旧例 (2)(李琪)因害怕安重诲,不敢弹劾他,就托请宰相任国先告诉重诲然后再 检举,但还是迟疑不决不敢正面议论此事。 解析:(1)译出大意给3分;“具”筹备;“故事”旧例,每译对一处给1 分 (2)译出大意给3分;“弹纠”弹劾;“白”告诉,每译对一处给1分。 【思路点拨】注意翻译推测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的词义,判断出句式的特征,句子 自然就翻译通了。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 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 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参考译文】李琪,字台秀。父亲李觳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十三 岁时,所做的词赋诗颂,大为王铎赞赏,但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 召李觳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他,李琪执 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士则昌盛,不贤则无人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很自
把他流放到荒远之地,得到赵岩等人的救援,免去宰相职务,任太子少保。”根 据大意即可划分断句。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 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 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 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琪做事凭恃意气,不居人下。在与萧顷同辅梁室时,两人意见经常不一, 他就结交赵岩、张汉杰等权贵,致使萧顷的进言多次被阻。 B.李琪为官长于为文,受到赞赏。他草拟的梁兵征伐四方的诏书,深得太祖之 意;他在天下大水京师乏食时,上书陈事虽漫然无足取,却独受庄宗赏识。 C.李琪敢于奏议国事,建言被纳。在是否改国号一事上,他能明确表明自己的 主张,反对改变国号,明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依礼发丧后才即位。 D.李琪为人不够稳重,仕途受阻。庄宗灭梁后,想任命他为宰相,因受梁朝旧 臣反对而改任;明宗时,任圜提议任命他为宰相时,又受到孔循、郑珏的阻止。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 能力,能力层次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因受梁朝旧臣反对而改任”错。 【思路点拨】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这是考查考生全 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 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 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1.无中生有 2.张冠李戴 3.弄错时间 4.颠倒顺序 5.故意误译 6.事件杂糅 7.言过其实 8.强 加联系 9.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明宗入洛阳,群臣劝进,有司具仪,用柩前即位故事。 (2)畏重诲不敢弹纠,乃托宰相任圜先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明宗进入洛阳后,群臣劝其登帝位,官吏筹备仪式, 采用柩前即位的旧例。 (2)(李琪)因害怕安重诲,不敢弹劾他,就托请宰相任圜先告诉重诲然后再 检举,但还是迟疑不决不敢正面议论此事。 解析:(1) 译出大意给 3 分;“具” 筹备;“故事”旧例,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译出大意给 3 分;“弹纠” 弹劾;“白” 告诉,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思路点拨】注意翻译推测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的词义,判断出句式的特征,句子 自然就翻译通了。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 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 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参考译文】李琪,字台秀。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十三 岁时,所做的词赋诗颂,大为王铎赞赏,但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 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他,李琪执 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士则昌盛,不贤则无人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