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2018届高三一诊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与工商业社会不同,在农业社会统治 者基本无法征收商品税,只能从农民那里征收各种形式的直接税。无论是西周诸 侯向天子缴纳的“贡”,还是秦汉之后普遍实行的“田赋”,实际征收的都是农 民生产的实物,主要是粮食、丝麻,也有兽皮、茶叶等各地土特产。就保证农业 社会实物税收的适度和公平而言,度量衡,尤其是“量”和“衡”,先后扮演了 至为关键的角色。所谓关键,并不是说,统治者借此才能获得赋税,而是说相对 精确的度量衡,能使民众相信并接受税收的公平合理。当然,这种税收制度首先 要进行一项基础性工作:统一并公道地分配土地。而“度”正好能确认土地产权 定分止争。。 依古人对西周初年井田制的描述,当时每家授田百亩,为一个方块,称为“ 田”;以井字方块划分,每900亩地构成一“”;中间为公田,八方为私田,八 方各家共耕公田,公田的收益用来缴税。这样分配和利用土地的要害,就是借助 计量技术“度”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一一来完成。以长短计量来分配土 地,可以保证各家占有基本均等的土地;每“”九分之一的公田由各家共同耕 作,又大大便利了国家获取赋税。从计量学上看,这种巧妙用“度(长短)”获 得的计量,替代了在人类早期几乎无法获得的计量一“量”(容积)或“衡”(重 量);从政治上看,井田制用“度”成功解决了西周有关土地税收的公平和效率 问题。 井田制追求的是民众能看见甚至可以验证的土地分配公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税 收公平和便利。当相关条件改变时,井田制也就行不通了。首先,随着人口增多 即便在中原地区,可井田化的大片平整土地也会日益稀少,直至枯竭,导致人地 很不相称。为此,各诸侯国鼓励农民在现有土地上加大投入增加产出,或开垦那 些无法井田化的荒地。再加上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让开荒变得容易,不但降低了 成本,还增加了耕作如丘陵、山岗、沼泽、盐碱地的产出。那么,这类无法井田 化却有经济收益的地段该如何征税?井田制曾大量借助的“度”显然不合用了。 新的税收尝试早已开始。齐国的管仲当政时依土地的好坏征税,即“相地而衰 征”;楚、秦先后采取了按农业产量征税的“量入修赋”。只是若无客观简便的 标准量器或衡器,无论“相地”还是“衰征”,无论“量入”还是“修赋”,就 定产生更多主观裁量。即便征税者无私且力求公正,也很难令纳税人信服。因 此,必须有全新的税收计量手段和标准器物来提供看得见的公平:或精确测度不 规则的新垦土地,按土地面积征税;或是转向用统一且精确的标准量器和衡器按 各家粮食收成来征税。这就使得以量、衡为核心手段的赋税制形成并发展。由此 可见,自井田制开始之之后,几乎各国的每次土地或赋税改革,都不只有关统治 者的税入增加,还必须令百姓获益并认为公平。 (摘编自朱苏力《度量衡的制度塑造力一以历史中国的经验为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接税是指实物税收,征收的是农民生产的实物,包括粮食、丝麻、兽皮、 茶叶等。 B.计量技术“度”既能保证各家占有基本均等的土地,又能为国家增加赋税提 供便利
甘肃省兰州市 2018 届高三一诊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代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与工商业社会不同,在农业社会统治 者基本无法征收商品税,只能从农民那里征收各种形式的直接税。无论是西周诸 侯向天子缴纳的“贡”,还是秦汉之后普遍实行的“田赋”,实际征收的都是农 民生产的实物,主要是粮食、丝麻,也有兽皮、茶叶等各地土特产。就保证农业 社会实物税收的适度和公平而言,度量衡,尤其是“量”和“衡”,先后扮演了 至为关键的角色。所谓关键,并不是说,统治者借此才能获得赋税,而是说相对 精确的度量衡,能使民众相信并接受税收的公平合理。当然,这种税收制度首先 要进行一项基础性工作:统一并公道地分配土地。而“度”正好能确认土地产权, 定分止争。。 依古人对西周初年井田制的描述,当时每家授田百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 田”;以井字方块划分,每 900 亩地构成一“”;中间为公田,八方为私田,八 方各家共耕公田,公田的收益用来缴税。这样分配和利用土地的要害,就是借助 计量技术“度”——“六尺为步,步百为亩”——来完成。以长短计量来分配土 地,可以保证各家占有基本均等的土地;每“ ”九分之一的公田由各家共同耕 作,又大大便利了国家获取赋税。从计量学上看,这种巧妙用“度(长短)”获 得的计量,替代了在人类早期几乎无法获得的计量—“量”(容积)或“衡”(重 量);从政治上看,井田制用“度”成功解决了西周有关土地税收的公平和效率 问题。 井田制追求的是民众能看见甚至可以验证的土地分配公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税 收公平和便利。当相关条件改变时,井田制也就行不通了。首先,随着人口增多, 即便在中原地区,可井田化的大片平整土地也会日益稀少,直至枯竭,导致人地 很不相称。为此,各诸侯国鼓励农民在现有土地上加大投入增加产出,或开垦那 些无法井田化的荒地。再加上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让开荒变得容易,不但降低了 成本,还增加了耕作如丘陵、山岗、沼泽、盐碱地的产出。那么,这类无法井田 化却有经济收益的地段该如何征税?井田制曾大量借助的“度”显然不合用了。 新的税收尝试早已开始。齐国的管仲当政时依土地的好坏征税,即“相地而衰 征”;楚、秦先后采取了按农业产量征税的“量入修赋”。只是若无客观简便的 标准量器或衡器,无论“相地”还是“衰征”,无论“量入”还是“修赋”,就 一定产生更多主观裁量。即便征税者无私且力求公正,也很难令纳税人信服。因 此,必须有全新的税收计量手段和标准器物来提供看得见的公平:或精确测度不 规则的新垦土地,按土地面积征税;或是转向用统一且精确的标准量器和衡器按 各家粮食收成来征税。这就使得以量、衡为核心手段的赋税制形成并发展。由此 可见,自井田制开始之之后,几乎各国的每次土地或赋税改革,都不只有关统治 者的税入增加,还必须令百姓获益并认为公平。 (摘编自朱苏力《度量衡的制度塑造力—以历史中国的经验为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直接税是指实物税收,征收的是农民生产的实物,包括粮食、丝麻、兽皮、 茶叶等。 B.计量技术“度”既能保证各家占有基本均等的土地,又能为国家增加赋税提 供便利
C.国家按土地好坏、粮食产量多寡征税,需要借助客观简便的标准量器或衡器 来实现 D.土地或赋税改革,在井田制开始之后,都兼顾税入的增加、百姓的获益及公 平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为农业中国和直接税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度量衡与土地税收制度关系 的前提。 B.文章从人口增加、铁器牛耕使用两方面,分析了井田制这种税收制度受破坏 的原因 C.文章论述齐国新税收尝试,为度量衡能保证实物税收的适度公平的观点提供 了例证 D.文章提出观点后,先分析度量衡器的区别,再论证这种区别对土地税收制度 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统治者能通过相对精确的度量衡器便利地获得赋税,度量衡器就不 会统 B.无法井田化的新垦地和难以计量的经济收益,让度器不再能体现看得见的税 收公平。 C.铁器牛耕让开垦荒地变得容易,可见铁器牛耕对土地税收制度改革起到了促 进作用。 D.社会需求与度量衡的互动关系,推动了土地税收政策乃至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的变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杏黄月 张秀亚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的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 空气是炙热的,室中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电扇徒劳的转动着。桌上玻璃 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的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 这是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这还是一个孩子送来的,他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 光彩,将这一缸热带鱼放在桌子上 送给你吧!也许这个可以为你解解闷! 鱼鳞上的银光,在暮色中闪闪明灭,闪烁一阵子,然后黯然了,接着又是一阵闪 光……,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但这些细碎的光片又能在人们的眼前闪 耀多久呢? 杏黄月渐渐的爬到墙上尺许之处了,淡淡的光辉照进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移 开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进来。 门外街上的人声开始嘈杂起来,到户外乘凉的人渐渐的多了,更有一些人涌向街 口及更远的地方,活像一些泡沫:大的泡沫,小的泡沫,时而互相的推挤着,时 而又分散开了 忽然有个尖锐而带几分娇慵的声音: “月亮好大啊.快照到我们的头顶上了。” 接着是一阵伴奏的笑声,苍老的,悲凉的,以及稚气的,近乎疯狂的 “你怕月亮吗?
C.国家按土地好坏、粮食产量多寡征税,需要借助客观简便的标准量器或衡器 来实现 D.土地或赋税改革,在井田制开始之后,都兼顾税入的增加、百姓的获益及公 平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认为农业中国和直接税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度量衡与土地税收制度关系 的前提。 B.文章从人口增加、铁器牛耕使用两方面,分析了井田制这种税收制度受破坏 的原因 C.文章论述齐国新税收尝试,为度量衡能保证实物税收的适度公平的观点提供 了例证 D.文章提出观点后,先分析度量衡器的区别,再论证这种区别对土地税收制度 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不是统治者能通过相对精确的度量衡器便利地获得赋税,度量衡器就不 会统一。 B.无法井田化的新垦地和难以计量的经济收益,让度器不再能体现看得见的税 收公平。 C.铁器牛耕让开垦荒地变得容易,可见铁器牛耕对土地税收制度改革起到了促 进作用。 D.社会需求与度量衡的互动关系,推动了土地税收政策乃至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的变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杏黄月 张秀亚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的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 空气是炙热的,室中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电扇徒劳的转动着。桌上玻璃 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的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 这是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这还是一个孩子送来的,他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 光彩,将这一缸热带鱼放在桌子上: “送给你吧!也许这个可以为你解解闷!” 鱼鳞上的银光,在暮色中闪闪明灭,闪烁一阵子,然后黯然了,接着又是一阵闪 光……,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但这些细碎的光片又能在人们的眼前闪 耀多久呢? 杏黄月渐渐的爬到墙上尺许之处了,淡淡的光辉照进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移 开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进来。 门外街上的人声开始嘈杂起来,到户外乘凉的人渐渐的多了,更有一些人涌向街 口及更远的地方,活像一些泡沫:大的泡沫,小的泡沫,时而互相的推挤着,时 而又分散开了。 忽然有个尖锐而带几分娇慵的声音: “月亮好大啊.快照到我们的头顶上了。” 接着是一阵伴奏的笑声,苍老的,悲凉的,以及稚气的,近乎疯狂的: “你怕月亮吗?
玻璃缸中的热带鱼都游到水草最密的方向去了。 街上的嘈杂的人语声、欢笑声,暂时沉寂了下来。 谁家有人在练习吹箫,永远是那低咽的声音,重复着,重复着,再也激扬不起来 了 月亮也似仍在原来的地方徘徊着,光的翅翼在到处扑飞 门外像有停车的声音,像是有人走到门边……她屏止了呼吸倾听着 那只是她耳朵的错觉,没有车子停下来,也没有人来到门前,来的,只有那渐渐 逼近的月光。 月光又更亮了一些,杏黄色的,像当年她穿的那件衫子,藏放在箱底的已多久了 呢,她已记不清了。 没有开灯,趁着月光她又将桌子上的那封老同学的信读了一遍,未了,她的眼光 落在画着星芒的那一句上:“我最近也许会在你住的地方路过,如果有空也许会 去看看你。” 也许……也许…她脸上的笑容,只一现就闪过去了,像那些热带鱼的鳞片,悠 然一闪,就被水草遮蔽住了。 水草!是的,她觉得心上在生着丛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点闪光的鳞片,那点希 望都遮住了。 她怏怏的将信叠起。那低咽的箫声又传来了,幽幽的,如同一只到处漫游的光焰 微弱的萤虫,飞到她的心中,她要将它捕捉住……对,她己将它捕捉住了,那声 音一直在她的心底颤动着,且萤虫似的发着微亮 她像是回到了往日,她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的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 着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水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 布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新鲜的清凉的水里快活地穿行着。耳边、窗外、街头 没有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 许”,她们只是写意的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像是逸乐, 又像是死亡。”她记得她们中间有一个当时如是说一一那是向着那盛开的茑萝, 向着七月的盛夏说的,其实什么是逸乐什么是死亡,她那时根本不了解,也因为 如此,觉着很神秘,很美。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 她睁开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 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 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它们都己经睡去了,在那 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箫声已经听不见了,夜渐渐的凉了。 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 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 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一个圆圈,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竟像是有 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月亮慢慢升起的样子,也表现了“她”的真切感 受,暗示着努力向上的月亮将引发“她”情绪的波动 B.文章写“罩子”似的纱窗、“嘈杂”的人声、“低咽”的箫声,不仅真实再 现了“她”的所感所闻,也烘托并渲染了郁闷孤寂的气氛 C.本文写老同学信中说“也许”会“路过”,会“看看你”,是以揶揄的方式 责备老同学不够坦诚的态度,借此表达“她”的感伤
玻璃缸中的热带鱼都游到水草最密的方向去了。 街上的嘈杂的人语声、欢笑声,暂时沉寂了下来。 谁家有人在练习吹箫,永远是那低咽的声音,重复着,重复着,再也激扬不起来 了。 月亮也似仍在原来的地方徘徊着,光的翅翼在到处扑飞。 门外像有停车的声音,像是有人走到门边……她屏止了呼吸倾听着。 那只是她耳朵的错觉,没有车子停下来,也没有人来到门前,来的,只有那渐渐 逼近的月光。 月光又更亮了一些,杏黄色的,像当年她穿的那件衫子,藏放在箱底的已多久了 呢,她已记不清了。 没有开灯,趁着月光她又将桌子上的那封老同学的信读了一遍,未了,她的眼光 落在画着星芒的那一句上:“我最近也许会在你住的地方路过,如果有空也许会 去看看你。” 也许……也许……她脸上的笑容,只一现就闪过去了,像那些热带鱼的鳞片,悠 然一闪,就被水草遮蔽住了。 水草!是的,她觉得心上在生着丛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点闪光的鳞片,那点希 望都遮住了。 她怏怏的将信叠起。那低咽的箫声又传来了,幽幽的,如同一只到处漫游的光焰 微弱的萤虫,飞到她的心中,她要将它捕捉住……对,她己将它捕捉住了,那声 音一直在她的心底颤动着,且萤虫似的发着微亮。 她像是回到了往日,她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的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 着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水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 布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新鲜的清凉的水里快活地穿行着。耳边、窗外、街头 没有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 许”,她们只是写意的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像是逸乐, 又像是死亡。”她记得她们中间有一个当时如是说——那是向着那盛开的茑萝, 向着七月的盛夏说的,其实什么是逸乐什么是死亡,她那时根本不了解,也因为 如此,觉着很神秘,很美。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 她睁开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 “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 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它们都已经睡去了,在那 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箫声已经听不见了,夜渐渐的凉了。 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 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 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一个圆圈,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竟像是有 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月亮慢慢升起的样子,也表现了“她”的真切感 受,暗示着努力向上的月亮将引发“她”情绪的波动。 B.文章写“罩子”似的纱窗、“嘈杂”的人声、“低咽”的箫声,不仅真实再 现了“她”的所感所闻,也烘托并渲染了郁闷孤寂的气氛。 C.本文写老同学信中说“也许”会“路过”,会“看看你”,是以揶揄的方式 责备老同学不够坦诚的态度,借此表达“她”的感伤
D.本文以月色变化为纬,以“她”的思绪感受变化为经,全文组成一种纵横交 织的结构,形成一种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的叙写特色 5.结合全文,说说“热带鱼”的含义。(5分) 6.文章以月亮的“笑”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 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在民众中世代传承的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规约、习俗、精神, 其特点是活态的传承与流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域格局看,多分布于中 国历史悠久、文化盛行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各个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如下图: (摘编自程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如果其赖 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这种文化遗产就会渐渐沉寂下去,甚至走向灭绝。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二三十年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迅 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文化生态的变化, 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一些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 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 不断消失。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 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 (摘编自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材料三 源自于日常生活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因此,非遗本 体事象的环境生态化非常关键。以淮河流域的“柳编”为例,在过去,淮河流城 生态自然化呈现,淮河两岸滩涂之野遍布柳树、荆条、芦苇,淮河上的渔民与两 岸乡民自然而然地就地取材,生活用具自然而然地用上了柳编,如席子、馍篓、 鱼篓、菜筐、藤椅等等。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淮河两岸逐渐被白色垃 圾、水泥工程等侵占,既有的柳编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再加上现代 文明也一度视柳编生活用品为落后苦难生活的象征,柳编也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弃 不仅如此,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还需要考量传统遣产如何走入现代生活并融入到 时代群体的血脉里。我们保护和传承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事象,不是停留在保留 某种样态上,而是推动其走入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轨道上去。博物馆式的原样态陈 列与展演固然有其历史标本的重要性,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其生活化和应用化,从 而激活其生命,助推其历史重构及时绽放出时代的风采。例如,中国各地的皮影 戏,在过去就是早期的动画片,曾对青少年的情商与智商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 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非物化形态 的动态保护,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封存式保护,而是活态传承。要在保护好原生 态文化生长“原生土壤”的基础上,引导好原生态文化的良性变迁
D.本文以月色变化为纬,以“她”的思绪感受变化为经,全文组成一种纵横交 织的结构,形成一种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的叙写特色。 5.结合全文,说说“热带鱼”的含义。(5 分) 6.文章以月亮的“笑”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 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在民众中世代传承的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规约、习俗、精神, 其特点是活态的传承与流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域格局看,多分布于中 国历史悠久、文化盛行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各个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如下图: (摘编自程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如果其赖 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这种文化遗产就会渐渐沉寂下去,甚至走向灭绝。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二三十年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迅 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文化生态的变化, 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一些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 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 不断消失。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 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 (摘编自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材料三 源自于日常生活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因此,非遗本 体事象的环境生态化非常关键。以淮河流域的“柳编”为例,在过去,淮河流城 生态自然化呈现,淮河两岸滩涂之野遍布柳树、荆条、芦苇,淮河上的渔民与两 岸乡民自然而然地就地取材,生活用具自然而然地用上了柳编,如席子、馍篓、 鱼篓、菜筐、藤椅等等。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淮河两岸逐渐被白色垃 圾、水泥工程等侵占,既有的柳编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再加上现代 文明也一度视柳编生活用品为落后苦难生活的象征,柳编也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弃 用。 不仅如此,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还需要考量传统遣产如何走入现代生活并融入到 时代群体的血脉里。我们保护和传承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事象,不是停留在保留 某种样态上,而是推动其走入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轨道上去。博物馆式的原样态陈 列与展演固然有其历史标本的重要性,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其生活化和应用化,从 而激活其生命,助推其历史重构及时绽放出时代的风采。例如,中国各地的皮影 戏,在过去就是早期的动画片,曾对青少年的情商与智商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 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非物化形态 的动态保护,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封存式保护,而是活态传承。要在保护好原生 态文化生长“原生土壤”的基础上,引导好原生态文化的良性变迁
(摘编自戎龚停《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生态考量》 7.下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以活态为传承形式的技艺、 经验、规约、习俗、精神的文化积淀。 B.相比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第一批和第二批中省份间的非遗项目数的差 距大,其中三批项目数最多的都是浙江省。 C.国家级非遗项目数从地域分布来看,不仅南方和北方极不均衡,而且南方的 非遗项目数均高于北方的非遗项目数 D.从地域格局来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程度,与其所属区域的悠久历 史、文化盛行以及少数民族的聚居有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材 料二、材料三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B.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二三十年的沉寂和灭绝,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 设步伐的加快,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C.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危机,是由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 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引起的 D.淮河流域“柳编”被弃用,一方面是因淮河两岸生态环境受损造成原材料的 短缺,一方面是因现代人曾认为它象征落后苦难的生活而不为 E.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既可以继承其外显的样态,也可以发展其内隐的 文化,因此要用封存式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的文化保护方式 9.怎样才能促进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卫璀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也。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弱冠为魏尚书郎。 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甚为傅嘏所重,谓之宁武子。在位十年, 以任职称。数岁转廷尉卿。璀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邓艾、钟会之伐蜀 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艾辄承制封 拜。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俱奏其状。诏使槛车征之,会遺璀先收艾。会 以璀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已然不可得而距乃夜夲成都檄艾所统诸 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 鸣,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平旦开门,璀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 未起,父子俱被执。俄而会至,乃悉请诸将胡烈等,因执之,囚益州解舍,遂发 兵反。会留瓘谋议,乃书版云“欲杀胡烈等”,举以示瓘,瓘不许,因相疑貳。 瓘如厕,见胡烈故给使,使宣语三军,言会反。及暮,瓘作檄宣告诸军。诸军并 已唱义,陵旦共攻会。会率左右距战,诸将击败之,唯帐下数百人随会绕殿而走, 尽杀之。事平,朝议封于璀。瓘以克蜀之功,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固让不 受。太康初,迁司空。为政清简,甚得朝野声誉。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威谓纯 质,不能亲政事。瓘每欲陈启废之,而未敢发。后会宴陵云台,璀托醉,因跪帝 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 贾后由是怨瓘,且忌其方直,不得骋己淫虐;又闻瓘与玮有隙,遂谤璀与亮° 欲为伊霍之事,启帝作手诏,使玮免璀等官。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
(摘编自戎龚停《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生态考量》) 7.下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以活态为传承形式的技艺、 经验、规约、习俗、精神的文化积淀。 B.相比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第一批和第二批中省份间的非遗项目数的差 距大,其中三批项目数最多的都是浙江省。 C.国家级非遗项目数从地域分布来看,不仅南方和北方极不均衡,而且南方的 非遗项目数均高于北方的非遗项目数。 D.从地域格局来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程度,与其所属区域的悠久历 史、文化盛行以及少数民族的聚居有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材 料二、材料三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B.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二三十年的沉寂和灭绝,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 设步伐的加快,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C.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危机,是由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 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引起的。 D.淮河流域“柳编”被弃用,一方面是因淮河两岸生态环境受损造成原材料的 短缺,一方面是因现代人曾认为它象征落后苦难的生活而不为。 E.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既可以继承其外显的样态,也可以发展其内隐的 文化,因此要用封存式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的文化保护方式。 9.怎样才能促进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卫璀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也。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弱冠为魏尚书郎。 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甚为傅嘏所重,谓之宁武子。在位十年, 以任职称。数岁转廷尉卿。璀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邓艾、钟会之伐蜀 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艾辄承制封 拜。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俱奏其状。诏使槛车征之,会遣璀先收艾。会 以璀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 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 鸣,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平旦开门,璀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 未起,父子俱被执。俄而会至,乃悉请诸将胡烈等,因执之,囚益州解舍,遂发 兵反。会留瓘谋议,乃书版云“欲杀胡烈等”,举以示瓘,瓘不许,因相疑貳。 瓘如厕,见胡烈故给使,使宣语三军,言会反。及暮,瓘作檄宣告诸军。诸军并 已唱义,陵旦共攻会。会率左右距战,诸将击败之,唯帐下数百人随会绕殿而走, 尽杀之。事平,朝议封于璀。瓘以克蜀之功,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固让不 受。太康初,迁司空。为政清简,甚得朝野声誉。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威谓纯 质,不能亲政事。瓘每欲陈启废之,而未敢发。后会宴陵云台,璀托醉,因跪帝 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 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璀于此不复有言。 贾后由是怨瓘,且忌其方直,不得骋己淫虐;又闻瓘与玮①有隙,遂谤璀与亮② 欲为伊霍之事③,启帝作手诏,使玮免璀等官。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