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五校联考 (市一中83中89中庆安10中)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命题人:马玉珺审题人:张 晓华 、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瞥(pie)见庐冢(zhng)肄(yi)业熏陶渐(jian)染 B.吐哺(bu) 勖(x)勉混沌(dun)望风披靡(mi) C.癸(ku)丑纤(xian)细 梵(fan)语载(zai)笑载言 D.荫(yin)庇便(bian)言形骸(hai) 酾(shi)酒临江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泥淖猗郁急不暇择蓊蓊郁郁 B.杂糅袅娜横槊赋诗咄咄逼人 C.缔造弥谤夙兴夜寐乘彼塬 D.涸辙枕籍扣弦而歌游目骋怀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每当春节回乡探亲,我发现农村打麻将现象蔚然成风,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②我们在欣赏《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 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③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 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④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 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地调整梦想 ⑤这位书法家书写的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 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⑥那时的大宋河清海晏,风调雨顺,朝廷偃武修文,百姓生活无忧,经济文化高 度发达 A.②③⑥ B.①②③ C.②③④ ①⑤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A.10月16日中国台风网报道,预计,“莎莉嘉”将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 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即将于今天上午进入南海东部海面。进入南海后,“莎莉 嘉”将再次加强,并逐渐向海南岛和广东的东南部沿海靠近 B.去年“双十一”,淘宝24小时便创造出570多亿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 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C.北京时间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 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神舟十一号飞行员是由航天
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五校联考 (市一中 83 中 89 中庆安 10 中 )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命题人:马玉珺 审题人:张 晓华 一、基础知识(每题 2 分,共 10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瞥.(piē)见 庐冢.(zhǒng) 肄.(yì)业 熏陶渐. (jiān) 染 B.吐哺.(bǔ) 勖.(xù)勉 混沌.(dùn) 望风披靡.(mí) C.癸.(kuí)丑 纤.(xiān)细 梵.(fàn)语 载.(zài)笑载言 D.荫.(yìn)庇 便.(biàn)言 形骸.(hái) 酾.(shī)酒临江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分) A.泥淖 猗郁 急不睱择 蓊蓊郁郁 B.杂糅 袅娜 横槊赋诗 咄咄逼人 C.缔造 弥谤 夙兴夜寐 乘彼垝塬 D.涸辙 枕籍 扣弦而歌 游目骋怀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每当春节回乡探亲,我发现农村打麻将现象蔚然成 ...风.,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②我们在欣赏《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 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 ....之憾。 ③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 ...., 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④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 ....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 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地调整梦想。 ⑤这位书法家书写的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 ....,一气呵成, 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⑥那时的大宋河清海晏 ....,风调雨顺,朝廷偃武修文,百姓生活无忧,经济文化高 度发达。 A. ②③⑥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⑤⑥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2 分) A.10 月 16 日中国台风网报道,预计,“莎莉嘉”将以每小时 25 公里左右的速 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即将于今天上午进入南海东部海面。进入南海后,“莎莉 嘉”将再次加强,并逐渐向海南岛和广东的东南部沿海靠近。 B.去年“双十一”,淘宝 24 小时便创造出 570 多亿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 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C.北京时间 10 月 17 日 7 时 30 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神舟十一号飞行员是由航天
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 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于危机之中,弘扬中华文化。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其散文 《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脍炙人口。郁达夫是中国现代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等。 B.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文明白畅达,与欧 阳修并称“欧苏”;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 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自创“苏体”。 C.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风骚”,“风”指《国风》,“骚”指《离骚》;它们分别 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 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地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D.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 演讲稿。演讲稿也叫演讲辞,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讲话的文稿 二、古诗文阅读(共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6-10题 【选篇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 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 褒禅山记》) 【选篇二】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 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 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 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 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 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 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 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 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 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
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 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于危机之中,弘扬中华文化。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其散文 《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脍炙人口。郁达夫是中国现代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等。 B.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文明白畅达,与欧 阳修并称“欧苏”;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 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自创“苏体”。 C.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风骚”,“风”指《国风》,“骚”指《离骚》;它们分别 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 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地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D.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 演讲稿。演讲稿也叫演讲辞,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讲话的文稿。 二、古诗文阅读(共 28 分) (一)文言文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6—10 题 【选篇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 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 褒禅山记》) 【选篇二】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 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 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 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 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 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 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 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 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 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
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 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 名吾亭 (苏轼《喜雨 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非同寻常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C.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喜乐 D.以属客而告之 属:通“嘱”,叮嘱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亭以雨名,志喜也 B.(1)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1)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2)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D.(1)其孰能讥之乎 (2)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 也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为亭于堂之北 B.商贾相与歌于市 C.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D.吾以名吾亭 9.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泂的心得,再借仆碑 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 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 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的思想。 D.《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 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3分) (2)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1、12两题(8分)。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雕盘处,千山黑雪, 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4分) A.“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髙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 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 名吾亭。” (苏轼《喜雨 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非同寻常 B.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C. 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喜乐 D. 以属.客而告之 属:通“嘱”,叮嘱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亭以.雨名,志喜也 B.(1)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1)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2)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D.(1)其.孰能讥之乎 (2)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 一也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 为亭于堂之北 B. 商贾相与歌于市 C. 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D. 吾以名吾亭 9.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 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 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 《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 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的思想。 D. 《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 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3 分) (2)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 11、12 两题(8 分)。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雕盘处,千山黑雪, 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4 分) A.“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B.“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 落的曲子。 D.“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 壮阔景致 E.“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12.这首诗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在《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 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 是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 批评 (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 的渺小的句子: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请回答14--16题(14分)。 再见槐花 罗昭伦 ①故乡的山上有很多的松树和槐树,每当进入春暖花开的季节,那洁白的槐 花如雪如银,一串串、一朵朵缀满枝头,满树摇曳,千种风姿,万般神韵。淡淡 素雅的槐花,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睛。甜甜的槐香 浓浓烈烈,弥漫了山乡的沟沟坎坎,仿佛连空气也变得黏稠起来 ②我的童年就是在这忽浓忽淡的槐香中浸染着度过的。记得那时候,母亲总 是挑着担子或扛着锄头走在最前面,而我就像一条尾巴一样,紧随在母亲的后面 山里的农事特别忙碌,也特别难做。家乡的土地多是石骨子坡瘠地、死黄泥田, 地层薄,缺水缺肥。所有的肥料、种子和水,以及秋天所有的收获,都要靠人工 担担、一批批地完成。由于家庭条件所迫,父亲只好去外面打工,以换取家庭 开支所需的钱。自然,家里的农活就落在了母亲一人单薄的肩上。那时的母亲是 高大的,我总是仰了脸跟随在她的身后,只见肩上的担子在母亲很有节奏的脚步 声里上下颤动着。母亲那张像男人一样古铜色的脸上,永远挂着一串串亮晶晶的 汗珠,头发湿湿的粘在额前。和亮晶晶的汘珠相辉映的是她那永远抹不去的满足 的笑,仿佛生活从未亏待过她。母亲就像阿拉伯神话中的那位沙漠巨人,有着无 穷无尽的力量,永不疲惫。 ③那个年代,由于家里缺少粮食,又没钱买粮作补充,只好掺和着野菜度日。 什么马齿苋、灰灰菜、鱼腥草、野油菜、野山椒、野豌豆、蕨菜等都吃过。但在 我的记忆里,槐花蒸饭是最好吃的了。每到槐花开放季节,母亲便在竹竿头上绑 上镰刀,拿着它外出采摘槐花。我和妹妹则跟在母亲的后面,看着母亲站在树下, 用竹竿钩住枝条往下拧,然后用另一只手抓住槐树枝条采摘槐花。为给母亲分忧, 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手抓住槐树的枝条,一手仔细采摘枝条上的槐花。比我
B.“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 落的曲子。 D.“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 壮阔景致。 E.“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12.这首诗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3.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在《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 盛 比 喻 男 子 情 感 旺 盛 之 时 的 句 子 是: , 。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 批评: , 。 (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 的渺小的句子: , 。 三、现代文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请回答 14——16 题(14 分)。 再见槐花 罗昭伦 ①故乡的山上有很多的松树和槐树,每当进入春暖花开的季节,那洁白的槐 花如雪如银,一串串、一朵朵缀满枝头,满树摇曳,千种风姿,万般神韵。淡淡 素雅的槐花,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睛。甜甜的槐香 浓浓烈烈,弥漫了山乡的沟沟坎坎,仿佛连空气也变得黏稠起来。 ②我的童年就是在这忽浓忽淡的槐香中浸染着度过的。记得那时候,母亲总 是挑着担子或扛着锄头走在最前面,而我就像一条尾巴一样,紧随在母亲的后面。 山里的农事特别忙碌,也特别难做。家乡的土地多是石骨子坡瘠地、死黄泥田, 地层薄,缺水缺肥。所有的肥料、种子和水,以及秋天所有的收获,都要靠人工 一担担、一批批地完成。由于家庭条件所迫,父亲只好去外面打工,以换取家庭 开支所需的钱。自然,家里的农活就落在了母亲一人单薄的肩上。那时的母亲是 高大的,我总是仰了脸跟随在她的身后,只见肩上的担子在母亲很有节奏的脚步 声里上下颤动着。母亲那张像男人一样古铜色的脸上,永远挂着一串串亮晶晶的 汗珠,头发湿湿的粘在额前。和亮晶晶的汗珠相辉映的是她那永远抹不去的满足 的笑,仿佛生活从未亏待过她。母亲就像阿拉伯神话中的那位沙漠巨人,有着无 穷无尽的力量,永不疲惫。 ③那个年代,由于家里缺少粮食,又没钱买粮作补充,只好掺和着野菜度日。 什么马齿苋、灰灰菜、鱼腥草、野油菜、野山椒、野豌豆、蕨菜等都吃过。但在 我的记忆里,槐花蒸饭是最好吃的了。每到槐花开放季节,母亲便在竹竿头上绑 上镰刀,拿着它外出采摘槐花。我和妹妹则跟在母亲的后面,看着母亲站在树下, 用竹竿钩住枝条往下拧,然后用另一只手抓住槐树枝条采摘槐花。为给母亲分忧, 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手抓住槐树的枝条,一手仔细采摘枝条上的槐花。比我
小三岁的妹妹,则调皮地把从地上捡起来的槐花挂在耳朵上当作耳坠玩。槐花的 花期不长,槐花盛开几天以后做出来的槐花饭,吃起来的味道就没有槐花刚开花 时的味道鲜美了。槐花采回来后,母亲便开始做槐花饭。她把装在篮子里的新鲜 槐花在井水里淘洗两三遍后,再放入一个大瓷盆里,均匀地洒上盐巴,再用玉米 面或小麦面粉搅拌在一起,让面粉把一朵朵槐花包裹起来,最后放在甑子上蒸。 我就是干些跑腿的活儿,到菜园里拔蒜苗、韭菜。采摘回来后,母亲就把蒜苗、 韭菜,还有从山上采摘回来的野葱等一一切碎,拌上麻油、酱油、陈醋,撒拌在 槐花饭里。拌好的槐花饭,总是增加我的食欲,但又不能多吃。每次吃饭前,母 亲就给我和弟弟、妹妹打招呼,每顿一人只能吃一碗,得给在外挣钱的父亲多留 些。端着槐花饭,我只好边流泪边慢慢地品味,细细地咀嚼。至今回想起来,那 槐花饭真香啊! ④暮春时节,我又回到了故乡。其实老家已没什么亲人了,回去只是为了圆 个梦:再看一看那满山遍野的槐花,让浓醇的槐香把久居城里被现代文明污染 了的五脏六腑涤濯干净。置身于白茫茫的一片花海之中,踏着当年随母亲走过的 山路,我仿佛走近了远逝的童年…… ⑤这不是“龙门石”吗?清楚地记得,当年随母亲采摘槐花时,我曾登上过 它。站在众山之巅,母亲遥指东方说,你看,山那边是城市,那片天蓝蓝的,很 大很大。那是我第一次遥望山外的世界,也是心中种下的第一颗幻想的种子。 ⑥多年后的一个早晨,我就是循着母亲手指的方向走出山外,来到了现在居 住的这座城市。小城就偎在那片“很大很大的蓝天”边。其实,母亲当时根本就 没见过城市。对于城市的全部经验,就是站在这十几公里外的岩石上,所能望见 的那片蓝天的一角。这之前以及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母亲从没走过这片障 碍重重的大山。母亲的路在山上,犹如槐树的根在山上一样。母亲是由我和妻子 以及我的两个女儿陪伴才走进那片蓝天的。母亲进城的那天,两个女儿一左一右 扯着奶奶的手,像小鸟一样飞东飞西。母亲仿佛也变成了孩子 ⑦哦,这是“龙泉”么?泉水依然清洌如初。靠了它,山上的庄稼才得以生 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不知母亲从这里担走了多少生命之水!只有龙泉知道,只 有母亲那呈“S”形严重错位畸变的脊椎知道。那张X光片就留在市人民医院的 医疗档案里,也年年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⑧从家乡归来后,我把带回来的一大束槐花,送给已经进城和我居住在一起 的母亲。母亲捧着它看了很久很久后,才把脸深深地埋在里面,像见了久别的亲 °⑨我紧紧地依偎在母亲的身旁,用手轻轻梳理着她那花白的头发,眼前又弥 待母亲抬起头时,我看见她已是泪眼蒙蒙了 漫起那满山遍野的银白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篇详细描写槐花洁白的颜色和淡雅的清香,奠定深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表达了作者对槐花、对故乡、对母亲浓烈的爱。 B.文章回忆母亲给“我们”做好吃的槐花饭与开篇浓墨重彩地描写槐花盛开的美 景相呼应,并照应了题目,也与文章结尾形成呼应 C.文章第三自然段回忆往事,在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是:回味期 待一兴奋憧憬一失望无奈。 D.文中“端着槐花饭,我只好边流泪边慢慢地品味”“待母亲抬起头时,我看见 她已是泪眼蒙蒙了”,这里“我”与母亲的泪均表现了“我们”母子对生活艰辛 的切身体会
小三岁的妹妹,则调皮地把从地上捡起来的槐花挂在耳朵上当作耳坠玩。槐花的 花期不长,槐花盛开几天以后做出来的槐花饭,吃起来的味道就没有槐花刚开花 时的味道鲜美了。槐花采回来后,母亲便开始做槐花饭。她把装在篮子里的新鲜 槐花在井水里淘洗两三遍后,再放入一个大瓷盆里,均匀地洒上盐巴,再用玉米 面或小麦面粉搅拌在一起,让面粉把一朵朵槐花包裹起来,最后放在甑子上蒸。 我就是干些跑腿的活儿,到菜园里拔蒜苗、韭菜。采摘回来后,母亲就把蒜苗、 韭菜,还有从山上采摘回来的野葱等一一切碎,拌上麻油、酱油、陈醋,撒拌在 槐花饭里。拌好的槐花饭,总是增加我的食欲,但又不能多吃。每次吃饭前,母 亲就给我和弟弟、妹妹打招呼,每顿一人只能吃一碗,得给在外挣钱的父亲多留 些。端着槐花饭,我只好边流泪边慢慢地品味,细细地咀嚼。至今回想起来,那 槐花饭真香啊! ④暮春时节,我又回到了故乡。其实老家已没什么亲人了,回去只是为了圆 一个梦:再看一看那满山遍野的槐花,让浓醇的槐香把久居城里被现代文明污染 了的五脏六腑涤濯干净。置身于白茫茫的一片花海之中,踏着当年随母亲走过的 山路,我仿佛走近了远逝的童年…… ⑤这不是“龙门石”吗?清楚地记得,当年随母亲采摘槐花时,我曾登上过 它。站在众山之巅,母亲遥指东方说,你看,山那边是城市,那片天蓝蓝的,很 大很大。那是我第一次遥望山外的世界,也是心中种下的第一颗幻想的种子。 ⑥多年后的一个早晨,我就是循着母亲手指的方向走出山外,来到了现在居 住的这座城市。小城就偎在那片“很大很大的蓝天”边。其实,母亲当时根本就 没见过城市。对于城市的全部经验,就是站在这十几公里外的岩石上,所能望见 的那片蓝天的一角。这之前以及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母亲从没走过这片障 碍重重的大山。母亲的路在山上,犹如槐树的根在山上一样。母亲是由我和妻子 以及我的两个女儿陪伴才走进那片蓝天的。母亲进城的那天,两个女儿一左一右 扯着奶奶的手,像小鸟一样飞东飞西。母亲仿佛也变成了孩子。 ⑦哦,这是“龙泉”么?泉水依然清洌如初。靠了它,山上的庄稼才得以生 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不知母亲从这里担走了多少生命之水!只有龙泉知道,只 有母亲那呈“S”形严重错位畸变的脊椎知道。那张 X 光片就留在市人民医院的 医疗档案里,也年年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⑧从家乡归来后,我把带回来的一大束槐花,送给已经进城和我居住在一起 的母亲。母亲捧着它看了很久很久后,才把脸深深地埋在里面,像见了久别的亲 人。待母亲抬起头时,我看见她已是泪眼蒙蒙了。 ⑨我紧紧地依偎在母亲的身旁,用手轻轻梳理着她那花白的头发,眼前又弥 漫起那满山遍野的银白。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文章开篇详细描写槐花洁白的颜色和淡雅的清香,奠定深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表达了作者对槐花、对故乡、对母亲浓烈的爱。 B.文章回忆母亲给“我们”做好吃的槐花饭与开篇浓墨重彩地描写槐花盛开的美 景相呼应,并照应了题目,也与文章结尾形成呼应。 C.文章第三自然段回忆往事,在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是:回味期 待—兴奋憧憬—失望无奈。 D.文中“端着槐花饭,我只好边流泪边慢慢地品味”“待母亲抬起头时,我看见 她已是泪眼蒙蒙了”,这里“我”与母亲的泪均表现了“我们”母子对生活艰辛 的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