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五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李锡林 审题人:高三语文组2012年5月17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落寞/蓦然 刀削面/剥削者 吐故纳新/上吐下泻 B.荷花/荷载 担不起/担子重 息事宁人/宁缺勿滥 C.奔驰/投奔 兴奋剂/兴冲冲 差强人意/差可告慰 D.征询/症结 钢笔杆/电线杆 喷薄欲出/喷香扑鼻 2、下列字词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原凶 阿堵物 捋虎须 挡箭牌 应具全 B.担纲 假腥腥 和事老 转捩点 蝇营苟苟 C.国殇 放冷箭 稻粱谋 附骥尾 踵事增华 D.丹清 孺子牛 篷间雀 蒸馏水 河清海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天我们走访了四所学校,这只是管中窥豹,还不能说已经全面掌握了全市各校 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 何先生西洋油画的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画的春秋笔法也十分熟稔,寥寥几笔,一个 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C.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D.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 令人唏嘘不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 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B.这所省示范高中计划邀请中国科技大学、淅江大学和厦门大学等近十位知名学者来校 讲学 C.阅览室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不 高,二是管理力度不够。 D.“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 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春江花月夜》《长恨歌》,分别是徐志 摩、戴望舒、艾青、张若虚、白居易的诗作, B.柳妈、翠翠、林黛玉、荆轲、哈姆莱特、清兵卫都是作者虚构的人物 C.《孔雀东南飞》《小狗包弟》《包身工》《窦娥冤》《山羊兹拉特》文体分别是乐府诗 散文、报告文学、元杂剧、小说 D.巴尔扎克和卡夫卡都是著名小说家,前者是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后者是西 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湖北省襄阳五中 2012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李锡林 审题人:高三语文组 2012 年 5 月 17 日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 ...的—组是( ) A.落寞. / 蓦.然 刀削.面 / 剥削.者 吐.故纳新 / 上吐.下泻 B.荷.花 / 荷.载 担.不起 / 担.子重 息事宁.人 / 宁.缺勿滥 C.奔.驰 / 投奔. 兴.奋剂 / 兴.冲冲 差.强人意 / 差.可告慰 D.征.询 / 症.结 钢笔杆. / 电线杆. 喷.薄欲出 / 喷.香扑鼻 2、下列字词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凶 阿堵物 捋虎须 挡箭牌 一应具全 B.担纲 假腥腥 和事老 转捩点 蝇营苟苟 C.国殇 放冷箭 稻粱谋 附骥尾 踵事增华 D.丹清 孺子牛 篷间雀 蒸馏水 河清海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天我们走访了四所学校,这只是管中窥豹 ....,还不能说已经全面掌握了全市各校 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 B.何先生西洋油画的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画的春秋笔法 ....也十分熟稔,寥寥几笔,一个 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C.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 ....,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D.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 ....,都为陈迹, 令人唏嘘不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 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B.这所省示范高中计划邀请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厦门大学等近十位知名学者来校 讲学。 C.阅览室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不 高,二是管理力度不够。 D.“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 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春江花月夜》《长恨歌》,分别是徐志 摩、戴望舒、艾青、张若虚、白居易的诗作。 B.柳妈、翠翠、林黛玉、荆轲、哈姆莱特、清兵卫都是作者虚构的人物。 C.《孔雀东南飞》《小狗包弟》《包身工》《窦娥冤》《山羊兹拉特》文体分别是乐府诗、 散文、报告文学、元杂剧、小说。 D.巴尔扎克和卡夫卡都是著名小说家,前者是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后者是西 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 二、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 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 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 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麑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 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 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 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 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 看到竦峙树端的麑、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 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岀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ˆ翩 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 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岀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 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 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 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 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 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 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 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 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 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 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 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 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 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 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 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 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 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 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 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
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6.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以坚忍强劲的审美 感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 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 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秋冬之际,雁阵往往能唤 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7.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髙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 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下列各项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鸿雁”意象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典诗词“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的 原则。 B.鸿雁虽是随阳之鸟,但它带有浓厚的秋意,所以往往表达哀伤凄冷之情。 C.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都是以动态出现,看不到静态的鸿雁 D.原文最后一段中的“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 三、文言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 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 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 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
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6.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以坚忍强劲的审美 感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 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 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秋冬之际,雁阵往往能唤 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7.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 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下列各项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鸿雁”意象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典诗词“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的 原则。 B.鸿雁虽是随阳之鸟,但它带有浓厚的秋意,所以往往表达哀伤凄冷之情。 C.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都是以动态出现,看不到静态的鸿雁。 D.原文最后一段中的“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 三、文言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 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 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 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
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 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 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 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 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罟。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 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士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 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 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 七》)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10.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3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 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 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 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 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 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 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 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 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 七》)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10.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3 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 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 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 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 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分 1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日:“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日:“譬之宫墙 赐之墙想及肩窥见宝家之好表子之墙数仞不得甚而人不见 宗庙之美直官之富得其门煮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意亚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8分) 《山中寡妇》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谣 (1)颈联中的“时”“旋”两个虚词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田园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5、补写出下列横线上的空缺部分(选五处,每处一分共5分) (1) 靡有朝矣 (《诗经氓》) (2)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 (3)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 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 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 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 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 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 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 ,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 分) 13、请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 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 之 宫 墙 赐 之 墙 也 及 肩 窥 见 室 家 之 好 夫 子 之 墙 数 仞 不 得 其 门 而 入 不 见 宗 庙 之 美 百 官 之 富 得 其 门 者 或 寡 矣 夫 子 之 云 不 亦 宜 乎!”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8 分 )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谣。 (1)颈联中的“时”“旋”两个虚词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 分) (2)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田园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分) 15、补写出下列横线上的空缺部分(选五处,每处一分 共 5 分) (1)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诗经·氓》) (2)不吾知其亦已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