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 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 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 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 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 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 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 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 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 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 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 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 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 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 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 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 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 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 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 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 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一一那就是保持住民间 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 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 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 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C、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陕西省西安 2014 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 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 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 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 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 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 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 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 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 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 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 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 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 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 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 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 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 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 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 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 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 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 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 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 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 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C、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1、C(解析:由第七段中的“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 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 推知此项错。是“另一种”是“传统精神”) 2、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A、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2、D(解析:所谓“濒危状况”就是即将“消亡”的情形。从阅读区域来看,D 项内容肯定不属于“濒危状况”。)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B、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A(解析:对于推断题,主要看两点:一看是否能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二看 “依据”和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的逻辑联系。A项从第二自然段的“许多古老的 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推断出来,随意此选项正确。B项与第二 自然段有联系,但第二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人的生活内容及方式的改变可能引 起民间艺术的变化,这不能退出B项的结论,尤其是“消亡”。其他两个错项 虽然分别在第六段和第七段中找到联系,但都不能推出选项中的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 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 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 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 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 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 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 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 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 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 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 “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 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 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 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1、C(解析:由第七段中的“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 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 推知此项错。是“另一种”是“传统精神”) 2、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 A、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2、D(解析:所谓“濒危状况”就是即将“消亡”的情形。从阅读区域来看,D 项内容肯定不属于“濒危状况”。)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B、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3、A(解析:对于推断题,主要看两点:一看是否能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二看 “依据”和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的逻辑联系。A 项从第二自然段的“许多古老的 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推断出来,随意此选项正确。B 项与第二 自然段有联系,但第二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人的生活内容及方式的改变可能引 起民间艺术的变化,这不能退出 B 项的结论,尤其是“消亡”。其他两个错项 虽然分别在第六段和第七段中找到联系,但都不能推出选项中的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 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 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 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 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 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 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 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 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 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 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 “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 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 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 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 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 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 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 介士,谥曰敬侯 文言阅读材料参考译文 张安世表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 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 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 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 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来源:学§科§网Z§X§X§K 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 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 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 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 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 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 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 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 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 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 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 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 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 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 己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脑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 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 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 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 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 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 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天子非 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 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 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 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今速求去,是待 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 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 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 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 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 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 介士,谥曰敬侯。 文言阅读材料参考译文 张安世表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 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 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 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 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来源:学§科§网 Z§X§X§K] 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 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 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 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 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 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 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 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 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 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 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 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 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 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 己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 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 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 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 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 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 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天子非 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 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 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 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今速求去,是待 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 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 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识:通“志”,记 住 B、绝勿复为 通:通报,举荐 C、其人来谢,安世大恨 恨:遗憾 D、是以能殖其 货 增加 4、答案B(解析通:交往,往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安世“满而不溢”的一组是( (3分) ①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②食邑万户,然身衣弋 绨 ③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 ④然内亲安世, 心密于光焉 ⑤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⑥上疏归侯,乞骸骨 A、①②⑤ B、②③⑤ ①③⑥ D、②④⑥ 5、答案B(解析①说的不是张安世,④说皇上对安世的态度⑥是说安世因生 病要告老还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张安世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皇上 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B、 霍光死后,有人奏请皇上让张安世接任大将军之职。张安世得 知此事,不喜反忧,向皇帝极力推辞 C 张安世身兼选贤拔能的大权,这本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肥差, 可他却从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荐举的结果。 D 张安世对家人的要求尤其严格。儿子为光禄勋,他认为父子俱 为显贵,不宜同朝为官,他便让他儿子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6、D(解析“便让他儿子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有误,原文是“上以 为北地太守”。) 7、把文言文阅读材科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5分) 译文: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 (2)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5分) 译文:将军作为皇上左右辅助得力的人,却没有被推荐的士人(或者没有推 荐士人),评论的人认为这样做值得讥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识:通“志”,记 住 B、绝勿复为 通 通:通报,举荐 C、其人来谢,安世大恨 恨:遗憾 D、是以能殖其 货 殖: 增加 4、答案 B(解析 通:交往,往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安世“满而不溢”的一组是( ) (3 分) ①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②食邑万户,然身衣弋 绨 ③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 ④然内亲安世, 心密于光焉 ⑤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⑥上疏归侯,乞骸骨 A、①②⑤ B、②③⑤ C、 ①③⑥ D、②④⑥ 5、答案 B(解析 ①说的不是张安世,④说皇上对安世的态度⑥是说安世因生 病要告老还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张安世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皇上 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B、 霍光死后,有人奏请皇上让张安世接任大将军之职。张安世得 知此事,不喜反忧,向皇帝极力推辞。 C、 张安世身兼选贤拔能的大权,这本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肥差, 可他却从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荐举的结果。 D、 张安世对家人的要求尤其严格。儿子为光禄勋,他认为父子俱 为显贵,不宜同朝为官,他便让他儿子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6、 D(解析 “便让他儿子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有误,原文是“上以 为北地太守”。) 7、 把文言文阅读材科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5 分) 译文: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 (2)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5 分) 译文:将军作为皇上左右辅助得力的人,却没有被推荐的士人(或者没有推 荐士人),评论的人认为这样做值得讥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 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 墙肠 岭树重谜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 共来百越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 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 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 集团而遭贬。 ②飐(Zhan):吹动。 ③文身:身上刺的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 的一种习俗。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5分) 答:首联,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高楼与荒野相接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 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2分)尾联,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 之愁;“音书滯一乡”,音讯不通,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难免产生思念朋友 之愁 9、这首 诗的颔联、颈联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二者写景角度是否相同?请简要分 析。(6分) 答:都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双关”“借景抒情”等)。颔联表面上 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是暗写朝廷保守势 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景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曲 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3分)(答出手法给1 分,具体分析各1分) 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 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 静景。(答出一个方面并能准确分析说明即可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选考题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 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 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 肠。 共来百越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 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 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 集团而遭贬。 ②飐 (Zhăn):吹动。 ③文身:身上刺的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 的一种习俗。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5 分) 答:首联,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高楼与荒野相接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 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2 分)尾联,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 之愁;“音书滞一乡”,音讯不通,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难免产生思念朋友 之愁。 9、这首 诗的颔联、颈联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二者写景角度是否相同?请简要分 析。(6 分) 答:都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双关”“借景抒情”等)。颔联表面上 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是暗写朝廷保守势 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景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曲 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3 分)(答出手法给 1 分,具体分析各 1 分) 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 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 静景。(答出一个方面并能准确分析说明即可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2)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选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