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 欣赏习惯。“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 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 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 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 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 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 味和美的真正标准”。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知音” 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 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 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 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 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 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 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 的美学旨趣。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 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④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 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 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 欣赏习惯。“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 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 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 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 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18 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 味和美的真正标准”。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知音” 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 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 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 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 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 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 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 的美学旨趣。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 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④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 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 世纪 80 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
庸”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 竟遭众多“金迷”抵制。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 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 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 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⑤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 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 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 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 “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 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⑥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 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 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MTV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 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 文本。 ⑦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将“粉丝”与“知音”并置, 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二者并非没有相通之处,那就 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 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基于此,笔者以为可以提倡“知音型粉丝”和“粉丝型 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 1.下列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 有主观随意性。 B.“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 提炼出创作主 C.“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 与原作相媲美 D.“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
庸”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 竟遭众多“金迷”抵制。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 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 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 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⑤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 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 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 T 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 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 “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 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⑥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 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 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 MTV 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 “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 文本。 ⑦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将“粉丝”与“知音”并置, 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二者并非没有相通之处,那就 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 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基于此,笔者以为可以提倡“知音型粉丝”和“粉丝型 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 1.下列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 有主观随意性。 B.“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 提炼出创作主 旨。 C.“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 与原作相媲美。 D.“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
品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目的只是阐述作为“知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 品主旨,与创 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各自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让读 者明白两者是 不同文艺种类的接受者。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进一步的认识,文章第④⑤⑥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 参与方式和 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 使论述更加 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创作者希望能成“知音”,接收者 希望能有“知 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 生产品 C.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可见作为大众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 其审美价值 不高 D.“知音型粉丝”可以将之理解为把“知音”的视角带入大众文化欣赏中,力求将欣赏 的快乐建立 在文本辨识的基础上,进而修正那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过于随意的辨别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
品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目的只是阐述作为“知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 品主旨,与创 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各自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让读 者明白两者是 不同文艺种类的接受者。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进一步的认识,文章第④⑤⑥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 参与方式和 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 使论述更加 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创作者希望能成“知音”,接收者 希望能有“知 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 生产品。 C.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可见作为大众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 其审美价值 不高。 D.“知音型粉丝”可以将之理解为把“知音”的视角带入大众文化欣赏中,力求将欣赏 的快乐建立 在文本辨识的基础上,进而修正那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过于随意的辨别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 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 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 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 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 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 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 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硏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 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 住硏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 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 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 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 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 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 血辨证、三焦辨证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 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 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 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 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 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 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 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 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 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 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 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 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 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 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 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 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总结》) 材料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 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 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 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 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 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 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 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 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 承与发展》) 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C.“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 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 纲”对病人进 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 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 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 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 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 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 2008 年 10 月 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 35 个项目中 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 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 承与发展》) 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C.“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 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 纲”对病人进 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的申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