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下学期开学测试(暨3月统考模拟演练) 高三语文 、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扫帚扫兴扫除文盲 B.背债背影背水一战 C.倔强强大强词夺理 D.哄抢哄动哄堂大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高梁眉梢麦秆三番五次B.究竟诸侯班师沾沾自喜 C.尝还圆满搔痒天网恢恢D.版画座谈博览怡笑大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损失已经造成,你自怨自艾也不能挽回,还是振作精神,好好工作,以弥补 你的过失吧! B.《中国好声音》的空前热播使得很多艺术大腕也趋之若鹜纷纷主动要求加盟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怎么竟明哲保身起来了? D.刘备入吴时,诸葛亮授予赵云锦囊妙计。危急时刻,这些计策使刘备逢凶化 吉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公安部实施新《交通法规》就是为了避免高发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B.2013新年伊始,李娜连战四天终于进入决赛,与扎科帕洛娃争夺冠亚军。 C.高考复习最忌不能搞疲劳战开夜车。 D.一些伟人的思想,我们有时觉得离自己很近,有时又觉得离自己很远 5.下列文学常识、文体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作家,他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借狐妖 鬼怪的描写来影射和讽喻当时的社会现实。 B.《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之源。 C.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他与柳宗元共同倡导 的“古文运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D.曹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作家,其代表作有话剧《雷雨》《日出》等。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刘克勤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 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 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 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 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 已,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 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 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増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 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襄阳市实验中学 2012-2013 学年下学期开学测试(暨 3 月统考模拟演练) 高三语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扫帚 扫兴 扫除文盲 B.背债 背影 背水一战 C.倔强 强大 强词夺理 D.哄抢 哄动 哄堂大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高梁 眉梢 麦秆 三番五次 B.究竟 诸侯 班师 沾沾自喜 C.尝还 圆满 搔痒 天网恢恢 D.版画 座谈 博览 怡笑大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损失已经造成,你自怨自艾也不能挽回,还是振作精神,好好工作,以弥补 你的过失吧! B.《中国好声音》的空前热播使得很多艺术大腕也趋之若鹜纷纷主动要求加盟。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怎么竟明哲保身起来了? D.刘备入吴时,诸葛亮授予赵云锦囊妙计。危急时刻,这些计策使刘备逢凶化 吉。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公安部实施新《交通法规》就是为了避免高发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B.2013 新年伊始,李娜连战四天终于进入决赛,与扎科帕洛娃争夺冠亚军。 C.高考复习最忌不能搞疲劳战开夜车。 D.一些伟人的思想,我们有时觉得离自己很近,有时又觉得离自己很远。 5.下列文学常识、文体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蒲松龄是清代著名作家,他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借狐妖 鬼怪的描写来影射和讽喻当时的社会现实。 B.《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之源。 C.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他与柳宗元共同倡导 的“古文运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D.曹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作家,其代表作有话剧《雷雨》《日出》等。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刘克勤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 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 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 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 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 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 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 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 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 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 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 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 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 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 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 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 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 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 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 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 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 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 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 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 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 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 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 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 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 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 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 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 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摘自2013年2月2日《楚天都市报·文艺版》,略有改动) 6.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 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完全消除, 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 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 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7.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当的一项是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王羲之父子、谢安、 孙绰等共 41 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 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 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 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 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 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 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 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 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 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 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 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 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 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 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 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 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 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 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 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 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 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 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 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摘自 2013 年 2 月 2 日《楚天都市报·文艺版》,略有改动) 6.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 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完全消除, 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 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 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7.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当的一项是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 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B.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 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 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 《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 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保留了洁身、饮 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 活动称为了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 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此外没有其他的缘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 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梅 (清)李渔 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樱桃王 于果,犹瓜之最先者曰王瓜,于义理未尝不合,奈何别置品题,使后来居上!首 出者不得为圣人,则辟苹昧致文明者,谁之力欤?虽然,以梅冠群芳,料舆情必 协;但以樱桃冠群果,吾恐主持公道者,又不免为荔枝号屈矣。姑仍旧贯,以免 抵牾。 种梅之法,亦备群书,无庯置吻,但言领略之法而已。花时苦寒,既有妻梅 之心,当筹寝处之法。否则衾枕不备,露宿为难,乘兴而来者,无不尽兴而返, 即求为驴背浩然,不数得也。 观梅之具有二:山游者必带帐房,实三面而虚其前,制同汤网,其中多设炉 炭,既可致温,复备暖酒之用。此一法也。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 设窗,尽可开闭,随花所在,撑而就之。此屏不止观梅,是花皆然,可备终岁之 用。立一小匾,名曰“就花居”。花间竖一旗帜,不论何花,概以总名曰“缩地 花”。此一法也。若家居所植者,近在身畔,远亦不出眼前,是花能就人,无俟 人为蜂蝶矣。 然而爱梅之人,缺陷有二:凡到梅开之时,人之好恶不齐,天之功过亦不等, 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令人开户不得,闭户不得,是可爱者风,而可憎者亦 风也;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令人去之不可,留之不可,是有功者雪,有过 者亦雪也。其有功无过,可爱而不可憎者惟日,既可养花,又堪曝背,是诚天之 循吏也。使止有日而无风雪,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岂非梅 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然而为之天者,则甚难矣。 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然而有此令德,亦乐与联宗。吾 又谓别有一花,当为腊梅之异姓兄弟,玫瑰是也。气味相孚,皆造浓艳之极致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 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B.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 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 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 《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 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保留了洁身、饮 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 活动称为了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 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此外没有其他的缘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 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梅 (清)李渔 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樱桃王 于果,犹瓜之最先者曰王瓜,于义理未尝不合,奈何别置品题,使后来居上!首 出者不得为圣人,则辟苹昧致文明者,谁之力欤?虽然,以梅冠群芳,料舆情必 协;但以樱桃冠群果,吾恐主持公道者,又不免为荔枝号屈矣。姑仍旧贯,以免 抵牾。 种梅之法,亦备群书,无庸置吻,但言领略之法而已。花时苦寒,既有妻梅 之心,当筹寝处之法。否则衾枕不备,露宿为难,乘兴而来者,无不尽兴而返, 即求为驴背浩然,不数得也。 观梅之具有二:山游者必带帐房,实三面而虚其前,制同汤网,其中多设炉 炭,既可致温,复备暖酒之用。此一法也。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 设窗,尽可开闭,随花所在,撑而就之。此屏不止观梅,是花皆然,可备终岁之 用。立一小匾,名曰“就花居”。花间竖一旗帜,不论何花,概以总名曰“缩地 花”。此一法也。若家居所植者,近在身畔,远亦不出眼前,是花能就人,无俟 人为蜂蝶矣。 然而爱梅之人,缺陷有二:凡到梅开之时,人之好恶不齐,天之功过亦不等, 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令人开户不得,闭户不得,是可爱者风,而可憎者亦 风也;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令人去之不可,留之不可,是有功者雪,有过 者亦雪也。其有功无过,可爱而不可憎者惟日,既可养花,又堪曝背,是诚天之 循吏也。使止有日而无风雪,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岂非梅 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然而为之天者,则甚难矣。 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然而有此令德,亦乐与联宗。吾 又谓别有一花,当为腊梅之异姓兄弟,玫瑰是也。气味相孚,皆造浓艳之极致
殆不留余地待人者矣。人谓过犹不及,当务适中,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 适中,不可得也。 (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妻梅:宋代钱塘髙士林逋隐居西湖,不娶无子,种梅养鹤,人称“梅 妻鹤子”。②驴背浩然:骑在驴背上赏花的孟浩然。③汤网:《史记·殷本纪》 记载:商汤行仁政,德及禽兽,网去三面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三面而虚其全 虚:空出 概以总名曰“缩地 花 概:大概 C.无俟人为蜂蝶矣 俟:等待 D.然而有此令 德 令:美好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说明的观梅之法的一组是 ①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 ②山游者必带帐房 ③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④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 顶,四面设窗 ⑤一往而深,求为适中 A.①③④ ②③⑤C.①②④D.②④ 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梅花因为是最先盛开的花,作为群花之首理所当然:但作为群果之 首的应是荔枝,而不是樱桃。 B.作者认为梅花盛开时天气苦寒,既然有以梅为妻之心,就要做好充分准备, 筹划方法,否则往往会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C.作者认为爱梅的人的遗憾之一就是有风,虽然风能传来花香,但是寒气也随 之而来,让人开门也不好,闭门也不好。 D.作者认为攻瑰与腊梅气味相当,都达到浓艳的极致,几乎待人不留余地,应 该称得上是腊梅的异姓兄弟。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3分) (2)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3分) (3)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适中,不可得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 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 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 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 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 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 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14.比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分)
殆不留余地待人者矣。人谓过犹不及,当务适中,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 适中,不可得也。 (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妻梅:宋代钱塘高士林逋隐居西湖,不娶无子,种梅养鹤,人称“梅 妻鹤子”。②驴背浩然:骑在驴背上赏花的孟浩然。③汤网:《史记•殷本纪》 记载:商汤行仁政,德及禽兽,网去三面。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三面而虚其全 虚:空出 B.概以总名曰“缩地 花” 概:大概 C.无俟人为蜂蝶矣 俟:等待 D.然而有此令 德 令:美好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说明的观梅之法的一组是 ①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 ②山游者必带帐房 ③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 ④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 顶,四面设窗 ⑤一往而深,求为适中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梅花因为是最先盛开的花,作为群花之首理所当然;但作为群果之 首的应是荔枝,而不是樱桃。 B.作者认为梅花盛开时天气苦寒,既然有以梅为妻之心,就要做好充分准备, 筹划方法,否则往往会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C.作者认为爱梅的人的遗憾之一就是有风,虽然风能传来花香,但是寒气也随 之而来,让人开门也不好,闭门也不好。 D.作者认为攻瑰与腊梅气味相当,都达到浓艳的极致,几乎待人不留余地,应 该称得上是腊梅的异姓兄弟。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3 分) (2)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3 分) (3)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适中,不可得也。(3 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 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 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 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 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 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 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14.比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 分)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剑客形象?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岁寒 (《论语》)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3)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7)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8)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 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 惊醒,仰脸望着它一一亲密的朋友一一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心事重重的、屁股 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 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它脖 子上热乎乎的温度和浓重的油腻气味让我心潮起伏、热泪滚滚,我的泪珠在它光 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 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 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 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借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 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 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 吸它鲜血的苍蝇和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 我多少次对着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 团司令冲锋陷阵,立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 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 无人告诉我一一我多少次猜测它瞎眼的经过,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 它:马啊马,亲爱的马,告诉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 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把你啄瞎的吗?一一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 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 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从它的口腔里喷出来的腐草的气味熏得我昏昏欲醉。 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
答: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剑客形象?请做简要分析。(4 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 5 个小题作答)(5 分) (1)岁寒, 。 (《论语》) (2)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3)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7)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8)想当年,金戈铁马,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马 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 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 惊醒,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心事重重的、屁股 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 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它脖 子上热乎乎的温度和浓重的油腻气味让我心潮起伏、热泪滚滚,我的泪珠在它光 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 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 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 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借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 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 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 吸它鲜血的苍蝇和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 我多少次对着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 团司令冲锋陷阵,立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 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 ——无人告诉我 ——我多少次猜测它瞎眼的经过,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 它:马啊马,亲爱的马,告诉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 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把你啄瞎的吗?——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 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 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从它的口腔里喷出来的腐草的气味熏得我昏昏欲醉。 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