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一中枣阳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 襄州一中宜城一中 时间:150(分钟)主命题:枣阳一中 分值:150分 副命题:曾都一中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王建光 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到清代末期,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 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作为封建社会的 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 补充的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资*源%库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如果说“君臣”能够保证皇权至上的话, 那么“父子”则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是“君臣”价值观的延伸,这一点正是制 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在历史上许多时候,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但是当一些问题争议不断、议而不 决,或皇帝之所为又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尤其是涉及选妃立后、太 子废立之事,朝臣们往往会搬出太后的力量,以制约帝王。太后之所以能够让固执已见的 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一—一或者说太后之所以有这样一种让帝王回心转意的力 量,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太后的 名分即是最高的道德权威,如果帝王本人都不能恭敬顺从太后,又何以服天下人心。所以, 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即成为一种体制的力量,有着正义的形象,潜在而又有力地稳定 着宫廷伦理和萧墙秩序
2016—2017 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主命题:枣阳一中 分值:150 分 副命题:曾都一中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王建光 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到清代末期,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 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作为封建社会的 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 补充的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资*源%库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如果说“君臣”能够保证皇权至上的话, 那么“父子”则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是“君臣”价值观的延伸,这一点正是制 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在历史上许多时候,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但是当一些问题争议不断、议而不 决,或皇帝之所为又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尤其是涉及选妃立后、太 子废立之事,朝臣们往往会搬出太后的力量,以制约帝王。太后之所以能够让固执己见的 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或者说太后之所以有这样一种让帝王回心转意的力 量,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太后的 名分即是最高的道德权威,如果帝王本人都不能恭敬顺从太后,又何以服天下人心。所以, 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即成为一种体制的力量,有着正义的形象,潜在而又有力地稳定 着宫廷伦理和萧墙秩序。 曾都一中 枣阳一中 襄州一中 宜城一中
祖训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所以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 的圭臬,后世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是不孝的,其政治行为也是不 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会为政敌、为后世留下不孝之骂名。明代朱元璋留下的不设宰 相制度,在后世几代“永为定制”,是法外立规,并成为其继任者的规范。虽然其弊端日显 却不能推翻。对于此类先帝的祖训,到最后只能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 决 在许多时候,社会奥论也会对帝王造成一定的压力。即所谓“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 夫;天下有道,则麻人不议”(《论语·季氏》)。尤其对于那些有作为的或有理想的帝王而 言更是如此。当然封建时代的奥论主要还是“路人之议”或“庶人之议”,奥论的形成仍然 是以儒家的家国天下、明君廉臣思想为基础而建构的。因为那些具有谣言性质的舆论最终 可能会有损帝王的合法性,会被反对者或政敌所利用,会使文人在野史笔记中添油加醋, 会使朝臣致仕以明志或抗议,会造成社会不安甚至引起社会动荡或政体不稳,所以大臣也 会以防不良奥论之由而规劝帝王要避免社会大众的奥论压力,帝王也往往会忌惮于可能的 奥论压力,有时也会改变自己决定的事,此类事情历史上并不鲜见。 当然,上述的力量并不总是被独立使用的,很多时候都是综合而用。简单说来,制约 帝王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伦理的力量,一种是体制和规则的力量。而体制也是基于伦理 基础上形成和得到维护的,所以归根结底,制约帝王最有力的力量之一还是儒家政治伦理。 除此之外,在东汉之后,随着佛教的发展,在个别皇帝或个别时期,佛教的一些观点和理 论也会进入朝臣的话语体系,并作为论辩、展示自己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基础,虽然诸 如因果报应等案例会被用来作为各自观点的佐证,但这并不能撼动以儒家价值观为基础而 建立起来的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价值坐标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 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 B.“父子”关系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有助于稳定“君臣”关系,从而确保皇 权至上。 C.由于太后能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所以说,“孝”的道德 力量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D.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补充的约束权力 手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皇帝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 诏,不仅不孝,甚至是不合法的
祖训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所以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 的圭臬,后世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是不孝的,其政治行为也是不 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会为政敌、为后世留下不孝之骂名。明代朱元璋留下的不设宰 相制度,在后世几代“永为定制”,是法外立规,并成为其继任者的规范。虽然其弊端日显, 却不能推翻。对于此类先帝的祖训,到最后只能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 决。 在许多时候,社会舆论也会对帝王造成一定的压力。即所谓“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 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尤其对于那些有作为的或有理想的帝王而 言更是如此。当然封建时代的舆论主要还是“路人之议”或“庶人之议”,舆论的形成仍然 是以儒家的家国天下、明君廉臣思想为基础而建构的。因为那些具有谣言性质的舆论最终 可能会有损帝王的合法性,会被反对者或政敌所利用,会使文人在野史笔记中添油加醋, 会使朝臣致仕以明志或抗议,会造成社会不安甚至引起社会动荡或政体不稳,所以大臣也 会以防不良舆论之由而规劝帝王要避免社会大众的舆论压力,帝王也往往会忌惮于可能的 舆论压力,有时也会改变自己决定的事,此类事情历史上并不鲜见。 当然,上述的力量并不总是被独立使用的,很多时候都是综合而用。简单说来,制约 帝王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伦理的力量,一种是体制和规则的力量。而体制也是基于伦理 基础上形成和得到维护的,所以归根结底,制约帝王最有力的力量之一还是儒家政治伦理。 除此之外,在东汉之后,随着佛教的发展,在个别皇帝或个别时期,佛教的一些观点和理 论也会进入朝臣的话语体系,并作为论辩、展示自己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基础,虽然诸 如因果报应等案例会被用来作为各自观点的佐证,但这并不能撼动以儒家价值观为基础而 建立起来的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价值坐标。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般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 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 B.“父子”关系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有助于稳定“君臣”关系,从而确保皇 权至上。 C.由于太后能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所以说,“孝”的道德 力量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D.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补充的约束权力 手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皇帝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 诏,不仅不孝,甚至是不合法的
B.先帝的祖训倘若弊端日显,虽不能推翻,但可以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 以解决。 C.帝王有时也会改变自己决定的事,因为忌惮于奥论压力有损帝王的合法性,进而被反 对者或政敌利用 D.虽然诸如佛家因果报应等案例会被用来作为自己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佐证,但这并 不能撼动以儒家价值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价值坐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康熙帝从小就得到奶奶孝庄文皇后的慈服严教,即位后还在她的辅佐下平定边骚,进 一步完成统一大业,这其中二人执政理念的碰撞,正体现了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是 一种统治体制 B.东汉之后,佛敦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也会逐步渗透朝臣的话语体系,并作为其暗中掣肘、 维护自身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基础 C.“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于那些有理想的帝王而言,构建良好的社会奥论,减轻具 有谣言性质奥论的压力,能有效降低社会动荡或政体不稳的概率 D.伦理的力量和体制规则的力量并不总是被独立使用的,很多时候都是综合而用,体制 也是基于伦理基础上形成和得到维护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叶嘉莹:传承古典诗词之美 王若安 夜凉如水,天津南开大学马蹄湖内荷花早已残败,湖畔的主楼报告厅里却传出咏“莲” 之声。吟诵诗词的正是90岁高龄的诗者叶嘉莹先生。南开大学百余名学子济济一堂,将报 告厅挤得水泄不通,就是为一睹叶先生的风采。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 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这为叶嘉莹终生结缘古典诗词打下了 极为坚实的基础。 17岁时考入辅仁大学,她师从顾随先生,得到了恩师的赏识。顾随先生也成了叶嘉莹 生所敬仰的偶像。顾先生希望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而叶 嘉莹做到了。 从小饱读诗书又工于诗词曲赋,没有人会否认她是一个才女,除了她自己。“我很不喜 欢“才女’这两个字。尤其这些莫名其妙的‘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自己以 为是才女,而且还修饰打扮,我对于这样的女子并不欣赏。” 叶嘉莹一再强调,她是一个穿裙子的“士”她说她从来没有过对爱情的憧憬,因为“那 是最无聊的事情”,而幽闺自怜更是肤浅,“我不是一个总找人家怜爱的女子,我不需要
B.先帝的祖训倘若弊端日显,虽不能推翻,但可以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 以解决。 C.帝王有时也会改变自己决定的事,因为忌惮于舆论压力有损帝王的合法性,进而被反 对者或政敌利用。 D.虽然诸如佛家因果报应等案例会被用来作为自己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佐证,但这并 不能撼动以儒家价值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价值坐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康熙帝从小就得到奶奶孝庄文皇后的慈服严教,即位后还在她的辅佐下平定边疆,进 一步完成统一大业,这其中二人执政理念的碰撞,正体现了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是 一种统治体制。 B.东汉之后,佛教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也会逐步渗透朝臣的话语体系,并作为其暗中掣肘、 维护自身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基础。 C.“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于那些有理想的帝王而言,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减轻具 有谣言性质舆论的压力,能有效降低社会动荡或政体不稳的概率。 D.伦理的力量和体制规则的力量并不总是被独立使用的,很多时候都是综合而用,体制 也是基于伦理基础上形成和得到维护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传承古典诗词之美 王若安 夜凉如水,天津南开大学马蹄湖内荷花早已残败,湖畔的主楼报告厅里却传出咏“莲” 之声。吟诵诗词的正是 90 岁高龄的诗者叶嘉莹先生。南开大学百余名学子济济一堂,将报 告厅挤得水泄不通,就是为一睹叶先生的风采。 叶嘉莹,号迦陵,1924 年 7 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4 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 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 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这为叶嘉莹终生结缘古典诗词打下了 极为坚实的基础。 17 岁时考入辅仁大学,她师从顾随先生,得到了恩师的赏识。顾随先生也成了叶嘉莹 一生所敬仰的偶像。顾先生希望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而叶 嘉莹做到了。 从小饱读诗书又工于诗词曲赋,没有人会否认她是一个才女,除了她自己。“我很不喜 欢‘才女’这两个字。尤其这些莫名其妙的‘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自己以 为是才女,而且还修饰打扮,我对于这样的女子并不欣赏。” 叶嘉莹一再强调,她是一个穿裙子的“士”。她说她从来没有过对爱情的憧憬,因为“那 是最无聊的事情”,而幽闺自怜更是肤浅,“我不是一个总找人家怜爱的女子,我不需要
用她女儿的话说:“我的母亲跟古典诗词谈了一辈子的恋爱。” 叶嘉莹的一生多磨难,“我平生都不是我自己的选择。”她如是说。 17岁时,她的父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南迁,跟家里中断了联系。同年,她的 母亲因息癌症不幸去世。随后她跟伯父伯母一起生活。在沦陷区,生活艰苦。在丧母的悲 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 上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赴南方结婚,离开了故乡北平。不久就因国内形势变化,随 丈夫去了台湾,谁知一去故土便是祸难加身,流离多年。1949年12月,叶嘉莹的丈夫因白 色怖被捕。次年夏,她也因白色君怖被捕,不得不携着尚未断奶的女儿一同人狱。所幸 不久即获释,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找到一个教书的工作。 三年后,叶嘉莹的丈夫获释,她经人介绍进入台湾大学教书。那时她长女不过5岁, 幼女刚出生。丈夫性情大变,生计的压迫、身体与精神的磨难,让她心存悲凉。但她在讲 学时从不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忧苦,用她一贯和悦的风度,精神饱满地讲课。如此,坚持了 几十年。直到现在90高龄的她还是站着讲课,从不坐下。 就在她历尽了人生的悲哀苦难,满以为幸福的大门即将临近之时,迟喜之年的一场飞 来横祸又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丧女之痛,悲痛欲绝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这是她写 的《哭女诗》十首中的一首。但她并未沉溺于哀伤,她想起顾随先生的两句话:“以悲观之 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经历世事无常,痛极以后才有了彻底的 参悟。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谁能比她体会更深? “我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从1945年,我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 书。”她说自己“好为人师”,天生教书的料。无论在哪里,叶嘉莹都离不开教学。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 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 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她对学生说:“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 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 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 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 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九十华诞的时候,温家宝致信祝贺,并在信中称赞道:您的心灵是纯净的,您 的志向是高尚的,您的诗词给入以力量,您自己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在古典诗词的世界里,叶嘉莹就是永远的女神。 选自《文史博览人物》2015年第11期)
用她女儿的话说:“我的母亲跟古典诗词谈了一辈子的恋爱。” 叶嘉莹的一生多磨难,“我平生都不是我自己的选择。”她如是说。 17 岁时,她的父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南迁,跟家里中断了联系。同年,她的 母亲因患癌症不幸去世。随后她跟伯父伯母一起生活。在沦陷区,生活艰苦。在丧母的悲 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 上世纪 40 年代末,叶嘉莹赴南方结婚,离开了故乡北平。不久就因国内形势变化,随 丈夫去了台湾,谁知一去故土便是祸难加身,流离多年。1949 年 12 月,叶嘉莹的丈夫因白 色恐怖被捕。次年夏,她也因白色恐怖被捕,不得不携着尚未断奶的女儿一同人狱。所幸 不久即获释,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找到一个教书的工作。 三年后,叶嘉莹的丈夫获释,她经人介绍进入台湾大学教书。那时她长女不过 5 岁, 幼女刚出生。丈夫性情大变,生计的压迫、身体与精神的磨难,让她心存悲凉。但她在讲 学时从不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忧苦,用她一贯和悦的风度,精神饱满地讲课。如此,坚持了 几十年。直到现在 90 高龄的她还是站着讲课,从不坐下。 就在她历尽了人生的悲哀苦难,满以为幸福的大门即将临近之时,迟暮之年的一场飞 来横祸又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丧女之痛,悲痛欲绝。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这是她写 的《哭女诗》十首中的一首。但她并未沉溺于哀伤,她想起顾随先生的两句话:“以悲观之 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经历世事无常,痛极以后才有了彻底的 参悟。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谁能比她体会更深? “我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从 1945 年,我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 书。”她说自己“好为人师”,天生教书的料。无论在哪里,叶嘉莹都离不开教学。 1966 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 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 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她对学生说:“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 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 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 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 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九十华诞的时候,温家宝致信祝贺,并在信中称赞道:您的心灵是纯净的,您 的志向是高尚的,您的诗词给入以力量,您自己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在古典诗词的世界里,叶嘉莹就是永远的女神。 (选自《文史博览人物》2015 年第 11 期)
链接1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闲暇 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双研读。受此环境 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选自《汉学家叶 嘉莹》) 链接2: 17岁时母亲去世、并不幸福的婚姻、道台湾“白色怒怖”、独自养家、被迫居留加拿 大、大女儿及女婿双双车祸身亡……谈及这一生历经的忧患劫波,叶嘉莹从不回避,她说 自己向来不是一个悲观的人。(选自《叶嘉莹:我是一个穿裙子的中国“士”》) 链接3: 我不知道叶嘉莹算不算一个强者,但我知道她肯定不弱,她很韧,甚至有点倔。采访 中提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古典文化的冲击,她由古及今把中国人的盲从跟风批了一番, “中国人常常这样子一窝蜂过犹不及,听风就是雨,非常感情用事”,严辞质问“中国人 怎么这么没理性? (选自《叶嘉莹:我是一个穿裙子的中国“士”)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叶嘉莹很不欣赏那些自己以为是才女,而且还修饰打扮的女人,可见她只看重内在美 B.叶嘉莹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穿裙子的“士”,是因为她作为一名女性,即使面对生活 的种种打击,内心都始终坚守着“君子之大道”。 C在叶嘉莹的迟暮之年,横祸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可见 她的悲观绝望 D.叶嘉莹热爱教课,不是因为她把传播中国古典诗词当成自己的使命,而是因为在她看 来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5)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叶嘉莹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6)文中说“叶嘉莹是女神”,那么,女神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14分) 小矮人 【波兰】姆罗热克 从前有个挂牌“小小”的矮人剧团,一个很认真的常设团体,每周至少有四场演出, 大胆涉猎了所有剧目。文化部因而把它提高到了样板矮人剧院的水平,并授予了一个新的 名称,这个扩大了的叫法是“中央小小”,对此谁也没有感到奇怪。这个剧院有良好的工作 条件,在这里找到一份差事,成了每一个业余的或职业的矮人演员的幻想。不过,这家剧
链接 1: 1924 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闲暇 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双研读。受此环境 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选自《汉学家叶 嘉莹》) 链接 2: 17 岁时母亲去世、并不幸福的婚姻、遭遇台湾“白色恐怖”、独自养家、被迫居留加拿 大、大女儿及女婿双双车祸身亡……谈及这一生历经的忧患劫波,叶嘉莹从不回避,她说 自己向来不是一个悲观的人。(选自《叶嘉莹:我是一个穿裙子的中国“士”》) 链接 3: 我不知道叶嘉莹算不算一个强者,但我知道她肯定不弱,她很韧,甚至有点倔。采访 中提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古典文化的冲击,她由古及今把中国人的盲从跟风批了一番, “中国人常常这样子,一窝蜂过犹不及,听风就是雨,非常感情用事”,严辞质问“中国人 怎么这么没理性?” (选自《叶嘉莹:我是一个穿裙子的中国“士”》)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叶嘉莹很不欣赏那些自己以为是才女,而且还修饰打扮的女人,可见她只看重内在美。 B.叶嘉莹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穿裙子的“士”,是因为她作为一名女性,即使面对生活 的种种打击,内心都始终坚守着“君子之大道”。 C.在叶嘉莹的迟暮之年,横祸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可见 她的悲观绝望。 D.叶嘉莹热爱教课,不是因为她把传播中国古典诗词当成自己的使命,而是因为在她看 来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5)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叶嘉莹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6)文中说“叶嘉莹是女神”,那么,女神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 分) 小 矮 人 【波兰】姆罗热克 从前有个挂牌“小小”的矮人剧团,一个很认真的常设团体,每周至少有四场演出, 大胆涉猎了所有剧目。文化部因而把它提高到了样板矮人剧院的水平,并授予了一个新的 名称,这个扩大了的叫法是“中央小小”,对此谁也没有感到奇怪。这个剧院有良好的工作 条件,在这里找到一份差事,成了每一个业余的或职业的矮人演员的幻想。不过,这家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