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农产品优势资源,导加工企业和产能向 优势农剧产品产区集聚,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油料、肉食 水产、茶叶、果蔬等特色 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构建产供销 工贸农 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核心骨干企业。加强技术 创新和改造升级,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培育知名品牌,注重保护农产品注册 商标和地理标志,提高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重点建设生猪产业化、品牌茶叶提升、优 势水果产业提升和环洞庭湖优质水产品开发等重大产业化工程。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 业产值达7500亿 农产品原值与加工产值比调整到1:1.9,培有50个年产值过1( 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2.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种业做大做优,促进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重点 实施优质粮棉油、种贪、生猪等良种繁育工程,建设80万亩种子生产基地,60个种质资 繁有场。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加强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 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扶持农机合作组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 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100万千瓦。整合农技推广资源和力量, 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 长的贡献率达58 6以上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多元化发展,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 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推进农产品流遥 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抓紧建设一批特色化、规 模化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国家重要的稻谷、生猪、食用油等战略储备基地,构建供销系 统农资储各配送网络和农产品加工购销网络。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超市、学校等对接。 推进长沙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建设。 第二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间题的关键,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挖据农业增收潜力」 加快农民就业转移,积极培育现代农民,努力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3.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并严格执行国家主要粮食品 种最低收购价,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农业生产成本过快增长。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 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 游和农村服务业,在农业功能拓展中使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推动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 生态农庄建设。 24.大幅增加工资性收入
推进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农产品优势资源,引导加工企业和产能向 优势农副产品产区集聚,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油料、肉食、水产、茶叶、果蔬等特色 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构建产供销、工贸农、 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核心骨干企业。加强技术 创新和改造升级,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培育知名品牌,注重保护农产品注册 商标和地理标志,提高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重点建设生猪产业化、品牌茶叶提升、优 势水果产业提升和环洞庭湖优质水产品开发等重大产业化工程。到 2015 年,全省农产品加 工业产值达 7500 亿元以上,农产品原值与加工产值比调整到 1:1.9,培育 50 个年产值过 10 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2. 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种业做大做优,促进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重点 实施优质粮棉油、种禽、生猪等良种繁育工程,建设 80 万亩种子生产基地,60 个种质资源 繁育场。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加强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 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扶持农机合作组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 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6100 万千瓦。整合农技推广资源和力量, 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 2015 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 长的贡献率达 58%以上。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多元化发展,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 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推进农产品流通 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抓紧建设一批特色化、规 模化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国家重要的稻谷、生猪、食用油等战略储备基地,构建供销系 统农资储备配送网络和农产品加工购销网络。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超市、学校等对接。 推进长沙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建设。 第二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加快农民就业转移,积极培育现代农民,努力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3. 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并严格执行国家主要粮食品 种最低收购价,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农业生产成本过快增长。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 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 游和农村服务业,在农业功能拓展中使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推动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 生态农庄建设。 24. 大幅增加工资性收入
整合农村动力有培训涤酒,创新培榄式,扩大规推农村中等职业鱼 教有,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培 计 、“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 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去 能和创收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引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建立城乡劳动者 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农民工就业机会、劳动报酬、技能培训、福利待遇等与城镇就业人员亨 有同等待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 工代质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25.着力提高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 贴。适当提高扶贫标准,增加贫困农民收入。逐步扩大基础养老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稳 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和合作医疗报销水平。发展玫策性农业保险,增加保险补贴品种和覆盖范 推进农村土地 、登记和颁证工作 确保农 民享有士地乐包权流转过程中增值收益。 不新拓缆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果道。 第三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把改善农业物质技术条件、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作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 建设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抓手,加强规划引导,加强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农村面貌。 2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落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农村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统筹推进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和发展条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特别是 型、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实施山丘区微集水工程、机电井等工程,切实加强设地 管护。全面解决农村地区安全饮水问题,加大农村集中供水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农村电网新 一轮改造和农村沼气项目建设,鼓励农村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继续推进农村 公路建设,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或沥青路。全面推进农村气象保障和服务体系 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 供排水、 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 城乡共建 探索把农村中心 社区建设作为整合农村公共投入的重要平台,按照合理布局、节约集约、集中配套的要求 集聚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引导散居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结合 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力度,帮扶改善农村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 件。5年累计解决20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间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1万公里 改造农村危房50万户,建设户用沼气和养殖小区沼气100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200 座。 27.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顶污沈控制。加大高意养污防治力度,加强农村十壤污 染防治和修复 大力推进农村“四改”(改水、改路、改厕、 女圈)入 四清”(清洁家园、 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两绿”(四旁绿化、庭院绿化)、“一排”(废水排放集中处 理)建设,推进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和无机废弃物收集转运与集中处理。加强城乡环境 同治,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推动1000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300个规模化
整合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推进农村中等职业免费 教育,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培训计划”、“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 能和创收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引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建立城乡劳动者 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农民工就业机会、劳动报酬、技能培训、福利待遇等与城镇就业人员享 有同等待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 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25. 着力提高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 贴。适当提高扶贫标准,增加贫困农民收入。逐步扩大基础养老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稳 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和合作医疗报销水平。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保险补贴品种和覆盖范 围。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确保农民享有土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增值收益。 不断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 第三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把改善农业物质技术条件、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作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 建设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抓手,加强规划引导,加强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农村面貌。 26.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落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农村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统筹推进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和发展条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特别是小 型、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实施山丘区微集水工程、机电井等工程,切实加强设施 管护。全面解决农村地区安全饮水问题,加大农村集中供水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农村电网新 一轮改造和农村沼气项目建设,鼓励农村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继续推进农村 公路建设,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或沥青路。全面推进农村气象保障和服务体系 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现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共享。探索把农村中心 社区建设作为整合农村公共投入的重要平台,按照合理布局、节约集约、集中配套的要求, 集聚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引导散居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结合 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力度,帮扶改善农村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 件。5 年累计解决 2000 万左右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 11 万公里, 改造农村危房 50 万户,建设户用沼气和养殖小区沼气 100 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 1200 座。 27.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控制,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土壤污 染防治和修复。大力推进农村“四改”(改水、改路、改厕、改圈)、“四清”(清洁家园、清 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两绿”(四旁绿化、庭院绿化)、“一排”(废水排放集中处 理)建设,推进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和无机废弃物收集转运与集中处理。加强城乡环境 同治,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推动 1000 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300 个规模化
畜腐养殖小区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建设。 28.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 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加快发展农村教有事业,大力改善农 村办学条件,对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完成1500所农 村初中校会改造。加快发 农村医疗卫生 ,建立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栽 治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造建设90个乡镇卫生院 4万个村卫生室。加强血吸虫病防控和综合治理。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城乡接 轨的社会保障转移接续办法,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社会 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四节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要求,着力在农村体制改革关健环节取得突破,强化农村 发展制度保障,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 29.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 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完 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 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 营方式,着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深化集体林权及 配套制度改革,构建统一有序、便捷高效的林权交易市场体系,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全 面推开政策性森林保险,扶持和引导林业合作组织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30.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政革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 宅基地用益物权。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和乡财县管乡用改 革,继续清理化解公性乡封债条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水平。讲一步完善现代农村金 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鼓励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 织和 小额信贷,改善农村金融服彩 促进农村贷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 民主自治,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第四意加快推讲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 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把优化城镇布局与培育城市群主体形态结合起来,把增强城市综合承载 能力与提升以城促乡辐射带动功能结合起来,促进城镇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畜禽养殖小区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建设。 28.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 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改善农 村办学条件,对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完成 1500 所农 村初中校舍改造。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立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 治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造建设 900 个乡镇卫生院、 4 万个村卫生室。加强血吸虫病防控和综合治理。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城乡接 轨的社会保障转移接续办法,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社会 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四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要求,着力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强化农村 发展制度保障,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 29.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 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完 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 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着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深化集体林权及 配套制度改革,构建统一有序、便捷高效的林权交易市场体系,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全 面推开政策性森林保险,扶持和引导林业合作组织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30. 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 宅基地用益物权。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和乡财县管乡用改 革,继续清理化解公益性乡村债务,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村金融 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促进农村贷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 民主自治,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第四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 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把优化城镇布局与培育城市群主体形态结合起来,把增强城市综合承载 能力与提升以城促乡辐射带动功能结合起来,促进城镇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第一节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 ,加快推进形成以环长株潭城市 群为主体形态、市州中心城市为骨干、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 31.培有壮大城市群 把环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着力推动城市群向心发展、刷 合发展,统筹协调区内城市功能和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资源配置和利 、生态保护和至 设,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联建共享,加快将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我国重 要的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将岳阳建设成为我省通江 达海的重要门户。推进都(州)资(兴)挂(阳“两型社会”示范带、怀化鹤(城)中(方)洪(江)芷(江】 东部城市群发展 到20 、株洲、湘潭发展成为 城区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 32.发展区域中心城市 把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支点,立足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进一 步加强市州中心城市基础建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城市能级,形成区域性经济中心。强化 常德、郴州、怀化、永州等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推进与周边省份交通、旅游、 商贸、物流、人流的有效对接。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的中小城市,推动具备条件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 市,成为新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 33.积极发展小城镇 把小城镇作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积极做大做强县城,引导 县域次中心镇发展。加强县城工业园区、生活居住区、交通枢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强 化聚集能力,支持一批县城发展成为中小城市。结合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镇创建等,积极 实施县域中心镇和次中心镇提质扩容计划,统筹水、电、气、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着力 打造一批高品质、功能型、特色型精品小城镇,成为向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中 心。到2015年,60%以上的县城城区人▣规模超过10万。 第二节加强城镇建设管理 适应农村人口向城镇加速聚集的趋势,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加速提升的需要,加强城 镇建设科学引导,创新城镇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34.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适应城市扩张、功能提升的要求,提高城市就业承载力,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城市服务 经济,强化产业支撑,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以交通、水电、通信为重点, 积极实施城市路网工程、清洁能源普及工程、大中城市供水设施提质改造和第二水源工程
第一节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推进形成以环长株潭城市 群为主体形态、市州中心城市为骨干、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 31. 培育壮大城市群 把环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着力推动城市群向心发展、融 合发展,统筹协调区内城市功能和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资源配置和利用、生态保护和建 设,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联建共享,加快将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我国重 要的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将岳阳建设成为我省通江 达海的重要门户。推进郴(州)资(兴)桂(阳)“两型社会”示范带、怀化鹤(城)中(方)洪(江)芷(江) 经济一体化、衡阳西(渡)南(岳)云(集)大(浦)经济圈、永州冷(水滩)零(陵)祁(阳)经济圈和邵阳 东部城市群发展。到 2015 年,长株潭城区人口达 500 万以上,衡阳、株洲、湘潭发展成为 城区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 32. 发展区域中心城市 把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支点,立足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进一 步加强市州中心城市基础建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城市能级,形成区域性经济中心。强化 常德、郴州、怀化、永州等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推进与周边省份交通、旅游、 商贸、物流、人流的有效对接。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的中小城市,推动具备条件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 市,成为新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 33. 积极发展小城镇 把小城镇作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积极做大做强县城,引导 县域次中心镇发展。加强县城工业园区、生活居住区、交通枢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强 化聚集能力,支持一批县城发展成为中小城市。结合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镇创建等,积极 实施县域中心镇和次中心镇提质扩容计划,统筹水、电、气、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着力 打造一批高品质、功能型、特色型精品小城镇,成为向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中 心。到 2015 年,60%以上的县城城区人口规模超过 10 万。 第二节 加强城镇建设管理 适应农村人口向城镇加速聚集的趋势,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加速提升的需要,加强城 镇建设科学引导,创新城镇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34.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适应城市扩张、功能提升的要求,提高城市就业承载力,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城市服务 经济,强化产业支撑,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以交通、水电、通信为重点, 积极实施城市路网工程、清洁能源普及工程、大中城市供水设施提质改造和第二水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