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改革开放.切实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扩大开放放在更加 突出的位置,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高国际化水平。 第三节主要目标和政策导向 5.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总体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任务相衔接,力争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民 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竞争 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总量达2.5万亿元左右(按 可比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 居民消费率38%,进出口贸易总额500亿美元。财政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2015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485:42。工业化率达44%,规模工 业增加值达10000亿元,战路性新兴产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服务业就业 比重提高到4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50%,长株潭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两型”建设。耕地保有量5655万亩,森林蓄积量4.74亿立方米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比重达1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16%和17%,万 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减少8%,氮氧化物、 氨氨排放累计分别减少10%。 人民生活。全省总人口控制在 18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铺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9%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中 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人数达1087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 科技数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右 量16件,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围先进行列。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中阶段毛 入学率提高到9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5年。 基础设施。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273公里、铁路营运里程5500公里。电力 装机容量410万千瓦左右。流域防洪保安、农田灌溉等体系基木形成,水资源综合利用能 力进一步提升,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9以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 建成 依法治省。法治湖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 推进,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依法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尊严和体面,基本实现经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改革开放。切实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扩大开放放在更加 突出的位置,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高国际化水平。 第三节 主要目标和政策导向 5. 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总体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任务相衔接,力争到 2015 年,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民 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竞争 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0%以上,2015 年总量达 2.5 万亿元左右(按 可比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0%以上, 居民消费率 38%,进出口贸易总额 500 亿美元。财政总收入 3000 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2015 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9.5∶48.5∶42。工业化率达 44%,规模工 业增加值达 10000 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20%。服务业就业 比重提高到 4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 50%,长株潭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两型”建设。耕地保有量 5655 万亩,森林蓄积量 4.74 亿立方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比重达 1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 16%和 17%,万 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减少 8%,氮氧化物、 氨氮排放累计分别减少 10%。 人民生活。全省总人口控制在 7180 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以内。城镇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0%,中 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人数达 1087 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 95%。 科技教育。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 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 量 1.6 件,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中阶段毛 入学率提高到 9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3.5 年。 基础设施。2015 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7273 公里、铁路营运里程 5500 公里。电力 装机容量 4100 万千瓦左右。流域防洪保安、农田灌溉等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综合利用能 力进一步提升,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49 以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 建成。 依法治省。法治湖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 推进,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依法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尊严和体面,基本实现经
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 6.政策导向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必须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关键领 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突破,强化政策导向。 者力扩大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稳定增长为导向,把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作 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积极创造有效需求。促进充分就业、调整收入分 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普消费预期。培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 结构升级,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格局为导向,在保持投资合理稳 定增长的同 加快调整投资结构。进 步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资, 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 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 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推动经 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以构建中等收入阶层占多数的稳定型社会结构为导向,合理调整收 入分配关系,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幅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努力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全面推讲带能减排。以推讲“两型补会”设为导向 ,增强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健全节 能减排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强化目标贵任考核,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 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导向,坚持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引导 人口和经济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区域聚集,推动城市化地区集约发展,农产品主产区规 模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构建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以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创新和完善供给方式, 扩大供给规模,进一步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合理适度、可持线 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为导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社会管 理职能,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扩大公众参与度,完善应 急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服务中优化管理,在管理中改善服务。 第二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努
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 6. 政策导向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必须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关键领 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突破,强化政策导向。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稳定增长为导向,把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作 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积极创造有效需求。促进充分就业、调整收入分 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预期。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消费 结构升级,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格局为导向,在保持投资合理稳 定增长的同时,加快调整投资结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 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 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推动经 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以构建中等收入阶层占多数的稳定型社会结构为导向,合理调整收 入分配关系,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幅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努力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导向,增强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健全节 能减排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 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导向,坚持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引导 人口和经济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区域聚集,推动城市化地区集约发展,农产品主产区规 模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构建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以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创新和完善供给方式, 扩大供给规模,进一步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合理适度、可持续 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为导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社会管 理职能,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扩大公众参与度,完善应 急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服务中优化管理,在管理中改善服务。 第二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努
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 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企业科技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产 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格局。到2015年全省 工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 第一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优势产业是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和主体,必须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 加快改造升级步伐,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来拓展市场、形成竞 争优势。 7.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省拥有核心企业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要以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 方向,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突出重点领域和主导产品,大力发展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 汽车及零部件、特高压输变申等为代表的现代装各制浩业。突出产业协作配套,依托核心企 业和整机品牌,提高整机制造能力和专业配套能力,延伸完善产业链条。突出培育壮大龙头 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突出核 心技术创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 突破关键技术 提高基础工艺、基础 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发展高端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突出优化产业布局, 重点建设长株潭工程机械、汽车及电动汽车产业基地,长沙、株洲航空航天产业园,株洲、 湘潭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衡阳特高压输变电产业基地,益阳船的制造产业园,衡阳、永州汽 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等,者力将现代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的巨型产 业。 8.做精做深原材料工业 原材料工业是我省装备制造需求量大,同时也是资源约束紧、消耗排放多、附加值偏低 的基础产业,必须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和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做精,通过延伸产业链条 开发高端产品,进一步做深 钢铁有色。加强资源整合,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快自主创新,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走 精品、高端、特色和差异化发展之路,在优化产品结构、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方面 取得新进展。建设湘潭、娄底、衡阳精品钢材加工产业集群,郴州、株洲、长沙、娄底、衡 阳等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湘西州、水州锰深加工基地。 石油化工。按照生态环保和适度集中的要求,加快构建以石油炼化为龙头,以盐(氟) 化工为基础,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为特色,以支农化工为补充的新型石化产业体系,若 力将岳阳打造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建设长株潭精细化工、基础化工基地和 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衡阳、常德盐(氟)化工基地,娄底煤化工基地 建筑材料。按照清洁生产、集约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节能、绿色建筑材料,整合优势 资源,推动规模生产,重点培有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高档建筑陶瓷、复合墙体等产业 集群,建设株洲、常德、益阳等现代建材产业基地
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 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企业科技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产 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格局。到 2015 年全省 工业增加值突破 1.1 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55%,服务业增加值突破 1 万亿元。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优势产业是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和主体,必须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 加快改造升级步伐,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来拓展市场、形成竞 争优势。 7.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省拥有核心企业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要以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 方向,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突出重点领域和主导产品,大力发展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 汽车及零部件、特高压输变电等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突出产业协作配套,依托核心企 业和整机品牌,提高整机制造能力和专业配套能力,延伸完善产业链条。突出培育壮大龙头 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突出核 心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突破关键技术,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 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发展高端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突出优化产业布局, 重点建设长株潭工程机械、汽车及电动汽车产业基地,长沙、株洲航空航天产业园,株洲、 湘潭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衡阳特高压输变电产业基地,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园,衡阳、永州汽 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等,着力将现代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的巨型产 业。 8. 做精做深原材料工业 原材料工业是我省装备制造需求量大,同时也是资源约束紧、消耗排放多、附加值偏低 的基础产业,必须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和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做精,通过延伸产业链条、 开发高端产品,进一步做深。 钢铁有色。加强资源整合,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快自主创新,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走 精品、高端、特色和差异化发展之路,在优化产品结构、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方面 取得新进展。建设湘潭、娄底、衡阳精品钢材加工产业集群,郴州、株洲、长沙、娄底、衡 阳等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湘西州、永州锰深加工基地。 石油化工。按照生态环保和适度集中的要求,加快构建以石油炼化为龙头,以盐(氟) 化工为基础,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为特色,以支农化工为补充的新型石化产业体系,着 力将岳阳打造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建设长株潭精细化工、基础化工基地和 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衡阳、常德盐(氟)化工基地,娄底煤化工基地。 建筑材料。按照清洁生产、集约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节能、绿色建筑材料,整合优势 资源,推动规模生产,重点培育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高档建筑陶瓷、复合墙体等产业 集群,建设株洲、常德、益阳等现代建材产业基地
9.做优做响消费品工业 消费品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也是大众关注程度高、品牌效应明显、更新 换代快的民生产业,必须重环保、重质量、重安全,做优品质增强竞争力,必须讲营销、讲 服务、讲诚信,做响品牌赢得消费者。 食品加工。壮大龙头企 ,突出品牌建设,加快推动由农副产品资源大省向食品加工产 业强省转变。突出质量安全和生态环保,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积极开发保健功能食品 及方使快捷食品,发展休闲食品。建设长沙粮油乳茶、岳阳粮油茶调味品、株洲肉乳、常德 粮油水产、邵阳酒果蔬、怀化粮油果蔬、永州酒油果蔬、湘潭肉莲槟榔、益阳粮茶水产、张 家界旅游食品、相西州特色果蔬等产业集群。 服装纺织。突破印染、设计瓶颈,壮大棉纺织与特种化纤,保持苎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加强高档、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形成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系列产品。建设常德棉纺染整、益 阳棉麻竹纺织生产基地,长沙服饰家纺、株洲服饰及水州、邵阳制鞋基地。 特色轻工。加大技术改造,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市场份额,明固和发展具有出较优热 特色鲜明的制浆造纸、陶瓷、卷烟、烟花爆竹等行业。建设岳阳、益阳、永州、怀化等林纸 体化基地,常德、长沙、郴州卷烟生产基地,醴陵工艺和日用陶瓷、新化特种胸瓷、茶陵 建筑陶瓷基地,浏阳烟花鞭炮产业基地,桃江、绥宁、临湘竹产业基地。 第二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新生力量和先导产业,必须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 需求为基础,依据产业演进的规律和技术进步的趋势,超前安排、集中布局、有序发展一批 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前景广、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国 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10.促进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和引领发展的要求,重点选择先进装备制造、新材 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7大领域,进行重点培育,抢占产业发展 和竞争制高点。组织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 才资源开发5大基础工程,建立技术创新、投脸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3大支撑平台,推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力争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000亿元,占地区 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 专栏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先进装备制造: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 新品种、高档数控装备、大型治金矿山设备、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
9. 做优做响消费品工业 消费品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也是大众关注程度高、品牌效应明显、更新 换代快的民生产业,必须重环保、重质量、重安全,做优品质增强竞争力,必须讲营销、讲 服务、讲诚信,做响品牌赢得消费者。 食品加工。壮大龙头企业,突出品牌建设,加快推动由农副产品资源大省向食品加工产 业强省转变。突出质量安全和生态环保,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积极开发保健功能食品 及方便快捷食品,发展休闲食品。建设长沙粮油乳茶、岳阳粮油茶调味品、株洲肉乳、常德 粮油水产、邵阳酒果蔬、怀化粮油果蔬、永州酒油果蔬、湘潭肉莲槟榔、益阳粮茶水产、张 家界旅游食品、湘西州特色果蔬等产业集群。 服装纺织。突破印染、设计瓶颈,壮大棉纺织与特种化纤,保持苎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加强高档、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形成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系列产品。建设常德棉纺染整、益 阳棉麻竹纺织生产基地,长沙服饰家纺、株洲服饰及永州、邵阳制鞋基地。 特色轻工。加大技术改造,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 特色鲜明的制浆造纸、陶瓷、卷烟、烟花爆竹等行业。建设岳阳、益阳、永州、怀化等林纸 一体化基地,常德、长沙、郴州卷烟生产基地,醴陵工艺和日用陶瓷、新化特种陶瓷、茶陵 建筑陶瓷基地,浏阳烟花鞭炮产业基地,桃江、绥宁、临湘竹产业基地。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新生力量和先导产业,必须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 需求为基础,依据产业演进的规律和技术进步的趋势,超前安排、集中布局、有序发展一批 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前景广、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国 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10. 促进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和引领发展的要求,重点选择先进装备制造、新材 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 7 大领域,进行重点培育,抢占产业发展 和竞争制高点。组织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 才资源开发 5 大基础工程,建立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 3 大支撑平台,推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力争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到 2015 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 5000 亿元,占地区 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20%。 专栏 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先进装备制造: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 新品种、高档数控装备、大型冶金矿山设备、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
新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基础原 材料、稀土及其他新兴材料 文化创意:创意设计产业、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创意园区。 生物: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及装备、粮油作物有种、经济作物有种、 畜牧水产育种、特色生物育种 新能源:风电装备、太阳能综合利用、智能电网及其关键装备、核电辅助装备、生物质 能源装备、地热能及其他新能源。 信息:数字化整机和新型元器件、软件和集成电路、信息服务外包、互联网经济和移动 电子商务、新一代网络和“三冈融合”、物联网和物流信息服务。 节能环保:节能、资原循环利用、环境治理技术及装备等产业。 山.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 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政策,突破一批关核心技术 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推进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加快完善财税金融支撑体系,建立稳定 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扩大 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创业型、创新型企业。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鼓励 企业通过创业板 中小板上市融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风险补偿等制度,充分发挥金 融信贷投入主渠道作用。 第三节优化拓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素质整体跃升的重要标志,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适应 民生改善的追切需要,立足现实基础,不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有新热点,推进规 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形成功能增强、结构优化、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 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吸纳就业达1800万人,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 50%。 12.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遵循现代生产专业化分工和现代服务市场化配置的产业发展规律,围绕提高产业效率、 降低产业成本、培育新型业态,重点发展融合度高、关联度大、带动功能强的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依托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综合交通现实基础,重点建设长沙金霞、岳阳城陵 株洲石峰、湘潭九华、常德德山、怀化狮子岩、娄底湘中、衡阳白沙、郴州湘南等省级物流 园区,以及重要物资储备基地、省际边贸物流中心。发展粮食、冷链、航空、邮政快递等专 项物流。建设联运转运设施、大通关基地和货物出入境快速处理通道。推进物流标准化、信 息化建设和高新技术改造应用。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十
新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基础原 材料、稀土及其他新兴材料。 文化创意:创意设计产业、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创意园区。 生物: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及装备、粮油作物育种、经济作物育种、 畜牧水产育种、特色生物育种。 新能源:风电装备、太阳能综合利用、智能电网及其关键装备、核电辅助装备、生物质 能源装备、地热能及其他新能源。 信息:数字化整机和新型元器件、软件和集成电路、信息服务外包、互联网经济和移动 电子商务、新一代网络和“三网融合”、物联网和物流信息服务。 节能环保: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治理技术及装备等产业。 11. 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 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政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推进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加快完善财税金融支撑体系,建立稳定 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扩大 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创业型、创新型企业。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鼓励 企业通过创业板、中小板上市融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风险补偿等制度,充分发挥金 融信贷投入主渠道作用。 第三节 优化拓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素质整体跃升的重要标志,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适应 民生改善的迫切需要,立足现实基础,不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 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形成功能增强、结构优化、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 发展新格局。到 2015 年,全省服务业吸纳就业达 1800 万人,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 50%。 12. 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遵循现代生产专业化分工和现代服务市场化配置的产业发展规律,围绕提高产业效率、 降低产业成本、培育新型业态,重点发展融合度高、关联度大、带动功能强的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依托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综合交通现实基础,重点建设长沙金霞、岳阳城陵矶、 株洲石峰、湘潭九华、常德德山、怀化狮子岩、娄底湘中、衡阳白沙、郴州湘南等省级物流 园区,以及重要物资储备基地、省际边贸物流中心。发展粮食、冷链、航空、邮政快递等专 项物流。建设联运转运设施、大通关基地和货物出入境快速处理通道。推进物流标准化、信 息化建设和高新技术改造应用。到 2015 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