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教育技术与由化教产的系 不同点 ●概念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 播教育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订操 作 的范畴相同,只是现代教育技术更强 展 电化教育的 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由来 并把其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的 则对所有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一视同 统 局限性 仁,同等看待。 题, ●教育技声 统 电化教育 能是别的 种媒体是 不开的 不存在这个问 现代教育 题 ●尽管电化教育名称在我 的历史和很广泛的群众基 础,但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看,用教育技术名称取代它,则 是必然的事情
6 第三节 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关系 ⚫ 电化教育的 由来 ⚫ 电化教育的 局限性 ⚫ 教育技术与 电化教育 ⚫ 教育技术与 现代教育技 术 ⚫一是陈友松和戴公亮的说法,即1936年他们看到美国联邦政府教 育署出版的《学校生活》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把西方国家已经崛起 的视听教育统称为Electrifying Education,认为可将它译作电化教 育 ⚫二是刘之常的说法,即电化教育是在1934年由镇江民众教 育馆提出来的。当时他们认为,教育电影、教育播音以及 幻灯等,都是利用电能来传播教学信息的,鉴于此该馆于 1935年就已将电影放映厅称为电化教育放映场。 ⚫三是舒新城的说法,即电化教育是1933年陈礼江任教育部 社会教育司司长时提出来的,其内容指教育电影和教育广 播。 ⚫我国较为正式地使用电化教育一词始于1936年,当时的教 育部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由各地选派学员参加。学 员结业后,就将电化教育名称带回各地。这以后,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也陆续正式使用电化教育名称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 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首先,电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利用或借助电能和电子传 播媒体能够完成教育任务吗?对此人们早就作出了否定的 回答。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 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且不说现代教育媒体与 传统教育媒体的界限不明不白,如果运用了所谓的现代教 育媒体,而没有与所谓的传统教育媒体相结合,或者结合 的不恰当,那算不算电化教育呢? ⚫客观上这种“电”与“非电”的划分标准,确实限定了 广大教师的认识,甚至影响了他们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积 极性,同时也束缚了不少电教人员的手脚。 相同点:概念的本质上说,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是相同的,两者都具有应用科学属性,目的都是要 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两者的特 点、功能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相同或相 近的,都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 并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控制教学过程。 不同点: ⚫概念的涵盖面来看,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 教育技术指的是所有的学习资源,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切可操 作的要素;而电化教育所涉及的则主要是利用科技新成果发展 起来的声、像教学媒体。 ⚫在处理问题的方法方面,教育技术主要采用了系统的方法, 它所考虑的是整个教育的大系统,即“教与学总体过程的系统 方法” ,而电化教育虽然也用系统的方法来考虑、处理问题, 但它的重点放在电子传播媒体的选择、组合和应用的小系统。 ⚫先从形式上看,相对电化教育的非电化教育,不可能是别的 什么东西,就是以传统媒体进行的教育。而教育中各种媒体是 分不开的,人为分开就是自我孤立。教育技术就不存在这个问 题 ⚫尽管电化教育名称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和很广泛的群众基 础,但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看,用教育技术名称取代它,则 是必然的事情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的范畴相同,只是现代教育技术更强 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并把其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教育技术 则对所有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一视同 仁,同等看待
第四节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7 第四节 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一、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 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 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教育技术的茵芽 2、语言的形戌 3、文字的创造 4、造纸和印术人明 文字体系的形成,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 条件。语言和纪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相结合, 成为交流思想和传播社会经验的主要工具 专为教育目的编印的教科书更使“书写一 阅读”成为与“口耳相传”同样重要的 教育途径,使教学信息的来源大大扩展, 从而打破了教育非由师生面对面进行不可 的局面。 8
8 一、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 1、教育技术的萌芽 • 2、语言的形成 • 3、文字的创造 • 4、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原始人用啁啾噪叫、呐喊、呼叫、杂嚷单 音字,有时并用半音乐式的音调等交换意 见 ,这种现象至少在公元前10万年前就已 经存在,教育活动自然亦是采用这种传播 方式。由于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就也可以说是有目的的教育技术的萌芽 原始语言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同时 也在教育中应用;它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 教学的内容。经过几万年以后,语言这个 符号系统逐渐形成,巩固强化了“口耳相 传”这一最简单、最基本的教育技术。 原始的口头语言既不能远传,又不能保留, 传播信息的功能极其有限。人类随着生存 空间的扩大,积累、保留知识和经验的需 要,开始寻求新的传播媒体。大约在公元 前三、四千年左右,在象征性的记号、图 画和已有的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渐渐创造 了文字 文字体系的形成,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 条件。语言和纪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相结合, 成为交流思想和传播社会经验的主要工具。 专为教育目的编印的教科书更使“书写- -阅读”成为与“口耳相传”同样重要的 教育途径,使教学信息的来源大大扩展, 从而打破了教育非由师生面对面进行不可 的局面
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直观教具的先例 2、边的直观教尸 3 音像媒体是指传递声音和图像的信息载体 幻灯机在18世纪末由法国发明,其渊源是中国古 4、教 代的走马灯和皮影戏。 aah上和乱恤私咀了差上放地机 ●1950年,美国爱德华专科学校创办第一个校用电视台 ●195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拨给二四二频道供教育专用, 1974年,美国发射“实用技术卫星6号”,开始直接转播地 面站发射的电视教育节目 ●1975年,印度由联合国发展计划资助,租用这颗卫星开展 的“星视教育实验”,每天上午专为5-12岁儿童播放2小时 教学节目,印度6个邦的350万居民从中受益 ●至1996年底,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理工农医、 文经政治、艺术师范类高等专科毕业生212万余人,各类非 学历教育结业生3000多万人, 9
9 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 1、直观教具的先例 • 2、近代的直观教具种类 • 3、早期的音像媒体 • 4、教育电视 著名 的捷克教育家J. A. 夸美纽斯主张, “让一切学校布满图像”、“让一切 教学用书充满图像”,并于1658年编 写了一本附有150幅插图、历时200年 之久的教科书《世界图解》,从而被 西方国家誉为“直观教学之父” 自17世纪至19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和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理念的推 动,直观教具迅速发展 ,包括图片、图 表、地图、照片、磁贴等,立体视觉 教具包括实物、模型、标本、地球仪、 计算器等 音像媒体是指传递声音和图像的信息载体 . •幻灯机在18世纪末由法国发明,其渊源是中国古 代的走马灯和皮影戏。 •1832年,比利时和奥地利发明了卷片放映机。 188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把卷片放映机改进为 电影放映机,并预言“电影将是教育工具中最伟 大的一个”。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第一部无声电影 片 •1942年,德国人首先使用了磁带录音机。 ⚫1950年,美国爱德华专科学校创办第一个校用电视台 ⚫195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拨给二四二频道供教育专用, 1974年,美国发射“实用技术卫星6号”,开始直接转播地 面站发射的电视教育节目。 ⚫1975年,印度由联合国发展计划资助,租用这颗卫星开展 的“星视教育实验”,每天上午专为5-12岁儿童播放2小时 教学节目,印度6个邦的350万居民从中受益 ⚫至1996年底,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理工农医、 文经政治、艺术师范类高等专科毕业生212万余人,各类非 学历教育结业生3000多万人
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早期的教学机器 2、期纳型教学机 3、教 冬样化 4、计异 如卫皮数能白动动 ●世界上最早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实验的是美国BM公司,该公 司的沃斯顾研究中心于1958年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 利用一台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印机向小学生教授二进 制算术,并能根据学生的要求产生练习题。 ●我国从70年代末开始提出这类研究项目,80年代即研制了一些 ·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1984年以来, 计算机教育应用从许多高等院校和大城市的重点中学普及开来 列
10 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 1、早期的教学机器 • 2、斯金纳型教学机 • 3、教学程序的多样化 • 4、计算机的教育应用 ⚫教学机器是指装入预先编制的程序教材后,能自动起到刺激- 反应-强化作用的机械装置,又称程序教学机。它不但能呈示视 觉材料,还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 ⚫1924年 S. L. 普莱西宣布自己已经设计了一台可以进行测验、 记分和教学的简单仪器 , ⚫1930年,J.C.彼特森设计了一种可以自己记分、即时反馈的教 学装置,能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判断正误 , ⚫ 1932年,普莱西又介绍了一种可以用于自动记分装置的答案 纸,它能记录学生所发生的错误,从而为老师改进教学提供线索。 ⚫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 原理,进一步提出教学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并设计了新一代的教 学机器,被人称为斯金纳型教学机。 ⚫其主要功能是:1. 储存和呈现教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2. 接 受学生的反应,并立即指出反应的正误。3. 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 教学程序,如当学生一直答得很对,就可跳过一些同类型题目; 当学生答错时,就反复给予类似的题目。4. 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 如在显示一个问题时,学生看不到前后的问题或陈述;在学生未 作出反应之前,不显示答案。5. 进行计分、计时、报出成绩 ⚫(一)辅助直线程序:普莱西,学生在机器提供的若干答案中进行选择,只有当他 们选出一正确答案后,才被允许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二)经典直线程序 :斯金纳把教材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给学生呈现一步 学习内容,就要求他们以填充或写答案的方式作出反应。如果学生答错了,机器就呈现正确的答 案,然后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三)内在分支程序:克劳德将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每一步比直线式程 序的步子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每掌握一个逻辑单元后便要接受以多重选择反应进行 的测验,并根据测验情况决定下一步如何学习 ⚫(四)适应分支程序:H. 凯只有一个主序列,学生在回答错误时转入子序列,通 过子序列后再回到主序列。它与斯金纳程序的不同在于有补充程序,与克劳德程序的不同是子序 列终止于主序列的下一个步子上,而不是在离开主序列的那一步上 ⚫世界上最早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实验的是美国IBM公司,该公 司的沃斯顾研究中心于1958年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 利用一台I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印机向小学生教授二进 制算术,并能根据学生的要求产生练习题。 ⚫我国从70年代末开始提出这类研究项目,80年代即研制了一些 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1984年以来, 计算机教育应用从许多高等院校和大城市的重点中学普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