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 有重要的地位。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 中, 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 最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 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 欢乐喜庆,兼具两种情感特征。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 欢乐游春于一体的复合型大节 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 礼俗活动,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孔子甚至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古人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 俗,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 体,《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 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清明 节祭祀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乃 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 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 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 至。”公元105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 法两千多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 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 念,是为“寒食”。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晋”和 春秋时分之推故事发生地一一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寒食节也因此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 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一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 带到了长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 元礼》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宜 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 明,休假五日”。公元790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 突出了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 习俗内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活 动。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 视,朝廷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但寒食节的悲戚 色彩已经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 变得快乐明朗起来。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 墓、游春为主的大节。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 大节 1.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河北省保定市 2014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 有重要的地位。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 最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 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 欢乐喜庆,兼具两种情感特征。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 欢乐游春于一体的复合型大节。 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 礼俗活动,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孔子甚至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古人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 俗,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 体,《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 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清明 节祭祀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乃 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 “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 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 至。”公元 105 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 法两千多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 4 月 5 日前后, 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 念,是为“寒食”。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晋”和 春秋时分之推故事发生地——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寒食节也因此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 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 带到了长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 元礼》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宜 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 明,休假五日”。公元 790 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 突出了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 习俗内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活 动。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 视,朝廷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但寒食节的悲戚 色彩已经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 变得快乐明朗起来。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 墓、游春为主的大节。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 大节。 1.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 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B.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既因祭祀扫墓、缅怀祖先 而有肃穆悲伤的情感;又因踏青、游春活动而有了欢乐喜庆气氛。 C.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孔子称为“国之大事” 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D.清明节祭祀祖先源自周秦的墓祭习俗,《后汉书》记载秦始皇在墓侧起寝, 汉沿袭此俗,在每月和每年的一些重要日子都会给先人上饭祭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对清明节的贡献,主要是把寒食节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确定在了每 年的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融合 B.唐初《开元礼》寒食清明放假三日,后用诏令形式确定,列入五礼之中, 直至唐德宗放假七天,可以看出唐代对寒食与清明的重视 C.唐代寒食、清明、上巳三者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 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活动并存。 D.宋元时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淡出,清明节继承了两节的节俗内容,在明清 两朝时由最初的一个单纯的节气上升为一个大的节日。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一开始是作为节气出现的,早盔周代就有记载。《淮南子·天文 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 B.太史令司马迁等人奉汉武帝命令制订了《太初历》,两千多年基本没有变 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 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产生的,在他的忌日禁火、冷食。而清明 节的禁火、冷食即源于此,所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 D.纪念春秋时期人物的寒食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 更以祭祀祖先为主。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承宗,高阳人。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 授经边郡。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从材官 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熹宗即往,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 特殷。天启元年,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 以承宗代。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帝不欲承宗离 讲筵,疏再上不许。未几,大清兵逼广宁,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越 数日,命以阁臣掌部务。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 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 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 平大帅、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前哨已置连山大 凌河,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 “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 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索功高,欲亲附之
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 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B.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既因祭祀扫墓、缅怀祖先 而有肃穆悲伤的情感;又因踏青、游春活动而有了欢乐喜庆气氛。 C.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孔子称为“国之大事”, 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D.清明节祭祀祖先源自周秦的墓祭习俗,《后汉书》记载秦始皇在墓侧起寝, 汉沿袭此俗,在每月和每年的一些重要日子都会给先人上饭祭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对清明节的贡献,主要是把寒食节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确定在了每 年的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融合。 B.唐初《开元礼》寒食清明放假三日,后用诏令形式确定,列入五礼之中, 直至唐德宗放假七天,可以看出唐代对寒食与清明的重视。 C.唐代寒食、清明、上巳三者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 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活动并存。 D.宋元时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淡出,清明节继承了两节的节俗内容,在明清 两朝时由最初的一个单纯的节气上升为一个大的节日。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一开始是作为节气出现的,早盔周代就有记载。《淮南子·天文 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 B.太史令司马迁等人奉汉武帝命令制订了《太初历》,两千多年基本没有变 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公历每年 4 月 5 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 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产生的,在他的忌日禁火、冷食。而清明 节的禁火、冷食即源于此,所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 D.纪念春秋时期人物的寒食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 更以祭祀祖先为主。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孙承宗,高阳人。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 授经边郡。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从材官 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熹宗即往,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 特殷。天启元年,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 以承宗代。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帝不欲承宗离 讲筵,疏再上不许。未几,大清兵逼广宁,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越 数日,命以阁臣掌部务。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 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 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 平大帅、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前哨已置连山大 凌河,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 “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 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索功高,欲亲附之,令
应冲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其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连 疏诋之,至比之王敦、李怀光。承宗乃杜门求罢。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 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①,围复 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谥文忠。后叙宁远功, 荫子锦衣世千户。 (选自《明史·孙承宗传》,有删改) ①此城笑也,于法当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人言,声殷墙壁殷:震动 B.饷足,渠即妄为渠:他 C.文移往复稽缓之 稽:可笑 D.忠贤由是大憾 憾:仇恨 怨恨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承宗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 ②天下当重将权③边疆小胜小败, 皆不足问 ④列上抚西部……开京东屯田数策⑤承宗不与交一言 ⑥承宗乃杜 门求罢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承宗貌奇气壮,有别常人。他胡须张挺,声音洪亮;在边郡讲授经学时 往来很多地方,多次向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打听险要之地,通晓边防事务。 B.孙承宗文武双全,颇受器重。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都感觉很受启发; 沈、辽失守,满朝喧扰不安,众大臣推举他主持东边军务,皇帝因不舍而未准。 C.孙承宗明晓时弊,谋事周全。针对军队经常不操练,军饷经常不核实的情 况,提议授兵权给可倚重的人,给予一定自主权,并献上镇守边境的多条策略。 D.孙承宗忠于朝廷,刚正不阿。他拒绝了想让他亲附的权奸魏忠贤,进宫请 求罢免魏忠贤的职位;清兵攻陷高阳,他不幸被抓,面向朝廷叩头后上吊自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 (2)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丑奴儿令(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 康与之 冯夷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 ③同云: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9.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 人形象。(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应冲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其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连 疏诋之,至比之王敦、李怀光。承宗乃杜门求罢。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 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①,围复 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谥文忠。后叙宁远功, 荫子锦衣世千户。 (选自《明史·孙承宗传》,有删改) ①此城笑也,于法当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人言,声殷墙壁 殷:震动 B.饷足,渠即妄为 渠:他 C.文移往复稽缓之 稽:可笑 D.忠贤由是大憾 憾:仇恨, 怨恨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承宗有远见的一组是(3 分) ①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 ②天下当重将权 ③边疆小胜小败, 皆不足问 ④列上抚西部……开京东屯田数策 ⑤承宗不与交一言 ⑥承宗乃杜 门求罢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孙承宗貌奇气壮,有别常人。他胡须张挺,声音洪亮;在边郡讲授经学时, 往来很多地方,多次向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打听险要之地,通晓边防事务。 B.孙承宗文武双全,颇受器重。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都感觉很受启发; 沈、辽失守,满朝喧扰不安,众大臣推举他主持东边军务,皇帝因不舍而未准。 C.孙承宗明晓时弊,谋事周全。针对军队经常不操练,军饷经常不核实的情 况,提议授兵权给可倚重的人,给予一定自主权,并献上镇守边境的多条策略。 D.孙承宗忠于朝廷,刚正不阿。他拒绝了想让他亲附的权奸魏忠贤,进宫请 求罢免魏忠贤的职位;清兵攻陷高阳,他不幸被抓,面向朝廷叩头后上吊自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 (2)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11 分)。 丑奴儿令(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 康与之 冯夷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 ③同云: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 分) 9.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 人形象。(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2)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3)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 道难》)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八月骄阳 汪曾祺 每天到园子里来遛早的,都是熟人。 来得最早的是刘宝利。他是个唱戏的。剧团演开了革命现代戏,台上没 有他的活儿,领导上动员他提前退了休 跟他差不多时候进园子遛弯的叫顾止庵,早年教私塾,后来给人抄书, 抄稿子,代写家信。解放后,又添了一项业务:代写检讨。后来搁了笔。每天就 是遛遛弯儿。 这天他进了太平湖,公园看门的张百顺正在湖边淘洗螺蛳。 “顾先生,您说这文化大革命,它是怎么一回子事?” “您问我 有人知道。” “这红卫兵,呼啦一一全起来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他们怎么有这么大的权? 谁给他们的权?” 刘宝利来了 昨儿,我可瞧了一场热闹!” “什么热闹?” 烧行头①。嗬!堆成一座小山哪!大红官衣、青褶子,这没什么!帅盔 八面威、相貂、驸马套……这也没有什么!大蟒大靠,苏绣平金,都是新的,太 可惜了!这值多少钱哪!一把火,全烧啦!火苗儿蹿起老髙。烧煳了的碎绸子片飞 得哪儿哪儿都是。 唉!” 火边上还围了一圈人,都是文艺界的头头脑脑。有跪着的,有撅着的。 有的挂着牌子,有的脊背贴了一张大纸,写着字。都是满头大汗。您想想:这么 熟的天,又烤着大火,能不出汘吗?一群红卫兵,攥着宽皮带,挨着个抽他们 劈头盖脸!有的,一皮带下去,登时,脑袋就开了,血就下来了。一一皮带上带 着大铜头子哪! 唉 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 藏青制服,礼服呢(ni)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这人见了顾止庵, 略略点了点头,往后面走去了。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的,脸上气色也不大好。这 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下来,望着湖水。 顾止庵说:“茶也喝透了,咱们也该散了。” 张百顺把螺蛳送回家。回来,那个人还在长椅上坐着,望着湖水。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势。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 湖全归了它们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2)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3)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 道难》)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八月骄阳 汪曾祺 每天到园子里来遛早的,都是熟人。 来得最早的是刘宝利。他是个唱戏的。剧团演开了革命现代戏,台上没 有他的活儿,领导上动员他提前退了休。 跟他差不多时候进园子遛弯的叫顾止庵,早年教私塾,后来给人抄书, 抄稿子,代写家信。解放后,又添了一项业务:代写检讨。后来搁了笔。每天就 是遛遛弯儿。 这天他进了太平湖,公园看门的张百顺正在湖边淘洗螺蛳。 “顾先生,您说这文化大革命,它是怎么一回子事?” “您问我?——有人知道。” “这红卫兵,呼啦——全起来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他们怎么有这么大的权? 谁给他们的权?” 刘宝利来了。 “昨儿,我可瞧了一场热闹!” “什么热闹?” “烧行头①。嗬!堆成一座小山哪!大红官衣、青褶子,这没什么!帅盔、 八面威、相貂、驸马套……这也没有什么!大蟒大靠,苏绣平金,都是新的,太 可惜了!这值多少钱哪!一把火,全烧啦!火苗儿蹿起老高。烧煳了的碎绸子片飞 得哪儿哪儿都是。” “唉!” “火边上还围了一圈人,都是文艺界的头头脑脑。有跪着的,有撅着的。 有的挂着牌子,有的脊背贴了一张大纸,写着字。都是满头大汗。您想想:这么 熟的天,又烤着大火,能不出汗吗?一群红卫兵,攥着宽皮带,挨着个抽他们。 劈头盖脸!有的,一皮带下去,登时,脑袋就开了,血就下来了。——皮带上带 着大铜头子哪! “唉!” 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 藏青制服,礼服呢(ní)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这人见了顾止庵, 略略点了点头,往后面走去了。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的,脸上气色也不大好。这 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下来,望着湖水。 顾止庵说:“茶也喝透了,咱们也该散了。” 张百顺把螺蛳送回家。回来,那个人还在长椅上坐着,望着湖水。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势。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 湖全归了它们了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 蝴蝶,黄蝴蝶· 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还有金铃子。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 条大鱼跃出了水面,歎(xu)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第二天天一亮,刘宝利到太平湖练功。发现有人投湖啦!他叫了两个打鱼 的人,把尸首捞了上来,放在湖边草地上。这工夫,顾止庵和张百顺也赶了过来 顾止庵四下里看看,说:“这人想死的心是下铁了的。他投湖的时候, 神智很清醒,你们看,他的上衣还整整齐齐地搭在椅背上,手杖也好好地靠在 边。咱们掏掏他的兜儿,看看有什么,好知道死者是谁呀 顾止庵从死者的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工作证,是北京市文联发的 姓名;舒舍予职务:主席 顾止庵看看工作证上的相片,又看看死者的脸,拍了拍工作证: “这人,我认得!怪不得昨儿他进园子的时候,好像跟我招呼了一下。我 还上他那儿聊过几次。人挺好,有学问!” “您等等!他到底是谁呀?” 他,就是老舍呀!” 刘宝利看着死者: “我认出来了!在孔庙挨打的,就有他!您瞧,脑袋上还有伤,身上净是 血嘎巴!—一我真不明白。这么个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 得他呢?” 顾止庵说:“‘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大概就是他想 不通的地方 张百顺撅了两根柳条,在老舍的脸上摇晃着,怕有苍蝇。 “他从昨儿早起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心里来回来去,不知道想了多少事 哪! 千古艰难唯一死’呀!” 那干吗要走了这条路呢?这秋老虎虽毒,它不也有凉快的时候不?” 顾止庵环顾左右,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士可杀,而不可辱’啊!” 刘宝利说:“我去找张席,给他盖上点儿! (有删改) 注:①行头:戏曲服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对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市井百姓人物身份的交代, 直接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B.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人关于文革所见所闻的对话表现了普通 百姓对于文革中发生的“烧戏服”“打人”等事件的困惑和气愤以及一种看热 闹的心态 C.小说中描写了文革中普通百姓能“忍”和老舍的“不忍”,表现了中 国老百姓的坚韧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老舍的脆弱。 D.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是平常人物,也是最符合艺术真实的人物 对他们身份的交代,既为下文的谈话内容做铺垫,也为见证一位作家的死作铺垫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 蝴蝶,黄蝴蝶…… 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还有金铃子。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 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歘(xū)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第二天天一亮,刘宝利到太平湖练功。发现有人投湖啦!他叫了两个打鱼 的人,把尸首捞了上来,放在湖边草地上。这工夫,顾止庵和张百顺也赶了过来。 顾止庵四下里看看,说:“这人想死的心是下铁了的。他投湖的时候, 神智很清醒,你们看,他的上衣还整整齐齐地搭在椅背上,手杖也好好地靠在一 边。咱们掏掏他的兜儿,看看有什么,好知道死者是谁呀。” 顾止庵从死者的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工作证,是北京市文联发的: 姓名;舒舍予 职务:主席 顾止庵看看工作证上的相片,又看看死者的脸,拍了拍工作证: “这人,我认得!怪不得昨儿他进园子的时候,好像跟我招呼了一下。我 还上他那儿聊过几次。人挺好,有学问!” “您等等!他到底是谁呀?” “他,就是老舍呀!” 刘宝利看着死者: “我认出来了!在孔庙挨打的,就有他!您瞧,脑袋上还有伤,身上净是 血嘎巴!——我真不明白。这么个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 得他呢?” 顾止庵说:“‘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大概就是他想 不通的地方。” 张百顺撅了两根柳条,在老舍的脸上摇晃着,怕有苍蝇。 “他从昨儿早起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心里来回来去,不知道想了多少事 哪!” “‘千古艰难唯一死’呀!” “那干吗要走了这条路呢?这秋老虎虽毒,它不也有凉快的时候不?” 顾止庵环顾左右,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士可杀,而不可辱’啊!” 刘宝利说:“我去找张席,给他盖上点儿!” (有删改) 注:①行头:戏曲服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通过对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市井百姓人物身份的交代, 直接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B.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人关于文革所见所闻的对话表现了普通 百姓对于文革中发生的“烧戏服”“打人”等事件的困惑和气愤以及一种看热 闹的心态。 C.小说中描写了文革中普通百姓能“忍”和老舍的“不忍”,表现了中 国老百姓的坚韧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老舍的脆弱。 D.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是平常人物,也是最符合艺术真实的人物。 对他们身份的交代,既为下文的谈话内容做铺垫,也为见证一位作家的死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