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革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 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 了消解灾祸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曰:“是日也,大飨帝, 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 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 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 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 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的植物或登髙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 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 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以“九 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 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 纪第二”载:“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也就是说, 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 后人留下了榜样。而武则天选在公元690年的重阳节这天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 皇帝、改国号为“周”,以67岁的高龄君临天下,看重的恐怕就是重九的“久 久”寓意。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 素的同时,老百姓则将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 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 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 中药。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于臂、悬于屋,并将其栽于居所、 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 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了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九月重阳, 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数种:其中有像莲房似的叫“万龄菊”,粉红色花蕊的叫 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浅红色花心的“木香菊”一一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 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 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 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 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 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的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 剂中药 选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时,人们祭飨天帝、 祭祖,佩戴某些植物或登高野宴等以消灾避邪
河北省保定市 2017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革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 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 了消解灾祸。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曰:“是日也,大飨帝, 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 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 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 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 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的植物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 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 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以“九 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 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 纪第二”载:“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也就是说, 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 后人留下了榜样。而武则天选在公元 690 年的重阳节这天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 皇帝、改国号为“周”,以 67 岁的高龄君临天下,看重的恐怕就是重九的“久 久”寓意。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 素的同时,老百姓则将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 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 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 中药。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于臂、悬于屋,并将其栽于居所、 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 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了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九月重阳, 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数种:其中有像莲房似的叫“万龄菊”,粉红色花蕊的叫 “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浅红色花心的“木香菊”——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 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 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 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 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 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的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 一剂中药。 (选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时,人们祭飨天帝、 祭祖,佩戴某些植物或登高野宴等以消灾避邪
B.汉代以前,人们视重阳日为“恶日”,种种习俗均为消解灾祸,源于古人认 为“九九”数字为两阳重合,盛极则衰 C.魏文帝曹丕以“九九”寓意“久久”,将此日风俗内容改为祈寿、祈福,成 为给“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 D.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认为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方面,先代 圣王是后人的榜样。他确定重阳为正式节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节成为“吉日”后,“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了新辉煌, 北宋时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很快就超过了茱萸。 B.《东京梦华录》介绍了开封重阳节盛况,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 人多出郊外登高”,可见重阳节已变为大喜节日。 C.《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皇宫里重阳节盛况:按惯例八日准备, 俗有点菊灯,饮新酒,头插菊花等。 D.曹丕、唐太宗、武则天的倡导,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文化元素的注入,百姓的 节俗传承,使农历九月九日变为“吉日”重阳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人们一般把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 先恩德的活动安排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的农历九月九日进行。 B.唐太宗诏令中“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 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 C.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辟 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效。 D.重阳节经历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变化过程,显现出我们 民族对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e)” 这样的读音,有人曾请教他为何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 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 他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 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一一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 史的比较研究。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大家。 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等。 1937年,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个转向与抗战有关。北平 即将不保,父亲亡故、右眼失明的他携妻将雏,踏上流亡之路。藏书悉数毁于战 火,随身携带的书籍大部分被盗。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 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一—《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他以论带史,跟早年做的那种,从语文学到历史学精细的对照,完全不一样。在 中古研究里面,他注意到的若干解释中古中国的架构和因素,至今仍是很多研究 者绕不过去的课题。说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学者,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 为写这两部书,他曾躺在床上呻吟,对前来探视的邓广铭先生说:我身体快不行 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B.汉代以前,人们视重阳日为“恶日”,种种习俗均为消解灾祸,源于古人认 为“九九”数字为两阳重合,盛极则衰。 C.魏文帝曹丕以“九九”寓意“久久”,将此日风俗内容改为祈寿、祈福,成 为给“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 D.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认为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方面,先代 圣王是后人的榜样。他确定重阳为正式节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节成为“吉日”后,“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了新辉煌, 北宋时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很快就超过了茱萸。 B.《东京梦华录》介绍了开封重阳节盛况,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 人多出郊外登高”,可见重阳节已变为大喜节日。 C.《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皇宫里重阳节盛况:按惯例八日准备,习 俗有点菊灯,饮新酒,头插菊花等。 D.曹丕、唐太宗、武则天的倡导,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文化元素的注入,百姓的 节俗传承,使农历九月九日变为“吉日”重阳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人们一般把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 先恩德的活动安排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的农历九月九日进行。 B.唐太宗诏令中“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 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 C.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辟 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效。 D.重阳节经历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变化过程,显现出我们 民族对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陈寅恪 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 这样的读音,有人曾请教他为何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 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 他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 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 史的比较研究。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大家。 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等。 1937 年,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个转向与抗战有关。北平 即将不保,父亲亡故、右眼失明的他携妻将雏,踏上流亡之路。藏书悉数毁于战 火,随身携带的书籍大部分被盗。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 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他以论带史,跟早年做的那种,从语文学到历史学精细的对照,完全不一样。在 中古研究里面,他注意到的若干解释中古中国的架构和因素,至今仍是很多研究 者绕不过去的课题。说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学者,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 为写这两部书,他曾躺在床上呻吟,对前来探视的邓广铭先生说:我身体快不行 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给予陈寅恪异乎寻常的褒奖。牛津大 学1939年正式聘请他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虚席以待。他们认为, 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双目失明了。抗战胜利了,陈寅恪由 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这时他57岁。陈寅恪是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的 陈寅恪的助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堂课:那天他是 唯一的学生。他来后,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挪步到楼上,下楼时,竟郑重地换 了一身长袍。胡守为说:“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很深,这就是为人师表啊 因为生病,陈寅恪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转向。1953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 枢,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他认为,以前大家以 为中国是没有史诗,《再生缘》就是史诗。是中国式的史诗。陈寅恪在病中,用 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能 接任,他却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起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 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 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 就不能发扬真理,研究学术。他主张“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 术”,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受不正常的政治风气影响,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 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全书结尾处, 陈寅恪用自己的两句诗,隐喻心境和志趣。 1958年,陈寅恪竟成了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转为专力著述。 他仍然浸润在他所构筑的那个纯粹的学术世界中。他仍强调文责自负,著作里的 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的,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陈寅恪有一部中古史论文 集《金明馆丛稿初编》,出版社曾要求修改其中的一个词,被他严辞拒绝,为此, 这本书竟没能在当时出版。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他79岁的生命历程 陈寅恪没有遗嘱 (摘编自默秋同名文章) 【相关链接】 ①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 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 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晢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 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日本弘文学院,陈寅恪和鲁迅同住一舍,朝夕相处。后来,鲁迅日记中不时 地提到他,而陈寅恪没有只言片语谈到鲁迅。一直到晚年,陈寅恪才透露,因为 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认为自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成为 “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摘编自陶方宜《鲁迅一生骂人无数为何不骂陈 寅恪》)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寅恪认为没必要没必要纠正关于自己姓名的读音错误,说明他更希望人们 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一生,是为学问的一生
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给予陈寅恪异乎寻常的褒奖。牛津大 学 1939 年正式聘请他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虚席以待。他们认为, 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双目失明了。抗战胜利了,陈寅恪由 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这时他 57 岁。陈寅恪是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的。 陈寅恪的助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堂课:那天他是 唯一的学生。他来后,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挪步到楼上,下楼时,竟郑重地换 了一身长袍。胡守为说:“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很深,这就是为人师表啊!” 因为生病,陈寅恪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转向。1953 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 枢,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他认为,以前大家以 为中国是没有史诗,《再生缘》就是史诗。是中国式的史诗。陈寅恪在病中,用 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能 接任,他却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起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 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 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 就不能发扬真理,研究学术。他主张“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 术”,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受不正常的政治风气影响,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 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全书结尾处, 陈寅恪用自己的两句诗,隐喻心境和志趣。 1958 年,陈寅恪竟成了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转为专力著述。 他仍然浸润在他所构筑的那个纯粹的学术世界中。他仍强调文责自负,著作里的 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的,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陈寅恪有一部中古史论文 集《金明馆丛稿初编》,出版社曾要求修改其中的一个词,被他严辞拒绝,为此, 这本书竟没能在当时出版。 1969 年 10 月 7 日,陈寅恪走完他 79 岁的生命历程。 陈寅恪没有遗嘱。 (摘编自默秋同名文章) 【相关链接】 ①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 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 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 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日本弘文学院,陈寅恪和鲁迅同住一舍,朝夕相处。后来,鲁迅日记中不时 地提到他,而陈寅恪没有只言片语谈到鲁迅。一直到晚年,陈寅恪才透露,因为 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认为自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成为 “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摘编自陶方宜《鲁迅一生骂人无数为何不骂陈 寅恪》)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陈寅恪认为没必要没必要纠正关于自己姓名的读音错误,说明他更希望人们 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一生,是为学问的一生
B.为促进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陈寅恪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进行了 比较研究,开辟了中国学术一个崭新的领域。 C.陈寅恪和鲁迅曾同住一舍,朝夕相处。但陈寅恪不愿提及这段往事,因为他 不愿成为攀附鲁迅以抬高自己名望的无聊之徒。 D.本文语言简洁而内涵深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陈寅恪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研 究的推崇,对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洁人品的敬仰。 5.陈寅恪的学术研究方向有怎样的变化?各有怎样的学术意义?请结合材料简 要概括。(4分) 6.题目中说陈寅恪是“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是否同意对陈寅恪的这个评 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王保长 章月珍 下午,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务必在深夜带人秘密逮捕一个叫陈隰的村民, 然后就地正法!王保长怀里揣着那张密令,心事重重地回到家。他抽着闷烟,吩 咐老婆赶紧杀鸡,煮熟。然后,敞开大门,啃着鸡腿,喝起了闷酒 王保长的家就在村路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路过的村民都闻到了酒肉香。从敞 开的大门望进去,只见王保长喝得醉醺醺的。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传来了王保 长夫妻俩的吵闹声,夹杂着摔碗筷和扔桌凳的啪啪声。不一会儿,看见王保长把 包裹扔出屋外,扯着嗓子嚷:“你就是嫌弃我现在穷了!你过不惯,那你赶 紧给我滚!最好永远甭回来!” 滚就滚!这几年要不是我娘家接济,日子早就穷得过不下去!自从你当上了这 个破保长,我们是越过越穷,赚不到钱不说,还天天跟着你提心吊胆,这日子真 是没法过了!”老婆哭哭啼啼抱怨道。邻居来劝架,可王保长却趁着酒性,指着 老婆鼻子,叫她滚。老婆终于忍受不了,哭着跑了 王保长继续喝酒,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夜深了,王保长估摸着到晩上九点了,焦急地不停向屋外张望。他在等阿毛。阿 毛是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在县城读书,从小父亲就死了。这几天,因为母亲病 重,他请假回家给母亲煎药,每晚九点他总是拿着一个药罐子,到王保长屋前的 马路倒药渣。九点,终于等来了阿毛,王保长赶紧拉他进屋,拿出那张密令给阿 毛看 “阿毛,村里就数你识字最多,你叔我识字不多,只能向你请教!你看看这纸上 的陈字后面念啥?他是何许人也?人命关天,你跟叔说说! 阿毛拿着那张纸,手有点发抖,脸红一阵白一阵,说话也疙里疙瘩的 “叔,这个……这个好像是生僻字,我也不认识。要不我回家去查査,然后回来 再告诉你!你看行不?” “好!好!你快去快回!我等你!这密令只有你知我知,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不 然你我小命都不保!”王保长嘱咐道。 阿毛答应着,急急地走了,连药罐子都忘了拿。 五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始终不见阿毛回来。王保长酒劲上来,犯困, 昏昏欲睡
B.为促进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陈寅恪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进行了 比较研究,开辟了中国学术一个崭新的领域。 C.陈寅恪和鲁迅曾同住一舍,朝夕相处。但陈寅恪不愿提及这段往事,因为他 不愿成为攀附鲁迅以抬高自己名望的无聊之徒。 D.本文语言简洁而内涵深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陈寅恪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研 究的推崇,对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洁人品的敬仰。 5.陈寅恪的学术研究方向有怎样的变化?各有怎样的学术意义?请结合材料简 要概括。(4 分) 6.题目中说陈寅恪是“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是否同意对陈寅恪的这个评 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王保长 章月珍 下午,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务必在深夜带人秘密逮捕一个叫陈隰的村民, 然后就地正法!王保长怀里揣着那张密令,心事重重地回到家。他抽着闷烟,吩 咐老婆赶紧杀鸡,煮熟。然后,敞开大门,啃着鸡腿,喝起了闷酒。 王保长的家就在村路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路过的村民都闻到了酒肉香。从敞 开的大门望进去,只见王保长喝得醉醺醺的。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传来了王保 长夫妻俩的吵闹声,夹杂着摔碗筷和扔桌凳的啪啪声。不一会儿,看见王保长把 一个包裹扔出屋外,扯着嗓子嚷:“你就是嫌弃我现在穷了!你过不惯,那你赶 紧给我滚!最好永远甭回来!” “滚就滚!这几年要不是我娘家接济,日子早就穷得过不下去!自从你当上了这 个破保长,我们是越过越穷,赚不到钱不说,还天天跟着你提心吊胆,这日子真 是没法过了!”老婆哭哭啼啼抱怨道。邻居来劝架,可王保长却趁着酒性,指着 老婆鼻子,叫她滚。老婆终于忍受不了,哭着跑了。 王保长继续喝酒,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夜深了,王保长估摸着到晚上九点了,焦急地不停向屋外张望。他在等阿毛。阿 毛是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在县城读书,从小父亲就死了。这几天,因为母亲病 重,他请假回家给母亲煎药,每晚九点他总是拿着一个药罐子,到王保长屋前的 马路倒药渣。九点,终于等来了阿毛,王保长赶紧拉他进屋,拿出那张密令给阿 毛看。 “阿毛,村里就数你识字最多,你叔我识字不多,只能向你请教!你看看这纸上 的陈字后面念啥?他是何许人也?人命关天,你跟叔说说!” 阿毛拿着那张纸,手有点发抖,脸红一阵白一阵,说话也疙里疙瘩的。 “叔,这个……这个好像是生僻字,我也不认识。要不我回家去查查,然后回来 再告诉你!你看行不?” “好!好!你快去快回!我等你!这密令只有你知我知,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不 然你我小命都不保!”王保长嘱咐道。 阿毛答应着,急急地走了,连药罐子都忘了拿。 五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始终不见阿毛回来。王保长酒劲上来,犯困, 昏昏欲睡
第二天,王保长是被林专员几个巴掌打醒的。睁开眼,看到林专员气得扭曲的胖 脸,两手正抓着自己的前胸。他吓得浑身发抖。 “林……林专员,您怎么大驾光临鄙人寒舍了?真是蓬荜生……” “生什么生!我问你,你的密令呢?” 密令?在呀!我保管得妥妥的!丢不了!”王保长边说边从怀里掏出那张皱巴 巴的纸,双手恭恭敬敬地递给林专员! “保管个屁啊!谁叫你保管了!是要你办事!你说你办完事了吗?”林专员怒视 着王保长。 “啥事啊?我不记得了!昨晚我老婆跟我吵架,跑了,我心情不好,喝闷酒,乡 亲们都可作证!”王保长委屈地说。 林专员气得又抽了王保长一个巴掌,把密令扔到他脸上。“我……我这就带人去 抓他!可是,林专员,这个陈字后面念啥?他是谁呀?”王保长颤抖着手,指着 密令上陈隰的名字,战战兢兢地问。 林专员气得又给他一巴掌:“你作为一个保长,怎么连自己村的人都不了解!陈 隰就是陈九根的儿子!小名叫阿毛!” “啊!我们村里人只知道他叫阿毛,哪里知道他叫陈隰啊!不信的话你问问他 们!”王保长指着站在堂屋里的十几个人。 “别啰唆了,赶紧去抓!不然让他跑了就完了! 可惜早已经人去屋空,连他生病的老母亲也不在了。王保长一气之下,命人一把 火烧了草屋,回去复命了。 林专员气得连抽了王保长十几个耳光。骂道:“你是猪啊!你有没有脑子,怎么 就烧了他房子呢?他是共党分子,里面万一有什么重要情报呢?你他妈的竟然 把火烧了!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我当时气糊涂了!”王保长摸着火辣辣疼的脸,委屈地说。 “陈隰逃了,你这条命也保不了!我只能如实向上面汇报!”林专员边说边要走。 “等等,林……林专员,借……借一步说话!”王保长把林专员引进内屋,关上 房门,小心翼翼地从箱子底下双手捧出一个金光闪闪的小小的菩萨雕塑。他神秘 兮兮地压低声音,凑近林专员耳朵说:“这是我家祖传的宝贝……” 就这样,王保长终于躲过一劫。没过几天,老婆也被他接了回来。 阿毛母子投靠了他们的一个远方亲戚。安顿下来后,阿毛对母亲说:“幸亏保长 他识字不多,不然我真是死定了!好险啊!”母亲笑笑,说:“傻啊!孩子,王 保长和你爹是结拜兄弟,你的名字还是你王叔起的呢!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抓人杀人,而他却在家敞开大门,啃起鸡腿, 喝起了酒,说明王保长没拿上边的命令当回事 B.王保长借酒撒疯,和老婆吵闹起来,不顾乡民的劝阻,赶走了老婆。对王保 长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他对老婆专横跋扈的特点。 C.小说中林专员怒斥王保长延误了抓捕时机,扇他耳光,并指出他烧房的糊涂, 说明林专员精明强干,办案有头脑,有力度。 D.小说以王保长活动为线索,以阿毛回乡照顾母亲并逃走、林专员督查为辅线, 三线交织于王保长家,情节跌宕,摇曳多姿 E.小说中两个女人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保长计谋的实施离不开老婆的配合, 交代阿毛获救原因要通过其母之口,颇具匠心。 8.小说中的王保长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第二天,王保长是被林专员几个巴掌打醒的。睁开眼,看到林专员气得扭曲的胖 脸,两手正抓着自己的前胸。他吓得浑身发抖。 “林……林专员,您怎么大驾光临鄙人寒舍了?真是蓬荜生……” “生什么生!我问你,你的密令呢?” “密令?在呀!我保管得妥妥的!丢不了!”王保长边说边从怀里掏出那张皱巴 巴的纸,双手恭恭敬敬地递给林专员! “保管个屁啊!谁叫你保管了!是要你办事!你说你办完事了吗?”林专员怒视 着王保长。 “啥事啊?我不记得了!昨晚我老婆跟我吵架,跑了,我心情不好,喝闷酒,乡 亲们都可作证!”王保长委屈地说。 林专员气得又抽了王保长一个巴掌,把密令扔到他脸上。“我……我这就带人去 抓他!可是,林专员,这个陈字后面念啥?他是谁呀?”王保长颤抖着手,指着 密令上陈隰的名字,战战兢兢地问。 林专员气得又给他一巴掌:“你作为一个保长,怎么连自己村的人都不了解!陈 隰就是陈九根的儿子!小名叫阿毛!” “啊!我们村里人只知道他叫阿毛,哪里知道他叫陈隰啊!不信的话你问问他 们!”王保长指着站在堂屋里的十几个人。 “别啰唆了,赶紧去抓!不然让他跑了就完了!” 可惜早已经人去屋空,连他生病的老母亲也不在了。王保长一气之下,命人一把 火烧了草屋,回去复命了。 林专员气得连抽了王保长十几个耳光。骂道:“你是猪啊!你有没有脑子,怎么 就烧了他房子呢?他是共党分子,里面万一有什么重要情报呢?你他妈的竟然一 把火烧了!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我当时气糊涂了!”王保长摸着火辣辣疼的脸,委屈地说。 “陈隰逃了,你这条命也保不了!我只能如实向上面汇报!”林专员边说边要走。 “等等,林……林专员,借……借一步说话!”王保长把林专员引进内屋,关上 房门,小心翼翼地从箱子底下双手捧出一个金光闪闪的小小的菩萨雕塑。他神秘 兮兮地压低声音,凑近林专员耳朵说:“这是我家祖传的宝贝……” 就这样,王保长终于躲过一劫。没过几天,老婆也被他接了回来。 阿毛母子投靠了他们的一个远方亲戚。安顿下来后,阿毛对母亲说:“幸亏保长 他识字不多,不然我真是死定了!好险啊!”母亲笑笑,说:“傻啊!孩子,王 保长和你爹是结拜兄弟,你的名字还是你王叔起的呢!”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抓人杀人,而他却在家敞开大门,啃起鸡腿, 喝起了酒,说明王保长没拿上边的命令当回事。 B.王保长借酒撒疯,和老婆吵闹起来,不顾乡民的劝阻,赶走了老婆。对王保 长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他对老婆专横跋扈的特点。 C.小说中林专员怒斥王保长延误了抓捕时机,扇他耳光,并指出他烧房的糊涂, 说明林专员精明强干,办案有头脑,有力度。 D.小说以王保长活动为线索,以阿毛回乡照顾母亲并逃走、林专员督查为辅线, 三线交织于王保长家,情节跌宕,摇曳多姿。 E.小说中两个女人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保长计谋的实施离不开老婆的配合, 交代阿毛获救原因要通过其母之口,颇具匠心。 8.小说中的王保长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