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B卷) 命题人:田云峰刘洪舟杜春燕徐亚丽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 封 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 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 线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八股文与科举制 明清时代考科举,必须使用八股文这种文章体載。八股文,又称八比、时文、时艺、 内 制艺、经义、四书文等,全文分八个部分,格式要求严格、死板。不管是乡试(省内统 考)还是会试(全国统考),都是三场考试,“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 各占一经”(《清史稿·选举三》)三场考试并不都用八股文,只有第一场使用,但由于第 场对于是否考中最关重要,所以科举考试与八股文就当然被看成是紧蜜的连带关系了 另外,虽然没有看到有关论证,但推测八股文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与试卷的评判 不 有关。如果不规定文体,同样的题目就会有许多种类型的回答,而这对于评判者来说, 难度是加大了的,而同一种八股文,结构的严格一致,很方便评判者对考生进行对比排 队。林则徐曾经指出,科举乡试试卷多而校阅的考官少,“校阅情形,定弃取于俄顷之 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可见评判用时非常短。由此可见,完全相岡格式的答卷应该 是有利于迅遠校阅的。明代的八股文,在最后有一个部分叫“大结”,是自由发挥的部 分,但清朝取消了这部分,理由是容易做暗号给考官,可能也有不希望增加校阅试卷工 作量的意思,当然谁也不会把这当做公开的理由提出罢了 八股文事关圣贤微言大义、士人心术,又有利于考官评卷,再加上清人迷信文风关 乎气运,于是即使有人反对也没能动摇它的地位。何况,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急于在科 举上找到出路,而科举非通过八股文这块敲门砖不可,所以事实上也形成了很大的一个 市场。清人徐继會把自己的一百多篇八股文结集,还选编明清的优秀八股文做批注,他 还专门写了一篇《示诸生行文法》,不厌其烦的讲解八股文的写作技巧。 但是到了近代,人们思考方向发生了变化,对“八股文空言无用”的观点渐渐达成 共识,八股文也就从无用变成了有害。清人郑观应认为,八股文的教育与实际需求的矛 盾是严重的:一是徒然消耗了士人的生命,二是并不利于政治,三是导致了言行不一致 的道德问题。一大批知识分子撰文历陈八股之弊,掀起了一股反对八股文考试的浪 题 但值得注意的的是,在反对八股文考试的浪潮中,并不是所有观点都把八股文与科 举考试的内容联系起来,更多的人反对的只是八股文这种文体而已。至于四书等科举的 内容,许多人还是抱着极大地尊重态度的。在科举制改车问题上,因为八股文集中了最 大的反对意见,所以成了科举改革的首选对象。当废除八股文从思想变成行动的时候, 高三语文试题(B卷)第1页(共8页)
直接推动者的思想就变得很关键。康有为成了当时中国改革的民间倡导者和变法运动的 领袖,而他在科举问题上,恰好是一个只反八股,不反“四书”的人 八股文体,形式主义太强烈。在康乾的年代,它还可以用于心术训练,得到纪晚岚 的认可,但到了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裁,国将不国,八股取士不仅无法适应时代对人 才的需要,而且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障碍。用康有为的话说,就是八股弊端有二,“能 使天下无人才,一也。即有人才,而皇上无从知之,无从用之,二也。”因此,八股文 在首次科举制改革中就落马光命。 1.下列关于“八股文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摘编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A.明清时代考科举,必须使用八股文这种文章体裁。八股文只有第一场使用。但由 于第一场的重要性,所以科举考试与八股文关系密切。 B.科举考试最终确定采用八股文这种形式的原因是试卷多而校阅的考官少,采用完 全相同格式的答卷有利于迅速校阅。 C.因为有成千上万的青年要通过科举找到出路,八股文在明清文人中占有重要地 位,形成了很大的一个关于八股文写作的市场。 D.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八股这种文体,因此八股文就成了通过科举的必修文 体,还有人编写专门教授写作八股文技巧的文集和文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股文虽然有各种弊端,但康乾时代,统治者除在科举考试中借它选拔人才外, 还认为它可以作为心术训练的手段,是有积极作用的 B八股文从被科举考试采用之初就因其死板的要求,强烈的形式主义遣到人们的反 对,因此八股文在清末科举改革中最先被废除 C.八股文形式主义强烈,虚耗了士人的生命,不利于政治,还会导致言行不一致的 道德问题,于是遭到大批知识分子的批判。 D.明八股的“大结”部分,是可以自由发挥的,但清朝却取消了,理由可能是它不 光增加了校阅试卷的工作量,还容易造成作弊。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近代,开始产生反对八股文 的观点,许多人撰文历陈八股之弊,掀起了一股反对八股文的浪潮 B近代,人们发现八股文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而且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产生矛盾, 因此废除八股文也就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C.虽然有很多人反对八股文,但这些反对八股文的士人中还是有很多仍然尊崇四书 等科举内容,因此大多数人反对的只是八股而非科举。 D.作为中国改革的民间倡导者和变法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是把废除八股文从思想变 成行动的直接推动者,但他也是只反八股不反科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家贫 产业,嗜酒尚气,不可绳检。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隶赤籍,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郡调兵捍御,世忠在遣中。至银州,夏人要城自国,世忠斩 关杀敌将,榔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既而以重兵次蒿平岭,世忠率精锐鏖战, 解去。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敔少却,顾一骑士锐甚,问俘者,曰: 监军驸马兀移也。”跃马斬之,敌众大溃。 钦宗即位,从粱方平屯渡州。金人压境,方平备不严,金人迫而遁,王师数万皆 高三语文试题(B卷)第2页(共8页)
、点x*夹本油求横,年 军统制 建炎二年,金人再攻河南,翟进合世忠兵夜袭悟室营,不克,反为所败。会丁进失 期,陈思恭先遁,世忠被矢如棘,力战得免。还汴,诘一军之先退者皆斩,左右惧。进 由是与世忠有隙,寻以叛诛 兀术将入侵,帝召诸将问移跸之地,张俊、辛企宗劝自鄂、岳幸长沙,世忠 国家已失河北,山东,若又弃江、淮,更有何地?”于是以世忠为浙西制置使,守镇 江。既而兀术分道渡江,诸屯皆败,世忠亦自镇江退保江阴。兀术遣使通问,约日大 战,许之。战将十合,梁夫人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是役也,兀术兵号十万,世忠 仅八千余人。帝凡六赐札,褒奖甚宠。拜检校少保、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 绍兴二十一年八月去世,升任太师,追封通义郡王 (节选自《宋史》) 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人婴城自固 婴:围绕 B.以重兵次蒿平岭 次:驻扎 C.张俊、辛企宗劝自鄂、岳幸长沙幸:希望 D.帝凡六赐札 凡:总共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世忠在疆场上勇武善战的一组是 ①嗜酒尚气,不可绳检 ②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牌外 ③挥戈力战,突围出,焚桥而还 ④世忠被矢如棘,力战得免 ⑤世忠亦自镇江退保江阴 ⑥战将十合,梁夫人亲执桴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青年时便显现出勇武善战的能力,十八岁入伍,勇冠三军。后来,在西夏 银州城作战时,力斩西夏监军驸马兀移,击溃敌军 B韩世忠跟从梁方平镇守浚州,但因粱方平防守不严密而兵败。韩世忠奋勇突围 后,见到皇帝,历数梁方平过失。 C.金兵统帅兀术南侵,皇帝召集诸将商议逃跑路线。韩世忠劝谏皇帝不要放弃江淮 继续逃跑,于是皇帝任命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镇守镇江 D.在江阴,韩世忠率领八千多士兵阻击了兀术号称十万的大军,夫人梁红玉亲描战 鼓助威,金兵最终没能渡过长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钦宗闻,召对便殿,询方平失律状,条奏甚悉。 (2)还汴,诘一军之先退者皆斩,左右惧。进由是与世忠有隙,寻以叛诛。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 李之仪 凭陵岁月国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闲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 高三语文试题(B卷)第3页(共8页)
【注】①写作背景: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 将归来时作此诗。②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③毵毵( san san):毛发纷 披散乱状 8.诗中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2)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 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叫我一声“哎 刘立勤 郝文爬上山垭时,一丝风顺着坡边吹过来,他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山妞的发 梢儿不经意地掠过自己的脸,回头看看身后,山妞正向自己走来,迎面的风里也多了一 线山妞的馨香。郝文的心里犹如妈蚁蜇过,轻飘飘地痛 郝文是城里人,师范毕业后被分到小学当教师,一教就是几年,起初的不平和忿恨 像用过的粉笔,都化成粉尘消失了,记忆中是孩子们一张张纯朴的笑脸和一声声稚气 的呼唤。那些笑脸和稚气的声音又织成一张网,网住了郝文。郝文在那张网上挣扎时 又认识了高中毕业刚刚回乡的山妞。山妞那幽幽的一丝浅笑和一声甜甜的“老师”,就 勾住了郝文的手脚,郝文就身不由己地跳进了山妞那双能淹死人的眼晴里 沉浸在山妞的眼睛里,郝文觉得很美气,美气得他生生是不愿出来。可是,每当他 沉浸在那份美气之中不愿意出来时,山妞就会情不自禁笑吟吟地喊一声“老师”。山妞 的声音很甜,山妞的笑脸也很诱人,但那“老师”的称谓确是让人恼火。平日里,郝文 是极喜欢这个称呼的,一声“老师”让他感到亲切也让他幸福,独独在山妞面前他不喜 欢,他不喜欢山妞叫他“老师”,让山妞叫他什么呢?他又说不出,只好在山妞不在身 边的时候独自生气,生闲气 有过许许多多的美气,又生过许许多多的闲气,郝文的心里终于有了一个主意:约山 妞一起去看青云观。青云观的道士没了,青云观的神像也走了,青云观没了香火,青云观 就成了离村子最远也是最清静的地方。在那里,郝文遇不上自己的学生;在那里,郏文也 碰不上学生家长。他想,在这里没有别人喊“老师”了,山妞总该叫一声别的什么吧 可是,在去青云观的路上,山妞还是一口一声地喊“老师”,郝文的好心境一声一 声地就没了。气得他一口气上了山崖,把山妞和“老师”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在青云观前的青石板上,看着山妞脸上细细密密的汗珠,听到山妞喘喘的出气声 郝文心疼得想喊一声“山妞”,但他一想到该死的“老师”,他生生是忍住没喊,他担心 高三语文试题(B卷)第4页(共8页)
山妞又跑回去捡回那声“老师”。郝文心里的气慢慢消了,消了气的郝文真想做出一点 儿男人本该要做的事情,可他没做,转过身就走了。他觉得自己有点怕山妞了,怕山妞 喊他“老师 这次山妞没喊,好长时间了山妞也没喊,没喊了郝文的心里又有一点儿空落落的 回过头去看山妞,山妞却抿着嘴笑 “怎么不喊老师呢?”郝文忍不住问。“不喊。”山妞说 为什么?”郝文问。 我爷爷说,在坟地和庙观里不能喊别人的名字,喊了谁的名字,山神野鬼就会勾 去他的魂魄。”山妞说 哦——”郝文一惊一喜,说,“那么你叫我什么呢?” 你说呢!”山妞低下了头。 叫我一声“哎’好吗?” 郝文说罢,山妞的脸一下子就红了,这可是山里女子呼唤男人一辈子的称呼呀。山 妞抬起羞红的脸,郝文正一脸真诚一脸渴望地看着自己,山妞张了张口,轻轻地轻轻地 喊了一声“哎”,郝文听了,就高声地应了一声“哎”。一低一高的声音惊醒了四周的鸟 儿,也惊喜了两颗萌动的心。太阳儿就躲在山后偷着乐去了,他们就沉漫在这“哎”声 里拔不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全篇以平淡、自然的叙述,交代了郝文和山妞去青云观的经历,故事虽然 简单,但情节扣人心弦,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郝文对山妞的不满,就是 通过郝文一口气上了山崖表现出来的。 C.城里人郝文师范毕业后被分到农村小学当教师,遇见山妞之前,他心里很不平 衡,是与山妞的爱情使他放下了不平和忿恨。 D.小说铺展郝文与山妞间久积于心而又欲发不能的微妙情感,作者借山里的习俗 将其鲜活可感地呈现,彰显了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E.朴实、含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郝文不喜欢山妞“老师”的称谓,是因 为他内心喜爱着山妞,郝文让山妞叫他“哎”就体现了这一点。 (2)小说最后一段写道:“一低一高的声音惊醒了四周的鸟儿,也惊喜了两颗萌动的心。 太阳儿就躲在山后偷着乐去了……”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山妞这一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山妞说,在坟地和庙观里不能喊别人的名字,喊了谁的名字 山神野鬼就会勾去他的魂魄”体现了山妞没有完全摆脱山里人封建迷信的弱点,应 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 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 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 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盂嘉。陶渊明的外祖父盂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 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 高三语文试题(B卷)第5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