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14届高三年级考试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陈晓明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 理论的兴起有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 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非常强调,才会试 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 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实际上,“乡 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 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 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论语·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 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中国古曲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 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古代的 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现代的怀乡则包含 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 对抗的乡村想象。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 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 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 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 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 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 “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 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 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 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 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 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 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乡土”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乡土”非常强调,试图关怀它的价值,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 有一定的关系
河北省保定市 2014 届高三年级考试语文试卷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陈晓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 理论的兴起有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 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土”非常强调,才会试 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 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实际上,“乡 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 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 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论语·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 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中国古曲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 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古代的 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现代的怀乡则包含 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 对抗的乡村想象。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 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 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 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 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 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 “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 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 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 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 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 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 50 年代、70 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 为 90 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 20 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乡土”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乡土”非常强调,试图关怀它的价值,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 有一定的关系
B、“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 就没有“乡土”的概念。 C、“乡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D、从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的存 在,感受到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 2、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 一项是:(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 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 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 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土”与城市或“现代”对抗的事实,说明在现代性思潮中,“乡土”与 现代性渐行渐远。 B、古代的怀乡与现代的怀乡有着很大差别,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 念与情感,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 C、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虽然“乡土”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但不能说现代文学 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 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这充分说明现在的“乡愁”已经不再具有乡土 离别的韵味了 、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 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 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刑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 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命,非羽翼之美。” 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 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 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 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 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 子行,日三十里,为朕卧治,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 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 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 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庐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 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 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髙,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閤中。”及善 即移病馀月,后不复问。叹曰:“中书令可一日不见天子乎?”遂乞骸骨,犹不
B、“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 就没有“乡土” 的概念。 C、“乡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D、从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的存 在,感受到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 2、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 一项是:( )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 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 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 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土”与城市或“现代”对抗的事实,说明在现代性思潮中,“乡土”与 现代性渐行渐远。 B、古代的怀乡与现代的怀乡有着很大差别,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 念与情感,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 C、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虽然“乡土”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但不能说现代文学 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D、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 50 年代、70 年代的“农村题材”,继 而变为 90 年代的“乡土叙事”,这充分说明现在的“乡愁”已经不再具有乡土 离别的韵味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 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 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刑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 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命,非羽翼之美。” 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 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 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 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 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 子行,日三十里,为朕卧治,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 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 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 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庐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 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 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閤中。”及善 即移病馀月,后不复问。叹曰:“中书令可一日不见天子乎?”遂乞骸骨,犹不
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 葬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谢之 谢:感谢内 B.以老病致仕 致仕:辞官,退休 C.武后劳曰 劳:慰劳,劝勉 D.来俊臣系狱当死 系:被拘禁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及善深受器重的一组是 ①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 ②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 ③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 ④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⑤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⑥卿年高,不宜事游燕,但检校閤中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②③④ 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及善认为,大臣们如果遵从太子的命令去翻跟头,不符合作为辅佐臣子的 美 B.高宗提拔王及善做了左奉裕率,后来又提升他任三品要职,让他身佩大横刀 在自己身旁立侍 C.王及善认为来俊臣是元凶,是祸乱的根源,应予严惩。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处死了来俊臣。 D.当时“二张”依仗自己受宠,每次侍宴,没有做臣子的礼节,王及善多次批 评制止他们,这让武后很不高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 (2)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二)古诗阅读。(11分) 南湖春早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②。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本诗是作 者谪居江州时期的作品。 ②返照:阳光倒影。 ③不道:不是说。 8.请分析诗第二联中″平”字运用的妙处。(5分)
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 葬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子谢之 谢:感谢 内 B.以老病致仕 致仕:辞官,退休 C.武后劳曰 劳:慰劳,劝勉 D.来俊臣系狱当死 系:被拘禁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及善深受器重的一组是 ( ) ①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 ②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 ③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 ④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⑤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⑥卿年高,不宜事游燕,但检校閤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及善认为,大臣们如果遵从太子的命令去翻跟头,不符合作为辅佐臣子的 美行。 B.高宗提拔王及善做了左奉裕率,后来又提升他任三品要职,让他身佩大横刀 在自己身旁立侍。 C.王及善认为来俊臣是元凶,是祸乱的根源,应予严惩。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处死了来俊臣。 D.当时“二张”依仗自己受宠,每次侍宴,没有做臣子的礼节,王及善多次批 评制止他们,这让武后很不高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 分) (1)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 (2)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二)古诗阅读。(11 分) 南湖春早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②。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本诗是作 者谪居江州时期的作品。 ②返照:阳光倒影。 ③不道:不是说。 8.请分析诗第二联中"平"字运用的妙处。(5 分)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 10.补写名篇名句。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潮平两岸阔, 江春入旧年。 (3)信誓旦旦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4)亦余心之所善兮, (5)屈心而抑志兮, ,固前圣之所厚。 (6)芳与泽其杂糅兮 (7)民生各有所乐兮, 岂余心之可 惩?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代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 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 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 方兴未艾,但张镇芳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 《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9岁时,一部《古文 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20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 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自己 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 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 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 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 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 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 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 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 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 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高朋满座之时, 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1 分) 10.补写名篇名句。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3)信誓旦旦,_____________。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 (5)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 (6)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__。 (7)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 惩?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代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 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 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 7 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 方兴未艾,但张镇芳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 《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9 岁时,一部《古文 观止》倒背如流;3000 多卷的《二十四史》20 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 卷的《资 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自己 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 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 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 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 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 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 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 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 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 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 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高朋满座之时, 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
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 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亳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 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 你看着办吧。”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 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 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 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了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 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 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 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 惜。他曾花4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己 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 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 髙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 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字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 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为此,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专门为其 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 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 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 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 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 代名士的大德懿行。“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 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师张伯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使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 并能摒弃世俗,悠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B.民国时张伯驹痛惜国宝流失,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尽管后来债台髙筑 甚至生命堪虞仍坚守所藏,建国后他却几乎倾囊而捐,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 行 C.张伯驹自幼喜爱京剧,曾师从名家学戏,进步很快;后来与梅兰芳、齐如山 等人组织“国剧会社”,他在京剧方面造诣很高。 D.文革期间,张伯驹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日常生活 都难以维持,但他却并不在意,依然自得其乐。 本文通过记述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人生,旨在展现近现代中国 风云变幻的历史,也展现他动人的文化和人格力量。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张伯驹“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的?请归 纳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 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 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 你看着办吧。”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 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 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 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了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 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 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 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 惜。他曾花 4 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己 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 110 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 240 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 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 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字迹有 118 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 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为此,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专门为其 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 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 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 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 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 代名士的大德懿行。“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 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师张伯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使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 并能摒弃世俗,悠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B.民国时张伯驹痛惜国宝流失,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尽管后来债台高筑 甚至生命堪虞仍坚守所藏,建国后他却几乎倾囊而捐,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 行。 C.张伯驹自幼喜爱京剧,曾师从名家学戏,进步很快;后来与梅兰芳、齐如山 等人组织“国剧会社”,他在京剧方面造诣很高。 D.文革期间,张伯驹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日常生活 都难以维持,但他却并不在意,依然自得其乐。 E.本文通过记述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人生,旨在展现近现代中国 风云变幻的历史,也展现他动人的文化和人格力量。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张伯驹“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的?请归 纳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