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较卵壳为少,呈现透明状。虫卵自人体排出时,其中细胞尚未分 裂 【生活史】 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内,虫数多时,亦可在结肠、直肠、甚至回 肠下段寄生。雌虫每日产卵约1000~7000个(平均20个),虫卵 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约经3~5周 即可发育为感染期卵。这种虫卵随被污染的食物、饮水、蔬菜等经口 进入人体。在小肠内,虫卵内幼虫活动加剧,幼虫分泌壳质酶,使盖 塞降解及破裂,用其口矛刺破脂层,幼虫自卵壳一端的盖塞处逸出。 并多从肠腺隐窝处侵入局部肠粘膜,摄取营养,进行发育。经10天 左右,幼虫重新回到肠腔,再移行至盲肠,以其纤细的前端钻入肠壁 粘膜至粘膜下层组织,摄取营养并发育为成虫。自误食感染期虫卵至 成虫发育成熟并产卵,约需时1~3个月。鞭虫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 年。 【致病】 成虫细长的前端能侵入宿主粘膜下层乃至肌层,以组织液和血液 为食。当寄生虫体数目较多时,由于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的刺 激作用,可致肠壁粘膜组织出现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 少数患者可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明显增厚,以及在炎症基础上形成 肉芽肿等病变(图12-6)。由于鞭虫吸血和损伤肠粘膜渗血,重度 感染者可致慢性失血 一般轻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只是在进行粪检査见虫卵时,才发 现有鞭虫感染。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头晕、下腹部阵发性腹痛、慢性腹 泻、大便隐血或带鲜血、消瘦及贫血等。儿童重度感染,可导致直肠 PAGE 69
PAGE 69 成分较卵壳为少,呈现透明状。虫卵自人体排出时,其中细胞尚未分 裂。 【生活史】 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内,虫数多时,亦可在结肠、直肠、甚至回 肠下段寄生。雌虫每日产卵约 1000~7000 个(平均 2000 个),虫卵 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约经 3~5 周 即可发育为感染期卵。这种虫卵随被污染的食物、饮水、蔬菜等经口 进入人体。在小肠内,虫卵内幼虫活动加剧,幼虫分泌壳质酶,使盖 塞降解及破裂,用其口矛刺破脂层,幼虫自卵壳一端的盖塞处逸出。 并多从肠腺隐窝处侵入局部肠粘膜,摄取营养,进行发育。经 10 天 左右,幼虫重新回到肠腔,再移行至盲肠,以其纤细的前端钻入肠壁 粘膜至粘膜下层组织,摄取营养并发育为成虫。自误食感染期虫卵至 成虫发育成熟并产卵,约需时 1~3 个月。鞭虫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 3~5 年。 【致病】 成虫细长的前端能侵入宿主粘膜下层乃至肌层,以组织液和血液 为食。当寄生虫体数目较多时,由于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的刺 激作用,可致肠壁粘膜组织出现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 少数患者可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明显增厚,以及在炎症基础上形成 肉芽肿等病变(图 12-6)。由于鞭虫吸血和损伤肠粘膜渗血,重度 感染者可致慢性失血。 一般轻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只是在进行粪检查见虫卵时,才发 现有鞭虫感染。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头晕、下腹部阵发性腹痛、慢性腹 泻、大便隐血或带鲜血、消瘦及贫血等。儿童重度感染,可导致直肠
脱垂,多见于营养不良或并发肠道致病菌感染的病例。少数患者可出 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増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患者容 易并发肠道细菌感染,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图12-6鞭虫寄生于肠粘膜 【实验诊断】 鞭虫病的诊断以检获虫卵为依据,可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沉淀 集卵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及定量透明法等。因鞭虫卵较小,容易漏检, 需仔细检查,以提高检出率 【流行】 鞭虫广泛分布在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多与蛔 虫同时存在,但感染率一般不及蛔虫高。人是唯一传染源。据1988 1992年调查,全国鞭虫感染率为1738%,估计全国鞭虫感染人数 21249万人,鞭虫感染呈全国分布,感染率以海南省(66.70%)为最 高,其次为广西(4771%),内蒙古(0.20%)为最低。儿童的感染 率较成人高,这与儿童卫生习惯较差,接触感染期虫卵机会多有关。 鞭虫感染来源主要为虫卵污染的土壤和地面,用人粪施肥或有虫 卵污染的生活用水灌溉的蔬菜是主要的传染来源。家蝇体表可査见鞭 虫卵,可做为传播媒介。鞭虫流行广泛与虫卵抵抗力有关,在温暖、 潮湿、荫蔽和氧气充足的土壤中,可保持感染能力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对干燥、低温的抵抗力不如蛔虫卵强,因此在我国南方地区感染率明 显高于北方地区 人对鞭虫感染无抵抗力,甚至婴儿或6个多月的儿童都可被感 染,感染度高峰在4~10岁年龄组,在少年期即开始下降。一般感染 度较轻,个别严重感染者虫荷数可达4000条以上。有人报道一重症 PAGE 69
PAGE 69 脱垂,多见于营养不良或并发肠道致病菌感染的病例。少数患者可出 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患者容 易并发肠道细菌感染,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实验诊断】 鞭虫病的诊断以检获虫卵为依据,可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沉淀 集卵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及定量透明法等。因鞭虫卵较小,容易漏检, 需仔细检查,以提高检出率。 【流行】 鞭虫广泛分布在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多与蛔 虫同时存在,但感染率一般不及蛔虫高。人是唯一传染源。据 1988~ 1992 年调查,全国鞭虫感染率为 17.38%,估计全国鞭虫感染人数 21249 万人,鞭虫感染呈全国分布,感染率以海南省(66.70%)为最 高,其次为广西(47.71%),内蒙古(0.20%)为最低。儿童的感染 率较成人高,这与儿童卫生习惯较差,接触感染期虫卵机会多有关。 鞭虫感染来源主要为虫卵污染的土壤和地面,用人粪施肥或有虫 卵污染的生活用水灌溉的蔬菜是主要的传染来源。家蝇体表可查见鞭 虫卵,可做为传播媒介。鞭虫流行广泛与虫卵抵抗力有关,在温暖、 潮湿、荫蔽和氧气充足的土壤中,可保持感染能力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对干燥、低温的抵抗力不如蛔虫卵强,因此在我国南方地区感染率明 显高于北方地区。 人对鞭虫感染无抵抗力,甚至婴儿或 6 个多月的儿童都可被感 染,感染度高峰在 4~10 岁年龄组,在少年期即开始下降。一般感染 度较轻,个别严重感染者虫荷数可达 4000 条以上。有人报道一重症 图 12-6 鞭虫寄生于肠粘膜
患者,死后尸检发现鞭虫4604条。 【防治】 鞭虫病预防应加强粪便管理、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并注意保护 水源和环境卫生。对病人和带虫者应驱虫治疗,常见的药物有呵苯哒 唑(400mgd,连服3天)和甲苯哒唑(100mg/次,每日2次,连服 2天),均对鞭虫病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Linnaeus,1758) Leach,853]又称蛲虫。蛲虫感染可引起蛲虫病( enterobiasis),分布 遍及全世界,感染率儿童高于成人,尤以幼儿园、托儿所及学龄前儿 童感染率为高。 【形态】 成虫细小,乳白色。口孔位于头顶端,周围有三个小唇瓣。虫 体角皮具横纹,前端的角皮扩大形成头翼( cephalic alae)。咽管末 端膨大呈球形,称咽管球( pharyngeal bulb)。雄虫较雌虫为小,体 长2~5mm,宽0.1~02mm,后端向腹面卷曲,有尾翼及数对乳突。 生殖系统为单管型,包括睾丸、输精管及射精管。射精管与直肠共同 开口于泄殖腔,由肛门通向体外,有一交合刺,长约70um(图12-7) 雌虫长8~13mm,宽0.3~0.5mm,虫体中部膨大,略呈长纺锤形。 尾端直而尖细,尖细部可达体长的13。生殖系统为双管型,前后两 子宫汇合通入阴道,阴门位于虫体前、中1/3交界处腹面正中。肛门 位于中、后1/3交界处腹面。 虫卵无色透明,大小为50~60×20~30μm。在光学显微镜下 常见两侧不对称,一侧较平,一侧稍凸。在扫描电镜下,较凸的一侧 PAGE 69
PAGE 69 患者,死后尸检发现鞭虫 4604 条。 【防治】 鞭虫病预防应加强粪便管理、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并注意保护 水源和环境卫生。对病人和带虫者应驱虫治疗,常见的药物有呵苯哒 唑(400mg/d,连服 3 天)和甲苯哒唑(100mg/次,每日 2 次,连服 2 天),均对鞭虫病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蠕 形 住 肠 线 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Linnaeus, 1758) Leach,1853]又称蛲虫。蛲虫感染可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分布 遍及全世界,感染率儿童高于成人,尤以幼儿园、托儿所及学龄前儿 童感染率为高。 【形态】 成虫 细小,乳白色。口孔位于头顶端,周围有三个小唇瓣。虫 体角皮具横纹,前端的角皮扩大形成头翼(cephalic alae)。咽管末 端膨大呈球形,称咽管球(pharyngeal bulb)。雄虫较雌虫为小,体 长 2~5mm,宽 0.1~0.2mm,后端向腹面卷曲,有尾翼及数对乳突。 生殖系统为单管型,包括睾丸、输精管及射精管。射精管与直肠共同 开口于泄殖腔,由肛门通向体外,有一交合刺,长约 70 μm(图 12-7)。 雌虫长 8~13 mm,宽 0.3~0.5mm,虫体中部膨大,略呈长纺锤形。 尾端直而尖细,尖细部可达体长的 1/3。生殖系统为双管型,前后两 子宫汇合通入阴道,阴门位于虫体前、中 1/3 交界处腹面正中。肛门 位于中、后 1/3 交界处腹面。 虫卵 无色透明,大小为 50~60×20~30μm。在光学显微镜下 常见两侧不对称,一侧较平,一侧稍凸。在扫描电镜下,较凸的一侧
有2条纵行的嵴,立体构型为不完全对称的长椭球型。卵壳分三层 最内为脂层,中间为壳质层,壳质层外有一光滑的蛋白质膜。自虫体 排出时,虫卵内胚胎已发育至多细胞期。电镜观察见虫卵的一端有 粗糙小区,是幼虫的孵出口,孵化时幼虫由此逸出 图127蛲虫成虫与虫卵 【生活史】 成虫通常寄生于人体的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 也可达胃和食道等处。虫体可游离于肠腔,或借助头翼、唇瓣和食管 球的收缩而附着在肠粘膜上,以肠腔内容物,组织液和血液为食。雌、 雄虫交配后,雄虫多很快死亡而被排出。成熟的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 常脱离宿主肠壁,在肠腔内向下段移行。在肠内的温度和低氧压的环 境中,一般不排卵或仅排少量卵。一条雌虫子宫内含卵约5000~-17000 个。当宿主熟睡时,肛门括约肌较松驰,部分雌虫可从肛门爬出,因 受温度及湿度改变和空气的刺激,便开始大量排卵。雌虫排卵后大多 枯干死亡,但有少数雌虫可再进入肛门或阴道、尿道等处,引起异位 损害。 虫卵在肛门附近,因温度(34~36℃)、相对湿度(90~100%) 适宜,氧充足,卵胚很快发育,约经6小时,卵壳内幼虫发育成熟, 并蜕皮1次,即为感染期卵。雌虫的产卵活动引起肛周皮肤发痒,当 患儿用手搔痒时,虫卵污染手指,再经口食入而形成自身感染。感染 期卵也可散落在衣裤、被褥或玩具、食物上,经吞食或随空气吸入等 方式使人受染(图12-8)。 被吞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幼虫沿小肠下行,途中蜕皮两 次,至结肠再蜕皮1次后发育为成虫。自吞入感染期卵至虫体发育成 熟,约需2~6周,一般为4周。雌虫寿命约2~4周,一般不超过两 PAGE 69
PAGE 69 有 2 条纵行的嵴,立体构型为不完全对称的长椭球型。卵壳分三层, 最内为脂层,中间为壳质层,壳质层外有一光滑的蛋白质膜。自虫体 排出时,虫卵内胚胎已发育至多细胞期。电镜观察见虫卵的一端有一 粗糙小区,是幼虫的孵出口,孵化时幼虫由此逸出。 【生活史】 成虫通常寄生于人体的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 也可达胃和食道等处。虫体可游离于肠腔,或借助头翼、唇瓣和食管 球的收缩而附着在肠粘膜上,以肠腔内容物,组织液和血液为食。雌、 雄虫交配后,雄虫多很快死亡而被排出。成熟的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 常脱离宿主肠壁,在肠腔内向下段移行。在肠内的温度和低氧压的环 境中,一般不排卵或仅排少量卵。一条雌虫子宫内含卵约5000~17000 个。当宿主熟睡时,肛门括约肌较松驰,部分雌虫可从肛门爬出,因 受温度及湿度改变和空气的刺激,便开始大量排卵。雌虫排卵后大多 枯干死亡,但有少数雌虫可再进入肛门或阴道、尿道等处,引起异位 损害。 虫卵在肛门附近,因温度(34~36℃)、相对湿度(90~100%) 适宜,氧充足,卵胚很快发育,约经 6 小时,卵壳内幼虫发育成熟, 并蜕皮 1 次,即为感染期卵。雌虫的产卵活动引起肛周皮肤发痒,当 患儿用手搔痒时,虫卵污染手指,再经口食入而形成自身感染。感染 期卵也可散落在衣裤、被褥或玩具、食物上,经吞食或随空气吸入等 方式使人受染(图 12-8)。 被吞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幼虫沿小肠下行,途中蜕皮两 次,至结肠再蜕皮 1 次后发育为成虫。自吞入感染期卵至虫体发育成 熟,约需 2~6 周,一般为 4 周。雌虫寿命约 2~4 周,一般不超过两 图 12-7 蛲虫成虫与虫卵
个月,最长可达101天。但由于反复感染,可使感染持续多年。 图128蛲虫生活史 【致病】 人体蛲虫感染可因感染程度以及机体状态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 临床表现。蛲虫爬至肛门外产卵时,刺激局部,常引起肛门及会阴部 瘙痒,抓破后引起继发感染。儿童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夜惊、失眠、 夜间磨牙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尚可引起脱肛。有人报道1例6岁 8个月男性患儿,半年来常用手指挠肛门,夜惊和磨牙,用阿苯哒唑 20mg顿服,驱出蛲虫2642条后,症状消失。 蛲虫病除上述症状外,因蛲虫异位寄生可形成以虫体或虫卵为中 心的肉芽肿病变,造成严重损害。 1.蛲虫性阑尾炎(appendicitis caused by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蛲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盲肠、结肠及回肠的下段,有时可达胃、食管 等处。因阑尾与盲肠直接相连,蛲虫很容易钻入阑尾引起蛲虫性阑尾 炎。据统计北京市儿童医院外科及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住院的急 性阑尾炎142例,在切除之阑尾内发现蛲虫者9例,占6.3%,其中 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为4~13岁。对1959~1990年2191例阑 尾手术标本作检查,检出蛲虫8例,占0.4%,其中男性5例,女性3 例,年龄5~35岁 蛲虫性阑尾炎的症状特点为疼痛部位不定,显示慢性阑尾炎症状 者较多。如早期驱虫治疗,可免于阑尾切除。 2.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炎症( damage of urogenital system and pelvic cav ity caused by enterobiasis)女性多见。雌虫经阴道、子 宫颈逆行入子宫和输卵管,可引起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和 输卵管脓肿,甚至并发输卵管穿孔等。国内学者采用透明胶纸分别粘 PAGE 69
PAGE 69 个月,最长可达 101 天。但由于反复感染,可使感染持续多年。 【致病】 人体蛲虫感染可因感染程度以及机体状态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 临床表现。蛲虫爬至肛门外产卵时,刺激局部,常引起肛门及会阴部 瘙痒,抓破后引起继发感染。儿童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夜惊、失眠、 夜间磨牙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尚可引起脱肛。有人报道 1 例 6 岁 8 个月男性患儿,半年来常用手指挠肛门,夜惊和磨牙,用阿苯哒唑 200mg 顿服,驱出蛲虫 2642 条后,症状消失。 蛲虫病除上述症状外,因蛲虫异位寄生可形成以虫体或虫卵为中 心的肉芽肿病变,造成严重损害。 1.蛲虫性阑尾炎(appendicitis caused by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蛲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盲肠、结肠及回肠的下段,有时可达胃、食管 等处。因阑尾与盲肠直接相连,蛲虫很容易钻入阑尾引起蛲虫性阑尾 炎。据统计北京市儿童医院外科及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住院的急 性阑尾炎 142 例,在切除之阑尾内发现蛲虫者 9 例,占 6.3%,其中 男性 4 例,女性 5 例,年龄为 4~13 岁。对 1959~1990 年 2191 例阑 尾手术标本作检查,检出蛲虫 8 例,占 0.4%,其中男性 5 例,女性 3 例,年龄 5~35 岁。 蛲虫性阑尾炎的症状特点为疼痛部位不定,显示慢性阑尾炎症状 者较多。如早期驱虫治疗,可免于阑尾切除。 2.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炎症(damage of urogenital system and pelvic cavity caused by enterobiasis) 女性多见。雌虫经阴道、子 宫颈逆行入子宫和输卵管,可引起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和 输卵管脓肿,甚至并发输卵管穿孔等。国内学者采用透明胶纸分别粘 图 12-8 蛲虫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