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鞭毛虫 鞭毛虫隶属于肉足鞭毛门( Phylum Sarcomastigophora)的动鞭纲 ( Class Zoomastigophorea),以鞭毛作为运动细胞器,有一根或多根 鞭毛。某些种类有阿米巴型,可有或无鞭毛。种类繁多,分布很广, 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营寄生生活的鞭毛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 泌尿道、血液及组织内。生活过程以分裂法繁殖。有些种类尚可形成 包囊 寄生人体的鞭毛虫常见的有十余种,其中利什曼原虫、锥虫、蓝 氏贾第鞭毛虫及阴道毛滴虫对人体危害较大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spp)属于动基体目( Order Kinetoplastida),锥虫亚目( Suborder Trypanosomatina),锥虫科( family 7 ypanasomatidae),利什曼属( Genus leishmania)。生活史有前鞭毛 体( promastigote)及无鞭毛体( amastigote)两个时期,前者寄生于 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单核巨噬细胞 内,通过白蛉传播。 由利什曼原虫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称利什曼病( leishmaniasis) 利什曼病广泛分布在亚、欧、非、拉美等洲的许多国家。是对人体危 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据TDR(1989)估计全球患病人数在1 千2百万以上,每年有4百万新感染病例出现;1998年死于本病的 人数为42万人。根据临床损害组织不同,利什曼病可分为三种不同 类型:①内脏利什曼病( visceral leishmaniasis,VL),在印度,患者皮 PAGE 2
PAGE 2 第七章 鞭毛虫 鞭毛虫隶属于肉足鞭毛门(Phylum Sarcomastigophora)的动鞭纲 (Class Zoomastigophorea),以鞭毛作为运动细胞器,有一根或多根 鞭毛。某些种类有阿米巴型,可有或无鞭毛。种类繁多,分布很广, 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营寄生生活的鞭毛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 泌尿道、血液及组织内。生活过程以分裂法繁殖。有些种类尚可形成 包囊。 寄生人体的鞭毛虫常见的有十余种,其中利什曼原虫、锥虫、蓝 氏贾第鞭毛虫及阴道毛滴虫对人体危害较大。 第一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利 什 曼 原 虫 ( Leishmania spp ) 属 于 动 基 体 目 ( Order Kinetoplastida),锥虫亚目(Suborder Trypanosomatina),锥虫科(Family Trypanasomatidae),利什曼属(Genus Leishmania)。生活史有前鞭毛 体(promastigote)及无鞭毛体(amastigote)两个时期,前者寄生于 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单核巨噬细胞 内,通过白蛉传播。 由利什曼原虫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称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 利什曼病广泛分布在亚、欧、非、拉美等洲的许多国家。是对人体危 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据 TDR(1989)估计全球患病人数在 1 千 2 百万以上,每年有 4 百万新感染病例出现;1998 年死于本病的 人数为 4.2 万人。根据临床损害组织不同,利什曼病可分为三种不同 类型:①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在印度,患者皮
肤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称( kala-azar),即黑热病,由杜 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Laveran&. Mesnil,1903) Ros1903]侵害内脏器官(如脾、肝、骨髓等)而致病,如未得到及 时治疗,常可致死。②粘膜皮肤利什曼病( mucocutaneous leishmaniasis, MCL),由巴西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braziliensis vianna,1911)所 致。原虫寄生于皮肤内引起皮肤病变,也可经淋巴或血液侵入鼻咽部 粘膜内,可致粘膜病变。严重者鼻中隔、甚至喉和气管的软骨也有损 伤。分布于中、南美洲,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也有病例报告。③ 皮肤利什曼病( cutaneous leishmaniasis、CL),流行于非洲、拉丁美洲、 西南亚、地中海盆地和前苏联部分地区。由热带利什曼原虫 [ Leishmania tropica( wright1903)Luhe,1906]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 Leishmania mexicana( biagi1953) Garnham,1962]所致。热带利什曼原 虫又可分为两个独立的亚种,即硕大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major) 与热带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tropica),两个亚种在形态上,临床 表现及流行病学上各有特点。我国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 【形态】 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的形态与结构均无明显差别,在其生活史中 由于宿主和环境的不同,有无鞭毛体和前鞭毛体两种不同的形态。 图7-1杜氏利什曼原虫 1.无鞭毛体( amastigote)通常称利杜体( Leishman- Donovan body, LD body),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吞噬细胞内。虫体很小, 卵圆形,大小29~57×18~40μm。瑞氏染液染色后,原虫细胞质 呈淡蓝或淡红色。内有一个较大而明显的圆形核,呈红色或淡紫色 动基体( kinetoplast)位于核旁,着色较深,细小、杆状。易于与其他原 虫相区别。在更高倍数放大时,可见虫体前端从颗粒状的基体( basal PAGE 2
PAGE 2 肤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称(kala-azar),即黑热病,由杜 氏 利 什 曼 原 虫 [Leishmania donovani (Laveran&. Mesnil,1903) Ross,1903]侵害内脏器官(如脾、肝、骨髓等)而致病,如未得到及 时治疗,常可致死。②粘膜皮肤利什曼病(mucocutaneous leishmaniasis, MCL),由巴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braziliensis Vianna,1911)所 致。原虫寄生于皮肤内引起皮肤病变,也可经淋巴或血液侵入鼻咽部 粘膜内,可致粘膜病变。严重者鼻中隔、甚至喉和气管的软骨也有损 伤。分布于中、南美洲,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也有病例报告。③ 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CL),流行于非洲、拉丁美洲、 西南亚、地中海盆地和前苏联部分地区。由热带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tropica(wright,1903),Luhe,1906]和墨西 哥利什 曼原虫 [Leishmania mexicana(biagi,1953)Garnham,1962]所致。热带利什曼原 虫又可分为两个独立的亚种,即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major) 与热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tropica),两个亚种在形态上,临床 表现及流行病学上各有特点。我国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 【形态】 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的形态与结构均无明显差别,在其生活史中 由于宿主和环境的不同,有无鞭毛体和前鞭毛体两种不同的形态。 1.无鞭毛体(amastigote) 通常称利杜体(Leishman-Donovan body, LD body),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吞噬细胞内。虫体很小, 卵圆形,大小 2.9~5.7×1.8~4.0μm。瑞氏染液染色后,原虫细胞质 呈淡蓝或淡红色。内有一个较大而明显的圆形核,呈红色或淡紫色。 动基体(kinetoplast)位于核旁,着色较深,细小、杆状。易于与其他原 虫相区别。在更高倍数放大时,可见虫体前端从颗粒状的基体(basal 图 7-1 杜氏利什曼原虫
body)发出一根丝体( rhizoplast)。基体及根丝体在普通显微镜下难 以区分。 在透射电镜下,虫体由内外两层表膜包被。每一层为一个单位膜 在内层表膜下有排列整齐的管状纤维,称为膜下微管( subpellicular microtubule)。微管数目、直径、间距等在种、株鉴定上有一定意义 虫体前端的表膜向内凹陷,形成一袋状腔,称为鞭毛袋,内有一根短 的鞭毛(即光镜下的根丝体)。基体为中空圆形。动基体为腊肠状, 其内有一束与长轴平行的纤丝,该纤丝由DNA组成。其它线粒体呈 泡状或管状,内有少数排列不整齐的板状嵴。类脂体圆形或卵圆形。 内质网不发达呈管状或泡状。核一个,卵圆形,大小约15×10um 核膜两层,可见核孔。核仁1~2个。 (图7—2)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超微结构图 2.前鞭毛体( promastigote)寄生于白岭消化道。成熟的虫体 呈梭形或长梭形,前端有一根伸出体外的鞭毛,为虫体运动器官。虫 体大小为143~20×15~18um,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在前部。 基体在动基体之前,鞭毛即由此发出。活的前鞭毛体运动活泼,鞭毛 不停地摆动,常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体外培养有时 也可见到粗短形前鞭毛体和梭形前鞭毛体,这与不同的发育程度有关 (图7-2) 透射电镜可见虫体前端有一袋状凹陷的鞭毛袋,内有鞭毛。 鞭毛表面有薄膜两层。鞭毛的横切面上有9对周围纤维和两根中央纤 维,它们都与基体相连。动基体与核的超微结构与无鞭毛体相似。 利什曼原虫的DNA及核外DNA,后者占DNA总量的10~25%, 主要集中在动基体内,故称KDNA。它是动基体目( Kinetop lastida) 原虫特有的线粒体DNA,是由许多微环( minicircle)和少数大环 PAGE 2
PAGE 2 body)发出一根丝体(rhizoplast)。基体及根丝体在普通显微镜下难 以区分。 在透射电镜下,虫体由内外两层表膜包被。每一层为一个单位膜。 在内层表膜下有排列整齐的管状纤维,称为膜下微管(subpellicular microtubule)。 微管数目、直径、间距等在种、株鉴定上有一定意义。 虫体前端的表膜向内凹陷,形成一袋状腔,称为鞭毛袋,内有一根短 的鞭毛(即光镜下的根丝体)。基体为中空圆形。动基体为腊肠状, 其内有一束与长轴平行的纤丝,该纤丝由 DNA 组成。其它线粒体呈 泡状或管状,内有少数排列不整齐的板状嵴。类脂体圆形或卵圆形。 内质网不发达呈管状或泡状。核一个,卵圆形,大小约 1.5×1.0μm。 核膜两层,可见核孔。核仁 1~2 个。 2.前鞭毛体(promastigote) 寄生于白岭消化道。成熟的虫体 呈梭形或长梭形,前端有一根伸出体外的鞭毛,为虫体运动器官。虫 体大小为 14.3~20×1.5~1.8μm,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在前部。 基体在动基体之前,鞭毛即由此发出。活的前鞭毛体运动活泼,鞭毛 不停地摆动,常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体外培养有时 也可见到粗短形前鞭毛体和梭形前鞭毛体,这与不同的发育程度有关 (图 7-2)。 透射电镜可见虫体前端有一袋状凹陷的鞭毛袋,内有鞭毛。 鞭毛表面有薄膜两层。鞭毛的横切面上有 9 对周围纤维和两根中央纤 维,它们都与基体相连。动基体与核的超微结构与无鞭毛体相似。 利什曼原虫的DNA 及核外DNA,后者占DNA 总量的10~25%, 主要集中在动基体内,故称 K-DNA。它是动基体目(Kinetoplastida) 原虫特有的线粒体 DNA,是由许多微环(minicircle)和少数大环 (图 7-2)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超微结构图
( maxicircle)所组成的网状结构。微环容易分离、提纯,且有不同 属、种甚至株DNA序列同源性的差异。如 Southern杂交试验显示, 同株原虫微环之间同源性大;冋种异株微环间,同源性较前者为小; 不同种之间只有部分同源;而不同属微环间,则只有少数同源序列, 即仅13对碱基序列同源。分析k-DNA微环的DNA序列的同源性, 为从本质上区分利什曼原虫不同的种、株,提供了新手段。 【生活史】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即白蛉和人或哺乳动物。 1.在白蛉体内发育当雌性白蛉叮剌病人或受感染的动物宿主 时,血液或皮肤内含无鞭毛体的巨噬细胞被吸入胃内,经24小时, 无鞭毛体发育为早期前鞭毛体。此时虫体呈卵圆形,鞭毛也开始伸出 体外。48小时后发育为粗短的前鞭毛体或梭形前鞭毛体,体形从卵 圆形逐渐变为宽梭形或长度超过宽度3倍的梭形,此时鞭毛亦由短变 长。第3、4天出现大量成熟前鞭毛体,长113~15.9μm(有时可达 20μm),活动力明显加强,并以纵二分裂法繁殖。在数量剧增的同 时,虫体逐渐向白蛉前胃、食道和咽部移动。一周后具感染力的前鞭 毛体大量聚集在口腔及喙。当白蛉叮剌健康人时,前鞭毛体随白蛉唾 液进入人体。在离体培养中可见前鞭毛体分裂繁殖是从原鞭毛附近伸 出一根新的鞭毛开始,虫体逐渐变粗短,长度仅为宽的1~2倍。有 的虫体先从前端开始纵裂,继之后端也出现裂隙,虫体在中部断裂为 两个虫体。也有虫体从前向后顺序裂开,最后在后端断裂为两个虫体 分裂后虫体逐渐变长呈梭形 2.在人体内发育感染有前鞭毛体的雌性白蛉叮刺人体吸血时, 前鞭毛体随白蛉分泌的唾液进入人体的皮下组织。一部分前鞭毛体可 被多核白细胞吞噬消灭;一部分则进入巨噬细胞。原虫进入巨噬细胞 PAGE 2
PAGE 2 (maxicircle)所组成的网状结构。微环容易分离、提纯,且有不同 属、种甚至株 DNA 序列同源性的差异。如 Southern 杂交试验显示, 同株原虫微环之间同源性大;同种异株微环间,同源性较前者为小; 不同种之间只有部分同源;而不同属微环间,则只有少数同源序列, 即仅 13 对碱基序列同源。分析 k-DNA 微环的 DNA 序列的同源性, 为从本质上区分利什曼原虫不同的种、株,提供了新手段 。 【生活史】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即白蛉和人或哺乳动物。 1.在白蛉体内发育 当雌性白蛉叮剌病人或受感染的动物宿主 时,血液或皮肤内含无鞭毛体的巨噬细胞被吸入胃内,经 24 小时, 无鞭毛体发育为早期前鞭毛体。此时虫体呈卵圆形,鞭毛也开始伸出 体外。48 小时后发育为粗短的前鞭毛体或梭形前鞭毛体,体形从卵 圆形逐渐变为宽梭形或长度超过宽度 3 倍的梭形,此时鞭毛亦由短变 长。第 3、4 天出现大量成熟前鞭毛体,长 11.3~15.9μm(有时可达 20μm),活动力明显加强,并以纵二分裂法繁殖。在数量剧增的同 时,虫体逐渐向白蛉前胃、食道和咽部移动。一周后具感染力的前鞭 毛体大量聚集在口腔及喙。当白蛉叮剌健康人时,前鞭毛体随白蛉唾 液进入人体。在离体培养中可见前鞭毛体分裂繁殖是从原鞭毛附近伸 出一根新的鞭毛开始,虫体逐渐变粗短,长度仅为宽的 1~2 倍。有 的虫体先从前端开始纵裂,继之后端也出现裂隙,虫体在中部断裂为 两个虫体。也有虫体从前向后顺序裂开,最后在后端断裂为两个虫体。 分裂后虫体逐渐变长呈梭形。 2.在人体内发育 感染有前鞭毛体的雌性白蛉叮刺人体吸血时, 前鞭毛体随白蛉分泌的唾液进入人体的皮下组织。一部分前鞭毛体可 被多核白细胞吞噬消灭;一部分则进入巨噬细胞。原虫进入巨噬细胞
后,逐渐变圆,失去其鞭毛的体外部分,向无鞭毛体期转化。此时巨 噬细胞内形成含虫空泡。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不但可以存活,且能 进行分裂繁殖。电镜观察可见无鞭毛体分裂从新鞭毛轴丝形成和动基 体DNA纤丝伸长开始,以后DNA纤丝出现裂隙,继之细胞核分裂, 虫体一侧表膜出现凹陷,新膜下微管和表膜先后形成,并向细胞内伸 入,包绕两个分裂的虫体,完成细胞分裂。无鞭毛体的大量繁殖,最 终巨噬细胞破裂。游离的无鞭毛体又进入其他巨噬细胞,重复上述增 殖过程(图7-3) (图7-3)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利什曼原虫入侵巨噬细胞的机制近年来体外试验硏究证明利 什曼原虫首先粘附于巨噬细胞,再进入该细胞内。粘附的途径可分为 二种:一种为配体一受体结合途径,一种为前鞭毛体吸附的抗体和补 体与巨噬细胞表面的F或C受体结合途径。在调整或封闭这些受体 后,可大大减少前鞭毛体与巨噬细胞的结合。粘附后原虫则随巨噬细 胞的吞噬活动而进入巨噬细胞。前鞭毛体的能动性只増加接触机会, 并非它主动入侵巨噬细胞。受感染的巨噬细胞表面,有利什曼原虫抗 原存在。前鞭毛体质膜中的分子量为63KDa糖蛋白(GP63)系多种 利什曼原虫表面抗原的主要成分。GP63具有部分保护作用。用GP63 脂化后免疫动物,使宿主获得免疫力,可抵抗利什曼原虫的感染。他 进一步研究这种免疫保护作用产生的抗原结构基础发现,GP63是巨 噬细胞上Cυ受体的配体,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可通过GP63多肽链 上的 Arg-Gly-Asp即所谓的“粘性”序列与巨噬细胞上C3b结合,从 而介导前鞭毛体入侵巨噬细胞。用前鞭毛体的mRNA构建cDNA文 库,在表达性载体λst中表达,并以 kala-azar病人血清筛选,结果 获得了包含GP63基因的克隆。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还可从体表脱落 PAGE 2
PAGE 2 后,逐渐变圆,失去其鞭毛的体外部分,向无鞭毛体期转化。此时巨 噬细胞内形成含虫空泡。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不但可以存活,且能 进行分裂繁殖。电镜观察可见无鞭毛体分裂从新鞭毛轴丝形成和动基 体 DNA 纤丝伸长开始,以后 DNA 纤丝出现裂隙,继之细胞核分裂, 虫体一侧表膜出现凹陷,新膜下微管和表膜先后形成,并向细胞内伸 入,包绕两个分裂的虫体,完成细胞分裂。无鞭毛体的大量繁殖,最 终巨噬细胞破裂。游离的无鞭毛体又进入其他巨噬细胞,重复上述增 殖过程(图 7-3)。 利什曼原虫入侵巨噬细胞的机制 近年来体外试验研究证明利 什曼原虫首先粘附于巨噬细胞,再进入该细胞内。粘附的途径可分为 二种:一种为配体—受体结合途径,一种为前鞭毛体吸附的抗体和补 体与巨噬细胞表面的 Fc或 C3b受体结合途径。在调整或封闭这些受体 后,可大大减少前鞭毛体与巨噬细胞的结合。粘附后原虫则随巨噬细 胞的吞噬活动而进入巨噬细胞。前鞭毛体的能动性只增加接触机会, 并非它主动入侵巨噬细胞。受感染的巨噬细胞表面,有利什曼原虫抗 原存在。前鞭毛体质膜中的分子量为 63KDa 糖蛋白(GP63)系多种 利什曼原虫表面抗原的主要成分。GP63 具有部分保护作用。用 GP63 脂化后免疫动物,使宿主获得免疫力,可抵抗利什曼原虫的感染。他 进一步研究这种免疫保护作用产生的抗原结构基础发现,GP63 是巨 噬细胞上 C3b受体的配体,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可通过 GP63 多肽链 上的 Arg-Gly-Asp 即所谓的“粘性”序列与巨噬细胞上 C3b结合,从 而介导前鞭毛体入侵巨噬细胞。用前鞭毛体的 mRNA 构建 cDNA 文 库,在表达性载体λgtll 中表达,并以 kala-azar 病人血清筛选,结果 获得了包含 GP63 基因的克隆。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还可从体表脱落 (图 7-3)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