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贮存的物质,以脂类代谢为主,维持最低的能量代谢。有实验证 明一些线虫的幼虫在移行过程蜕皮时,可释放出大量的保护性抗原, 能刺激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 2.成虫期 (1)取食来源:蛔虫在肠腔中,以肠内容物为食;钩虫以钩齿 或板齿咬破肠粘膜,以血液及组织液为食;旋毛虫、丝虫以组织液和 体液为食。各种线虫成虫的寄生部位、营养来源虽有不同,但获取能 量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糖类代谢。 (2)蛋白质代谢:在线虫生长、产卵等过程中,氨基酸代谢较 重要。雌蝈虫每天产卵20万个以上,需要大量蛋白质,但蛋白质沉 积在卵母细胞内,成为卵壳的结构成分,不是能量的主要来源。氨基 酸及蛋白质代谢的主要产物是氨,它能改变细胞的pH,影响细胞的 通透性等,对虫体是有害的。氨的排除主要通过体表的扩散和肠道排 出,不是通过排泄系统 (3)糖类的有氧代谢:线虫一般具有较完善的三羧酸循环来进 行糖类的有氧代谢。可通过体壁渗透从寄生环境中获得氧,有的线虫 可从宿主血液中吸取氧。当环境中缺氧时,代谢受到抑制,中间产物 排出困难,能量供应不足,虫体活动与发育受阻,甚至死亡。一般线 虫虽能通过厌氧途径来维持低水平的代谢,但往往不能补偿缺氧所造 成的损害。蛔虫由于长期适应于宿主肠腔低氧的环境,具有较完善的 糖酵解及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的代谢途径,从中获取能量。某些驱虫 药物的作用,就是阻断线虫糖类代谢,切断能源,导致虫体死亡。另 外,许多线虫体内具有与氧有很高亲和力的血红蛋白,可用来贮氧, 以供缺氧时使用。 (4)脂代谢:脂代谢与线虫寄生环境中氧分压有关。氧充分时, PAGE 69
PAGE 69 体内贮存的物质,以脂类代谢为主,维持最低的能量代谢。有实验证 明一些线虫的幼虫在移行过程蜕皮时,可释放出大量的保护性抗原, 能刺激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 2.成虫期 (1)取食来源:蛔虫在肠腔中,以肠内容物为食;钩虫以钩齿 或板齿咬破肠粘膜,以血液及组织液为食;旋毛虫、丝虫以组织液和 体液为食。各种线虫成虫的寄生部位、营养来源虽有不同,但获取能 量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糖类代谢。 (2)蛋白质代谢:在线虫生长、产卵等过程中,氨基酸代谢较 重要。雌蛔虫每天产卵 20 万个以上,需要大量蛋白质,但蛋白质沉 积在卵母细胞内,成为卵壳的结构成分,不是能量的主要来源。氨基 酸及蛋白质代谢的主要产物是氨,它能改变细胞的 pH,影响细胞的 通透性等,对虫体是有害的。氨的排除主要通过体表的扩散和肠道排 出,不是通过排泄系统。 (3)糖类的有氧代谢:线虫一般具有较完善的三羧酸循环来进 行糖类的有氧代谢。可通过体壁渗透从寄生环境中获得氧,有的线虫 可从宿主血液中吸取氧。当环境中缺氧时,代谢受到抑制,中间产物 排出困难,能量供应不足,虫体活动与发育受阻,甚至死亡。一般线 虫虽能通过厌氧途径来维持低水平的代谢,但往往不能补偿缺氧所造 成的损害。蛔虫由于长期适应于宿主肠腔低氧的环境,具有较完善的 糖酵解及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的代谢途径,从中获取能量。某些驱虫 药物的作用,就是阻断线虫糖类代谢,切断能源,导致虫体死亡。另 外,许多线虫体内具有与氧有很高亲和力的血红蛋白,可用来贮氧, 以供缺氧时使用。 (4)脂代谢:脂代谢与线虫寄生环境中氧分压有关。氧充分时
脂肪酸可氧化释放出能量;在缺氧环境中,脂代谢变缓或停止,游离 的脂肪酸可形成甘油三脂。 【致病】 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寄生虫的种类、数量、发育阶段、寄生 部位、虫体的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以及宿主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幼虫所致损害,是指线虫幼虫进入宿主体内并在宿主体内移行过 程中所致的损害。如钩蚴侵入皮肤可致皮炎;蛔虫或钩虫的幼虫在移 经肺部时,可引起肺部损害,甚至引起蛔虫性或钩虫性哮喘;旋毛虫 幼虫偶而寄生于肌肉内可导致肌炎等。而一些寄生于犬、猫等食肉哺 乳动物的线虫幼虫寄生在人体内脏组织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线虫幼 虫移行过程中可异位寄生于脑、眼、脊髓、骨骼肌、心肌、肾等器管 而成为人体内脏幼虫移行症和眼幼虫移行症的重要病原。患者可以只 出现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同时伴有发 热、肝大、咳嗽哮喘;若侵入脑部,患者可岀现惊厥、抽风、行为障 碍等精神症状;若进入眼内可发生肉芽肿性眼炎、视网膜炎、视神经 乳突炎。有被误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从而摘除眼球的报道。 成虫所致损害是指线虫成虫在寄生部位因成虫机械性损害和 化学性刺激以及免疫反应等作用导致组织出现损伤、出血、炎症等病 变。如肠道线虫可损伤局部粘膜,引起出血及炎性反应;丝虫可致淋 巴系统的损害。组织内寄生线虫对人体的危害一般较肠道线虫严重。 如旋毛虫幼虫侵犯具有重要功能的心肌导致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甚 至死亡;如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神经系统造成脑脊髓损害。 【分类】 我国常见的寄生人体的线虫,属线虫纲,根据尾感器的有无划分 为两个亚纲,其分类见表(表12-1)。 PAGE 69
PAGE 69 脂肪酸可氧化释放出能量;在缺氧环境中,脂代谢变缓或停止,游离 的脂肪酸可形成甘油三脂。 【致病】 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寄生虫的种类、数量、发育阶段、寄生 部位、虫体的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以及宿主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幼虫所致损害,是指线虫幼虫进入宿主体内并在宿主体内移行过 程中所致的损害。如钩蚴侵入皮肤可致皮炎;蛔虫或钩虫的幼虫在移 经肺部时,可引起肺部损害,甚至引起蛔虫性或钩虫性哮喘;旋毛虫 幼虫偶而寄生于肌肉内可导致肌炎等。而一些寄生于犬、猫等食肉哺 乳动物的线虫幼虫寄生在人体内脏组织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线虫幼 虫移行过程中可异位寄生于脑、眼、脊髓、骨骼肌、心肌、肾等器管 而成为人体内脏幼虫移行症和眼幼虫移行症的重要病原。患者可以只 出现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同时伴有发 热、肝大、咳嗽哮喘;若侵入脑部,患者可出现惊厥、抽风、行为障 碍等精神症状;若进入眼内可发生肉芽肿性眼炎、视网膜炎、视神经 乳突炎。有被误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从而摘除眼球的报道。 成虫所致损害 是指线虫成虫在寄生部位因成虫机械性损害和 化学性刺激以及免疫反应等作用导致组织出现损伤、出血、炎症等病 变。如肠道线虫可损伤局部粘膜,引起出血及炎性反应;丝虫可致淋 巴系统的损害。组织内寄生线虫对人体的危害一般较肠道线虫严重。 如旋毛虫幼虫侵犯具有重要功能的心肌导致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甚 至死亡;如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神经系统造成脑脊髓损害。 【分类】 我国常见的寄生人体的线虫,属线虫纲,根据尾感器的有无划分 为两个亚纲,其分类见表(表 12-1)
表12-1我国重要医学线虫的分类 尾感器亚纲 类圆线虫属 粪类圆线虫 同小杆线虫属 艾氏小杆线虫 钩口科 钩口线虫属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Strongylata Ancylostomatidae 板口线虫属 美洲板口线虫 毛圆科 毛圆线虫属 东方毛圆线虫 管圆和 Angiostrongyhdae 弓首和 弓首线虫属 犬弓首线虫 Toxocara 住肠线虫属 蠕形住肠线虫 预口线虫属 预口线虫 丝虫目 罗阿线虫属 比翼线虫科 兽比翼线虫属 喉兽比翼线虫 无尾感器亚纲 毛细虫料毛细线 毛首鞭鞭形线虫 肝毛细线虫 结科 膨结线虫属 肾膨结线虫 Drenale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似蚓蛔线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简称人蛔虫或蛔 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感染率最高可达71%以上。成虫 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 ascariasis)。犬弓首线虫( Toxocara canis, PAGE 69
PAGE 69 表 12-1 我国重要医学线虫的分类 亚纲 目 科 属 种 尾感器亚纲 Phasmidea 小杆目 Rhabditata 类圆科 Strongyloididae 类圆线虫属 Strongyloides 粪类圆线虫 S.stercoralis 小杆科 Rhabditidae 同小杆线虫属 Rhabditella 艾氏小杆线虫 R.axei 圆线目 Strongylata 钩口科 Ancylostomatidae 钩口线虫属 Ancylostoma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duodenale 犬钩口线虫 A.caninum 锡兰钩口线虫 A.ceylanicum 巴西钩口线虫 A.brasiliense 板口线虫属 Necator 美洲板口线虫 N.americanus 毛圆科 Trichostrongylidae 毛圆线虫属 Trichostrongylus 东方毛圆线虫 T.orientalis 管圆科 Angiostrongylidae 管圆线虫属 Angiostrongylus 广州管圆线虫 A.cantonensis 蛔目 Ascaridata 蛔科 Ascaridae 蛔线虫属 Ascaris 似蚓蛔线虫 A.lumbricoides 弓首科 Toxocaridae 弓首线虫属 Toxocara 犬弓首线虫 T.canis 猫弓首线虫 T.cati 尖尾目 Oxyurata 尖尾科 Oxyuridae 住肠线虫属 Enterobius 蠕形住肠线虫 E.vermicularis 旋尾目 Spirurata 颚口科 Gnathostomatidae 颚口线虫属 Gnathostoma 棘颚口线虫 G.spinigerum 筒线科 Gongylonematidae 筒线虫属 Gongylonema 美丽筒线虫 G.pulchrum 吸吮科 Thelaziidae 吸吮线虫属 Thelazia 结膜吸吮线虫 T.callipaeda 丝虫目 Filariata 盖头虫科 Dipetalonematidae 吴策线虫属 Wuchereria 班氏吴策线虫 W.bancrofti 布鲁线虫属 Brugia 马来布鲁线虫 B.malayi 罗阿线虫属 Loa 罗阿线虫 L.loa 盘尾线虫属 Onchocerca 盘尾线虫 O.volvulus 驼行目 Camallanata 龙线科 Dracunculidae 龙线属 Dracunculus 麦地那龙线虫 D.medinensis 比翼目 Syngamida 比翼线虫科 Syngamidae 兽比翼线虫属 Mammomono-gamus 喉兽比翼线虫 M.laryngeus 无尾感器亚纲 Aphasmidea 鞭尾目 Trichurata 毛形虫科 Trichinellidae 旋毛形线虫属 Trichinella 旋毛形线虫 T.spiralis 鞭虫科 Trichuridae 鞭虫属 Trichuris 毛首鞭鞭形线虫 T.trichiura 毛细虫科 Capillariidae 毛细线虫属 Capillaria 肝毛细线虫 C.hepatica 膨结目 Dictyophymata 膨结科 Dictyophymatidae 膨结线虫属 Dictyophyme 肾膨结线虫 D.renale 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 1758)简称人蛔虫或蛔 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感染率最高可达 71%以上。成虫 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犬弓首线虫(Toxocara canis
简称犬蛔虫)和猫弓首线虫( Toxocara cat,简称猫蛔虫)是犬、猫类常 见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 visceral larva migrans)和眼幼虫移行症( ocular larva migrans) 【形态】 成虫似蚓蛔线虫是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型最大者。雌虫长 20~35cm,有的可达49cm,最宽处直径约为3~6mm;雄虫长15 31cm,最宽处直径约为2~4mm。形似蚯蚓,活时略带粉红色。虫 体呈长圆柱形,头尾两端略细,体表可见有细横纹和明显的侧索。口 孔位于虫体顶端,周围有三唇瓣,排列呈“品”字形,内缘具细齿, 此外尚具感觉乳突和头感器。直肠短,雌虫消化道未端开口于肛门, 雄虫则通入泄殖腔。雌虫尾端钝圆,生殖系统为双管型,盘绕在虫体 后2β部分的原体腔内,阴门位于虫体腹面中部之前。雄虫尾端向腹 面弯曲,在肛门前、后有许多对乳突,生殖器官为单管型,有一对象 牙状的交合刺。 虫卵自人体排出的蛔虫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之分。受精蛔 虫卵呈宽椭圆形,大小约为45~75×35~50um,卵壳自外向内分 为三层:受精膜、壳质层和蛔甙层。壳质层较厚,另两层极薄,在普 通显微镜下难以分清。卵壳内有一个大而圆的细胞,与卵壳间有新月 形空隙。卵壳外有一层由虫体子宫分泌物形成的蛋白质膜,表面凹凸 不平,在肠道内被胆汁染成棕黄色。未受精蛔虫卵多呈长椭圆形,大 小约为88~94×39~44μm,壳质层与蛋白质膜均较受精蛔虫卵薄, 无蛔甙层,卵壳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图12-3)。若蛔虫 卵的蛋白质膜脱落,卵壳则呈无色透明,但因为其卵壳有一定厚度, 并且透明,仍可与其他线虫卵区别。 图12-3蛔虫卵 PAGE 69
PAGE 69 简称犬蛔虫)和猫弓首线虫(Toxocara cati,简称猫蛔虫)是犬、猫类常 见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和眼幼虫移行症(ocular larva migrans)。 【形态】 成虫 似蚓蛔线虫是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型最大者。雌虫长 20~35cm,有的可达 49 cm,最宽处直径约为 3~6 mm;雄虫长 15~ 31 cm,最宽处直径约为 2~4 mm。形似蚯蚓,活时略带粉红色。虫 体呈长圆柱形,头尾两端略细,体表可见有细横纹和明显的侧索。口 孔位于虫体顶端,周围有三唇瓣,排列呈“品”字形,内缘具细齿, 此外尚具感觉乳突和头感器。直肠短,雌虫消化道未端开口于肛门, 雄虫则通入泄殖腔。雌虫尾端钝圆,生殖系统为双管型,盘绕在虫体 后 2/3 部分的原体腔内,阴门位于虫体腹面中部之前。雄虫尾端向腹 面弯曲,在肛门前、后有许多对乳突,生殖器官为单管型,有一对象 牙状的交合刺。 虫卵 自人体排出的蛔虫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之分。受精蛔 虫卵呈宽椭圆形,大小约为 45~75×35~50μm,卵壳自外向内分 为三层:受精膜、壳质层和蛔甙层。壳质层较厚,另两层极薄,在普 通显微镜下难以分清。卵壳内有一个大而圆的细胞,与卵壳间有新月 形空隙。卵壳外有一层由虫体子宫分泌物形成的蛋白质膜,表面凹凸 不平,在肠道内被胆汁染成棕黄色。未受精蛔虫卵多呈长椭圆形,大 小约为 88~94×39~44μm,壳质层与蛋白质膜均较受精蛔虫卵薄, 无蛔甙层,卵壳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图 12-3)。若蛔虫 卵的蛋白质膜脱落,卵壳则呈无色透明,但因为其卵壳有一定厚度, 并且透明,仍可与其他线虫卵区别。 图 12-3 蛔虫卵
【生活史】 蛔虫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包括虫卵在外界 土壤中的发育、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发育以及成虫在小肠内寄生三 个阶段(图124)。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中。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潮湿、荫蔽、 氧气充分的泥土中,在适宜温度(21~30℃)下,约经2周,受精卵 内的卵细胞即可发育为幼虫。再经1周卵内幼虫经第一次蜕皮成为感 染期虫卵。 被人误食的感染期卵在小肠内孵化,卵内幼虫释放孵化液(含脂 酶、壳质酶及蛋白酶)消化卵壳后,破壳逸出。孵出的幼虫侵入肠粘 膜和粘膜下层,进入静脉或淋巴管,经肝、右心,到达肺部,穿破肺 泡上的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此进行第二和第三次蜕皮。然后,幼 虫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部,被吞咽下,经胃到小肠;在小肠内经 第四次蜕皮,成为童虫,再经数周,发育为成虫。在移行过程中,幼 虫也可随血流到达其它器官,一般不能发育成为成虫,但可造成器官 的损害。自人体感染到雌虫开始产卵约需60~75天。蝈虫在人体内 的生存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 图12-4蛔虫生活史 【致病】 蛔虫致病主要由幼虫在体内移行和成虫对宿主的损害所致,主要 表现为机械性损伤、变态反应以及导致宿主肠道功能障碍。 1.幼虫致病幼虫在体内移行时,可造成组织机械性损伤。在 肺部停留发育时,使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肺部出血产生蛔虫性肺 炎、哮喘和嗜酸性粒细胞増多症。蛔虫性哮喘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 PAGE 69
PAGE 69 【生活史】 蛔虫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包括虫卵在外界 土壤中的发育、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发育以及成虫在小肠内寄生三 个阶段(图 12-4)。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中。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潮湿、荫蔽、 氧气充分的泥土中,在适宜温度(21~30℃)下,约经 2 周,受精卵 内的卵细胞即可发育为幼虫。再经 1 周卵内幼虫经第一次蜕皮成为感 染期虫卵。 被人误食的感染期卵在小肠内孵化,卵内幼虫释放孵化液(含脂 酶、壳质酶及蛋白酶)消化卵壳后,破壳逸出。孵出的幼虫侵入肠粘 膜和粘膜下层,进入静脉或淋巴管,经肝、右心,到达肺部,穿破肺 泡上的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此进行第二和第三次蜕皮。然后,幼 虫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部,被吞咽下,经胃到小肠;在小肠内经 第四次蜕皮,成为童虫,再经数周,发育为成虫。在移行过程中,幼 虫也可随血流到达其它器官,一般不能发育成为成虫,但可造成器官 的损害。自人体感染到雌虫开始产卵约需 60~75 天。蛔虫在人体内 的生存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 【致病】 蛔虫致病主要由幼虫在体内移行和成虫对宿主的损害所致,主要 表现为机械性损伤、变态反应以及导致宿主肠道功能障碍。 1.幼虫致病 幼虫在体内移行时,可造成组织机械性损伤。在 肺部停留发育时,使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肺部出血产生蛔虫性肺 炎、哮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蛔虫性哮喘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 图 12-4 蛔虫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