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初步 会的治乱也与天无关。我们只要比较一下禹和桀的时代就知 道了,在这两个时期,无论日月星辰、时间、地方都相同,但 一代大治而另一代却大乱 但另一方面,荀子也反对把天与人完全隔绝的观点,他 认为人的主观努力在一定范围是很有效的。比如对于天的规 律,把握得好天下就能大治,否则就会大乱。耕作土地也是, 善于经营与不善于经菅的结果也大不一样。正是在这基础上 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荀子奉劝人们与其羡慕 天而苦思冥想,不如自己动手利用天的各种特性来为人服务。 荀子的这一思想长期受到人们的称赞。 法家在荀子“天人相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由人 组成的社会的治理。韩非认为讨论人的社会的治理应从人的 本有情性出发。人的本有情性是自然而然的,这说明社会治 理也服从一种自然客观法则。人的本有情性是“贪利恶害”, 从人的这种“恶”的情性出发,社会应以“法”治之。由此 法家引伸出法治理论。法治作为在把握社会自然客观规律基 础上引伸出来的人对社会治理的见解,体现了先秦时期在社 会历史观领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最高成就。但总的说来,先 秦的天人关系理论经荀子总结后再没有很大的发展,法家的 理论仅是荀子理论的回声而已。一个时代结束了。直到历史 进入两汉后,天人关系理论才又一次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
会 的 治 乱 也 与 天 无 关 。 我 们 只 要 比 较 一 下 禹 和 桀 的 时 代 就 知 道 了 , 在 这 两 个 时 期 , 无 论 日 月 星 辰 、 时 间 、 地 方 都 相 同 , 但 一 代 大 治 而 另 一 代 却 大 乱 。 但 另 一 方 面 , 荀 子 也 反 对 把 天 与 人 完 全 隔 绝 的 观 点 , 他 认 为 人 的 主 观 努 力 在 一 定 范 围 是 很 有 效 的 。 比 如 对 于 天 的 规 律 , 把 握 得 好 天 下 就 能 大 治 , 否 则 就 会 大 乱 。 耕 作 土 地 也 是 , 善 于 经 营 与 不 善 于 经 营 的 结 果 也 大 不 一 样 。 正 是 在 这 基 础 上 他 提 出 了 “ 制 天 命 而 用 之 ” 的 思 想 。 荀 子 奉 劝 人 们 与 其 羡 慕 天 而 苦 思 冥 想 , 不 如 自 己 动 手 利 用 天 的 各 种 特 性 来 为 人 服 务 。 荀 子 的 这 一 思 想 长 期 受 到 人 们 的 称 赞 。 法 家 在 荀 子 “ 天 人 相 分 ” 理 论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讨 论 由 人 组 成 的 社 会 的 治 理 。 韩 非 认 为 讨 论 人 的 社 会 的 治 理 应 从 人 的 本 有 情 性 出 发 。 人 的 本 有 情 性 是 自 然 而 然 的 , 这 说 明 社 会 治 理 也 服 从 一 种 自 然 客 观 法 则 。 人 的 本 有 情 性 是 “ 贪 利 恶 害 ” , 从 人 的 这 种 “ 恶 ” 的 情 性 出 发 , 社 会 应 以 “ 法 ” 治 之 。 由 此 法 家 引 伸 出 法 治 理 论 。 法 治 作 为 在 把 握 社 会 自 然 客 观 规 律 基 础 上 引 伸 出 来 的 人 对 社 会 治 理 的 见 解 , 体 现 了 先 秦 时 期 在 社 会 历 史 观 领 域 对 天 人 关 系 认 识 的 最 高 成 就 。 但 总 的 说 来 , 先 秦 的 天 人 关 系 理 论 经 荀 子 总 结 后 再 没 有 很 大 的 发 展 , 法 家 的 理 论 仅 是 荀 子 理 论 的 回 声 而 已 。 一 个 时 代 结 束 了 。 直 到 历 史 进 入 两 汉 后 , 天 人 关 系 理 论 才 又 一 次 从 新 的 角 度 进 行 研 究 。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2 5
中国哲学初步 阴阳五行观的发生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动、“上帝”观念的淡化, 首先发展起来、用作解释自然界与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与 变化的原因、根据的,是阴阳、五行说。故要了解中国哲学 的特点,必先对阴阳、五行说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阴阳 阴阳二字的起源很古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了 《说文解字》释“阴”为“水之南山之北”之意,释“阳”为 高明”之意。也就是说,从字源学的角度而言,“阴”是阴 暗或太阳照不到的意思,又引申指背日或山北水南之地 “阳”是阳光四射或光明的意思,又引申指向日或山南水北之 阴阳二字连出,最早见于《尚书·周书·周官》与《诗 经·大雅·公刘》,前者有“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之语,后 者有“相其阴阳”之句,其他如《易经》只见一阳字(《中 孚》九二爻辞:“鸡鹤在阴,其子和之。”)。但是阴阳二字在 这里只具备原初的意义,而没有任何超出字面的深刻含义。 真正使阴阳二字的意义发生质变的是西周太史伯阳父。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均发生地震,伯阳父 解释说:
阴 阳 五 行 观 的 发 生 与 发 展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 随 着 社 会 的 变 动 、 “ 上 帝 ” 观 念 的 淡 化 , 首 先 发 展 起 来 、 用 作 解 释 自 然 界 与 社 会 现 象 的 发 生 、 发 展 与 变 化 的 原 因 、 根 据 的 , 是 阴 阳 、 五 行 说 。 故 要 了 解 中 国 哲 学 的 特 点 , 必 先 对 阴 阳 、 五 行 说 有 一 个 大 致 的 概 念 。 一 、 阴 阳 阴 阳 二 字 的 起 源 很 古 老 , 在 甲 骨 文 和 金 文 中 已 经 出 现 了 。 《 说 文 解 字 》 释 “ 阴 ” 为 “ 水 之 南 山 之 北 ” 之 意 , 释 “ 阳 ” 为 “ 高 明 ” 之 意 。 也 就 是 说 , 从 字 源 学 的 角 度 而 言 , “ 阴 ” 是 阴 暗 或 太 阳 照 不 到 的 意 思 , 又 引 申 指 背 日 或 山 北 水 南 之 地 ; “ 阳 ” 是 阳 光 四 射 或 光 明 的 意 思 , 又 引 申 指 向 日 或 山 南 水 北 之 地 。 阴 阳 二 字 连 出 , 最 早 见 于 《 尚 书 · 周 书 · 周 官 》 与 《 诗 经 · 大 雅 · 公 刘 》 , 前 者 有 “ 论 道 经 邦 , 燮 理 阴 阳 ” 之 语 , 后 者 有 “ 相 其 阴 阳 ” 之 句 , 其 他 如 《 易 经 》 只 见 一 阳 字 ( 《 中 孚 》 九 二 爻 辞 : “ 鸡 鹤 在 阴 , 其 子 和 之 。 ” ) 。 但 是 阴 阳 二 字 在 这 里 只 具 备 原 初 的 意 义 , 而 没 有 任 何 超 出 字 面 的 深 刻 含 义 。 真 正 使 阴 阳 二 字 的 意 义 发 生 质 变 的 是 西 周 太 史 伯 阳 父 。 周 幽 王 二 年 ( 公 元 前 7 8 0 年 ) , 西 周 三 川 均 发 生 地 震 , 伯 阳 父 解 释 说 : 2 6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中国哲学初步 “周将亡矣。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丞,于是有 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 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0 这里,伯阳父已不是在具体的、个别事物的层面谈论阴阳,而 是用它们泛指自然界两种性质相反相成的物质力量。阴与阳 在这里已是两种充满天地间的气,这两种气处于不断的运动 之中,即“阳出”而“阴迫”,而其运动又具有一定的规律, 如果乱其秩序、反其规律,阳处阴之所而不能出,那么就会 发生地震,并导致国亡。显然,阴阳在这里已经获得用以广 泛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普遍意义。这是对殷周以来长期统 治思想文化领域的“天命”观的重大突破,开辟了以自然力 量解释自然现象的道路,加快了“天人相分”的进程,另方 面,它将社会人事也纳进这种解释系统之中,同时又成了往 后“阴阳灾异”说的肇端。 到春秋时代,阴阳范畴逐渐被人们向各个方面引申,大 大扩展了它的涵盖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它的抽象性。例如,范 蠡将阴阳范畴引进战争之中,用阴阳解释用兵之道,得出了 日月的盈虚往还与阴阳紧密相联、攻用阳道而守用阴道、刚 用阳道而柔用阴道等具体结论;又如,医和将阴阳引入医学 之中,以阳代表热而阴代表寒,得出了“阴淫寒疾,阳淫热 ①《国语·周语上》 ②《因语·越语》
“ 周 将 亡 矣 。 天 地 之 气 , 不 失 其 序 , 若 过 其 序 , 民 乱 之 也 。 阳 伏 而 不 能 出 , 阴 迫 而 不 能 丞 , 于 是 有 地 震 。 今 三 川 实 震 , 是 阳 失 其 所 而 镇 阴 也 。 阳 失 而 在 阴 , 川 源 必 塞 , 源 塞 , 国 必 亡 。 ” ① 这 里 , 伯 阳 父 已 不 是 在 具 体 的 、 个 别 事 物 的 层 面 谈 论 阴 阳 , 而 是 用 它 们 泛 指 自 然 界 两 种 性 质 相 反 相 成 的 物 质 力 量 。 阴 与 阳 在 这 里 已 是 两 种 充 满 天 地 间 的 气 , 这 两 种 气 处 于 不 断 的 运 动 之 中 , 即 “ 阳 出 ” 而 “ 阴 迫 ” , 而 其 运 动 又 具 有 一 定 的 规 律 , 如 果 乱 其 秩 序 、 反 其 规 律 , 阳 处 阴 之 所 而 不 能 出 , 那 么 就 会 发 生 地 震 , 并 导 致 国 亡 。 显 然 , 阴 阳 在 这 里 已 经 获 得 用 以 广 泛 解 释 自 然 与 社 会 现 象 的 普 遍 意 义 。 这 是 对 殷 周 以 来 长 期 统 治 思 想 文 化 领 域 的 “ 天 命 ” 观 的 重 大 突 破 , 开 辟 了 以 自 然 力 量 解 释 自 然 现 象 的 道 路 , 加 快 了 “ 天 人 相 分 ” 的 进 程 , 另 方 面 , 它 将 社 会 人 事 也 纳 进 这 种 解 释 系 统 之 中 , 同 时 又 成 了 往 后 “ 阴 阳 灾 异 ” 说 的 肇 端 。 到 春 秋 时 代 , 阴 阳 范 畴 逐 渐 被 人 们 向 各 个 方 面 引 申 , 大 大 扩 展 了 它 的 涵 盖 能 力 , 也 大 大 提 高 了 它 的 抽 象 性 。 例 如 , 范 蠡 将 阴 阳 范 畴 引 进 战 争 之 中 , 用 阴 阳 解 释 用 兵 之 道 , 得 出 了 日 月 的 盈 虚 往 还 与 阴 阳 紧 密 相 联 、 攻 用 阳 道 而 守 用 阴 道 、 刚 用 阳 道 而 柔 用 阴 道 等 具 体 结 论 ② ; 又 如 , 医 和 将 阴 阳 引 入 医 学 之 中 , 以 阳 代 表 热 而 阴 代 表 寒 , 得 出 了 “ 阴 淫 寒 疾 , 阳 淫 热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2 7 ① ② 《 国 语 · 越 语 》 《 国 语 · 周 语 上 》
中国哲学初步 疾,风淫末疾”①的判断,首开以阴阳学说创建中医学的先河 再如,计倪将阴阳引进发展生产、治理国家的构想中,称 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墨子将阴阳引 进对春夏秋冬四时的解释,明确说“四时也,则曰阴阳”等 等。这些,都为阴阳思想的进一步普遍化、抽象化、形上化 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 此后,老子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抽象出了“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学命题。梁启超在前引文中说: 阴阳二字意义之剧变,盖自老子始。”这个论断是很确当的。 在老子这里,阴阳概念完全超越了具体性和实体性等等含义, 纯粹作为“道”所产生的万事万物的两种属性被规定下来。老 子将万物的阴阳两种属性纳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模式,同时又使阴阳理论第一次获得 了本源论依据,从而走向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道路 老子虽然为阴阳学说建立了本源论依据,但并没有进行 全面的理论展开,这一任务是由《易传》来完成的。《易传》 是对《易经》的卦爻辞的解说,成书于战国后期至秦汉之际, 它吸取老子上述思想,以阴阳学说为中心将宇宙万物纳入了 一个变动不居而又和谐一致的整体之中。本来,构筑《易 ①佐左传·昭公元年》 ②《越绝计倪内经》,《越绝书》卷四。转引自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 史》(天道篇)第26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③《墨子·辞过》 ④⑤《老子·四十二章》
疾 , 风 淫 末 疾 ” ① 的 判 断 , 首 开 以 阴 阳 学 说 创 建 中 医 学 的 先 河 ; 再 如 , 计 倪 将 阴 阳 引 进 发 展 生 产 、 治 理 国 家 的 构 想 中 , 称 “ 审 金 木 水 火 , 别 阴 阳 之 明 , 用 此 不 患 无 功 ” ② , 墨 子 将 阴 阳 引 进 对 春 夏 秋 冬 四 时 的 解 释 , 明 确 说 “ 四 时 也 , 则 曰 阴 阳 ” ③ 等 等 。 这 些 , 都 为 阴 阳 思 想 的 进 一 步 普 遍 化 、 抽 象 化 、 形 上 化 提 供 了 丰 富 的 理 论 素 材 。 此 后 , 老 子 在 这 些 材 料 的 基 础 上 , 抽 象 出 了 “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 冲 气 以 为 和 ” ④ 的 哲 学 命 题 。 梁 启 超 在 前 引 文 中 说 : “ 阴 阳 二 字 意 义 之 剧 变 , 盖 自 老 子 始 。 ” 这 个 论 断 是 很 确 当 的 。 在 老 子 这 里 , 阴 阳 概 念 完 全 超 越 了 具 体 性 和 实 体 性 等 等 含 义 , 纯 粹 作 为 “ 道 ” 所 产 生 的 万 事 万 物 的 两 种 属 性 被 规 定 下 来 。 老 子 将 万 物 的 阴 阳 两 种 属 性 纳 入 “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⑤ 的 宇 宙 生 成 论 模 式 , 同 时 又 使 阴 阳 理 论 第 一 次 获 得 了 本 源 论 依 据 , 从 而 走 向 了 系 统 化 和 理 论 化 的 道 路 。 老 子 虽 然 为 阴 阳 学 说 建 立 了 本 源 论 依 据 , 但 并 没 有 进 行 全 面 的 理 论 展 开 , 这 一 任 务 是 由 《 易 传 》 来 完 成 的 。 《 易 传 》 是 对 《 易 经 》 的 卦 爻 辞 的 解 说 , 成 书 于 战 国 后 期 至 秦 汉 之 际 , 它 吸 取 老 子 上 述 思 想 , 以 阴 阳 学 说 为 中 心 将 宇 宙 万 物 纳 入 了 一 个 变 动 不 居 而 又 和 谐 一 致 的 整 体 之 中 。 本 来 , 构 筑 《 易 2 8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① ② ③ ④ ⑤ 《 老 子 · 四 十 二 章 》 《 墨 子 · 辞 过 》 《 越 绝 计 倪 内 经 》 , 《 越 绝 书 》 卷 四 。 转 引 自 张 立 文 《 中 国 哲 学 范 畴 发 展 史 》 ( 天 道 篇 ) 第 2 6 7 页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 1 9 8 8 年 版 。 《 左 传 · 昭 公 元 年 》
中国哲学初步 经》系统的基本符号 与“一”作何种解释,在《易 经》中找不到明确的依据。《易传》借用当时流行的阴阳思想 将“—”解释成“阳”,将 解释成“阴”,并进而重 新解释了《易经》的整个系统: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0 这里的“太极”可作出不同理解,但是,“两仪”却有确定的 含义指阴阳和阴阳凝成的天地,以及天地包涵的乾坤刚柔两 种属性。《易传》认为,由太极而阴阳,由阴阳而有天地雷风 水火山泽,由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而确定人事吉凶,由人事吉 凶产生人间社会之各类事业;由太极、阴阳产生的万事万物 都分别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因此,它们的性质要由阴阳来解 释,它们的发展必须遵守阴阳之道:而因为它们只能从阴阳 获得规定和说明,故它们又都可以按其属性归入阴阳。这样, 阴阳就成了上接本源、下生万物的枢纽,成了整个宇宙生成 系统的核心 至此,阴阳学说终于成了中国哲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理 论。往后,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流,构成为中国古代自 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的基础 二、五行 关于五行的起源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称《周易》的八 卦(图)、《尚书》的《洪范》(书)分别是黄河里的神马和洛 水中的神龟带到人间来造福人类的,即“河出图,洛出书,圣 ①《易传·系辞上》
经 》 系 统 的 基 本 符 号 “ — ” 与 “ - - ” 作 何 种 解 释 , 在 《 易 经 》 中 找 不 到 明 确 的 依 据 。 《 易 传 》 借 用 当 时 流 行 的 阴 阳 思 想 将 “ — ” 解 释 成 “ 阳 ” , 将 “ - - ” 解 释 成 “ 阴 ” , 并 进 而 重 新 解 释 了 《 易 经 》 的 整 个 系 统 : “ 《 易 》 有 太 极 , 是 生 两 仪 , 两 仪 生 四 象 , 四 象 生 八 卦 。 八 卦 定 吉 凶 , 吉 凶 生 大 业 。 ” ① 这 里 的 “ 太 极 ” 可 作 出 不 同 理 解 , 但 是 , “ 两 仪 ” 却 有 确 定 的 含 义 指 阴 阳 和 阴 阳 凝 成 的 天 地 , 以 及 天 地 包 涵 的 乾 坤 刚 柔 两 种 属 性 。 《 易 传 》 认 为 , 由 太 极 而 阴 阳 , 由 阴 阳 而 有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 由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而 确 定 人 事 吉 凶 , 由 人 事 吉 凶 产 生 人 间 社 会 之 各 类 事 业 ; 由 太 极 、 阴 阳 产 生 的 万 事 万 物 都 分 别 具 有 阴 阳 两 种 属 性 , 因 此 , 它 们 的 性 质 要 由 阴 阳 来 解 释 , 它 们 的 发 展 必 须 遵 守 阴 阳 之 道 ; 而 因 为 它 们 只 能 从 阴 阳 获 得 规 定 和 说 明 , 故 它 们 又 都 可 以 按 其 属 性 归 入 阴 阳 。 这 样 , 阴 阳 就 成 了 上 接 本 源 、 下 生 万 物 的 枢 纽 , 成 了 整 个 宇 宙 生 成 系 统 的 核 心 。 至 此 , 阴 阳 学 说 终 于 成 了 中 国 哲 学 中 一 种 非 常 重 要 的 理 论 。 往 后 , 阴 阳 学 说 与 五 行 学 说 的 合 流 , 构 成 为 中 国 古 代 自 然 科 学 与 自 然 哲 学 的 基 础 。 二 、 五 行 关 于 五 行 的 起 源 有 一 个 很 美 丽 的 传 说 , 称 《 周 易 》 的 八 卦 ( 图 ) 、 《 尚 书 》 的 《 洪 范 》 ( 书 ) 分 别 是 黄 河 里 的 神 马 和 洛 水 中 的 神 龟 带 到 人 间 来 造 福 人 类 的 , 即 “ 河 出 图 , 洛 出 书 , 圣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2 9 ① 《 易 传 · 系 辞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