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初步 人则之”。显然,这个传说只是一种神话。 那么,五行究竟起源于何时呢?这个问题比阴阳的起源 问题还要复杂。《尚书·甘誓》中第一次出现了“五行”字样, 其中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但是,这里没有具 体说明五行的内容,一般认为不足以作为说明五行起源的依 据。据考古材料的证明与有关专家的研究,五行起源于古代 祖先长期治水的实践,而《尚书·洪范》则第一次将这一实 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把与人的物质生活紧密相联的五种物 质归纳为治国的第一大法。我们认为这种判断是可信的,故 《尚书·洪范》应当成为我们探讨五行思想的起点。 据称,《尚书·洪范》是殷末重臣箕子在回答周武王之问 时,有感于殷之灭亡而向武王献出的一个治国之方,该文开 篇便说: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 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 叙。’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湮洪水,汩陈其 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攸,鲧则 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 曰五行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 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十三年,武王造访箕子。武王说 哎!箕子,上天暗中保佑下界人民,帮助他们获得安定的生 活。这治国安民的常道的次序,我不知道是怎样安排的。’箕
人 则 之 ” 。 显 然 , 这 个 传 说 只 是 一 种 神 话 。 那 么 , 五 行 究 竟 起 源 于 何 时 呢 ? 这 个 问 题 比 阴 阳 的 起 源 问 题 还 要 复 杂 。 《 尚 书 · 甘 誓 》 中 第 一 次 出 现 了 “ 五 行 ” 字 样 , 其 中 说 : “ 有 扈 氏 威 侮 五 行 , 怠 弃 三 正 。 ” 但 是 , 这 里 没 有 具 体 说 明 五 行 的 内 容 , 一 般 认 为 不 足 以 作 为 说 明 五 行 起 源 的 依 据 。 据 考 古 材 料 的 证 明 与 有 关 专 家 的 研 究 , 五 行 起 源 于 古 代 祖 先 长 期 治 水 的 实 践 , 而 《 尚 书 · 洪 范 》 则 第 一 次 将 这 一 实 践 经 验 进 行 理 论 总 结 , 把 与 人 的 物 质 生 活 紧 密 相 联 的 五 种 物 质 归 纳 为 治 国 的 第 一 大 法 。 我 们 认 为 这 种 判 断 是 可 信 的 , 故 《 尚 书 · 洪 范 》 应 当 成 为 我 们 探 讨 五 行 思 想 的 起 点 。 据 称 , 《 尚 书 · 洪 范 》 是 殷 末 重 臣 箕 子 在 回 答 周 武 王 之 问 时 , 有 感 于 殷 之 灭 亡 而 向 武 王 献 出 的 一 个 治 国 之 方 , 该 文 开 篇 便 说 : “ 惟 十 有 三 祀 , 王 访 于 箕 子 。 王 乃 言 曰 : ‘ 呜 呼 ! 箕 子 , 惟 天 阴 骘 下 民 , 相 协 厥 居 , 我 不 知 其 彝 伦 攸 叙 。 ’ 箕 子 乃 言 曰 : ‘ 我 闻 在 昔 , 鲧 湮 洪 水 , 汩 陈 其 五 行 , 帝 乃 震 怒 , 不 畀 洪 范 九 畴 , 彝 伦 攸 攸 , 鲧 则 殛 死 。 禹 乃 嗣 兴 , 天 乃 锡 洪 范 九 畴 , 彝 伦 攸 叙 。 初 一 , 曰 五 行 ; … … 五 行 , 一 曰 水 , 二 曰 火 , 三 曰 木 , 四 曰 金 , 五 曰 土 。 水 曰 润 下 , 火 曰 炎 上 , 木 曰 曲 直 , 金 曰 从 革 , 土 爰 稼 穑 。 润 下 作 咸 , 炎 上 作 苦 , 曲 直 作 酸 , 从 革 作 辛 , 稼 穑 作 甘 。 … … ’ ” 翻 译 成 白 话 文 , 就 是 : “ 十 三 年 , 武 王 造 访 箕 子 。 武 王 说 : ‘ 哎 ! 箕 子 , 上 天 暗 中 保 佑 下 界 人 民 , 帮 助 他 们 获 得 安 定 的 生 活 。 这 治 国 安 民 的 常 道 的 次 序 , 我 不 知 道 是 怎 样 安 排 的 。 ’ 箕 3 0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中国哲学初步 子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搅乱了五 行,上帝于是发怒,不把九类大法传给他,因而他不懂得治 国安民的常道。鲧被诛以后,禹继承了他,上天就赐给他九 类大法,因此得到了治国安民的常道。第一,是五行,… 所谓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 向下渗透,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可以熔铸变化, 土可以生产百谷。润下的水味咸,炎上的火味苦,可以弯曲 伸直的木味酸,可以熔铸的金味辛,可以生产百谷的土味甘 ”①诚然,我们现在已无法断定这是否就是如《尚书》所 言是武王与箕子的问答之词,但是,这里所述的确反映了商 周时代人们对于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五种物质的认识。当然,人 们此时对水、火、木、金、土五行的认识是相当粗浅的,只 触及到了它们的性质或功用,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与 万物的关系等等,均未涉及。诚如梁启超所言,“此不过将物 质区为五类,言其功用及性质”,丝毫没有哲学的意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五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 高。西周末年,作过周幽王太史的史伯(有人说即是前述发 展阴阳学说的伯阳父)称: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 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 ①译文依照《中国哲学史资料选集》(先秦之部上)第44页所译,中华书 局1984年版 ②《古史辨》第五册第3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子 回 答 说 : ‘ 我 听 说 从 前 鲧 用 堵 塞 的 方 法 治 理 洪 水 , 搅 乱 了 五 行 , 上 帝 于 是 发 怒 , 不 把 九 类 大 法 传 给 他 , 因 而 他 不 懂 得 治 国 安 民 的 常 道 。 鲧 被 诛 以 后 , 禹 继 承 了 他 , 上 天 就 赐 给 他 九 类 大 法 , 因 此 得 到 了 治 国 安 民 的 常 道 。 第 一 , 是 五 行 , … … 所 谓 五 行 , 一 是 水 , 二 是 火 , 三 是 木 , 四 是 金 , 五 是 土 。 水 向 下 渗 透 , 火 向 上 燃 烧 , 木 可 以 弯 曲 伸 直 , 金 可 以 熔 铸 变 化 , 土 可 以 生 产 百 谷 。 润 下 的 水 味 咸 , 炎 上 的 火 味 苦 , 可 以 弯 曲 伸 直 的 木 味 酸 , 可 以 熔 铸 的 金 味 辛 , 可 以 生 产 百 谷 的 土 味 甘 。 … … ’ ” ① 诚 然 , 我 们 现 在 已 无 法 断 定 这 是 否 就 是 如 《 尚 书 》 所 言 是 武 王 与 箕 子 的 问 答 之 词 , 但 是 , 这 里 所 述 的 确 反 映 了 商 周 时 代 人 们 对 于 与 自 己 密 切 相 关 的 五 种 物 质 的 认 识 。 当 然 , 人 们 此 时 对 水 、 火 、 木 、 金 、 土 五 行 的 认 识 是 相 当 粗 浅 的 , 只 触 及 到 了 它 们 的 性 质 或 功 用 , 至 于 它 们 之 间 的 关 系 、 它 们 与 万 物 的 关 系 等 等 , 均 未 涉 及 。 诚 如 梁 启 超 所 言 , “ 此 不 过 将 物 质 区 为 五 类 , 言 其 功 用 及 性 质 ” ② , 丝 毫 没 有 哲 学 的 意 味 。 随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 人 们 对 五 行 的 认 识 也 在 不 断 深 化 和 提 高 。 西 周 末 年 , 作 过 周 幽 王 太 史 的 史 伯 ( 有 人 说 即 是 前 述 发 展 阴 阳 学 说 的 伯 阳 父 ) 称 : “ 夫 和 实 生 物 , 同 则 不 继 。 以 他 平 他 谓 之 和 , 故 能 丰 长 而 物 归 之 。 若 以 同 裨 同 , 尽 乃 弃 矣 。 故 先 王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3 1 ① ② 《 古 史 辨 》 第 五 册 第 3 5 0 页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1 9 8 2 年 版 。 译 文 依 照 《 中 国 哲 学 史 资 料 选 集 》 ( 先 秦 之 部 上 ) 第 4 4 页 所 译 , 中 华 书 局 1 9 8 4 年 版
中国哲学初步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这段文字简明易懂,它对原始五行作了如下几方面的发展:第 原始五行思想未涉及到世界的起源问题,而史伯在这里 则明确指出,是以土与金、木、水、火四种物质相结合才产 生了百物。很明显,这里的五行已不仅仅是五种具体的民生 之材,而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源性的物质元素了。第二,原 始五行思想没有涉及五行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史伯在这里则 明确地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 异质元素相互配合而产生的,而不是同质的东西的简单相加。 这就深入到五行的内部,开始对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把 握了。第三,原始五行思想中五行的排列顺序以水为先,是 先民以治水为主的实践活动的反映;而史伯这里将土列为五 行之首,应该是平水后以农立国的写照。 五行说在春秋时已扩展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占星家 们在长期的星相占卜活动中,就利用当时已流行的五行思想, 发展出了“五行相胜”的理论。春秋末,大占星家史墨就曾 将赵简子的一个梦作了这样的解释:六年后的11月庚午之 日,吴国会大败楚军,并将攻下楚国的首都。但是,吴国最 终不能战胜楚国,楚国必将中兴,原因是楚国在南方属火,而 吴国却在庚午金日攻楚,“火克金,故弗克”。又,哀公9年 晋国赵鞅向史墨等占卜用兵于何国好时,史墨又回答说:“水 ①《国语·郑语》 ②《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以 土 与 金 、 木 、 水 、 火 杂 , 以 成 百 物 。 ” ① 这 段 文 字 简 明 易 懂 , 它 对 原 始 五 行 作 了 如 下 几 方 面 的 发 展 : 第 一 , 原 始 五 行 思 想 未 涉 及 到 世 界 的 起 源 问 题 , 而 史 伯 在 这 里 则 明 确 指 出 , 是 以 土 与 金 、 木 、 水 、 火 四 种 物 质 相 结 合 才 产 生 了 百 物 。 很 明 显 , 这 里 的 五 行 已 不 仅 仅 是 五 种 具 体 的 民 生 之 材 , 而 是 产 生 万 事 万 物 的 本 源 性 的 物 质 元 素 了 。 第 二 , 原 始 五 行 思 想 没 有 涉 及 五 行 之 间 的 关 系 问 题 , 而 史 伯 在 这 里 则 明 确 地 说 , “ 和 实 生 物 , 同 则 不 继 ” , 也 就 是 说 , 万 事 万 物 是 异 质 元 素 相 互 配 合 而 产 生 的 , 而 不 是 同 质 的 东 西 的 简 单 相 加 。 这 就 深 入 到 五 行 的 内 部 , 开 始 对 它 们 之 间 的 矛 盾 关 系 进 行 把 握 了 。 第 三 , 原 始 五 行 思 想 中 五 行 的 排 列 顺 序 以 水 为 先 , 是 先 民 以 治 水 为 主 的 实 践 活 动 的 反 映 ; 而 史 伯 这 里 将 土 列 为 五 行 之 首 , 应 该 是 平 水 后 以 农 立 国 的 写 照 。 五 行 说 在 春 秋 时 已 扩 展 到 人 们 生 活 的 各 个 方 面 。 占 星 家 们 在 长 期 的 星 相 占 卜 活 动 中 , 就 利 用 当 时 已 流 行 的 五 行 思 想 , 发 展 出 了 “ 五 行 相 胜 ” 的 理 论 。 春 秋 末 , 大 占 星 家 史 墨 就 曾 将 赵 简 子 的 一 个 梦 作 了 这 样 的 解 释 : 六 年 后 的 1 1 月 庚 午 之 日 , 吴 国 会 大 败 楚 军 , 并 将 攻 下 楚 国 的 首 都 。 但 是 , 吴 国 最 终 不 能 战 胜 楚 国 , 楚 国 必 将 中 兴 , 原 因 是 楚 国 在 南 方 属 火 , 而 吴 国 却 在 庚 午 金 日 攻 楚 , “ 火 克 金 , 故 弗 克 ” ② 。 又 , 哀 公 9 年 , 晋 国 赵 鞅 向 史 墨 等 占 卜 用 兵 于 何 国 好 时 , 史 墨 又 回 答 说 : “ 水 3 2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① ② 《 左 传 · 昭 公 三 十 一 年 》 《 国 语 · 郑 语 》
中国哲学初步 胜火,代姜则可。”这里,史墨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五行相克 的完整系统,但是,显然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思想。这种思想 为往后邹衍“五德终始”学说作了准备,也成了五行灾异说 的滥觞。 五行相胜的思想出现后,很快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但是, 这种五行思想是一种机械的、宿命的思想,故又立即遭到 些思想家的批评。孙子根据战争中的各种情况没有定位、变 幻莫测的现实,提出了“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的思想 墨子后学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五行毋常胜,说 在宜”③的结论,《墨子·经说下》更对之进行解释说:“火铄 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五行无常胜的思想,表明人 们对五行的认识已超越了单纯对它们的性质进行规定和区分 的水平,而进一步深入到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量的把握,并 推动了“五行相胜”说向“五行相生”说的发展。 五行相生”思想在《管子》一书中已经出现。《管子· 五行》篇将一年分为五个七十二日,并将五个七十二日的政 令吉凶分别属之于五行,就构成了完整的五行相生系统。 邹衍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个著名的阴阳家,是先秦五行学 说的集大成者,据班固说,邹衍著《邹衍》49篇、《邹子终 始》56篇。据此,邹衍当对五行相生、相胜等问题进行过极 ①《左传·哀公九年》 ②《孙子·虚实》 ③《墨子·经上》 ④仅汉书·艺文志》
胜 火 , 代 姜 则 可 。 ” ① 这 里 , 史 墨 虽 然 没 有 明 确 提 出 五 行 相 克 的 完 整 系 统 , 但 是 , 显 然 已 经 具 备 了 这 样 的 思 想 。 这 种 思 想 为 往 后 邹 衍 “ 五 德 终 始 ” 学 说 作 了 准 备 , 也 成 了 五 行 灾 异 说 的 滥 觞 。 五 行 相 胜 的 思 想 出 现 后 , 很 快 在 社 会 上 流 行 起 来 。 但 是 , 这 种 五 行 思 想 是 一 种 机 械 的 、 宿 命 的 思 想 , 故 又 立 即 遭 到 一 些 思 想 家 的 批 评 。 孙 子 根 据 战 争 中 的 各 种 情 况 没 有 定 位 、 变 幻 莫 测 的 现 实 , 提 出 了 “ 五 行 无 常 胜 , 四 时 无 常 位 ” ② 的 思 想 ; 墨 子 后 学 在 长 期 的 生 产 实 践 中 也 总 结 出 了 “ 五 行 毋 常 胜 , 说 在 宜 ” ③ 的 结 论 , 《 墨 子 · 经 说 下 》 更 对 之 进 行 解 释 说 : “ 火 铄 金 , 火 多 也 ; 金 靡 炭 , 金 多 也 。 ” 五 行 无 常 胜 的 思 想 , 表 明 人 们 对 五 行 的 认 识 已 超 越 了 单 纯 对 它 们 的 性 质 进 行 规 定 和 区 分 的 水 平 , 而 进 一 步 深 入 到 对 它 们 之 间 的 关 系 进 行 量 的 把 握 , 并 推 动 了 “ 五 行 相 胜 ” 说 向 “ 五 行 相 生 ” 说 的 发 展 。 “ 五 行 相 生 ” 思 想 在 《 管 子 》 一 书 中 已 经 出 现 。 《 管 子 · 五 行 》 篇 将 一 年 分 为 五 个 七 十 二 日 , 并 将 五 个 七 十 二 日 的 政 令 吉 凶 分 别 属 之 于 五 行 , 就 构 成 了 完 整 的 五 行 相 生 系 统 。 邹 衍 是 先 秦 时 期 最 后 一 个 著 名 的 阴 阳 家 , 是 先 秦 五 行 学 说 的 集 大 成 者 , 据 班 固 说 , 邹 衍 著 《 邹 衍 》 4 9 篇 、 《 邹 子 终 始 》 5 6 篇 。 ④ 据 此 , 邹 衍 当 对 五 行 相 生 、 相 胜 等 问 题 进 行 过 极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3 3 ① ② ③ ④ 《 汉 书 · 艺 文 志 》 《 墨 子 · 经 上 》 《 孙 子 · 虚 实 》 《 左 传 · 哀 公 九 年 》
4 中国哲学初步 为周密和全面的研究。可惜,这些著作全都亡佚了,我们今 天只能从其他文献所保留的有限的资料来了解他的思想。 《文选》说“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 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父文选》此 说诚然忽略了邹衍的“五行相生”思想。后世之人根据这 论断说邹衍只讲“五行相胜”而不讲“五行相生”,这是不对 的。但是,邹衍在当时名显诸侯的主要不是其“五行相生”说, 而是其“五行相胜”说,这也是不错的。所谓“五行相胜”, 即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之间两 两转而相克,并将朝代的更替也纳入该系统之中的理论,这 在他的如下一段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 之时,天先见大蝙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 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 木秋冬不杀(顾颉刚认为应读为“天先见木,草秋 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 其事财木。及汤之时,天先见会,刃生于水。汤曰 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 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 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② 这里,邹衍比史墨、《管子》等五行学说都前进了一大步,因 为:第一,史墨等星相占卜学家言五行相胜,但并没有将五 行相胜理论发展成一完备的理论系统,而邹衍却做到了这 ①《文选·魏都赋》注引《七略》 ②《吕氏春秋·应同》。人们公认此篇所载上述文字为邹衍佚文
为 周 密 和 全 面 的 研 究 。 可 惜 , 这 些 著 作 全 都 亡 佚 了 , 我 们 今 天 只 能 从 其 他 文 献 所 保 留 的 有 限 的 资 料 来 了 解 他 的 思 想 。 《 文 选 》 说 “ 邹 子 有 《 终 始 》 、 《 五 德 》 , 从 所 不 胜 : 土 德 后 木 德 继 之 , 金 德 次 之 , 火 德 次 之 , 水 德 次 之 ” ① 。 《 文 选 》 此 说 诚 然 忽 略 了 邹 衍 的 “ 五 行 相 生 ” 思 想 。 后 世 之 人 根 据 这 一 论 断 说 邹 衍 只 讲 “ 五 行 相 胜 ” 而 不 讲 “ 五 行 相 生 ” , 这 是 不 对 的 。 但 是 , 邹 衍 在 当 时 名 显 诸 侯 的 主 要 不 是 其 “ 五 行 相 生 ” 说 , 而 是 其 “ 五 行 相 胜 ” 说 , 这 也 是 不 错 的 。 所 谓 “ 五 行 相 胜 ” , 即 是 “ 木 克 土 、 金 克 木 、 火 克 金 、 水 克 火 、 土 克 水 ” 之 间 两 两 转 而 相 克 , 并 将 朝 代 的 更 替 也 纳 入 该 系 统 之 中 的 理 论 , 这 在 他 的 如 下 一 段 话 中 得 到 了 充 分 的 体 现 : “ 凡 帝 王 之 将 兴 也 , 天 必 先 见 祥 乎 下 民 。 黄 帝 之 时 , 天 先 见 大 螾 大 蝼 。 黄 帝 曰 : ‘ 土 气 胜 ! ’ 土 气 胜 , 故 其 色 尚 黄 , 其 事 则 土 。 及 禹 之 时 , 天 先 见 草 木 秋 冬 不 杀 ( 顾 颉 刚 认 为 应 读 为 “ 天 先 见 木 , 草 秋 冬 不 杀 ” ) 。 禹 曰 : ‘ 木 气 胜 ! ’ 木 气 胜 , 故 其 色 尚 青 , 其 事 财 木 。 及 汤 之 时 , 天 先 见 会 , 刃 生 于 水 。 汤 曰 : ‘ 金 气 胜 ! ’ 金 气 胜 , 故 其 色 尚 白 , 其 事 则 金 。 及 文 王 之 时 , 天 先 见 火 , 赤 鸟 衔 丹 书 集 于 周 社 。 文 王 曰 : ‘ 火 气 胜 ! ’ 火 气 胜 , 故 其 色 尚 赤 , 其 事 则 火 。 ” ② 这 里 , 邹 衍 比 史 墨 、 《 管 子 》 等 五 行 学 说 都 前 进 了 一 大 步 , 因 为 : 第 一 , 史 墨 等 星 相 占 卜 学 家 言 五 行 相 胜 , 但 并 没 有 将 五 行 相 胜 理 论 发 展 成 一 完 备 的 理 论 系 统 , 而 邹 衍 却 做 到 了 这 一 3 4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① ② 《 吕 氏 春 秋 · 应 同 》 。 人 们 公 认 此 篇 所 载 上 述 文 字 为 邹 衍 佚 文 。 《 文 选 · 魏 都 赋 》 注 引 《 七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