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编
先 秦 编
中国哲学初步 通论 天人关系的论争与解决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生、发展并走向繁荣的一 个重要时期,战国(公元前476221年)时代出现的“百家 争鸣”局面构成为哲学繁荣的主要标志,而“百家争鸣”的 主题,就是“天人关系”。 天”与“人”是中国思想史上很古老又很重要的一对范 畴。“天”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写作“号”,画的是一个人 形,头部突出,表示“大”或“上”的意思。这个字在卜辞 中并无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卜辞中居首要地位的是“帝”,那 才是殷人所崇拜的东西,因为“帝”能呼风唤雨,掌管着人 的祸福吉凶。“天”和“帝”最初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到了殷 末周初,这两个概念开始溶合,而且“天”日益取代“帝”而 获得至上的地位。从此,天的概念就有了两种含义:一是日 月星辰所运行的天;二是被哲人们赋予了各种意义的天。不 同的思想家各取不同的含义。 殷人是很虔诚敬奉“帝”的,殷的统治者特别相信自己
通 论 天 人 关 系 的 论 争 与 解 决 先 秦 时 期 , 是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发 生 、 发 展 并 走 向 繁 荣 的 一 个 重 要 时 期 , 战 国 ( 公 元 前 4 7 6 — 2 2 1 年 ) 时 代 出 现 的 “ 百 家 争 鸣 ” 局 面 构 成 为 哲 学 繁 荣 的 主 要 标 志 , 而 “ 百 家 争 鸣 ” 的 主 题 , 就 是 “ 天 人 关 系 ” 。 “ 天 ” 与 “ 人 ” 是 中 国 思 想 史 上 很 古 老 又 很 重 要 的 一 对 范 畴 。 “ 天 ” 字 在 甲 骨 文 中 已 出 现 , 写 作 “ � ” , 画 的 是 一 个 人 形 , 头 部 突 出 , 表 示 “ 大 ” 或 “ 上 ” 的 意 思 。 这 个 字 在 卜 辞 中 并 无 特 别 重 要 的 意 义 。 在 卜 辞 中 居 首 要 地 位 的 是 “ 帝 ” , 那 才 是 殷 人 所 崇 拜 的 东 西 , 因 为 “ 帝 ” 能 呼 风 唤 雨 , 掌 管 着 人 的 祸 福 吉 凶 。 “ 天 ” 和 “ 帝 ” 最 初 并 没 有 直 接 联 系 , 但 到 了 殷 末 周 初 , 这 两 个 概 念 开 始 溶 合 , 而 且 “ 天 ” 日 益 取 代 “ 帝 ” 而 获 得 至 上 的 地 位 。 从 此 , 天 的 概 念 就 有 了 两 种 含 义 : 一 是 日 月 星 辰 所 运 行 的 天 ; 二 是 被 哲 人 们 赋 予 了 各 种 意 义 的 天 。 不 同 的 思 想 家 各 取 不 同 的 含 义 。 殷 人 是 很 虔 诚 敬 奉 “ 帝 ” 的 , 殷 的 统 治 者 特 别 相 信 自 己 1 6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中国哲学初步 17 的权力来源于上帝,纣王在周武王的军队攻入都城时还不相 信事实,他相信帝是不会让商朝灭亡的。但商朝毕竟灭亡了 刚建立的周朝立即面临思想观念上的严重挑战,即如何合理 解释周代商的事实。 对此可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完全抛弃商的意识形态,另 确立一种新的文化观念;二是在继承旧意识形态基础上,对 其进行修改。由于周人在灭商前并没有发展出自己独立的文 化,殷人的文化远高于周人,加上殷人还有不可忽视的实力 这些都促使西周统治者采用后一办法。据说这个任务是由周 公完成的。 周人把殷人的“帝”换成“天”,他们仍然承认,这个 天”是最高的统治者、绝对权威。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开 始赋予“天”以新的意义。在他们看来,天已不再是如殷人 的帝那样具有对某一族类的偏爱,而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它 根据统治者是否有“德”而决定其取舍。这就是“皇天无亲, 唯德是辅”。这里所谓“德”,即在体现统治者能否很好地治 理人民。这样一来,人民就不再如商朝时期那样只可与牲畜 相提并论,而是天所关切的对象。由此在西周初年的文献中, 首次出现了天与人相对应的范畴。根据这个理论,小国周取 代大国商的原因就在于:商的统治者没有治理好人民,而周 的统治者却勤于政事,政绩上闻于天,天才命令周夺取商的 政权 周初的统治者都知道政权来之不易,所以治理政事勤勤 ①《尚书·蔡仲之命》
的 权 力 来 源 于 上 帝 , 纣 王 在 周 武 王 的 军 队 攻 入 都 城 时 还 不 相 信 事 实 , 他 相 信 帝 是 不 会 让 商 朝 灭 亡 的 。 但 商 朝 毕 竟 灭 亡 了 , 刚 建 立 的 周 朝 立 即 面 临 思 想 观 念 上 的 严 重 挑 战 , 即 如 何 合 理 解 释 周 代 商 的 事 实 。 对 此 可 有 两 种 解 决 办 法 : 一 是 完 全 抛 弃 商 的 意 识 形 态 , 另 确 立 一 种 新 的 文 化 观 念 ; 二 是 在 继 承 旧 意 识 形 态 基 础 上 , 对 其 进 行 修 改 。 由 于 周 人 在 灭 商 前 并 没 有 发 展 出 自 己 独 立 的 文 化 , 殷 人 的 文 化 远 高 于 周 人 , 加 上 殷 人 还 有 不 可 忽 视 的 实 力 , 这 些 都 促 使 西 周 统 治 者 采 用 后 一 办 法 。 据 说 这 个 任 务 是 由 周 公 完 成 的 。 周 人 把 殷 人 的 “ 帝 ” 换 成 “ 天 ” , 他 们 仍 然 承 认 , 这 个 “ 天 ” 是 最 高 的 统 治 者 、 绝 对 权 威 。 但 是 , 另 一 方 面 , 他 们 开 始 赋 予 “ 天 ” 以 新 的 意 义 。 在 他 们 看 来 , 天 已 不 再 是 如 殷 人 的 帝 那 样 具 有 对 某 一 族 类 的 偏 爱 , 而 是 一 个 公 正 的 法 官 , 它 根 据 统 治 者 是 否 有 “ 德 ” 而 决 定 其 取 舍 。 这 就 是 “ 皇 天 无 亲 , 唯 德 是 辅 ” ① 。 这 里 所 谓 “ 德 ” , 即 在 体 现 统 治 者 能 否 很 好 地 治 理 人 民 。 这 样 一 来 , 人 民 就 不 再 如 商 朝 时 期 那 样 只 可 与 牲 畜 相 提 并 论 , 而 是 天 所 关 切 的 对 象 。 由 此 在 西 周 初 年 的 文 献 中 , 首 次 出 现 了 天 与 人 相 对 应 的 范 畴 。 根 据 这 个 理 论 , 小 国 周 取 代 大 国 商 的 原 因 就 在 于 : 商 的 统 治 者 没 有 治 理 好 人 民 , 而 周 的 统 治 者 却 勤 于 政 事 , 政 绩 上 闻 于 天 , 天 才 命 令 周 夺 取 商 的 政 权 。 周 初 的 统 治 者 都 知 道 政 权 来 之 不 易 , 所 以 治 理 政 事 勤 勤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1 7 ① 《 尚 书 · 蔡 仲 之 命 》
中国哲学初步 恳恳,社会很有一番新气象。这种现象反过来又进一步证实 了周人的天人关系观念在初期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时代 的推移,至西周末年,社会日益发展出新的经济形态。例如, 出现了私田,与之而来的是出现新的暴发户。许多靠奴隶制 共有制吃饭的贵族则没落了。由此导致了整个社会阶级关系 的大变动。社会巨变这个事实向周人的天人学说发出第一次 挑战,出现了西周末年的怨天以至骂天的思潮。随着天的权 威的坠落,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人的作用日益重要起 来。郑国的子产就说天道离我们很远,关于人的道理才离我 们很近。随国的季梁甚至认为,国家的存亡与否就是看听于 人还是听于神。二是人格神意义的天逐渐被淡化,开始出现 其他意义特别是形上学意义的天。比如,有人把天理解为天 命,为一种人力所不能及的因素。晋楚鄢陵之战后,强大的 楚国被战败,楚王就哀叹说:“天败楚也夫”。人们思想观念 的这种新的发展为诸子百家突破西周天人关系理论作了准 备。 真正改变西周天人关系理论观点的是春秋末与战国时代 的诸子百家。其中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看这四家的天人关系理论及其演变。 (一)儒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经常想梦见周公的人, 对西周的典章制度都很崇拜。他是按周公的基本思路来修正 天人关系理论的,有时就免不了还有许多旧的痕迹。他承认 ①《左传·成公十六年》
恳 恳 , 社 会 很 有 一 番 新 气 象 。 这 种 现 象 反 过 来 又 进 一 步 证 实 了 周 人 的 天 人 关 系 观 念 在 初 期 的 积 极 意 义 。 但 是 , 随 着 时 代 的 推 移 , 至 西 周 末 年 , 社 会 日 益 发 展 出 新 的 经 济 形 态 。 例 如 , 出 现 了 私 田 , 与 之 而 来 的 是 出 现 新 的 暴 发 户 。 许 多 靠 奴 隶 制 共 有 制 吃 饭 的 贵 族 则 没 落 了 。 由 此 导 致 了 整 个 社 会 阶 级 关 系 的 大 变 动 。 社 会 巨 变 这 个 事 实 向 周 人 的 天 人 学 说 发 出 第 一 次 挑 战 , 出 现 了 西 周 末 年 的 怨 天 以 至 骂 天 的 思 潮 。 随 着 天 的 权 威 的 坠 落 , 产 生 了 两 方 面 的 影 响 : 一 是 人 的 作 用 日 益 重 要 起 来 。 郑 国 的 子 产 就 说 天 道 离 我 们 很 远 , 关 于 人 的 道 理 才 离 我 们 很 近 。 随 国 的 季 梁 甚 至 认 为 , 国 家 的 存 亡 与 否 就 是 看 听 于 人 还 是 听 于 神 。 二 是 人 格 神 意 义 的 天 逐 渐 被 淡 化 , 开 始 出 现 其 他 意 义 特 别 是 形 上 学 意 义 的 天 。 比 如 , 有 人 把 天 理 解 为 天 命 , 为 一 种 人 力 所 不 能 及 的 因 素 。 晋 楚 鄢 陵 之 战 后 , 强 大 的 楚 国 被 战 败 , 楚 王 就 哀 叹 说 : “ 天 败 楚 也 夫 ” ① 。 人 们 思 想 观 念 的 这 种 新 的 发 展 为 诸 子 百 家 突 破 西 周 天 人 关 系 理 论 作 了 准 备 。 真 正 改 变 西 周 天 人 关 系 理 论 观 点 的 是 春 秋 末 与 战 国 时 代 的 诸 子 百 家 。 其 中 主 要 是 儒 墨 道 法 四 家 。 下 面 我 们 分 别 来 看 看 这 四 家 的 天 人 关 系 理 论 及 其 演 变 。 ( 一 ) 儒 家 儒 家 的 创 始 人 孔 子 是 经 常 想 梦 见 周 公 的 人 , 对 西 周 的 典 章 制 度 都 很 崇 拜 。 他 是 按 周 公 的 基 本 思 路 来 修 正 天 人 关 系 理 论 的 , 有 时 就 免 不 了 还 有 许 多 旧 的 痕 迹 。 他 承 认 1 8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① 《 左 传 · 成 公 十 六 年 》
中国哲学初步 天的权威性,但是,他已更多地以“天”为“命”,为一种盲 目的客观必然性。宗教的天开始获得形上意义。孔子认为,这 种天命支配着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否也是天命 所决定的。他承认天是很难知道的,他自己也只是50岁以后 才知道天命。在这点上,他又让“天命”保留一种神秘色彩 孔子在情急时,有时还会吐出诸如“天丧予”之类的话, 有人据此说孔子的天还是有意志的,这是不确切的。孔子的 这个毛病到孟子时就基本改掉了。孟子给“天”下的定义是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是不做 就成的叫天,不求就得到的叫命。孟子也承认天命的权威性, 有一次他想见鲁侯,被人进谗言阻止了,有人为他感到不平。 他说,我见不到鲁侯,那是天决定的,那个人有什么力量让 我见不到鲁侯呢? 孔子和孟子既然承认天命的支配性,那么是否认为人可 以袖手旁观静候天命的到来呢?儒家的回答是否定的。孔孟 强调要尽人事以待天命。他们解释说,天命不是永恒的,比 如尧让位给舜,那是天命所决定的。但若舜不去尽人事,造 成四海穷困的话,天命也是会终结的。所以孔子仍与周公一 样强调要以德配天 但按照孔子这个解释,天命的感召力就受到极大的限制, 天命甚至会成为一个捉摸不着的偶然的东西。所以孟子又提 出一种新的解释:天命一方面是高高在上的必然性;但另方 ①《孟子·万章上》
天 的 权 威 性 , 但 是 , 他 已 更 多 地 以 “ 天 ” 为 “ 命 ” , 为 一 种 盲 目 的 客 观 必 然 性 。 宗 教 的 天 开 始 获 得 形 上 意 义 。 孔 子 认 为 , 这 种 天 命 支 配 着 自 然 、 社 会 和 人 类 , 社 会 的 治 乱 与 否 也 是 天 命 所 决 定 的 。 他 承 认 天 是 很 难 知 道 的 , 他 自 己 也 只 是 5 0 岁 以 后 才 知 道 天 命 。 在 这 点 上 , 他 又 让 “ 天 命 ” 保 留 一 种 神 秘 色 彩 。 孔 子 在 情 急 时 , 有 时 还 会 吐 出 诸 如 “ 天 丧 予 ” 之 类 的 话 , 有 人 据 此 说 孔 子 的 天 还 是 有 意 志 的 , 这 是 不 确 切 的 。 孔 子 的 这 个 毛 病 到 孟 子 时 就 基 本 改 掉 了 。 孟 子 给 “ 天 ” 下 的 定 义 是 : “ 莫 之 为 而 为 者 , 天 也 ; 莫 之 致 而 至 者 , 命 也 ” ① 。 意 思 是 不 做 就 成 的 叫 天 , 不 求 就 得 到 的 叫 命 。 孟 子 也 承 认 天 命 的 权 威 性 , 有 一 次 他 想 见 鲁 侯 , 被 人 进 谗 言 阻 止 了 , 有 人 为 他 感 到 不 平 。 他 说 , 我 见 不 到 鲁 侯 , 那 是 天 决 定 的 , 那 个 人 有 什 么 力 量 让 我 见 不 到 鲁 侯 呢 ? 孔 子 和 孟 子 既 然 承 认 天 命 的 支 配 性 , 那 么 是 否 认 为 人 可 以 袖 手 旁 观 静 候 天 命 的 到 来 呢 ? 儒 家 的 回 答 是 否 定 的 。 孔 孟 强 调 要 尽 人 事 以 待 天 命 。 他 们 解 释 说 , 天 命 不 是 永 恒 的 , 比 如 尧 让 位 给 舜 , 那 是 天 命 所 决 定 的 。 但 若 舜 不 去 尽 人 事 , 造 成 四 海 穷 困 的 话 , 天 命 也 是 会 终 结 的 。 所 以 孔 子 仍 与 周 公 一 样 强 调 要 以 德 配 天 。 但 按 照 孔 子 这 个 解 释 , 天 命 的 感 召 力 就 受 到 极 大 的 限 制 , 天 命 甚 至 会 成 为 一 个 捉 摸 不 着 的 偶 然 的 东 西 。 所 以 孟 子 又 提 出 一 种 新 的 解 释 : 天 命 一 方 面 是 高 高 在 上 的 必 然 性 ; 但 另 方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1 9 ① 《 孟 子 · 万 章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