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初步 于“无何有之乡”,是以消极的形式,从反面表达了对社会现 状的不满和关注,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张目。法家主张用强力 统一天下,为“圣人执要”出谋划策,更是表现了高度的政 治热情。佛教传入中国后,几经较量,最终被迫向本土文化 靠拢,宣扬诸如“孝子报恩”之类的思想,为现实政治效力。 经过历史的淘洗,处于民族文化深层的哲学思想,转化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精神,以及“家 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社会心理和责任感。古代哲学家倾心于现实政治,反映出中 国哲学学用一致、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但是,对现实 政治的过分依恋,削弱并影响了中国哲学的思辨色彩,而且, 往往造成哲学被政治利用、成为政治的婢女的可悲局面。 第三,发扬主体意识。中国哲学有追求“天人合一”的 传统,把发挥主体能力,以便与“天”一致,看作精神境界 的升华和完善。以人为核心,天地人相参是哲学家一贯的主 张和理想。儒家“三纲八目”的修养论,“正己”就能“正 人”,“成己”就能“成物”的言行,都是事在人为的一种哲 学表现。孔子讲“为仁由己”,“人能弘道”,相信通过主观努 力可以成就仁的品格。宋儒说,天理人欲此进彼退,革得 分人欲,便复得一分天理。如用哲学眼光,从主客体关系来 考察,便可见到,对主体意识的弘扬,是其理论的立足点。法 家沉醉于杀敌报国,立功受奖,靠个人的努力,争得人生地 位,实现自身价值,体现出对主体能力的确认。墨家认为,人 人发扬兼爱之心,实行互利之法,就可走向天下尚同的正途, 充分表现了对人的能动性的信赖。道家执著于对道的追求,精
于 “ 无 何 有 之 乡 ” , 是 以 消 极 的 形 式 , 从 反 面 表 达 了 对 社 会 现 状 的 不 满 和 关 注 , 为 自 己 的 政 治 理 想 张 目 。 法 家 主 张 用 强 力 统 一 天 下 , 为 “ 圣 人 执 要 ” 出 谋 划 策 , 更 是 表 现 了 高 度 的 政 治 热 情 。 佛 教 传 入 中 国 后 , 几 经 较 量 , 最 终 被 迫 向 本 土 文 化 靠 拢 , 宣 扬 诸 如 “ 孝 子 报 恩 ” 之 类 的 思 想 , 为 现 实 政 治 效 力 。 经 过 历 史 的 淘 洗 , 处 于 民 族 文 化 深 层 的 哲 学 思 想 , 转 化 为 “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 的 民 族 精 神 , 以 及 “ 家 事 、 国 事 、 天 下 事 , 事 事 关 心 ” , “ 天 下 兴 亡 , 匹 夫 有 责 ” 的 社 会 心 理 和 责 任 感 。 古 代 哲 学 家 倾 心 于 现 实 政 治 , 反 映 出 中 国 哲 学 学 用 一 致 、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的 优 良 学 风 。 但 是 , 对 现 实 政 治 的 过 分 依 恋 , 削 弱 并 影 响 了 中 国 哲 学 的 思 辨 色 彩 , 而 且 , 往 往 造 成 哲 学 被 政 治 利 用 、 成 为 政 治 的 婢 女 的 可 悲 局 面 。 第 三 , 发 扬 主 体 意 识 。 中 国 哲 学 有 追 求 “ 天 人 合 一 ” 的 传 统 , 把 发 挥 主 体 能 力 , 以 便 与 “ 天 ” 一 致 , 看 作 精 神 境 界 的 升 华 和 完 善 。 以 人 为 核 心 , 天 地 人 相 参 是 哲 学 家 一 贯 的 主 张 和 理 想 。 儒 家 “ 三 纲 八 目 ” 的 修 养 论 , “ 正 己 ” 就 能 “ 正 人 ” , “ 成 己 ” 就 能 “ 成 物 ” 的 言 行 , 都 是 事 在 人 为 的 一 种 哲 学 表 现 。 孔 子 讲 “ 为 仁 由 己 ” , “ 人 能 弘 道 ” , 相 信 通 过 主 观 努 力 可 以 成 就 仁 的 品 格 。 宋 儒 说 , 天 理 人 欲 此 进 彼 退 , 革 得 一 分 人 欲 , 便 复 得 一 分 天 理 。 如 用 哲 学 眼 光 , 从 主 客 体 关 系 来 考 察 , 便 可 见 到 , 对 主 体 意 识 的 弘 扬 , 是 其 理 论 的 立 足 点 。 法 家 沉 醉 于 杀 敌 报 国 , 立 功 受 奖 , 靠 个 人 的 努 力 , 争 得 人 生 地 位 , 实 现 自 身 价 值 , 体 现 出 对 主 体 能 力 的 确 认 。 墨 家 认 为 , 人 人 发 扬 兼 爱 之 心 , 实 行 互 利 之 法 , 就 可 走 向 天 下 尚 同 的 正 途 , 充 分 表 现 了 对 人 的 能 动 性 的 信 赖 。 道 家 执 著 于 对 道 的 追 求 , 精 1 0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中国哲学初步 11 神的解脱,以对主体意识的承认为根基。佛教教人六根清静, 以无念为宗,一心向佛,如没有对主体能力的信任,是不可 能进入涅槃之境的。 第四,富于辩证思维。中国哲学讲求对立前提下的和合 统一。儒家讲“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和合理性。而变化发展的根源,在 于阴阳的此消彼长,刚柔的相互激荡,“一阴一阳之谓道”,便 是最好的理论概括。《老子》描述了动静、高下、强弱、先后 的相联相对,相反相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的发展序列中,道运行不已,“周行而不殆”。韩非道理 相应的规律论,把事物的辩证发展看作内在规律。他既承认 法术之士与当途之人,不相容也”,“冰炭不同器而久”, “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2,又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可以“形 名参同,上下和调”,可见是既讲对立又讲统一。佛教一多 相摄、四谛圆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命题,也深蕴对立 同一之精义。 第五,树立整体观念。中国哲学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看作统一的整体,以“人与 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哲学家处理问 题,总是“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以便“上因天 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使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君主执政 ①《韩非子·人主》 ②《韩菲子·显学》 ③《韩非子·扬权》
神 的 解 脱 , 以 对 主 体 意 识 的 承 认 为 根 基 。 佛 教 教 人 六 根 清 静 , 以 无 念 为 宗 , 一 心 向 佛 , 如 没 有 对 主 体 能 力 的 信 任 , 是 不 可 能 进 入 涅 槃 之 境 的 。 第 四 , 富 于 辩 证 思 维 。 中 国 哲 学 讲 求 对 立 前 提 下 的 和 合 统 一 。 儒 家 讲 “ 生 生 之 谓 易 ” , “ 天 行 健 , 君 子 以 自 强 不 息 ” , 强 调 事 物 发 展 变 化 的 连 续 性 和 合 理 性 。 而 变 化 发 展 的 根 源 , 在 于 阴 阳 的 此 消 彼 长 , 刚 柔 的 相 互 激 荡 , “ 一 阴 一 阳 之 谓 道 ” , 便 是 最 好 的 理 论 概 括 。 《 老 子 》 描 述 了 动 静 、 高 下 、 强 弱 、 先 后 的 相 联 相 对 , 相 反 相 成 。 “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的 发 展 序 列 中 , 道 运 行 不 已 , “ 周 行 而 不 殆 ” 。 韩 非 道 理 相 应 的 规 律 论 , 把 事 物 的 辩 证 发 展 看 作 内 在 规 律 。 他 既 承 认 “ 法 术 之 士 与 当 途 之 人 , 不 相 容 也 ” ① , “ 冰 炭 不 同 器 而 久 ” , “ 杂 反 之 学 , 不 两 立 而 治 ” ② , 又 认 为 矛 盾 对 立 的 双 方 可 以 “ 形 名 参 同 , 上 下 和 调 ” ③ , 可 见 是 既 讲 对 立 又 讲 统 一 。 佛 教 一 多 相 摄 、 四 谛 圆 融 、 一 即 是 多 、 多 即 是 一 的 命 题 , 也 深 蕴 对 立 同 一 之 精 义 。 第 五 , 树 立 整 体 观 念 。 中 国 哲 学 孜 孜 追 求 人 与 人 的 和 谐 , 人 与 自 然 的 和 谐 , 把 天 、 地 、 人 看 作 统 一 的 整 体 , 以 “ 人 与 天 地 万 物 为 一 体 ” 、 “ 天 人 合 一 ” 为 最 高 境 界 。 哲 学 家 处 理 问 题 , 总 是 “ 上 考 之 天 , 下 揆 之 地 , 中 通 诸 理 ” , 以 便 “ 上 因 天 时 , 下 尽 地 财 , 中 用 人 力 ” , 使 万 事 万 物 各 得 其 所 。 君 主 执 政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1 1 ① ② ③ 《 韩 非 子 · 扬 权 》 《 韩 菲 子 · 显 学 》 《 韩 非 子 · 人 主 》
中国哲学初步 施教,也是“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使天 地人“贯而参通之”,从整体考虑问题,而不执著于一偏。整 体观念实践于政治领域,表现为个人、家庭、国家不可分割 的情感;在文化领域,表现为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宽容精 神;在军事领域,表现为“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的战略思 想;在伦理领域,表现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 局部利益,以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诸如此类,构成了 我们民族集体至上的思维趋向和共同心理,对于维护国家统 和民族团结,起了重大促进作用。不过,在一定条件下,在 客观上也压抑了个人的发展。政治领域国家至上的意识,曾 被封建统治者利用,作为要求劳动人民作出无谓牺牲的口实 整体观念表现于思维方式,导致了认识上的模糊性。 第六,偏重直觉思维。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认识事物、分 析现象、建构体系时,往往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凭直觉 办事。传统的“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途径,是能过对 内心世界的自我反省、道德境界的自我提升,去证悟人之善 性,在主体的精神领域内完成天人合一的任务。宋儒对“ 旦豁然贯通”的追求和体认,就是一种典型的直觉思维。从 思维类型及方法来看,古代哲学家认识事物、建立体系,是 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类比和类推。这些都不是运用严密的逻辑 推理和系统的认识论范畴推演来实现的。直觉思维的长处,是 以经验为参照,从整体上把握对象,有时能体验、证悟出逻 辑思维所不能揭示的意境。缺点是不够严密,对对象的认识 含糊而不明晰,其结论具有很大的或然性 第七,流于经学态度。古代哲学家往往以“代圣贤立
施 教 , 也 是 “ 仰 取 象 于 天 , 俯 取 度 于 地 , 中 取 法 于 人 ” , 使 天 地 人 “ 贯 而 参 通 之 ” , 从 整 体 考 虑 问 题 , 而 不 执 著 于 一 偏 。 整 体 观 念 实 践 于 政 治 领 域 , 表 现 为 个 人 、 家 庭 、 国 家 不 可 分 割 的 情 感 ; 在 文 化 领 域 , 表 现 为 兼 收 并 蓄 、 和 而 不 同 的 宽 容 精 神 ; 在 军 事 领 域 , 表 现 为 “ 全 军 为 上 , 破 军 次 之 ” 的 战 略 思 想 ; 在 伦 理 领 域 , 表 现 为 顾 全 大 局 , 必 要 时 不 惜 牺 牲 个 人 或 局 部 利 益 , 以 维 护 整 体 利 益 的 价 值 取 向 。 诸 如 此 类 , 构 成 了 我 们 民 族 集 体 至 上 的 思 维 趋 向 和 共 同 心 理 , 对 于 维 护 国 家 统 一 和 民 族 团 结 , 起 了 重 大 促 进 作 用 。 不 过 ,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 在 客 观 上 也 压 抑 了 个 人 的 发 展 。 政 治 领 域 国 家 至 上 的 意 识 , 曾 被 封 建 统 治 者 利 用 , 作 为 要 求 劳 动 人 民 作 出 无 谓 牺 牲 的 口 实 。 整 体 观 念 表 现 于 思 维 方 式 , 导 致 了 认 识 上 的 模 糊 性 。 第 六 , 偏 重 直 觉 思 维 。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家 在 认 识 事 物 、 分 析 现 象 、 建 构 体 系 时 , 往 往 从 日 常 生 活 的 经 验 出 发 , 凭 直 觉 办 事 。 传 统 的 “ 尽 心 、 知 性 、 知 天 ” 的 认 识 途 径 , 是 能 过 对 内 心 世 界 的 自 我 反 省 、 道 德 境 界 的 自 我 提 升 , 去 证 悟 人 之 善 性 , 在 主 体 的 精 神 领 域 内 完 成 天 人 合 一 的 任 务 。 宋 儒 对 “ 一 旦 豁 然 贯 通 ” 的 追 求 和 体 认 , 就 是 一 种 典 型 的 直 觉 思 维 。 从 思 维 类 型 及 方 法 来 看 , 古 代 哲 学 家 认 识 事 物 、 建 立 体 系 , 是 在 经 验 基 础 之 上 的 类 比 和 类 推 。 这 些 都 不 是 运 用 严 密 的 逻 辑 推 理 和 系 统 的 认 识 论 范 畴 推 演 来 实 现 的 。 直 觉 思 维 的 长 处 , 是 以 经 验 为 参 照 , 从 整 体 上 把 握 对 象 , 有 时 能 体 验 、 证 悟 出 逻 辑 思 维 所 不 能 揭 示 的 意 境 。 缺 点 是 不 够 严 密 , 对 对 象 的 认 识 含 糊 而 不 明 晰 , 其 结 论 具 有 很 大 的 或 然 性 。 第 七 , 流 于 经 学 态 度 。 古 代 哲 学 家 往 往 以 “ 代 圣 贤 立 1 2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中国哲学初步 言”为标榜,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孔 子“述而不作”的实践,就是经学态度的表现。汉代儒学独 尊以后,经学昌盛,儒生们案牍劳形,皓首穷经,并非为了 新思想、新体系的创立,而是为了注解前人思想。及至宋明, 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伏羲以至孔孟,言道已尽,后学宜世世 守之”。朱熹讲:“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更是典型地表 现出拘执旧义、不思创新的思想趋向。经学态度的形成,与 中国社会特有的崇拜先王的崇古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当然, 在客观上,经学态度使古代文化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但 更主要的是,它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不思创新、依傍前人 的思想作风,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八,重视人际关系。古代哲学家轻视对自然的探求,而 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儒家主张的“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 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之道,以及 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说到底,是为了调节人际关 系,在自我克制中求得整体平衡统一的效应。作为儒家对立 面的道家,也十分看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要求人们清心 寡欲,不为天下先,是用消极退守的方法来协调人际关系。法 家虽然认为君臣利害不同,但仍可以“以计合”,可以做到 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②只有人们 莫争”、“莫讼”、“莫得相伤”,才是理想的治世。至于法术 势的交互使用,在政治生活中的纵横捭阖,则也有调整上下 ①《韩非子·饰邪》 ②《韩非子·杨权》
言 ” 为 标 榜 , 以 圣 人 之 是 非 为 是 非 , 因 循 守 旧 , 缺 少 创 新 。 孔 子 “ 述 而 不 作 ” 的 实 践 , 就 是 经 学 态 度 的 表 现 。 汉 代 儒 学 独 尊 以 后 , 经 学 昌 盛 , 儒 生 们 案 牍 劳 形 , 皓 首 穷 经 , 并 非 为 了 新 思 想 、 新 体 系 的 创 立 , 而 是 为 了 注 解 前 人 思 想 。 及 至 宋 明 , 多 数 哲 学 家 都 认 为 , “ 伏 羲 以 至 孔 孟 , 言 道 已 尽 , 后 学 宜 世 世 守 之 ” 。 朱 熹 讲 : “ 曾 经 圣 人 手 , 议 论 安 敢 到 ” 。 更 是 典 型 地 表 现 出 拘 执 旧 义 、 不 思 创 新 的 思 想 趋 向 。 经 学 态 度 的 形 成 , 与 中 国 社 会 特 有 的 崇 拜 先 王 的 崇 古 的 价 值 取 向 密 切 相 关 。 当 然 , 在 客 观 上 , 经 学 态 度 使 古 代 文 化 得 以 较 为 完 整 地 保 存 下 来 。 但 更 主 要 的 是 , 它 形 成 了 一 种 因 循 守 旧 、 不 思 创 新 、 依 傍 前 人 的 思 想 作 风 , 阻 碍 了 创 造 性 思 维 的 发 展 。 第 八 , 重 视 人 际 关 系 。 古 代 哲 学 家 轻 视 对 自 然 的 探 求 , 而 重 视 人 际 关 系 的 协 调 。 儒 家 主 张 的 “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 己 欲 达 而 达 人 ” 、 “ 己 所 不 欲 , 勿 施 于 人 ” 的 推 己 及 人 之 道 , 以 及 “ 正 己 正 人 , 成 己 成 物 ” 的 思 想 , 说 到 底 , 是 为 了 调 节 人 际 关 系 , 在 自 我 克 制 中 求 得 整 体 平 衡 统 一 的 效 应 。 作 为 儒 家 对 立 面 的 道 家 , 也 十 分 看 重 人 际 关 系 的 和 谐 。 道 家 要 求 人 们 清 心 寡 欲 , 不 为 天 下 先 , 是 用 消 极 退 守 的 方 法 来 协 调 人 际 关 系 。 法 家 虽 然 认 为 君 臣 利 害 不 同 , 但 仍 可 以 “ 以 计 合 ” ① , 可 以 做 到 “ 君 操 其 名 , 臣 效 其 形 , 形 名 参 同 , 上 下 和 调 。 ” ② 只 有 人 们 “ 莫 争 ” 、 “ 莫 讼 ” 、 “ 莫 得 相 伤 ” , 才 是 理 想 的 治 世 。 至 于 法 术 势 的 交 互 使 用 , 在 政 治 生 活 中 的 纵 横 捭 阖 , 则 也 有 调 整 上 下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1 3 ① ② 《 韩 非 子 · 杨 权 》 《 韩 非 子 · 饰 邪 》
14 中国哲学初步 左右关系的意味。总之,古代哲学重视人际关系的调节,对 于造成安定的局面,心情怡然地从事工作,有积极作用。但 是,与此同时,也容易造成关系的庸俗化,使讲关系、搞关 系的不良风气浸透于社会生活之中,造成民族精神惰性的 面,这是值得警惕的。 上述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 的、不可分割的。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意蕴极其丰 富,所以,上述特点远非它的全部。如何更准确更全面地揭 示古代哲学的特点,并正确评价其利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
左 右 关 系 的 意 味 。 总 之 , 古 代 哲 学 重 视 人 际 关 系 的 调 节 , 对 于 造 成 安 定 的 局 面 , 心 情 怡 然 地 从 事 工 作 , 有 积 极 作 用 。 但 是 , 与 此 同 时 , 也 容 易 造 成 关 系 的 庸 俗 化 , 使 讲 关 系 、 搞 关 系 的 不 良 风 气 浸 透 于 社 会 生 活 之 中 , 造 成 民 族 精 神 惰 性 的 一 面 , 这 是 值 得 警 惕 的 。 上 述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的 特 点 , 并 非 孤 立 的 , 而 是 紧 密 联 系 的 、 不 可 分 割 的 。 由 于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博 大 精 深 , 意 蕴 极 其 丰 富 , 所 以 , 上 述 特 点 远 非 它 的 全 部 。 如 何 更 准 确 更 全 面 地 揭 示 古 代 哲 学 的 特 点 , 并 正 确 评 价 其 利 弊 , 还 有 待 于 进 一 步 研 究 。 1 4 中 国 哲 学 初 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