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初步 5 分的论证,汉代董仲舒对天人感应的鼓吹,宋代朱熹对理气 关系的标榜,无不围绕着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进 行,并且建立了独特的系统的哲学体系。怎样评价他们,人 们固然可以见仁见智,但他们有着反映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 哲学特质,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再次,从与西方的比较来看。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创始人 泰勒斯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水,他的门徒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 气,爱菲斯学派的主要代表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始基是火, 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是数。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万物由火、 气、水、土“四根”的不同结合而形成,德谟克利特认为世 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人们一般认为,这些都是哲学家们 对世界本原的探讨,是用理论思维把握世界、说明世界的范 例。我们承认这种评价是正确的。那么,用同一尺度来考察 大致同一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不难发现二者对世界 的思考有许多相同之处。上面提到的原始阴阳五行说自不必 说,《易经》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0的命题,认为阴阳 两种不同性质因素的共存、相推、相荡,是事物发展的内在 原因和必然规律,这已是从动态来说明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 源。《管子·内业》等篇则提岀了“精气”范畴,把精气看作 万物本原。其中的《内业》篇说: “凡物之精,妣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 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
分 的 论 证 , 汉 代 董 仲 舒 对 天 人 感 应 的 鼓 吹 , 宋 代 朱 熹 对 理 气 关 系 的 标 榜 , 无 不 围 绕 着 思 维 与 存 在 、 主 体 与 客 体 的 关 系 进 行 , 并 且 建 立 了 独 特 的 系 统 的 哲 学 体 系 。 怎 样 评 价 他 们 , 人 们 固 然 可 以 见 仁 见 智 , 但 他 们 有 着 反 映 民 族 理 论 思 维 水 平 的 哲 学 特 质 , 则 是 不 可 否 认 的 客 观 事 实 。 再 次 , 从 与 西 方 的 比 较 来 看 。 古 希 腊 米 利 都 学 派 创 始 人 泰 勒 斯 认 为 万 物 的 始 基 是 水 , 他 的 门 徒 阿 那 克 西 米 尼 认 为 是 气 , 爱 菲 斯 学 派 的 主 要 代 表 赫 拉 克 利 特 认 为 万 物 的 始 基 是 火 , 毕 达 哥 拉 斯 学 派 则 认 为 是 数 。 恩 培 多 克 勒 认 为 世 界 万 物 由 火 、 气 、 水 、 土 “ 四 根 ” 的 不 同 结 合 而 形 成 , 德 谟 克 利 特 认 为 世 界 的 本 原 是 原 子 和 虚 空 。 人 们 一 般 认 为 , 这 些 都 是 哲 学 家 们 对 世 界 本 原 的 探 讨 , 是 用 理 论 思 维 把 握 世 界 、 说 明 世 界 的 范 例 。 我 们 承 认 这 种 评 价 是 正 确 的 。 那 么 , 用 同 一 尺 度 来 考 察 大 致 同 一 时 期 的 中 国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 就 不 难 发 现 二 者 对 世 界 的 思 考 有 许 多 相 同 之 处 。 上 面 提 到 的 原 始 阴 阳 五 行 说 自 不 必 说 , 《 易 经 》 提 出 的 “ 一 阴 一 阳 之 谓 道 ” ① 的 命 题 , 认 为 阴 阳 两 种 不 同 性 质 因 素 的 共 存 、 相 推 、 相 荡 , 是 事 物 发 展 的 内 在 原 因 和 必 然 规 律 , 这 已 是 从 动 态 来 说 明 万 物 存 在 和 发 展 的 根 源 。 《 管 子 · 内 业 》 等 篇 则 提 出 了 “ 精 气 ” 范 畴 , 把 精 气 看 作 万 物 本 原 。 其 中 的 《 内 业 》 篇 说 : “ 凡 物 之 精 , ( 此 ) 〔 比 〕 则 为 生 。 下 生 五 谷 , 上 为 列 星 ; 流 于 天 地 之 间 , 谓 之 鬼 神 , 藏 于 胸 中 , 谓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5 ① 《 系 辞 上 》
中国哲学初步 之圣人;是故(民)(名)气。” 气,道(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 这是认为有了气的运行,才有人的生命以及思想,即从 发展观和认识论的角度,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了回答。《老 子》则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 万物的本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特定的范畴和原 理说明世界的本质,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例子。与 古希腊哲学家相比,思考的本质内容是相同的,只是所用的 范畴不同而已。因此,我们说,哲学并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品, 中国也早已有之。 最后,从认定中国无哲学的人的论据和论证方法,以及 国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来看,认定中国没有哲学的人,其主 要论据是:中国只有伦理和政治,缺少思辨,没有西方哲学 家那样严密的范畴和体系。其论证方法,主要是用西方哲学 的概念范畴来界定中国哲学,用西方哲学家建立体系的方法 来衡量中国哲学家。尤其不妥的是,用西方近代以至现代西 方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萨特、海德格尔等人,作为衡量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标准。诚然,中国哲学具有浓厚的政治、伦 理色彩,但在这层色彩包裹之下,它仍有自己独特的哲学范 畴和体系。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之争、体用之别、理气之辨, 无不通过范畴的推演来阐释自己的哲学见解。至于说中国哲 学家缺少严密体系,或者说中国哲学的表述不集中,倒是可 ①《老子·四十二章》
之 圣 人 ; 是 故 ( 民 ) 〔 名 〕 气 。 ” “ 气 , 道 〔 通 〕 乃 生 , 生 乃 思 , 思 乃 知 ” 。 这 是 认 为 有 了 气 的 运 行 , 才 有 人 的 生 命 以 及 思 想 , 即 从 发 展 观 和 认 识 论 的 角 度 , 对 思 维 与 存 在 的 关 系 作 了 回 答 。 《 老 子 》 则 认 为 , “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① 。 道 是 万 物 的 本 原 。 这 些 , 都 是 中 国 古 代 思 想 家 用 特 定 的 范 畴 和 原 理 说 明 世 界 的 本 质 , 说 明 世 界 的 统 一 性 和 多 样 性 的 例 子 。 与 古 希 腊 哲 学 家 相 比 , 思 考 的 本 质 内 容 是 相 同 的 , 只 是 所 用 的 范 畴 不 同 而 已 。 因 此 , 我 们 说 , 哲 学 并 不 是 西 方 人 的 专 利 品 , 中 国 也 早 已 有 之 。 最 后 , 从 认 定 中 国 无 哲 学 的 人 的 论 据 和 论 证 方 法 , 以 及 国 外 对 中 国 哲 学 的 研 究 来 看 , 认 定 中 国 没 有 哲 学 的 人 , 其 主 要 论 据 是 : 中 国 只 有 伦 理 和 政 治 , 缺 少 思 辨 , 没 有 西 方 哲 学 家 那 样 严 密 的 范 畴 和 体 系 。 其 论 证 方 法 , 主 要 是 用 西 方 哲 学 的 概 念 范 畴 来 界 定 中 国 哲 学 , 用 西 方 哲 学 家 建 立 体 系 的 方 法 来 衡 量 中 国 哲 学 家 。 尤 其 不 妥 的 是 , 用 西 方 近 代 以 至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家 如 康 德 、 黑 格 尔 、 萨 特 、 海 德 格 尔 等 人 , 作 为 衡 量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家 的 标 准 。 诚 然 , 中 国 哲 学 具 有 浓 厚 的 政 治 、 伦 理 色 彩 , 但 在 这 层 色 彩 包 裹 之 下 , 它 仍 有 自 己 独 特 的 哲 学 范 畴 和 体 系 。 中 国 哲 学 史 上 的 天 人 之 争 、 体 用 之 别 、 理 气 之 辨 , 无 不 通 过 范 畴 的 推 演 来 阐 释 自 己 的 哲 学 见 解 。 至 于 说 中 国 哲 学 家 缺 少 严 密 体 系 , 或 者 说 中 国 哲 学 的 表 述 不 集 中 , 倒 是 可 6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① 《 老 子 · 四 十 二 章 》
中国哲学初步 以讨论的。整个中国哲学,从传播的角度,从其物质载体来 看,它分布于浩繁的经、史、子、集之中。四部分类法中的 任何一部,既不可能囊括整个中国哲学,也不会不包含有中 国哲学。如按时下讲究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观察问题, 事物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容和特点之类的观点来看,与 其说中国哲学不严密,不集中,不如说中国哲学具有分布的 泛性和内容的融摄性的特点。因此,关于中国无哲学的论 据是靠不住的。至于将不同时代,不同特质的东西混为一谈, 用近现代西方哲学来范围中国古代哲学,显然是不具可比性 的,因而这种论证方法是不科学的。实际上,如果中国哲学 与西方哲学没有差异,那么,它就失去了哲学的民族性,就 不成其为中国哲学,从而也就会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 从国外对中国思想的研究状况来看,也都肯定中国有自 己独特而深邃的晢学。著名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指出,近年 美国一些名牌大学如哈佛大学等校,开始讲授儒家的课程。人 们对中国的思想,过去是从宗教的角度看,而今是从哲学的 角度看,“过去外国人看儒家、道家,都认为是宗教,近来则 当成哲学来看”①。既然西方人都承认中国有哲学,将孔孟老 庄看作哲学家,我们有些人为什么要妄自菲薄,自我贬损自 己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呢! 综上可见,中国不是没有哲学,而是有哲学,有地地道 道的体现民族理论思维特质的中国哲学。 ①陈荣捷:《新儒家研究的时代趋势》,见《福建论坛》1986年第1期
以 讨 论 的 。 整 个 中 国 哲 学 , 从 传 播 的 角 度 , 从 其 物 质 载 体 来 看 , 它 分 布 于 浩 繁 的 经 、 史 、 子 、 集 之 中 。 四 部 分 类 法 中 的 任 何 一 部 , 既 不 可 能 囊 括 整 个 中 国 哲 学 , 也 不 会 不 包 含 有 中 国 哲 学 。 如 按 时 下 讲 究 的 全 方 位 、 多 层 次 、 多 角 度 观 察 问 题 , 事 物 具 有 多 层 次 、 多 侧 面 的 内 容 和 特 点 之 类 的 观 点 来 看 , 与 其 说 中 国 哲 学 不 严 密 , 不 集 中 , 不 如 说 中 国 哲 学 具 有 分 布 的 广 泛 性 和 内 容 的 融 摄 性 的 特 点 。 因 此 , 关 于 中 国 无 哲 学 的 论 据 是 靠 不 住 的 。 至 于 将 不 同 时 代 , 不 同 特 质 的 东 西 混 为 一 谈 , 用 近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来 范 围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 显 然 是 不 具 可 比 性 的 , 因 而 这 种 论 证 方 法 是 不 科 学 的 。 实 际 上 , 如 果 中 国 哲 学 与 西 方 哲 学 没 有 差 异 , 那 么 , 它 就 失 去 了 哲 学 的 民 族 性 , 就 不 成 其 为 中 国 哲 学 , 从 而 也 就 会 失 去 独 立 存 在 的 价 值 。 从 国 外 对 中 国 思 想 的 研 究 状 况 来 看 , 也 都 肯 定 中 国 有 自 己 独 特 而 深 邃 的 哲 学 。 著 名 美 籍 华 裔 学 者 陈 荣 捷 指 出 , 近 年 美 国 一 些 名 牌 大 学 如 哈 佛 大 学 等 校 , 开 始 讲 授 儒 家 的 课 程 。 人 们 对 中 国 的 思 想 , 过 去 是 从 宗 教 的 角 度 看 , 而 今 是 · 从 · 哲 · 学 · 的 · 角 · 度 · 看 , “ 过 去 外 国 人 看 儒 家 、 道 家 , 都 认 为 是 宗 教 , 近 来 则 · 当 · 成 · 哲 · 学 · 来 · 看 ” ① 。 既 然 西 方 人 都 承 认 中 国 有 哲 学 , 将 孔 孟 老 庄 看 作 哲 学 家 , 我 们 有 些 人 为 什 么 要 妄 自 菲 薄 , 自 我 贬 损 自 己 民 族 的 理 论 思 维 水 平 呢 ! 综 上 可 见 , 中 国 不 是 没 有 哲 学 , 而 是 有 哲 学 , 有 地 地 道 道 的 体 现 民 族 理 论 思 维 特 质 的 中 国 哲 学 。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7 ① 陈 荣 捷 : 《 新 儒 家 研 究 的 时 代 趋 势 》 , 见 《 福 建 论 坛 》 1 9 8 6 年 第 1 期
中国哲学初步 中国古代哲学有哪些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特征,应该是能代表炎黄族类精神 生活的、贯穿古代社会始终、表现于大多数哲学家思想、区 别于别的族类的哲学特质。其中,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最 主要的。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有如下特 第一,着眼伦理本位。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跨入 文明的门槛时,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 观念和亲情关系,发展了宗法制。宗法制在西周已经完备,成 为社会结构的稳定因素之一,影响了此后整个的中国古代社 会。生长于宗法氛围中的中国哲学,必然以孝悌的伦理关系 为依托,并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历代哲学家谈天说地 论人,始终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无论是汉代董仲舒讲天有 善善恶恶之心,“天生五谷以养人”,还是宋代程朱讲“天命 之性”、“气质之性”的天理人欲之辩,都是将自然和社会伦 理化。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教,北宋张载“民胞物与”的 思想,更是渗透了伦理精神。以“三纲”(明明德、新民、止 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为人生哲学的儒家修养论和认识论,完全是以 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为宗旨的。道家希望不为境累,不 为物役,绝圣弃智,洁身自好,实际上是以对自由人格的追 求表达对实现个体价值的向往。佛家宣扬万法皆空,了无自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有 哪 些 主 要 特 点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的 总 体 特 征 , 应 该 是 能 代 表 炎 黄 族 类 精 神 生 活 的 、 贯 穿 古 代 社 会 始 终 、 表 现 于 大 多 数 哲 学 家 思 想 、 区 别 于 别 的 族 类 的 哲 学 特 质 。 其 中 , 价 值 观 念 和 思 维 方 式 是 最 主 要 的 。 基 于 这 种 认 识 , 笔 者 认 为 ,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有 如 下 特 点 : 第 一 , 着 眼 伦 理 本 位 。 与 西 方 社 会 不 同 , 中 国 社 会 跨 入 文 明 的 门 槛 时 , 保 留 了 氏 族 制 的 残 余 。 统 治 者 利 用 氏 族 血 缘 观 念 和 亲 情 关 系 , 发 展 了 宗 法 制 。 宗 法 制 在 西 周 已 经 完 备 , 成 为 社 会 结 构 的 稳 定 因 素 之 一 , 影 响 了 此 后 整 个 的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 生 长 于 宗 法 氛 围 中 的 中 国 哲 学 , 必 然 以 孝 悌 的 伦 理 关 系 为 依 托 , 并 着 眼 于 解 决 宗 法 伦 理 问 题 。 历 代 哲 学 家 谈 天 说 地 论 人 , 始 终 带 有 浓 厚 的 伦 理 色 彩 。 无 论 是 汉 代 董 仲 舒 讲 天 有 善 善 恶 恶 之 心 , “ 天 生 五 谷 以 养 人 ” , 还 是 宋 代 程 朱 讲 “ 天 命 之 性 ” 、 “ 气 质 之 性 ” 的 天 理 人 欲 之 辩 , 都 是 将 自 然 和 社 会 伦 理 化 。 孔 子 “ 仁 者 爱 人 ” 的 说 教 , 北 宋 张 载 “ 民 胞 物 与 ” 的 思 想 , 更 是 渗 透 了 伦 理 精 神 。 以 “ 三 纲 ” ( 明 明 德 、 新 民 、 止 于 至 善 ) “ 八 目 ” ( 格 物 、 致 知 、 诚 意 、 正 心 、 修 身 、 齐 家 、 治 国 、 平 天 下 ) 为 人 生 哲 学 的 儒 家 修 养 论 和 认 识 论 , 完 全 是 以 对 道 德 的 自 我 追 求 和 完 善 为 宗 旨 的 。 道 家 希 望 不 为 境 累 , 不 为 物 役 , 绝 圣 弃 智 , 洁 身 自 好 , 实 际 上 是 以 对 自 由 人 格 的 追 求 表 达 对 实 现 个 体 价 值 的 向 往 。 佛 家 宣 扬 万 法 皆 空 , 了 无 自 8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中国哲学初步 性,慈悲为本,普渡众生,以劝善惩恶为旗帜,仍不脱尘世 间伦理的框架。法家高唱“人皆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被人 评为“非道德主义”。而实际上,“醇儒”董仲舒发扬的“君 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却源于大法 家韩非。“三纲”与“五常”(仁、义、礼、智、信)相配,成 为封建社会伦理的核心。可见,法家思想也颇具伦理色彩,且 与儒家伦理是相补相融的。上述诸种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相 互影响、渗透、交融,最终凝聚为中国哲学鲜明的伦理特色。 第二,倾心现实政治。中国哲学家热衷于“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各家各派都“务为治”儒家对“克己复礼”的 提倡和实践,便是以政治理想制约个人的欲念。孔子的学生 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推崇“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的境界,表现了深沉的历史责任感。汉代董仲舒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鼓吹天人感应,是为 了封建统治“传之罔极”。宋代理学家大讲“理一分殊”,存 天理、灭人欲,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墨家学派忧世风日下,患民生艰难, 要遵道利民,最终尚同于天子。这些都反映了哲学家们热心 政治、其学说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的特点。道家的老聃和 庄周,向往小国寡民,绝圣弃智,视功名为粪土,希望逍遥 ①《韩非子·六反》 ②《史记·太史公自序》 ④《论语·卫灵公》 ③《论语·泰伯》 假书·董仲舒传》
性 , 慈 悲 为 本 , 普 渡 众 生 , 以 劝 善 惩 恶 为 旗 帜 , 仍 不 脱 尘 世 间 伦 理 的 框 架 。 法 家 高 唱 “ 人 皆 用 计 算 之 心 以 相 待 ” ① , 被 人 评 为 “ 非 道 德 主 义 ” 。 而 实 际 上 , “ 醇 儒 ” 董 仲 舒 发 扬 的 “ 君 为 臣 纲 、 父 为 子 纲 、 夫 为 妻 纲 ” 的 “ 三 纲 ” 说 , 却 源 于 大 法 家 韩 非 。 “ 三 纲 ” 与 “ 五 常 ” (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 相 配 , 成 为 封 建 社 会 伦 理 的 核 心 。 可 见 , 法 家 思 想 也 颇 具 伦 理 色 彩 , 且 与 儒 家 伦 理 是 相 补 相 融 的 。 上 述 诸 种 思 想 在 历 史 进 程 中 , 相 互 影 响 、 渗 透 、 交 融 , 最 终 凝 聚 为 中 国 哲 学 鲜 明 的 伦 理 特 色 。 第 二 , 倾 心 现 实 政 治 。 中 国 哲 学 家 热 衷 于 “ 究 天 人 之 际 , 通 古 今 之 变 ” , 各 家 各 派 都 “ 务 为 治 ” ② 儒 家 对 “ 克 己 复 礼 ” 的 提 倡 和 实 践 , 便 是 以 政 治 理 想 制 约 个 人 的 欲 念 。 孔 子 的 学 生 讲 : “ 士 不 可 以 不 弘 毅 , 任 重 而 道 远 , 仁 以 为 己 任 , 不 亦 重 乎 ? 死 而 后 已 , 不 亦 远 乎 ? ” ③ 孔 子 推 崇 “ 无 求 生 以 害 仁 , 有 杀 身 以 成 仁 ” ④ 的 境 界 , 表 现 了 深 沉 的 历 史 责 任 感 。 汉 代 董 仲 舒 “ 正 其 谊 不 谋 其 利 , 明 其 道 不 计 其 功 ” , 鼓 吹 天 人 感 应 , 是 为 了 封 建 统 治 “ 传 之 罔 极 ” ⑤ 。 宋 代 理 学 家 大 讲 “ 理 一 分 殊 ” , 存 天 理 、 灭 人 欲 , 目 的 是 “ 为 天 地 立 心 , 为 生 民 立 命 , 为 往 圣 继 绝 学 , 为 万 世 开 太 平 ” 。 墨 家 学 派 忧 世 风 日 下 , 患 民 生 艰 难 , 要 遵 道 利 民 , 最 终 尚 同 于 天 子 。 这 些 都 反 映 了 哲 学 家 们 热 心 政 治 、 其 学 说 具 有 强 烈 的 社 会 现 实 性 的 特 点 。 道 家 的 老 聃 和 庄 周 , 向 往 小 国 寡 民 , 绝 圣 弃 智 , 视 功 名 为 粪 土 , 希 望 逍 遥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9 ① ② ③ 《 论 语 · 泰 伯 》 ⑤ 《 汉 书 · 董 仲 舒 传 》 《 史 记 · 太 史 公 自 序 》 ④ 《 论 语 · 卫 灵 公 》 《 韩 非 子 · 六 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