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初步 5 上帝”观念带来的觉醒与迷惑… (401) 资产阶级改良派 “三世说”的演变与康有为的发展观…………………… (408) 谭嗣同“心力”说的性质与特点……… 414 严复《天演论》的创新与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派 (426) 近代中国的“以太”说与孙中山的宇宙观 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435)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44) 俱分进化论:章太炎对近代进程的冀望与失望………… (451) 后论 现代新儒学的由来与思想特征…… 儒家文化与现代管理哲学…… 道家思想与现代精神文明 后记 (488) 再版后记 (491)
“ 上 帝 ” 观 念 带 来 的 觉 醒 与 迷 惑 … … … … … … … … … … … … … … … … ( 4 0 1 ) 资 产 阶 级 改 良 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0 7 ) “ 三 世 说 ” 的 演 变 与 康 有 为 的 发 展 观 … … … … … … … … … … … … … … ( 4 0 8 ) 谭 嗣 同 “ 心 力 ” 说 的 性 质 与 特 点 … … … … … … … … … … … … … … … ( 4 1 4 ) 严 复 《 天 演 论 》 的 创 新 与 影 响 … … … … … … … … … … … … … … … … ( 4 1 9 )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 6 ) 近 代 中 国 的 “ 以 太 ” 说 与 孙 中 山 的 宇 宙 观 … … … … … … … … … … … ( 4 2 7 ) 孙 中 山 的 民 生 史 观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3 5 ) 孙 中 山 的 三 民 主 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4 ) 俱 分 进 化 论 : 章 太 炎 对 近 代 进 程 的 冀 望 与 失 望 … … … … … … … … … ( 4 5 1 ) 后 论 现 代 新 儒 学 的 由 来 与 思 想 特 征 … … … … … … … … … … … … … … … … ( 4 5 9 ) 儒 家 文 化 与 现 代 管 理 哲 学 … … … … … … … … … … … … … … … … … … ( 4 6 7 ) 道 家 思 想 与 现 代 精 神 文 明 … … … … … … … … … … … … … … … … … … ( 4 8 0 ) 后 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8 8 ) 再 版 后 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 1 )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5
导论
导 论
中国哲学初步 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 要学习中国哲学,首先得回答,中国,特别是古代,有 没有哲学 中国有没有哲学?按理说,这应不成为一个问题。然而, 近年来,由于某些一知半解者的鼓噪,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 扩大,西方哲学的流布,致使“中国无哲学”的谬论一度流 行,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妨 碍了对中国哲学的深入研究与发掘,这就使“中国有没有哲 学”成了一个首先必须加以澄清的问题。 中国有没有哲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如下几方 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哲学的定义来看。按照时下哲学界通行的定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换言之,哲学是理论化、系 统化的世界观。它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 学思想、哲学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来表述并构成的。在 中国古代,有道、气、阴阳、天人、有无、体用、知行等范 畴。这些范畴,或探讨宇宙本原及其过程和规律,或探讨事 物的对立与同一关系,或探讨本质和现象、认识和实践的关 系。这些,都是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中抽象出来,并加 以理论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是古代中国人认识
中 国 古 代 有 没 有 哲 学 要 学 习 中 国 哲 学 , 首 先 得 回 答 , 中 国 , 特 别 是 古 代 , 有 没 有 哲 学 。 中 国 有 没 有 哲 学 ? 按 理 说 , 这 应 不 成 为 一 个 问 题 。 然 而 , 近 年 来 , 由 于 某 些 一 知 半 解 者 的 鼓 噪 , 由 于 中 外 文 化 交 流 的 扩 大 , 西 方 哲 学 的 流 布 , 致 使 “ 中 国 无 哲 学 ” 的 谬 论 一 度 流 行 , 严 重 影 响 了 一 部 分 青 年 学 生 的 民 族 自 尊 心 和 自 信 心 , 妨 碍 了 对 中 国 哲 学 的 深 入 研 究 与 发 掘 , 这 就 使 “ 中 国 有 没 有 哲 学 ” 成 了 一 个 首 先 必 须 加 以 澄 清 的 问 题 。 中 国 有 没 有 哲 学 呢 ? 要 回 答 这 个 问 题 , 可 以 从 如 下 几 方 面 进 行 探 讨 。 首 先 , 从 哲 学 的 定 义 来 看 。 按 照 时 下 哲 学 界 通 行 的 定 义 , 哲 学 是 关 于 世 界 观 的 理 论 体 系 , 换 言 之 , 哲 学 是 理 论 化 、 系 统 化 的 世 界 观 。 它 是 自 然 、 社 会 和 思 维 知 识 的 概 括 和 总 结 。 哲 学 思 想 、 哲 学 体 系 是 由 一 系 列 概 念 、 范 畴 来 表 述 并 构 成 的 。 在 中 国 古 代 , 有 道 、 气 、 阴 阳 、 天 人 、 有 无 、 体 用 、 知 行 等 范 畴 。 这 些 范 畴 , 或 探 讨 宇 宙 本 原 及 其 过 程 和 规 律 , 或 探 讨 事 物 的 对 立 与 同 一 关 系 , 或 探 讨 本 质 和 现 象 、 认 识 和 实 践 的 关 系 。 这 些 , 都 是 从 自 然 、 社 会 和 思 维 现 象 中 抽 象 出 来 , 并 加 以 理 论 化 的 , 具 有 普 遍 意 义 的 哲 学 范 畴 , 是 古 代 中 国 人 认 识 2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中国哲学初步 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是理论思维水平的标志。这些范畴的 有机联系,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便构成不同的哲学体系。如 先秦以“道”为核心的老子哲学体系,汉代董仲舒以“天”为 核心的天人感应哲学体系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着一些 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的论争,表现了中国古代认识运动的辩证 进展。比如,先秦时期的天人之争,魏晋时期的本末有无之 辩,宋明时期的理气之论,等等。这些,都是思想家们用理 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认识世界、说明世界的具体表现,是 哲学思维的集中反映。可见,中国不是没有哲学,而是有名 副其实的哲学。 其次,从中国文明发展的实际来看。中国社会是在未清 算氏族制的情况下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的,社会发展走的是 条“人惟求旧,器惟求新”的维新道路。因此,反映在社 会组织结构上,便是家族和国家同构,家国一体;反映在人 际关系上,是强调以宗族为核心的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以 求得整体的和谐;反映在伦理观念上,是“立爱惟亲,立敬 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等等。这些,的确反映出中 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的伦理政治色彩。但是,这并不排除中 国哲学的客观存在。相反,正是在对伦理政治的阐发中,中 国古代思想家建立了独特的哲学范畴和体系 我们知道,哲学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把握世界,用概念、范 畴和原理解释世界。马克思说:“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 ①《尚书·伊训》
现 象 之 网 的 网 上 纽 结 , 是 理 论 思 维 水 平 的 标 志 。 这 些 范 畴 的 有 机 联 系 , 在 不 同 的 哲 学 家 那 里 , 便 构 成 不 同 的 哲 学 体 系 。 如 先 秦 以 “ 道 ” 为 核 心 的 老 子 哲 学 体 系 , 汉 代 董 仲 舒 以 “ 天 ” 为 核 心 的 天 人 感 应 哲 学 体 系 等 。 在 不 同 历 史 时 期 , 围 绕 着 一 些 基 本 范 畴 及 其 关 系 的 论 争 , 表 现 了 中 国 古 代 认 识 运 动 的 辩 证 进 展 。 比 如 , 先 秦 时 期 的 天 人 之 争 , 魏 晋 时 期 的 本 末 有 无 之 辩 , 宋 明 时 期 的 理 气 之 论 , 等 等 。 这 些 , 都 是 思 想 家 们 用 理 论 化 、 系 统 化 的 世 界 观 认 识 世 界 、 说 明 世 界 的 具 体 表 现 , 是 哲 学 思 维 的 集 中 反 映 。 可 见 , 中 国 不 是 没 有 哲 学 , 而 是 有 名 副 其 实 的 哲 学 。 其 次 , 从 中 国 文 明 发 展 的 实 际 来 看 。 中 国 社 会 是 在 未 清 算 氏 族 制 的 情 况 下 跨 入 文 明 社 会 的 门 槛 的 , 社 会 发 展 走 的 是 一 条 “ 人 惟 求 旧 , 器 惟 求 新 ” 的 维 新 道 路 。 因 此 , 反 映 在 社 会 组 织 结 构 上 , 便 是 家 族 和 国 家 同 构 , 家 国 一 体 ; 反 映 在 人 际 关 系 上 , 是 强 调 以 宗 族 为 核 心 的 推 己 及 人 的 忠 恕 之 道 , 以 求 得 整 体 的 和 谐 ; 反 映 在 伦 理 观 念 上 , 是 “ 立 爱 惟 亲 , 立 敬 惟 长 , 始 于 家 邦 , 终 于 四 海 ” ① , 等 等 。 这 些 , 的 确 反 映 出 中 国 哲 学 以 至 中 国 文 化 的 伦 理 政 治 色 彩 。 但 是 , 这 并 不 排 除 中 国 哲 学 的 客 观 存 在 。 相 反 , 正 是 在 对 伦 理 政 治 的 阐 发 中 , 中 国 古 代 思 想 家 建 立 了 独 特 的 哲 学 范 畴 和 体 系 。 我 们 知 道 , 哲 学 以 理 论 思 维 的 方 式 把 握 世 界 , 用 概 念 、 范 畴 和 原 理 解 释 世 界 。 马 克 思 说 : “ 这 种 方 式 是 不 同 于 对 世 界 的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3 ① 《 尚 书 · 伊 训 》
4 中国哲学初步 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①中国古代原始的 阴阳五行学说,便是先民们以理论思维形式解释世界的结果。 殷周之际的《易经》,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符号(“一” 和“-”)来代表不同性质的事物,通过它们的排列组合 构成各种卦象,借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这 就是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掌握世界。由卦象的展开,出现了否 与泰,损与益,乾与坤等一系列对立范畴。因此,虽然《易 经》没有阴阳二字,但从实际内容看,它已含有原始阴阳学 说的思想因素,是哲学思维的开始 原始的五行说,在《尚书·洪范》中已有较完整记载。五 行是水、火、木、金、土,它们分别具有润下、炎上、曲直、 从革、稼穑的功能,有咸、苦、酸、辛、甘的特性。尽管学 术界对于“五行”是否五种物质元素存在着分歧,但我们应 该看到,五行已经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将万物抽象、归纳为 五个范畴或类概念,借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 揭示并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之网。这正是哲学思维 的开始。至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用阴阳学说解释地震,史伯用 五行说论和同,则更是理论思维的进步。 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 中庸”为思维方式的哲学体系;道家老子建立了以“道”为 核心、从否定中求肯定的富于思辨色彩的哲学体系,则更是 中国人理论思维的一大进步。此后,战国末期荀子对天人相 ①《马克思恩格斯集》第2卷,第104页
艺 术 的 、 宗 教 的 、 实 践 - 精 神 的 掌 握 的 。 ” ① 中 国 古 代 原 始 的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 便 是 先 民 们 以 理 论 思 维 形 式 解 释 世 界 的 结 果 。 殷 周 之 际 的 《 易 经 》 , 试 图 用 两 个 具 有 对 立 性 质 的 符 号 ( “ — ” 和 “ - - ” ) 来 代 表 不 同 性 质 的 事 物 , 通 过 它 们 的 排 列 组 合 , 构 成 各 种 卦 象 , 借 以 说 明 自 然 界 和 人 类 社 会 的 种 种 现 象 , 这 就 是 以 理 论 思 维 方 式 来 掌 握 世 界 。 由 卦 象 的 展 开 , 出 现 了 否 与 泰 , 损 与 益 , 乾 与 坤 等 一 系 列 对 立 范 畴 。 因 此 , 虽 然 《 易 经 》 没 有 阴 阳 二 字 , 但 从 实 际 内 容 看 , 它 已 含 有 原 始 阴 阳 学 说 的 思 想 因 素 , 是 哲 学 思 维 的 开 始 。 原 始 的 五 行 说 , 在 《 尚 书 · 洪 范 》 中 已 有 较 完 整 记 载 。 五 行 是 水 、 火 、 木 、 金 、 土 , 它 们 分 别 具 有 润 下 、 炎 上 、 曲 直 、 从 革 、 稼 穑 的 功 能 , 有 咸 、 苦 、 酸 、 辛 、 甘 的 特 性 。 尽 管 学 术 界 对 于 “ 五 行 ” 是 否 五 种 物 质 元 素 存 在 着 分 歧 , 但 我 们 应 该 看 到 , 五 行 已 经 是 在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 将 万 物 抽 象 、 归 纳 为 五 个 范 畴 或 类 概 念 , 借 以 说 明 世 界 的 多 样 性 和 统 一 性 , 从 而 揭 示 并 把 握 自 然 界 和 人 类 社 会 的 现 象 之 网 。 这 正 是 哲 学 思 维 的 开 始 。 至 于 西 周 末 年 伯 阳 父 用 阴 阳 学 说 解 释 地 震 , 史 伯 用 五 行 说 论 和 同 , 则 更 是 理 论 思 维 的 进 步 。 春 秋 战 国 之 际 , 儒 家 孔 子 建 立 了 以 “ 仁 ” 为 核 心 、 以 “ 中 庸 ” 为 思 维 方 式 的 哲 学 体 系 ; 道 家 老 子 建 立 了 以 “ 道 ” 为 核 心 、 从 否 定 中 求 肯 定 的 富 于 思 辨 色 彩 的 哲 学 体 系 , 则 更 是 中 国 人 理 论 思 维 的 一 大 进 步 。 此 后 , 战 国 末 期 荀 子 对 天 人 相 4 中 国 哲 学 初 步 ①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集 》 第 2 卷 , 第 1 0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