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泛言 于伏羲画出的卦象,它的原来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为 什么《连山》易的排列以“艮卦”为首,为什么《归藏》易 的排列以“坤卦”为首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辅嗣的 主张,认为重复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创作,这是最 为有理的。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学,都须知道有汉儒郑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说 “翼”,当然是羽翼的意思。《周易》一书的内容,有十种论著, 都是辅翼易学、发扬而光大之主要著作。这便是: (一)上经的彖辞。(二)下经的彖辞。(三)上经的象辞。 (四)下经的象辞。(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 言。(八)说卦传。(九)序卦传。(十)杂卦传。 这是郑氏对于《周易》内容所作的分类范围,凡欲研究 易学者,应当先加了解。 至于有关“十翼”的作者问题,大致说来,又有三种异 同的见解 般的认定,“十翼”都出于孔子的手笔。这是传统的观 念,完全从尊孔的意识出发。 其次,认为文王作《卦辞》,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象 辞》也是周公的著作,并且根据《左传》中“韩宣子适鲁,见 易象”说:“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话,更为有力的佐证。汉末 的学者马融、陆绩等,都同意主张此说 事实上,《象辞》与《彖辞》对卦象的论断,有许多地方
于 伏 羲 画 出 的 卦 象 , 它 的 原 来 次 序 程 式 究 竟 是 如 何 排 演 的 ? 为 什 么 《 连 山 》 易 的 排 列 以 “ 艮 卦 ” 为 首 , 为 什 么 《 归 藏 》 易 的 排 列 以 “ 坤 卦 ” 为 首 等 问 题 , 都 是 值 得 研 究 的 。 王 辅 嗣 的 主 张 , 认 为 重 复 排 演 六 十 四 卦 者 , 仍 是 伏 羲 的 创 作 , 这 是 最 为 有 理 的 。 “ 十 翼 ” 的 作 者 及 其 他 研 究 易 学 , 都 须 知 道 有 汉 儒 郑 玄 所 提 出 的 “ 十 翼 ” 之 说 。 “ 翼 ” , 当 然 是 羽 翼 的 意 思 。 《 周 易 》 一 书 的 内 容 , 有 十 种 论 著 , 都 是 辅 翼 易 学 、 发 扬 而 光 大 之 主 要 著 作 。 这 便 是 : ( 一 ) 上 经 的 彖 辞 。 ( 二 ) 下 经 的 彖 辞 。 ( 三 ) 上 经 的 象 辞 。 ( 四 ) 下 经 的 象 辞 。 ( 五 ) 系 辞 上 传 。 ( 六 ) 系 辞 下 传 。 ( 七 ) 文 言 。 ( 八 ) 说 卦 传 。 ( 九 ) 序 卦 传 。 ( 十 ) 杂 卦 传 。 这 是 郑 氏 对 于 《 周 易 》 内 容 所 作 的 分 类 范 围 , 凡 欲 研 究 易 学 者 , 应 当 先 加 了 解 。 至 于 有 关 “ 十 翼 ” 的 作 者 问 题 , 大 致 说 来 , 又 有 三 种 异 同 的 见 解 。 一 般 的 认 定 , “ 十 翼 ” 都 出 于 孔 子 的 手 笔 。 这 是 传 统 的 观 念 , 完 全 从 尊 孔 的 意 识 出 发 。 其 次 , 认 为 文 王 作 《 卦 辞 》 , 当 然 没 有 问 题 。 但 是 《 象 辞 》 也 是 周 公 的 著 作 , 并 且 根 据 《 左 传 》 中 “ 韩 宣 子 适 鲁 , 见 易 象 ” 说 : “ 吾 乃 知 周 公 之 德 ” 的 话 , 更 为 有 力 的 佐 证 。 汉 末 的 学 者 马 融 、 陆 绩 等 , 都 同 意 主 张 此 说 。 事 实 上 , 《 象 辞 》 与 《 彖 辞 》 对 卦 象 的 论 断 , 有 许 多 地 方 , 2 6 中 国 文 化 泛 言
《周易今注今译》叙言 彼此互有出入,实在难以确认同是一人的观点。复次,除了 《象辞》、《彖辞》以外,关于《系传》以及《序卦》、《说卦》 等篇,不但它的文辞、思想,处处有先后异同的论调,严格 说来,绝对不能认为都是孔子的手笔。其中有许多观念,可 能都是孔子以后后人的著作。或者可以说是孔门弟子们的著 作,统统归并于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易学的传承及其他 在中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删《诗》、《书》,订 《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 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 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易学传承 的系统。 但自唐、宋以后,我们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 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 “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同时把《系 传》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等 于我们现在读的《大学》一书,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并非 原本的《大学》的次序。现在对于研究《周易》来讲,这点 应当注意及之。 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孔子授商瞿,商授鲁桥庇子 庸,子庸授江东駢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丑 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 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
彼 此 互 有 出 入 , 实 在 难 以 确 认 同 是 一 人 的 观 点 。 复 次 , 除 了 《 象 辞 》 、 《 彖 辞 》 以 外 , 关 于 《 系 传 》 以 及 《 序 卦 》 、 《 说 卦 》 等 篇 , 不 但 它 的 文 辞 、 思 想 , 处 处 有 先 后 异 同 的 论 调 , 严 格 说 来 , 绝 对 不 能 认 为 都 是 孔 子 的 手 笔 。 其 中 有 许 多 观 念 , 可 能 都 是 孔 子 以 后 后 人 的 著 作 。 或 者 可 以 说 是 孔 门 弟 子 们 的 著 作 , 统 统 归 并 于 夫 子 的 名 下 , 那 也 是 古 代 著 述 中 常 有 的 事 。 易 学 的 传 承 及 其 他 在 中 国 文 化 的 领 域 中 , 自 经 孔 子 删 《 诗 》 、 《 书 》 , 订 《 礼 》 、 《 乐 》 之 后 , 由 他 编 著 了 六 经 , 赞 述 《 周 易 》 以 来 , 关 于 《 周 易 》 易 学 的 传 承 , 在 司 马 迁 的 《 史 记 》 , 班 固 的 《 汉 书 》 , 以 及 范 晔 的 《 后 汉 书 》 中 , 都 记 载 有 孔 子 以 下 易 学 传 承 的 系 统 。 但 自 唐 、 宋 以 后 , 我 们 所 读 的 《 周 易 》 , 关 于 “ 十 翼 ” 的 排 列 程 序 , 事 实 上 , 大 多 都 是 根 据 汉 末 王 弼 的 排 列 的 。 他 把 “ 乾 ” “ 坤 ” 两 卦 的 文 言 , 拿 来 放 在 本 卦 下 面 , 同 时 把 《 系 传 》 的 中 间 次 序 , 有 些 地 方 也 照 他 自 己 的 意 思 来 颠 倒 安 排 。 等 于 我 们 现 在 读 的 《 大 学 》 一 书 , 那 是 经 过 宋 儒 的 安 排 , 并 非 原 本 的 《 大 学 》 的 次 序 。 现 在 对 于 研 究 《 周 易 》 来 讲 , 这 点 应 当 注 意 及 之 。 自 孔 子 至 战 国 末 期 的 易 学 : 孔 子 授 商 瞿 , 商 授 鲁 桥 庇 子 庸 , 子 庸 授 江 东 馯 臂 子 弓 ( 其 人 是 荀 卿 之 子 ) , 子 弓 授 燕 周 丑 子 家 , 子 家 授 东 武 孙 虞 子 乘 , 子 乘 授 齐 田 何 子 庄 。 此 其 一 。 又 : 孔 子 殁 , 子 夏 也 讲 易 学 于 河 西 , 但 受 到 孔 门 同 学 们 《 周 易 今 注 今 译 》 叙 言 2 7
中国文化泛言 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 并无太准确的资料。唯后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 难辨,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 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 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 散佚 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菑川)杨何,字 元敬。元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 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亠传张禹,禹 传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 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 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传孟喜。喜再传焦赣,字 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 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 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 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 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 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 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 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 编的论述,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 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 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
的 驳 斥 , 认 为 他 对 于 易 学 的 修 养 不 够 , 所 以 子 夏 以 后 的 传 承 , 并 无 太 准 确 的 资 料 。 唯 后 世 留 传 有 《 子 夏 易 传 》 一 书 , 真 伪 难 辨 , 但 确 具 有 古 代 “ 易 学 ” 思 想 上 的 价 值 。 此 其 二 。 西 汉 的 易 学 : 田 何 授 ( 东 武 ) 王 同 子 中 、 ( 洛 阳 ) 周 王 孙 、 ( 梁 ) 丁 宽 、 ( 齐 ) 服 生 。 四 人 皆 著 《 易 传 》 数 篇 , 但 后 世 已 散 佚 。 其 次 : 自 ( 东 武 ) 王 同 子 中 一 系 , 再 传 ( 菑 川 ) 杨 何 , 字 元 敬 。 元 敬 传 京 房 , 房 传 梁 丘 贺 , 贺 传 子 临 , 临 传 王 骏 。 丁 宽 一 系 , 又 再 传 田 王 孙 , 王 孙 传 施 � , � 传 张 禹 , 禹 传 彭 宣 。 以 上 都 是 著 名 专 长 易 学 学 者 的 传 承 。 至 于 阴 阳 、 纳 甲 、 卦 气 等 易 学 , 自 田 何 到 丁 宽 之 后 , 又 另 有 一 系 。 主 阴 阳 、 卦 气 之 说 的 , 由 王 孙 传 孟 喜 。 喜 再 传 焦 赣 , 字 延 寿 , 著 有 《 易 林 》 一 书 , 迥 然 打 破 《 周 易 》 的 蹊 径 。 又 另 一 京 房 , 承 传 焦 延 寿 的 易 学 , 著 有 《 京 房 易 传 》 一 书 , 开 启 象 数 易 学 的 阴 阳 “ 纳 甲 ” 之 门 。 东 汉 与 后 汉 的 易 学 : 西 汉 的 易 学 , 到 了 东 汉 时 期 , 其 间 的 传 承 似 乎 已 经 散 失 不 备 , 因 此 象 数 之 学 与 易 理 的 分 途 , 也 便 由 此 而 形 成 了 。 后 汉 的 易 学 , 传 承 的 系 统 更 不 分 明 。 此 时 的 著 名 易 学 大 家 , 便 有 马 融 、 郑 玄 、 荀 爽 、 刘 表 、 虞 翻 、 陆 绩 , 以 及 魏 末 的 王 弼 等 人 。 其 中 荀 爽 的 易 学 , 曾 经 有 后 人 采 集 当 时 的 九 家 易 学 合 成 一 编 的 论 述 , 故 在 后 世 研 究 易 学 中 , 经 常 有 提 到 “ 九 家 易 ” 或 “ 荀 九 家 ” 的 名 词 , 就 是 对 此 而 言 。 郑 玄 的 易 学 , 开 始 是 学 京 房 的 象 数 , 后 来 才 舍 离 京 学 , 专 2 8 中 国 文 化 泛 言
周易今注今译》叙言 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 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 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 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 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 黄泉,直探羲皇之室。 两派十宗及其他 由秦、汉以后直到现在,大致综合易学发展的系统,我 过去曾胪列它为两派六宗。所谓两派 ()即是以象数为主的汉易,经唐、宋以后,其间贯通 今古的大家,应当以宋代邵康节的易学为其翘楚。又别称为 道家易学系统的,这便是道家易学的一派。 (二)宋儒崛起,间接受到王辅嗣等易注的影响,专主以 儒理来说易的,这便是儒家易学的一派。 所谓六宗 (一)占卜。(二)灾祥。(三)谶纬。(四)老庄。(五) 儒理。(六)史事。 “占卜”、“灾祥”、“谶纬”等三宗易学,其实都是不脱象 数的范围。以“老庄”来说易的,开始于魏、晋之初,由阮 籍、王弼等开其先声。继之而起,便有北魏以后的道教,套 用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的观念,彼此挹注,杂相运用 “易”与“老庄”的道理。“儒理”说易,大盛于南北宋时期 如司马光的《潜虚》、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程颐的《易
学 费 直 之 说 , 以 孔 子 《 易 传 》 来 解 说 易 学 。 汉 末 的 易 学 , 大 概 都 跟 着 荀 爽 、 虞 翻 的 脚 跟 而 转 , 愈 来 愈 加 没 落 , 因 此 才 有 青 年 才 俊 的 王 弼 的 起 来 别 走 一 途 , 专 从 老 、 庄 玄 学 的 思 想 而 说 “ 易 ” 了 。 最 为 遗 憾 的 , 后 世 的 易 学 , 大 体 上 又 一 直 跟 着 王 辅 嗣 的 脚 跟 在 转 , 不 能 上 穷 碧 落 , 下 极 黄 泉 , 直 探 羲 皇 之 室 。 两 派 十 宗 及 其 他 由 秦 、 汉 以 后 直 到 现 在 , 大 致 综 合 易 学 发 展 的 系 统 , 我 过 去 曾 胪 列 它 为 两 派 六 宗 。 所 谓 两 派 : ( 一 ) 即 是 以 象 数 为 主 的 汉 易 , 经 唐 、 宋 以 后 , 其 间 贯 通 今 古 的 大 家 , 应 当 以 宋 代 邵 康 节 的 易 学 为 其 翘 楚 。 又 别 称 为 道 家 易 学 系 统 的 , 这 便 是 道 家 易 学 的 一 派 。 ( 二 ) 宋 儒 崛 起 , 间 接 受 到 王 辅 嗣 等 易 注 的 影 响 , 专 主 以 儒 理 来 说 易 的 , 这 便 是 儒 家 易 学 的 一 派 。 所 谓 六 宗 : ( 一 ) 占 卜 。 ( 二 ) 灾 祥 。 ( 三 ) 谶 纬 。 ( 四 ) 老 庄 。 ( 五 ) 儒 理 。 ( 六 ) 史 事 。 “ 占 卜 ” 、 “ 灾 祥 ” 、 “ 谶 纬 ” 等 三 宗 易 学 , 其 实 都 是 不 脱 象 数 的 范 围 。 以 “ 老 庄 ” 来 说 易 的 , 开 始 于 魏 、 晋 之 初 , 由 阮 籍 、 王 弼 等 开 其 先 声 。 继 之 而 起 , 便 有 北 魏 以 后 的 道 教 , 套 用 东 汉 魏 伯 阳 著 《 参 同 契 》 的 观 念 , 彼 此 挹 注 , 杂 相 运 用 “ 易 ” 与 “ 老 庄 ” 的 道 理 。 “ 儒 理 ” 说 易 , 大 盛 于 南 北 宋 时 期 , 如 司 马 光 的 《 潜 虚 》 、 周 敦 颐 的 《 太 极 图 说 》 、 程 颐 的 《 易 《 周 易 今 注 今 译 》 叙 言 2 9
中国文化泛言 传》,以至于朱熹的《易本义》等,大抵都属于这一范围。史 事一系,也由宋儒开始,如杨万里的易学,便偏重于这一观 点 事实上,我以前所提出的六宗之说,还不能尽概两千馀 年易学关连的内容。如果加上由象数易学的发展,包括术数 的杂易等,应该可归纳为十宗,除了以上所说的六宗以外,另 有四宗,便是: (七)医药。 (八)丹道。 九)堪舆。 (十)星相 至于明末清初,佛教中的大师,如蕩益和尚所著的《周 易禅解》、道盛和尚的《金刚大易衍义》等,都从唐末曹洞宗 的爻象思想所开发,虽别有会心之处,但究竟不能列入易学 的正宗。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学,都以象数为主,比较偏 向于固有的科学性质,素来不为寻章摘句、循行数墨的学者 所能接受,因此在过去的学术专制时代中,便被打入江湖术 士的方伎之流,无法有所增益与发明,颇为可惜。 事实上,《易经》学术思想的根源,如果离开象数,只是 偏重儒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未免是很大的损失。古人所 谓“象外无词”,也便是这个意思。如果潜心研究象数的易学, 配合科学思想的方法,相信必有更新的发现,很可能会替中 国文化的前途,开发更大的光茫。古人虽然也有这种企图,但 始终不敢脱离前人的窠臼。例如焦延寿的《易林》、京房的 《易传》、南宋以后邵康节的《皇极经世》、以及假托邵康节所
传 》 , 以 至 于 朱 熹 的 《 易 本 义 》 等 , 大 抵 都 属 于 这 一 范 围 。 史 事 一 系 , 也 由 宋 儒 开 始 , 如 杨 万 里 的 易 学 , 便 偏 重 于 这 一 观 点 。 事 实 上 , 我 以 前 所 提 出 的 六 宗 之 说 , 还 不 能 尽 概 两 千 馀 年 易 学 关 连 的 内 容 。 如 果 加 上 由 象 数 易 学 的 发 展 , 包 括 术 数 的 杂 易 等 , 应 该 可 归 纳 为 十 宗 , 除 了 以 上 所 说 的 六 宗 以 外 , 另 有 四 宗 , 便 是 : ( 七 ) 医 药 。 ( 八 ) 丹 道 。 ( 九 ) 堪 舆 。 ( 十 ) 星 相 。 至 于 明 末 清 初 , 佛 教 中 的 大 师 , 如 蕅 益 和 尚 所 著 的 《 周 易 禅 解 》 、 道 盛 和 尚 的 《 金 刚 大 易 衍 义 》 等 , 都 从 唐 末 曹 洞 宗 的 爻 象 思 想 所 开 发 , 虽 别 有 会 心 之 处 , 但 究 竟 不 能 列 入 易 学 的 正 宗 。 但 上 述 四 宗 所 涉 及 的 易 学 , 都 以 象 数 为 主 , 比 较 偏 向 于 固 有 的 科 学 性 质 , 素 来 不 为 寻 章 摘 句 、 循 行 数 墨 的 学 者 所 能 接 受 , 因 此 在 过 去 的 学 术 专 制 时 代 中 , 便 被 打 入 江 湖 术 士 的 方 伎 之 流 , 无 法 有 所 增 益 与 发 明 , 颇 为 可 惜 。 事 实 上 , 《 易 经 》 学 术 思 想 的 根 源 , 如 果 离 开 象 数 , 只 是 偏 重 儒 理 , 对 于 中 国 文 化 来 说 , 未 免 是 很 大 的 损 失 。 古 人 所 谓 “ 象 外 无 词 ” , 也 便 是 这 个 意 思 。 如 果 潜 心 研 究 象 数 的 易 学 , 配 合 科 学 思 想 的 方 法 , 相 信 必 有 更 新 的 发 现 , 很 可 能 会 替 中 国 文 化 的 前 途 , 开 发 更 大 的 光 茫 。 古 人 虽 然 也 有 这 种 企 图 , 但 始 终 不 敢 脱 离 前 人 的 窠 臼 。 例 如 焦 延 寿 的 《 易 林 》 、 京 房 的 《 易 传 》 、 南 宋 以 后 邵 康 节 的 《 皇 极 经 世 》 、 以 及 假 托 邵 康 节 所 3 0 中 国 文 化 泛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