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今注今译》叙言 著的《河洛理数》、明代术数家们所著的《太乙数统宗》等易 书。虽然对于象数易学,别有心得,完全不采用《周易》的 原意,大胆地创设卦爻辞例,但仍困于灾祥休咎的观念,只 作人事吉凶的判断,并未扩充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 万物之情的境界。 清代的儒者,研究易学的风气颇盛,如王船山、惠栋、江 永、焦循等,都有专著,唯仍多依违于汉、宋儒易的范围,为 清代的经学生色不少,如近人杭辛斋、尚秉和颇得象数的效 用,亦自成家。 易学的精神 唐、宋以后的易学研究,应该说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 说。这个新的“三易”观念,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 的易学内涵之范围。换言之,唐、宋以后所谓易学的内涵,它 大要包括有“理、象、数”的三个要点。如果用现代的观念 来说: 理”,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它是探讨宇宙人生 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 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 数”,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 程,由此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后果。反之,也可由数理的 归纳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 再来综合这三种内涵的意义,便可知“易理”之学,是 属于哲学性的。“象、数”之学,是属于科学性的。总而言之
著 的 《 河 洛 理 数 》 、 明 代 术 数 家 们 所 著 的 《 太 乙 数 统 宗 》 等 易 书 。 虽 然 对 于 象 数 易 学 , 别 有 心 得 , 完 全 不 采 用 《 周 易 》 的 原 意 , 大 胆 地 创 设 卦 爻 辞 例 , 但 仍 困 于 灾 祥 休 咎 的 观 念 , 只 作 人 事 吉 凶 的 判 断 , 并 未 扩 充 到 仰 观 天 文 , 俯 察 地 理 , 中 通 万 物 之 情 的 境 界 。 清 代 的 儒 者 , 研 究 易 学 的 风 气 颇 盛 , 如 王 船 山 、 惠 栋 、 江 永 、 焦 循 等 , 都 有 专 著 , 唯 仍 多 依 违 于 汉 、 宋 儒 易 的 范 围 , 为 清 代 的 经 学 生 色 不 少 , 如 近 人 杭 辛 斋 、 尚 秉 和 颇 得 象 数 的 效 用 , 亦 自 成 家 。 易 学 的 精 神 唐 、 宋 以 后 的 易 学 研 究 , 应 该 说 又 建 立 了 另 一 “ 三 易 ” 之 说 。 这 个 新 的 “ 三 易 ” 观 念 , 也 是 说 明 秦 、 汉 以 后 以 至 现 代 的 易 学 内 涵 之 范 围 。 换 言 之 , 唐 、 宋 以 后 所 谓 易 学 的 内 涵 , 它 大 要 包 括 有 “ 理 、 象 、 数 ” 的 三 个 要 点 。 如 果 用 现 代 的 观 念 来 说 : “ 理 ” , 便 是 类 似 于 哲 学 思 想 的 范 围 。 它 是 探 讨 宇 宙 人 生 形 上 、 形 下 的 能 变 、 所 变 , 与 不 变 之 原 理 。 “ 象 ” , 是 从 现 实 世 界 万 有 现 象 中 , 寻 求 其 变 化 的 原 则 。 “ 数 ” , 是 由 现 象 界 中 形 下 的 数 理 , 演 绎 推 详 它 的 变 化 过 程 , 由 此 而 知 人 事 与 万 物 的 前 因 后 果 。 反 之 , 也 可 由 数 理 的 归 纳 方 法 , 了 解 形 而 上 的 原 始 之 本 能 。 再 来 综 合 这 三 种 内 涵 的 意 义 , 便 可 知 “ 易 理 ” 之 学 , 是 属 于 哲 学 性 的 。 “ 象 、 数 ” 之 学 , 是 属 于 科 学 性 的 。 总 而 言 之 , 《 周 易 今 注 今 译 》 叙 言 3 1
中国文化泛言 完整的易学,它必须要由“象、数”科学的基础而到达哲学 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属于纯粹的思想晢学,只凭心、意识的 思维观念,便来类比推断一切事物的 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综罗易学 理、象、数”的内涵,无非教人知变与适变而已。知变是 “理”智的结晶。适变是“象、数”的明辨。《礼记·经解》中, 提到易学的宗旨,便说“絜静精微,易之教也。”所谓“絜 静”的意义,是指易学的精神,是具有宗教哲学性的高度理 智之修养。所谓“精微”的意义,是指易学“絜静”的内涵, 同时具有科学性周密明辨的作用。但在明辨理性之间,倘使 不从沉潜静定的涵养而进入易学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锋,便 会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经解》中,又说到易学的偏失, 很可能会“使人也贼”。 从“理、象、数”的精华来看易学,由“乾”、“坤”两 卦开台,错综重叠,旁通蔓衍,初从八卦而演变为六十四卦。 循此再加演绎,层层推广,便多至无数,大至无穷,尽“精 微”之至。 如果归纳卦爻内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内 容,只有“乾、坤、剥、复、睽、家人、归妹、渐、妡、央、 解、蹇、颐、大过、未济、既济”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 的内在交互中,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现四次。 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内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 既济、未济”四卦,每卦各出现四次。 复由此类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间,除了“乾、坤、坎、 离”代表阴、阳的元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物理或人事
完 整 的 易 学 , 它 必 须 要 由 “ 象 、 数 ” 科 学 的 基 础 而 到 达 哲 学 的 最 高 境 界 。 它 并 非 属 于 纯 粹 的 思 想 哲 学 , 只 凭 心 、 意 识 的 思 维 观 念 , 便 来 类 比 推 断 一 切 事 物 的 。 宇 宙 万 象 , 变 化 莫 测 。 人 生 际 遇 , 动 止 纷 纭 。 综 罗 易 学 “ 理 、 象 、 数 ” 的 内 涵 , 无 非 教 人 知 变 与 适 变 而 已 。 知 变 是 “ 理 ” 智 的 结 晶 。 适 变 是 “ 象 、 数 ” 的 明 辨 。 《 礼 记 · 经 解 》 中 , 提 到 易 学 的 宗 旨 , 便 说 “ 絜 静 精 微 , 易 之 教 也 。 ” 所 谓 “ 絜 静 ” 的 意 义 , 是 指 易 学 的 精 神 , 是 具 有 宗 教 哲 学 性 的 高 度 理 智 之 修 养 。 所 谓 “ 精 微 ” 的 意 义 , 是 指 易 学 “ 絜 静 ” 的 内 涵 , 同 时 具 有 科 学 性 周 密 明 辨 的 作 用 。 但 在 明 辨 理 性 之 间 , 倘 使 不 从 沉 潜 静 定 的 涵 养 而 进 入 易 学 的 境 界 , 稍 一 走 向 偏 锋 , 便 会 流 入 歧 途 , 自 落 魔 障 。 故 《 经 解 》 中 , 又 说 到 易 学 的 偏 失 , 很 可 能 会 “ 使 人 也 贼 ” 。 从 “ 理 、 象 、 数 ” 的 精 华 来 看 易 学 , 由 “ 乾 ” 、 “ 坤 ” 两 卦 开 台 , 错 综 重 叠 , 旁 通 蔓 衍 , 初 从 八 卦 而 演 变 为 六 十 四 卦 。 循 此 再 加 演 绎 , 层 层 推 广 , 便 多 至 无 数 , 大 至 无 穷 , 尽 “ 精 微 ” 之 至 。 如 果 归 纳 卦 爻 内 在 的 交 互 作 用 , 便 可 了 解 六 十 四 卦 的 内 容 , 只 有 “ 乾 、 坤 、 剥 、 复 、 睽 、 家 人 、 归 妹 、 渐 、 姤 、 夬 、 解 、 蹇 、 颐 、 大 过 、 未 济 、 既 济 ” 等 十 六 卦 象 。 在 六 十 四 卦 的 内 在 交 互 中 , 这 十 六 卦 象 , 每 卦 都 出 现 四 次 。 再 由 此 十 六 卦 而 求 其 内 在 交 互 的 作 用 , 便 只 有 “ 乾 、 坤 、 既 济 、 未 济 ” 四 卦 , 每 卦 各 出 现 四 次 。 复 由 此 类 推 , 就 可 了 知 在 此 天 地 之 间 , 除 了 “ 乾 、 坤 、 坎 、 离 ” 代 表 阴 、 阳 的 元 本 功 能 以 外 , 凡 宇 宙 以 外 的 物 理 或 人 事 , 3 2 中 国 文 化 泛 言
《周易今注今译》叙言 33 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它的吉凶观念价值的构成,唯有“既济、 未济”两个对待的现象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画未分以前,阴、阳未动 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体认大易“絜静精微”的 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中的妙用了。 本书译事的经过 本书的完成,说来非常惭愧。远在三年前,有一天,程 沧波先生对我说:商务印书馆要翻译《周易》为白话,这个 工作,原来是由刘百闵先生担任。刘先生承诺以后,忽然作 古,所以王云五先生与程先生谈起,想叫我来担任这个工作, 我与百闵先生也认识,当时听了,便冲口而出承担了此事。在 我的想法,如果没有别的打扰,每天翻译一卦,至多半年可 以完成。谁知开始着手翻译时,才发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例如 译本的原文是《周易》,必须要尽量与原文原意不离 谱。不可以随便说自己的易学见解,也不能独取某一家的易 学见解为准。 二、上古的文字,一个字或两三个字便可代表一句话或 几句话的语意。如果己经了解了古文的内涵,《周易》原文的 本身,本来就是白话,用不着更加语译。现在既要用现代语 来译出,既不能离经一字,又必须要加上解释字义、考证原 意等工作。有时原文只用一个字,但我们需要用好多字来表 达它,而且还不能作到尽善尽美。因此便要在“今译”以外
无 论 如 何 千 变 万 化 , 它 的 吉 凶 观 念 价 值 的 构 成 , 唯 有 “ 既 济 、 未 济 ” 两 个 对 待 的 现 象 而 已 。 由 此 而 精 思 入 神 , 便 可 了 解 一 画 未 分 以 前 , 阴 、 阳 未 动 之 初 的 至 善 真 如 之 境 界 , 可 以 完 全 体 认 大 易 “ 絜 静 精 微 ” 的 精 神 , 就 能 把 握 到 自 得 其 圜 中 的 妙 用 了 。 本 书 译 事 的 经 过 本 书 的 完 成 , 说 来 非 常 惭 愧 。 远 在 三 年 前 , 有 一 天 , 程 沧 波 先 生 对 我 说 : 商 务 印 书 馆 要 翻 译 《 周 易 》 为 白 话 , 这 个 工 作 , 原 来 是 由 刘 百 闵 先 生 担 任 。 刘 先 生 承 诺 以 后 , 忽 然 作 古 , 所 以 王 云 五 先 生 与 程 先 生 谈 起 , 想 叫 我 来 担 任 这 个 工 作 , 我 与 百 闵 先 生 也 认 识 , 当 时 听 了 , 便 冲 口 而 出 承 担 了 此 事 。 在 我 的 想 法 , 如 果 没 有 别 的 打 扰 , 每 天 翻 译 一 卦 , 至 多 半 年 可 以 完 成 。 谁 知 开 始 着 手 翻 译 时 , 才 发 现 许 多 难 以 解 决 的 问 题 。 例 如 : 一 、 译 本 的 原 文 是 《 周 易 》 , 必 须 要 尽 量 与 原 文 原 意 不 离 谱 。 不 可 以 随 便 说 自 己 的 易 学 见 解 , 也 不 能 独 取 某 一 家 的 易 学 见 解 为 准 。 二 、 上 古 的 文 字 , 一 个 字 或 两 三 个 字 便 可 代 表 一 句 话 或 几 句 话 的 语 意 。 如 果 已 经 了 解 了 古 文 的 内 涵 , 《 周 易 》 原 文 的 本 身 , 本 来 就 是 白 话 , 用 不 着 更 加 语 译 。 现 在 既 要 用 现 代 语 来 译 出 , 既 不 能 离 经 一 字 , 又 必 须 要 加 上 解 释 字 义 、 考 证 原 意 等 工 作 。 有 时 原 文 只 用 一 个 字 , 但 我 们 需 要 用 好 多 字 来 表 达 它 , 而 且 还 不 能 作 到 尽 善 尽 美 。 因 此 便 要 在 “ 今 译 ” 以 外 , 《 周 易 今 注 今 译 》 叙 言 3 3
中国文化泛言 再加“今释”,才能了解。 三、历代学者对于“五经”的著述和研究,包括“四 库”以后的著述,如《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等书以外, 要算有关《易经》的著述为最多,而且各家都别有会心,甚 至互相矛盾的也不少 我们当然也不能忽略这些资料而不顾,究竟如何取裁也 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当时的立意,是以汉易为原则,尽量避开宋易的解释。 因为易学的内涵,虽然以“理、象、数”为主,如果真能懂 得了注重“象、数”的汉易,其理自然便在其中了。“象外无 词”,原是研究易学的笃论。 有了这些问题横梗在前,所以开始翻译乾坤两卦时,便 费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其馀每一个卦,原意计划用一个星期 把它翻译出来,结果还是不能如愿以偿 在这一段时间,除了手边原有收藏有关《易经》的书籍 以外,还得王新衡先生的帮助,送我一套文海出版社《国学 集要》第十种中有关《易经》这一全部的书籍,盛意可感,至 今还欠上这笔情债。 跟着,我的俗事和课务纷至沓来,实在无法闲坐小窗翻 《周易》了,所以一拖再拖,翻到“观”卦时,便搁笔迟延, 直没有继续工作。中间曾经写信向王岫老商量,希望另请 高明完成此事,结果岫老又坚持不便改约。 去年春天,徐芹庭来看我,谈到《易经》译稿的事,他 看我忙的可怜,便愿意替我完成其事。我当时也想叫他试试 看。因为芹庭刚进师大的那一年,便认识我。除了欣赏他诚
再 加 “ 今 释 ” , 才 能 了 解 。 三 、 历 代 学 者 对 于 “ 五 经 ” 的 著 述 和 研 究 , 包 括 “ 四 库 ” 以 后 的 著 述 , 如 《 皇 清 经 解 》 , 《 续 皇 清 经 解 》 等 书 以 外 , 要 算 有 关 《 易 经 》 的 著 述 为 最 多 , 而 且 各 家 都 别 有 会 心 , 甚 至 互 相 矛 盾 的 也 不 少 。 我 们 当 然 也 不 能 忽 略 这 些 资 料 而 不 顾 , 究 竟 如 何 取 裁 也 是 一 个 很 大 的 问 题 。 我 当 时 的 立 意 , 是 以 汉 易 为 原 则 , 尽 量 避 开 宋 易 的 解 释 。 因 为 易 学 的 内 涵 , 虽 然 以 “ 理 、 象 、 数 ” 为 主 , 如 果 真 能 懂 得 了 注 重 “ 象 、 数 ” 的 汉 易 , 其 理 自 然 便 在 其 中 了 。 “ 象 外 无 词 ” , 原 是 研 究 易 学 的 笃 论 。 有 了 这 些 问 题 横 梗 在 前 , 所 以 开 始 翻 译 乾 坤 两 卦 时 , 便 费 了 一 个 半 月 的 时 间 。 其 馀 每 一 个 卦 , 原 意 计 划 用 一 个 星 期 把 它 翻 译 出 来 , 结 果 还 是 不 能 如 愿 以 偿 。 在 这 一 段 时 间 , 除 了 手 边 原 有 收 藏 有 关 《 易 经 》 的 书 籍 以 外 , 还 得 王 新 衡 先 生 的 帮 助 , 送 我 一 套 文 海 出 版 社 《 国 学 集 要 》 第 十 种 中 有 关 《 易 经 》 这 一 全 部 的 书 籍 , 盛 意 可 感 , 至 今 还 欠 上 这 笔 情 债 。 跟 着 , 我 的 俗 事 和 课 务 纷 至 沓 来 , 实 在 无 法 闲 坐 小 窗 翻 《 周 易 》 了 , 所 以 一 拖 再 拖 , 翻 到 “ 观 ” 卦 时 , 便 搁 笔 迟 延 , 一 直 没 有 继 续 工 作 。 中 间 曾 经 写 信 向 王 岫 老 商 量 , 希 望 另 请 高 明 完 成 此 事 , 结 果 岫 老 又 坚 持 不 便 改 约 。 去 年 春 天 , 徐 芹 庭 来 看 我 , 谈 到 《 易 经 》 译 稿 的 事 , 他 看 我 忙 的 可 怜 , 便 愿 意 替 我 完 成 其 事 。 我 当 时 也 想 叫 他 试 试 看 。 因 为 芹 庭 刚 进 师 大 的 那 一 年 , 便 认 识 我 。 除 了 欣 赏 他 诚 3 4 中 国 文 化 泛 言
周易今注今译》叙言 朴的气质以外,还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善行,不是一般人能做 到的。他是一个孝子,每个星期都要赶回苗栗乡下,赤脚耘 田,帮助父母去种地。所以我就叫他先从《来注易经》入手, 希望他对《易经》下番工夫,结果他的硕士论文照着这个目 的来完成,博士论文则研究汉易。他目前偏重“来易”和汉 易。从我研究“象、数”方面的朱文光博土,又远在国外,不 能和他互相切磋。 半年以后,芹庭送来全部译稿,他从“噬嗑卦”以后, 气呵成的成绩。我看过以后,便对他说:“很可惜”你仍未脱 离“来易”及汉易的范围。但是,有了这样的成就,的确很 不容易。 这样一搁又是一年。到了年底,程沧波先生又催我交卷。 我也觉得实在说不过去了,再去信和岫老商量,希望能采用 芹庭的译稿,而且由芹庭负起这本书的著作责任。结果得到 岫老的勉强同意,但说必须注明是我和芹庭的合著。因此才 有本书的问世。 但我仍以至诚,向商务印书馆和王云五先生以及读者,致 无限的歉意。才力和精力有限,未能达成想像中的任务,希 望将来能够好好地完成一部《易经》的硏究,贡献给大家以 作补偿。这是否能成为“既济卦”或“未济卦”的祝词,便 很难预料了。 一九七四年,台北)
朴 的 气 质 以 外 , 还 有 很 多 难 能 可 贵 的 善 行 , 不 是 一 般 人 能 做 到 的 。 他 是 一 个 孝 子 , 每 个 星 期 都 要 赶 回 苗 栗 乡 下 , 赤 脚 耘 田 , 帮 助 父 母 去 种 地 。 所 以 我 就 叫 他 先 从 《 来 注 易 经 》 入 手 , 希 望 他 对 《 易 经 》 下 番 工 夫 , 结 果 他 的 硕 士 论 文 照 着 这 个 目 的 来 完 成 , 博 士 论 文 则 研 究 汉 易 。 他 目 前 偏 重 “ 来 易 ” 和 汉 易 。 从 我 研 究 “ 象 、 数 ” 方 面 的 朱 文 光 博 士 , 又 远 在 国 外 , 不 能 和 他 互 相 切 磋 。 半 年 以 后 , 芹 庭 送 来 全 部 译 稿 , 他 从 “ 噬 嗑 卦 ” 以 后 , 一 气 呵 成 的 成 绩 。 我 看 过 以 后 , 便 对 他 说 : “ 很 可 惜 ” 你 仍 未 脱 离 “ 来 易 ” 及 汉 易 的 范 围 。 但 是 , 有 了 这 样 的 成 就 , 的 确 很 不 容 易 。 这 样 一 搁 又 是 一 年 。 到 了 年 底 , 程 沧 波 先 生 又 催 我 交 卷 。 我 也 觉 得 实 在 说 不 过 去 了 , 再 去 信 和 岫 老 商 量 , 希 望 能 采 用 芹 庭 的 译 稿 , 而 且 由 芹 庭 负 起 这 本 书 的 著 作 责 任 。 结 果 得 到 岫 老 的 勉 强 同 意 , 但 说 必 须 注 明 是 我 和 芹 庭 的 合 著 。 因 此 才 有 本 书 的 问 世 。 但 我 仍 以 至 诚 , 向 商 务 印 书 馆 和 王 云 五 先 生 以 及 读 者 , 致 无 限 的 歉 意 。 才 力 和 精 力 有 限 , 未 能 达 成 想 像 中 的 任 务 , 希 望 将 来 能 够 好 好 地 完 成 一 部 《 易 经 》 的 研 究 , 贡 献 给 大 家 以 作 补 偿 。 这 是 否 能 成 为 “ 既 济 卦 ” 或 “ 未 济 卦 ” 的 祝 词 , 便 很 难 预 料 了 。 〔 一 九 七 四 年 , 台 北 〕 《 周 易 今 注 今 译 》 叙 言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