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泛言 实,我对讲学则言不异众,写作则语不惊人,可以说一窍不 通,毫无长处。但毕竟挡不住他的热情,终于在一九七六年 的秋天,开始在《青年战士报》的楼上开讲《孟子》。那个时 候,也正是我思念在苦难中的父母,心情最难排遣的时期。讲 到孟子,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千秋母教仪范的孟母,因此开 章明义,便引用了黄仲则的诗:“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 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当然,这种情 怀,不只我一人是如此,在当时现场的听众们,大多数也有 所同感。同时蔡策也对讲四书的记录工作,极有兴趣和决心, 他一再强调,这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孟子》讲稿 的因缘,就在唐、蔡两位的鼓励下完成。 后来因为俗务累积太多,自己没有真正安静的时间看记 录稿,因此,积压多年无法完帙。目前,老古文化图书公司 的出书业务,正由陈世志同学来担任。他站在现代青年的立 场,又一再催迫出书,我常笑他犹如宗泽的三呼渡河,左季 高的大喊儿郎们出击一样,壮气如出,无奈太过冒昧!然而 他毕竟强人所难的做了,还要催我写序。事实上,《孟子》的 序言,实在不好写,因此只是先行略抒本书问世的始末因由, 暂且交卷。书名《旁通》,却又暗合宋代的桂瑛及元代的杜瑛 两位先生所撰的佚书命题。但我所以定名《旁通》的本意,仍 如《论语别裁》一样,只是自认为旁门左道之说,大有别于 正统儒家或儒家道学们的严谨学术著作而已,并非旁通各家 学说的涵义。 一九八四年端阳节,台北)
实 , 我 对 讲 学 则 言 不 异 众 , 写 作 则 语 不 惊 人 , 可 以 说 一 窍 不 通 , 毫 无 长 处 。 但 毕 竟 挡 不 住 他 的 热 情 , 终 于 在 一 九 七 六 年 的 秋 天 , 开 始 在 《 青 年 战 士 报 》 的 楼 上 开 讲 《 孟 子 》 。 那 个 时 候 , 也 正 是 我 思 念 在 苦 难 中 的 父 母 , 心 情 最 难 排 遣 的 时 期 。 讲 到 孟 子 , 就 自 然 而 然 地 联 想 到 千 秋 母 教 仪 范 的 孟 母 , 因 此 开 章 明 义 , 便 引 用 了 黄 仲 则 的 诗 : “ 搴 帷 拜 母 河 梁 去 , 白 发 愁 看 泪 眼 枯 。 惨 惨 柴 门 风 雪 夜 , 此 时 有 子 不 如 无 。 ” 当 然 , 这 种 情 怀 , 不 只 我 一 人 是 如 此 , 在 当 时 现 场 的 听 众 们 , 大 多 数 也 有 所 同 感 。 同 时 蔡 策 也 对 讲 四 书 的 记 录 工 作 , 极 有 兴 趣 和 决 心 , 他 一 再 强 调 , 这 是 他 一 生 中 最 有 意 义 的 一 件 事 。 《 孟 子 》 讲 稿 的 因 缘 , 就 在 唐 、 蔡 两 位 的 鼓 励 下 完 成 。 后 来 因 为 俗 务 累 积 太 多 , 自 己 没 有 真 正 安 静 的 时 间 看 记 录 稿 , 因 此 , 积 压 多 年 无 法 完 帙 。 目 前 , 老 古 文 化 图 书 公 司 的 出 书 业 务 , 正 由 陈 世 志 同 学 来 担 任 。 他 站 在 现 代 青 年 的 立 场 , 又 一 再 催 迫 出 书 , 我 常 笑 他 犹 如 宗 泽 的 三 呼 渡 河 , 左 季 高 的 大 喊 儿 郎 们 出 击 一 样 , 壮 气 如 出 , 无 奈 太 过 冒 昧 ! 然 而 他 毕 竟 强 人 所 难 的 做 了 , 还 要 催 我 写 序 。 事 实 上 , 《 孟 子 》 的 序 言 , 实 在 不 好 写 , 因 此 只 是 先 行 略 抒 本 书 问 世 的 始 末 因 由 , 暂 且 交 卷 。 书 名 《 旁 通 》 , 却 又 暗 合 宋 代 的 桂 瑛 及 元 代 的 杜 瑛 两 位 先 生 所 撰 的 佚 书 命 题 。 但 我 所 以 定 名 《 旁 通 》 的 本 意 , 仍 如 《 论 语 别 裁 》 一 样 , 只 是 自 认 为 旁 门 左 道 之 说 , 大 有 别 于 正 统 儒 家 或 儒 家 道 学 们 的 严 谨 学 术 著 作 而 已 , 并 非 旁 通 各 家 学 说 的 涵 义 。 〔 一 九 八 四 年 端 阳 节 , 台 北 〕 1 6 中 国 文 化 泛 言
印行《二顾全书》前记 17 印行《二顾全书》前记 近世卓识之士,抱经世之志,究文武之略,相聚而论学 术之实用,必曰《二顾全书》。然以二顾之巨著,非游心于史 实而踪迹于山川形势者,终难引古证今而学以致用也 溯自司马子长唱言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皆知实 修之学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识弘达,无可以语此道。唯 明清变革以还,昆山顾亭林,常熟顾祖禹二先生,足以当此 而无愧。虽曰不得见于当时反正之事功,而立言彰教,影响 炎黄后裔于百世之下,足有馀裕。 抗战军兴,余亦蜀山行役,萧条行李,跋涉艰难,唯珍 袭二书,终不忍舍。孰意四十馀年后,朝夕摩娑之卷帙,翻 随陆沉。时迆世变,弥切怀旧鉴新之思。近年坊间虽有出版, 或顾此而失彼,终难并得《二顾全书》而再细读之。 顷间门人陈得清电告于海外觅得《二顾全书》完帙,不 禁皤然兴起,喜不自胜。因此筹付印行,庶得流传广布,以 供仁人志士建国之资,岂非万亿之幸乎!书成,采附《清史 稿》二顾先生之传记,虽未尽详实,亦秉述而不作之旨,留 待后贤之参证已耳。 且闻之昔日遗老所言,亭林先生挟经世之学,怀复国之 志,行脚遍宇内,随处而别成室家以防不测,哲人有后,隐 晦不宣,盖为避世而藏也。《清史稿》及诸家所载,大多言其 无子,其然乎?岂其然乎!附志于此,不没旧闻,其亦兴灭
印 行 《 二 顾 全 书 》 前 记 近 世 卓 识 之 士 , 抱 经 世 之 志 , 究 文 武 之 略 , 相 聚 而 论 学 术 之 实 用 , 必 曰 《 二 顾 全 书 》 。 然 以 二 顾 之 巨 著 , 非 游 心 于 史 实 而 踪 迹 于 山 川 形 势 者 , 终 难 引 古 证 今 而 学 以 致 用 也 。 溯 自 司 马 子 长 唱 言 学 究 天 人 之 际 , 通 古 今 之 变 。 皆 知 实 修 之 学 非 读 万 卷 书 , 行 万 里 路 , 博 识 弘 达 , 无 可 以 语 此 道 。 唯 明 清 变 革 以 还 , 昆 山 顾 亭 林 , 常 熟 顾 祖 禹 二 先 生 , 足 以 当 此 而 无 愧 。 虽 曰 不 得 见 于 当 时 反 正 之 事 功 , 而 立 言 彰 教 , 影 响 炎 黄 后 裔 于 百 世 之 下 , 足 有 馀 裕 。 抗 战 军 兴 , 余 亦 蜀 山 行 役 , 萧 条 行 李 , 跋 涉 艰 难 , 唯 珍 袭 二 书 , 终 不 忍 舍 。 孰 意 四 十 馀 年 后 , 朝 夕 摩 娑 之 卷 帙 , 翻 随 陆 沉 。 时 迍 世 变 , 弥 切 怀 旧 鉴 新 之 思 。 近 年 坊 间 虽 有 出 版 , 或 顾 此 而 失 彼 , 终 难 并 得 《 二 顾 全 书 》 而 再 细 读 之 。 顷 间 门 人 陈 得 清 电 告 于 海 外 觅 得 《 二 顾 全 书 》 完 帙 , 不 禁 皤 然 兴 起 , 喜 不 自 胜 。 因 此 筹 付 印 行 , 庶 得 流 传 广 布 , 以 供 仁 人 志 士 建 国 之 资 , 岂 非 万 亿 之 幸 乎 ! 书 成 , 采 附 《 清 史 稿 》 二 顾 先 生 之 传 记 , 虽 未 尽 详 实 , 亦 秉 述 而 不 作 之 旨 , 留 待 后 贤 之 参 证 已 耳 。 且 闻 之 昔 日 遗 老 所 言 , 亭 林 先 生 挟 经 世 之 学 , 怀 复 国 之 志 , 行 脚 遍 宇 内 , 随 处 而 别 成 室 家 以 防 不 测 , 哲 人 有 后 , 隐 晦 不 宣 , 盖 为 避 世 而 藏 也 。 《 清 史 稿 》 及 诸 家 所 载 , 大 多 言 其 无 子 , 其 然 乎 ? 岂 其 然 乎 ! 附 志 于 此 , 不 没 旧 闻 , 其 亦 兴 灭 印 行 《 二 顾 全 书 》 前 记 1 7
18 中国文化泛言 继绝之师意焉。至若先生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之旨,如 其诗所谓:“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感慨河山 追失计,艰难戎马发深情”之意,不复赘言之矣。 一九八一年仲夏,台北
继 绝 之 师 意 焉 。 至 若 先 生 所 著 《 天 下 郡 国 利 病 书 》 之 旨 , 如 其 诗 所 谓 : “ 十 年 天 地 干 戈 老 , 四 海 苍 生 痛 哭 深 。 ” “ 感 慨 河 山 追 失 计 , 艰 难 戎 马 发 深 情 ” 之 意 , 不 复 赘 言 之 矣 。 〔 一 九 八 一 年 仲 夏 , 台 北 〕 1 8 中 国 文 化 泛 言
易经之部
易 经 之 部
中国文化泛言 《周易今注今译》叙言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派的学者 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 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 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传述《周 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 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剌。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 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 “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 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 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 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 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易经》与三易 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 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 《乐》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经是天地的 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
《 周 易 今 注 今 译 》 叙 言 《 易 经 》 , 是 中 国 文 化 最 古 老 的 典 籍 , 历 代 正 统 派 的 学 者 , 用 许 多 不 同 的 文 字 赞 扬 它 , 大 致 说 来 , 推 崇 它 为 “ 群 经 之 首 ” , 致 予 无 上 的 敬 意 。 相 反 的 , 认 为 仅 是 古 代 的 一 部 卜 筮 之 书 , 近 于 巫 祝 的 诬 词 , 卑 不 足 道 , 只 是 经 过 孔 子 传 述 《 周 易 》 以 后 , 又 加 上 历 代 许 多 学 者 穿 凿 附 会 , 才 有 了 后 世 的 盲 从 和 崇 敬 。 甚 之 , 近 代 以 来 , 还 有 许 多 类 似 轻 薄 的 讥 刺 。 无 可 否 认 的 , 《 易 经 》 原 是 上 古 卜 筮 的 学 术 , 但 到 了 商 、 周 之 际 , 经 过 文 王 的 整 理 和 注 述 , 把 它 由 卜 筮 的 范 围 , 进 入 “ 天 人 之 际 ” 的 学 术 领 域 , 由 此 《 周 易 》 一 书 , 便 成 为 中 国 人 文 文 化 的 基 础 。 自 东 周 以 来 , 再 经 过 孔 子 的 研 究 和 传 述 , 同 时 又 散 为 诸 子 百 家 学 术 思 想 的 源 泉 , 这 是 无 可 否 认 的 事 实 。 因 此 , 如 要 研 究 中 国 文 化 , 无 论 是 春 秋 、 战 国 时 期 的 儒 、 道 、 墨 和 诸 子 百 家 , 乃 至 唐 、 宋 以 后 的 儒 、 佛 、 道 等 诸 家 之 学 , 不 从 《 易 经 》 探 研 , 便 有 数 典 忘 祖 之 概 了 。 《 易 经 》 与 三 易 通 常 我 们 提 到 《 易 经 》 , 就 很 自 然 地 知 道 是 指 《 周 易 》 这 本 书 。 因 为 中 国 文 化 , 自 经 孔 子 删 《 诗 》 《 书 》 , 订 《 礼 》 《 乐 》 以 后 , 冠 以 《 周 易 》 一 书 , 统 称 “ 六 经 ” 。 经 是 天 地 的 大 准 则 , 也 是 人 生 的 大 通 道 。 称 《 周 易 》 等 书 为 六 经 , 便 是 2 0 中 国 文 化 泛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