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格的内涵(一)什么是人格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11pn,G,W.)对人格的定义做了统计,发现心理学家关于人格的定义不下50个。在对此总结的基础上,他指出“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米谢尔(Mxhel,M)则把人格定义为人格是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人格包括个人的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在不同程度亡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等等,主要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独特的一面。因为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所以,如果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反之,如果个体的情绪反应、言行举止、态度、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特征等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人际关系紧张,则可能患有人格障碍。(二)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功能性。(三)人格的结构人格是由不同成份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不同成份从不同侧面反映个体的差异。人格结构系统包括认知、动机、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成份。气质与性格是人格的重要方面。1、气质。气质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既决定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又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蒙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胆汁质一一夏天里的一团火;这类人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行动敏捷,情绪易于激动,心境变换剧烈。这类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独立见解,反应迅速,行为果断,表里如一;不愿受人指挥,而喜欢指挥别人;一旦认准自标,就希望尽快实现,遇到困难也不折不挠,但往往比较精心,学习和工作带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能以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一旦精力消耗始尽时,便会失去信心,情绪顿时转为沮丧而心灰意冷多血质一一喜形于色,喜怒都在展现中,可塑性强。多血质的人具有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兴趣容易转移等特征。这类大学生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情活泼、热情,善于交际,在群体中精神愉快,相处自然,常能机智地摆脱困境;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肯动脑、主意多,不安于机械、刻板、循规蹈矩,常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对外界事物兴趣广泛,但容易失于浮躁,见异思迁。粘液质一一冰冷耐寒;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难于转移,善于忍耐。这类大学生反应较为迟缓,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基本保持心理平衡;凡事深思熟虑,力求稳妥,般不做无把握的事情,在各种情况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他们外柔内刚,沉静多思,不愿流露内心的真情实感;与人交往时,态度适度,不卑不亢,不爱抛头露面和作空泛的清谈;学习、工作有板有眼,踏实肯干,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制度。但他们过于拘谨,不善于随机应变,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表现。抑郁质一一秋风落叶;抑郁质的人孤僻,行动迟缓,情感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这类大学生在生理上难以忍受或大或小的神经紧张,厌恶那些强烈地刺激;他们的感情细腻而脆弱,常为区区小事引起情绪波动;自己心里有话,宁愿自己品味,不愿向别人倾诉;喜欢独处,与人交往时显得脑、忧,善于领会别人的意图,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很可能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遇事三思而行,求稳不求快,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完成。在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感疲倦;在困难面前常儒、自卑和优柔寡断。气质本身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气质也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因此,大学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气质类型,经常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气质的消极品质,发扬积极品质,以有
一、人格的内涵 (一)什么是人格 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11pn,G,W.)对人格的定义做了统计,发现心理学家关于人格的定义不 下50个。在对此总结的基础上,他指出“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米 谢尔(Mxhel,M.)则把人格定义为: 人格是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人格 包括个人的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 在不同程度亡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等等, 主要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独特的一面。因为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 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所以,如果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反之,如果 个体的情绪反应、言行举止、态度、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特征等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人际关系紧张,则可能患 有人格障碍。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功能性。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由不同成份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不同成份从不同侧面反映个体的差异。人格结构系统包括认知、动 机、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成份。气质与性格是人格的重要方面。 1、气质。气质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既 决定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又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蒙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胆汁质——夏天里的一团火;这类人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行动敏捷,情绪易于激动,心境变换剧烈。这类 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独立见解,反应迅速,行为果断,表里如一;不愿受人指挥,而喜欢指挥别人;一旦认 准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遇到困难也不折不挠,但往往比较精心,学习和工作带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能以极大 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一旦精力消耗殆尽时,便会失去信心,情绪顿时转为沮丧而心灰意冷。 多血质——喜形于色,喜怒都在展现中,可塑性强。多血质的人具有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 变,兴趣容易转移等特征。这类大学生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情活泼、热情,善于交际,在群体中精神愉快,相 处自然,常能机智地摆脱困境;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肯动脑、主意多,不安于机械、刻板、循规蹈矩,常表现出较 强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对外界事物兴趣广泛,但容易失于浮躁,见异思迁。 粘液质——冰冷耐寒;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难于转移,善 于忍耐。这类大学生反应较为迟缓,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基本保持心理平衡;凡事深思熟虑,力求稳妥,一 般不做无把握的事情,在各种情况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他们外柔内刚,沉静多思,不愿流露内心的真情 实感;与人交往时,态度适度,不卑不亢,不爱抛头露面和作空泛的清谈;学习、工作有板有眼,踏实肯干,严格 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制度。但他们过于拘谨,不善于随机应变,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有墨守成规、因循守 旧的表现。 抑郁质——秋风落叶;抑郁质的人孤僻,行动迟缓,情感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这 类大学生在生理上难以忍受或大或小的神经紧张,厌恶那些强烈地刺激;他们的感情细腻而脆弱,常为区区小事引 起情绪波动;自己心里有话,宁愿自己品味,不愿向别人倾诉;喜欢独处,与人交往时显得腼腆、忸怩,善于领会 别人的意图,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很可能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遇事三思而行,求稳不求快,对力所能及的工作 能认真负责地完成。在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感疲倦;在困难面前常怯懦、自卑和优柔寡断。 气质本身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气质也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 的高低。因此,大学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气质类型,经常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气质的消极品质,发扬积极品质,以有
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而且值得重视的是与生俱来的气质特征,更多的人是多种气质的混合体,看哪种气质占主导性地位。2、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与周围世界的态度,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可以对性格类型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照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理智型的人以理智支配自己的行动;情绪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举止容易受情绪左右;意志型的人具有较明确的自标,行为主动。按照个体的心理倾向,可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感情易于外露,处事不拘小节,独立性较强,但有时粗心、轻率;内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感情含蓄,处事谨慎,自制力强,交往面窄,适应环境比较困难。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独立型的人不易受外来事物的干扰,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能独立地判断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不慌张,易于发挥自己的力量,但有时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固执己见,不易合群;顺从型的人,随和、谦虚,易与人合作,但独立性较差,易受暗示,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在紧急情况下易惊惶失措。性格与气质都是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二者所不同的是,性格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的内容,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性格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内涵,有好坏之分;而气质更多的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点制约,虽然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也有所改变,但与性格相比,它更具有稳定性,变化比较缓慢。二、人格的影响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形成的难易。(二)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例如,米德(M.Mead)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结果表明: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相友爱、团结协作,没有特强凌弱、没有争强好胜,一派亲和景象。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古姆族,生活以狩猎为主,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三)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常被视为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家庭虽然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单元,但它对人格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中不无一定的道理。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而且值得重视的是与生俱来的气质特征,更多的人是多种气质的混合体,看哪种气质占主导 性地位。 2、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 实与周围世界的态度,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可以对性格类型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照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 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理智型的人以理智支配自己的行动;情绪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举止容易受情绪左右;意 志型的人具有较明确的目标,行为主动。 按照个体的心理倾向,可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感情 易于外露,处事不拘小节,独立性较强,但有时粗心、轻率;内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感情含 蓄,处事谨慎,自制力强,交往面窄,适应环境比较困难。 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独立型的人不易受外来事物的干扰,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能 独立地判断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不慌张,易于发挥自己的力量,但有时会把自己的意 志强加于人,固执己见,不易合群;顺从型的人,随和、谦虚,易与人合作,但独立性较差,易受暗示,容易接受 别人的意见,在紧急情况下易惊惶失措。 性格与气质都是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二者所不同的是,性格是人格中 涉及社会评价的内容,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性格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内 涵,有好坏之分;而气质更多的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点制约,虽然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也有所改变,但与性格相 比,它更具有稳定性,变化比较缓慢。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 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 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 及形成的难易。 (二)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 统,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例如,米德(M.Mead)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 征,结果表明: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相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 强凌弱、没有争强好胜,一派亲和景象。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古姆族,生活以狩猎为主,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 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 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 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 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常被视为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家庭虽然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单元,但它对人 格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 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中不无一定的道理。 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富于感情的父母将会示范并鼓励孩子采取更富情感性的反应,因此也加强了孩子的利他行为模式而不是攻击行为模式。孩子的人格就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形成的。孩子在批评中长大,学会了责难;敌意中长大,学会了争斗;虐待中长大,学会了伤害;支配中长大,学会了依赖;干涉中长大,被动与胆去;娇宠中长大,学会任性;否定中长大,学会了拒绝;鼓励了长大,增长了自信;公平中长大,学会了正义;宽容中长大,学会了耐心;赞赏中长大,学会了欣赏;爱中成长,学会爱人。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弱,做事缺芝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四)儿童早期经验“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斯皮茨(Spitz)在对孤儿院里的儿童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早期被剥夺母亲照顾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许多孩子患了“失恬性忧郁症”,其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并且有人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艾斯沃斯研究表明:早期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成大后有更强的自信与自尊,确定的自标更高,表现出对自标更大的坚持性,更小的依赖性,并容易建立亲密的友。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回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五)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洛奇(Lodge)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心理学家勒温等人也研究了不同管教风格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作用。他们发现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教师的公平公正性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项有关教师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极为看重教师对他们是否公正、公平,教师的不公正表现会导致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的降低。“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实验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热情与期望投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会体察出老师的希望,并努力奋斗。很多学生都有受老师鼓励开始发奋图强,受老师批评而导致学习兴趣变化的人生体验。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少年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明的集体,群体内有具有上下级关系的“统领者”和“服从者”,有平行关系的“合作者”和“互助者”。这个群体中体现着不同于孩童与成人的少年亚文化特征。与幼童的不同的是,孩子离开父母或被父母拒绝是幼童焦虑的最大根源;而少年的焦虑不安则来自同辈群体的拒绝。在少年这个相对“自由轻松”的群体中,他们实习待人接物的礼节与群体规范,他们了解了什么样的性格容易被群体所接纳。在这个少年团
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富于感情的父母将会示范并鼓励孩子采取更富情感性的反 应,因此也加强了孩子的利他行为模式而不是攻击行为模式。孩子的人格就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形成的。 孩子在批评中长大,学会了责难;敌意中长大,学会了争斗;虐待中长大,学会了伤害;支配中长大,学会了依 赖;干涉中长大,被动与胆怯;娇宠中长大,学会任性;否定中长大,学会了拒绝;鼓励了长大,增长了自信;公 平中长大,学会了正义;宽容中长大,学会了耐心;赞赏中长大,学会了欣赏;爱中成长,学会爱人。这样的说法 不无道理。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 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 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多表现为任性、 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 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 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 等。 (四)儿童早期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 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 视,特别是弗洛伊德。 斯皮茨(Spitz)在对孤儿院里的儿童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早期被剥夺母亲照顾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各 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许多孩子患了“失怙性忧郁症”,其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并且有人 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艾斯沃斯研究表明:早期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成大 后有更强的自信与自尊,确定的目标更高,表现出对目标更大的坚持性,更小的依赖性,并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 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 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 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 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回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 衰。 (五)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每个 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 为表现。洛奇(Lodge)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 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心理学家勒温等人也研究了不同管教风格的教师对学生 人格的影响作用。他们发现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教师的公平公正性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项有关教师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的研究结果表 明,学生极为看重教师对他们是否公正、公平,教师的不公正表现会导致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的降 低。“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 展。实验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热情与期望投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会体察出老师的希望,并努力奋斗。很多 学生都有受老师鼓励开始发奋图强,受老师批评而导致学习兴趣变化的人生体验。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结构,班集体的 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少年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明的集体,群体内有具有上下级关系的“统领者”和“服从者”,有平行关系 的“合作者”和“互助者”。这个群体中体现着不同于孩童与成人的少年亚文化特征。与幼童的不同的是,孩子离 开父母或被父母拒绝是幼童焦虑的最大根源;而少年的焦虑不安则来自同辈群体的拒绝。在少年这个相对“自由轻 松”的群体中,他们实习待人接物的礼节与群体规范,他们了解了什么样的性格容易被群体所接纳。在这个少年团
体中,他们拥戴的是品学兼优的同伴。有人曾做过测验,分析了中学生喜欢哪种性质的学生领袖。结果是他们更喜欢学业优秀、办事老练、具有良好道德的学生领袖,而不是风头十足、具有漂亮仪表以及体育成绩优异的人。他们喜欢有能力、能胜任工作、高智商、精力充沛、富于创造的同伴。在少年期,男孩子比女孩子倾向于更大、更活跌的团体,他们多少会有些无视成人权威的倾向;而女孩子的团体则更显得合作与平和。一般来说,少年同伴团体性质是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良少年团伙,对少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学生对这种群体要避而远之,学校、家长及社会要用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来“拆散”他们,防止他们对学校及社会产生不良危害。(六)自我调控因素上述各因素体现的是人格培养的外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三、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缺陷健康的人格使人格结构中的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气质、性格、能力等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充分的发展,能有效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个体身心发展的人格形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的人格结构发展不协调、不完整,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正常,这种不良倾向就是人格发展缺陷。如有的学生有管理能力,但个性强烈,做事武断,孤高自傲;有的学生心地纯朴,渴求进步,但自卑、胆,不敢表现自我。可以说,具有人格发展缺陷的大学生是“带着缺陷生活,但又不会患病”的人。大学生人格发展不良倾向的程度不一,表现特征各异。第一类是气质、性格方面的人格发展缺陷。由气质方面引起的不良倾向主要有:粗心、浮躁、情绪不佳、自制力较差、感情用事、偏激片面、刚自用、鲁、遇挫折易心灰意冷、拘谨、迟钝、呆板、孤僻、去儒、自卑、优柔寡断、墨守成规等。由性格方面引起的不良倾向主要有: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的不同特征,如:自私自利、孤、敌对、拘谨、虚伪、粗暴、多疑(对社会、集体和他人)、懒惰、贪玩、敷衍了事、墨守成规(对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骄傲自满、妄自尊大、不知羞耻、自卑、自由散漫、悲观(对自己能力、言行、文明水平等表现),性格方面的不良倾向还表现在:被动地选择行为目标,如应付专业学习;行为的控制水平低,如放任自流、缺乏自制力;缺乏对行为调节的果断性,如优柔寡断、胆去儒弱等;对经常的或长期的工作缺乏恒心和毅力,如半途而废,浅尝止等。第二类是能力方面的人格发展缺陷。大学生能力可以分为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等,其中,当前大学生缺乏的主要是后四种能力。表达能力的欠缺表现在: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用中文或外语以口头、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有的学生外语理解力强,但不能张口说,动手写;有的学生中文应用能力不强文章中时常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顺不会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有的学生不敢在公开场所发言,更谈不上参加演讲、朗诵比赛等。管理能力的欠缺,指不善于宏观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不能组织人群有效地完成某项任务。人际协调能力的欠缺,指人际交往中过分突出自我,追求个人的利益,缺乏容忍、谦让不能平等融洽地开展交往。综合应变能力的欠缺,指有些学生因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不足,操作、创造等能力的不足而不能独自完成某些较复杂的任务,而形成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的缺陷。第三类是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人格发展缺陷
体中,他们拥戴的是品学兼优的同伴。有人曾做过测验,分析了中学生喜欢哪种性质的学生领袖。结果是他们更喜 欢学业优秀、办事老练、具有良好道德的学生领袖,而不是风头十足、具有漂亮仪表以及体育成绩优异的人。他们 喜欢有能力、能胜任工作、高智商、精力充沛、富于创造的同伴。在少年期,男孩子比女孩子倾向于更大、更活跃 的团体,他们多少会有些无视成人权威的倾向;而女孩子的团体则更显得合作与平和。一般来说,少年同伴团体性 质是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良少年团伙,对少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学生对这种群体要避而远之,学校、家长及社 会要用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来“拆散”他们,防止他们对学校及社会产生不良危害。 (六)自我调控因素 上述各因素体现的是人格培养的外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 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 或自控系统。 三、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缺陷 健康的人格使人格结构中的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气质、性格、能力等各个方面 得到协调、充分的发展,能有效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个体身心发展的人格形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 人的人格结构发展不协调、不完整,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正常,这种不良倾向就是人格发展缺陷。如有的学生 有管理能力,但个性强烈,做事武断,孤高自傲;有的学生心地纯朴,渴求进步,但自卑、胆怯,不敢表现自我。可以说,具有 人格发展缺陷的大学生是“带着缺陷生活,但又不会患病”的人。大学生人格发展不良倾向的程度不一,表现特征各 异。 第一类是气质、性格方面的人格发展缺陷。 由气质方面引起的不良倾向主要有:粗心、浮躁、情绪不佳、自制力较差、感情用事、偏激片面、刚愎自用、 鲁莽、遇挫折易心灰意冷、拘谨、迟钝、呆板、孤僻、怯懦、自卑、优柔寡断、墨守成规等。由性格方面引起的不 良倾向主要有: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的不同特征,如:自私自利、孤僻、敌对、拘谨、虚伪、粗暴、多疑(对社会、集体 和他人)、懒惰、贪玩、敷衍了事、墨守成规(对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骄傲自满、妄自尊大、不知羞耻、自 卑、自由散漫、悲观(对自己能力、言行、文明水平等表现),性格方面的不良倾向还表现在:被动地选择行为目标,如 应付专业学习;行为的控制水平低,如放任自流、缺乏自制力;缺乏对行为调节的果断性,如优柔寡断、胆怯懦弱等;对经 常的或长期的工作缺乏恒心和毅力,如半途而废,浅尝辄止等。 第二类是能力方面的人格发展缺陷。 大学生能力可以分为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 等,其中,当前大学生缺乏的主要是后四种能力。表达能力的欠缺表现在: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用中文或外语以口 头、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有的学生外语理解力强,但不能张口说,动手写;有的学生中文应用能力不强, 文章中时常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顺,不会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有的学生不敢在公开场所发言,更谈不上参加演讲、朗 诵比赛等。管理能力的欠缺,指不善于宏观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不能组织人群有效地完成某项任务。人 际协调能力的欠缺,指人际交往中过分突出自我,追求个人的利益,缺乏容忍、谦让,不能平等融洽地开展交往。综合应 变能力的欠缺,指有些学生因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不足,操作、创造等能力的不足而不能独自完成某些较复杂的任务, 而形成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的缺陷。 第三类是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人格发展缺陷
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等个性倾向性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倾向和选择性以及追求过程中。对大学生而言,涉及“需要干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及“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等重大课题。这些方面的突出人格发展缺陷是部分大学生的功利型人生价值观,即一切以效用、功利、实惠为标准,盲目追求个人近期生活目标。持这种人生价值观的学生表现为生活上高消费,吸烟饮酒,穿着时而心安于花销父母的血汗钱;恋爱上动机不纯,单纯出于满足性爱及虚荣心的需要,言行不文明,在公共场所过分亲昵,裹读爱情生活的神圣择业标准上重经济收入、工作环境,要求社会为自己提供极好的条件,而较少考虑自已对社会的义务、责任,只求素取不求给予。以上列举了大学生人格发展缺陷的一般表现特征,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人格发展的缺陷只是部分学生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正常的不良倾向。看不到大学生优点,以这些人格发展缺陷来否定大学生群体,或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恰当的。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正视现实,深入分析其成因,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格。四、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他性格上的伟人。良好性格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内容,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也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美国医学家的研究所证实:A型性格的人心直口快快,性情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整天忙碌碌,与B型性格者休闲自得、处之泰然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检查结果表明,A型性格的人,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浓度比较高,在激动状态下,容易引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且冠心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B型性格的人。但A型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平时注意控制情绪,用理智克制冲动的行为方式,放松生活节奏,改掉爱与别人比高低的习惯,就可以降低或预防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形成都经历了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哪一个人的性格足是与生俱来的。社会上曾有人把性格与人的出生年月、指纹、面相等相联系,这实际上是由于对人的心理现象不理解而产生的迷信。如,算命的混四月出生的人善于团结他人,处事周到,通情达理。可希特勒四月出生却毫无人性,滥杀无辜,给整个世界造成巨大的灾难。从性格的形成和改变过程来看,性格离不开人的社会活动,性格从最初的萌芽到最终成熟定型,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性格的演变经历了童年的维形阶段,青少年的成型阶段、成年的自我调节修养阶段,并逐步走向成熟。但有时性格的发展阶段会提早或延迟,如,有的青年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由于自我评价过高,简单的事不屑一顾,复杂的事又无从着手,好高鹭远,结果一事无成-有的青年缺少责任心,生活上依靠父母,追求高消费,却又以自己已长大为山,拒绝父母对他们精神上的关爱。这都是青年性格发展迟缓的表现。因此,加强对自己性格的修养,有助于加快性格的成熟,避免形成不良性格。每个人的心灵也是一片田野。因为世界的五光十色五花八门,我们的心就生出了数不清的欲望。有些欲望就是杂草,它们来自于原始的生物本能,不用浇水施肥也能疯长,稍不留心就会荒芜,如果我们只一门心思除掉它会事倍功半;有些欲望是庄稼,需要栽种,需要精心呵护。庄稼越多,杂草的生存空间就越小;庄稼越茁壮,杂草就越房弱,如果我们同时再清除杂草,田野就干净如初,这些庄就是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1、自尊。自尊是人格健伞者的标志之一。自尊心是性格中一种高尚的品质,自尊的人关心自我形象,积极向上,有追求目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赢得与自己能力相应的地位(自尊的满足)而发奋努力,或者害怕因考试成绩不好面临丧失自尊的威胁而刻苦学习,不管是力求成功还是避免失败,都是源于自尊需要而产生的成就动机。所以自尊促使人积极向上,但自尊过了头往往是自卑的表现。自卑的人通常有两种表现或是自轻自贱,妄自菲薄;或是狂妄自大,容不得别人的半点意见。实际上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2、自信心。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的自信心,是成功人士性格中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很难想像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会有所作为。自信是在旨定自己存在价值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工作学习中扬长避短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自信是对自己、对他人的悦纳,是一种意念,一种意志。自信并不意味着没有失败,没有风险,而是具有面对失败的剪气、战胜失败的信念和把握成功机会的能力。性格中有了自信,生活里就会充满快乐
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等个性倾向性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倾向和选择性以及 追求过程中。对大学生而言,涉及“需要干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及“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等 重大课题。这些方面的突出人格发展缺陷是部分大学生的功利型人生价值观,即一切以效用、功利、实惠为标准,盲 目追求个人近期生活目标。持这种人生价值观的学生表现为:生活上高消费,吸烟饮酒,穿着时髦而心安于花销父母的 血汗钱;恋爱上动机不纯,单纯出于满足性爱及虚荣心的需要,言行不文明,在公共场所过分亲昵,亵渎爱情生活的神圣; 择业标准上重经济收入、工作环境,要求社会为自己提供极好的条件,而较少考虑自己对社会的义务、责任,只求索取, 不求给予。以上列举了大学生人格发展缺陷的一般表现特征,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主流是健康向上 的,人格发展的缺陷只是部分学生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正常的不良倾向。看不到大学生优点,以这些人格发展缺 陷来否定大学生群体,或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恰当的。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正视现实,深入分析其成 因,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格。 四、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 爱因斯坦说过,—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他性格上的伟人。良好性格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内容,是人生成功的 必要条件,也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健康。 美国医学家的研究所证实:A型性格的人心直口快快,性情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整天忙碌碌,与B型性 格者休闲自得、处之泰然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检查结果表明,A型性格的人,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浓度 比较高,在激动状态下,容易引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且冠心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B型性格的人。但A型 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平时注意控制情绪,用理智克制冲动的行为方式,放松生活节奏,改掉爱与别人比高低的 习惯,就可以降低或预防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形成都经历了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哪一个人的性格足是与生俱来的。社会上曾有人把性格 与人的出生年月、指纹、面相等相联系,这实际上是由于对人的心理现象不理解而产生的迷信。如,算命的混四月 出生的人善于团结他人,处事周到,通情达理。可希特勒四月出生却毫无人性,滥杀无辜,给整个世界造成巨大的 灾难。从性格的形成和改变过程来看,性格离不开人的社会活动。 性格从最初的萌芽到最终成熟定型,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性格的演变经历了童年的雏形阶 段,青少年的成型阶段、成年的自我调节修养阶段,并逐步走向成熟。但有时性格的发展阶段会提早或延迟,如, 有的青年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由于自我评价过高,简单的事不屑一顾,复杂的事又无从着手,好高骛远,结果 一事无成-有的青年缺少责任心,生活上依靠父母,追求高消费,却又以自己巳长大为山,拒绝父母对他们精神上 的关爱。这都是青年性格发展迟缓的表现。因此,加强对自己性格的修养,有助于加快性格的成熟,避免形成不良 性格。 每个人的心灵也是一片田野。因为世界的五光十色五花八门,我们的心就生出了数不清的欲望。有些欲望就是 杂草,它们来自于原始的生物本能,不用浇水施肥也能疯长,稍不留心就会荒芜,如果我们只一门心思除掉它会事 倍功半;有些欲望是庄稼,需要栽种,需要精心呵护。庄稼越多,杂草的生存空间就越小;庄稼越茁壮,杂草就越 孱弱,如果我们同时再清除杂草,田野就干净如初,这些庄稼就是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1、自尊。自尊是人格健伞者的标志之一。自尊心是性格中一种高尚的品质,自尊的人关心自我形象,积极向 上,有追求目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赢得与自己能力相应的地位(自尊的满足)而发 奋努力,或者害怕因考试成绩不好面临丧失自尊的威胁而刻苦学习,不管是力求成功还是避免失败,都是源于自尊 需要而产生的成就动机。所以自尊促使人积极向上,但自尊过了头往往是自卑的表现。自卑的人通常有两种表现, 或是自轻自贱,妄自菲薄;或是狂妄自大,容不得别人的半点意见。实际上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2、自信心。 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的自信心,是成功人士性格中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很难想像一个没有 自信心的人会有所作为。自信是在旨定自己存在价值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工作学习中扬长避短, 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自信是对自己、对他人的悦纳,是一种意念,一种意志。自信并不意味着没有失败,没 有风险,而是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战胜失败的信念和把握成功机会的能力。性格中有了自信,生活里就会充满快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