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附加值;拓展农业林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 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挥促进扶贫攻坚的积极作用 建立完善全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选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 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工农复合 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种养加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 三、完善城市循环发展体系 (七)加强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总结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经验,出台《餐厨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在全国设区城市推广。加强监管, 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资源化产品评 估制度,加大对非法回收处理餐厨废弃物行为的处罚力度。 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布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 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 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建设工作。完善建筑垃圾 回收网络,制定建筑垃圾分类标准,加强分类回收和分选。探索 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继续推进利用 建筑垃圾生产粗细骨料和再生填料,规模化运用于路基填充、路 面底基层等建设。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将 建筑垃圾生产的建材产品纳入新型墙材推广目录。把建筑垃圾资 源化利用的要求列入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评价体系。到2020年
6 提高附加值;拓展农业林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 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挥促进扶贫攻坚的积极作用。 建立完善全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选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 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工农复合 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种养加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 三、完善城市循环发展体系 (七)加强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总结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经验,出台《餐厨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在全国设区城市推广。加强监管, 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资源化产品评 估制度,加大对非法回收处理餐厨废弃物行为的处罚力度。 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布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 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 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建设工作。完善建筑垃圾 回收网络,制定建筑垃圾分类标准,加强分类回收和分选。探索 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继续推进利用 建筑垃圾生产粗细骨料和再生填料,规模化运用于路基填充、路 面底基层等建设。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将 建筑垃圾生产的建材产品纳入新型墙材推广目录。把建筑垃圾资 源化利用的要求列入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评价体系。到 2020 年
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13% 推动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园林废弃物回收利用体 系,探索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鼓励利用园林绿地废 弃物进行堆肥、生产园林有机覆盖物、生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 人造板、制作食用菌棒等。推动园林废弃物与餐厨废弃物、粪便 等有机质协同处理。鼓励市政园林、花圃、苗圃、果园等使用有 机肥、基质、土壤调理剂等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 加强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按照“绿色、循环、 低碳”的技术路线,建设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设施;推动城 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与餐厨废弃物、粪便、园林废弃物等协同处理 推动河湖清淤淤泥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完善污泥无害化 处置标准,鼓励将污泥处理处置达标的产物用于移动式绿化、绿 色建材等。 (八)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能源共享。积极发展热电联产、热 电冷三联供,推动钢铁、化工等企业余热用于城市集中供暖,鼓 励利用化工企业产生的可燃废气生产天然气、二甲醚等燃料供应 城乡居民,鼓励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能源化利用。 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水循环链接。鼓励城市污水处理 后的再生水用于城市生态补水、景观及钢铁、电力、化工等工业 生产系统,开展再生水用于农业浇灌的示范应用。推动矿井水用
7 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 13%。 推动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园林废弃物回收利用体 系,探索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鼓励利用园林绿地废 弃物进行堆肥、生产园林有机覆盖物、生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 人造板、制作食用菌棒等。推动园林废弃物与餐厨废弃物、粪便 等有机质协同处理。鼓励市政园林、花圃、苗圃、果园等使用有 机肥、基质、土壤调理剂等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 加强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按照“绿色、循环、 低碳”的技术路线,建设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设施;推动城 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与餐厨废弃物、粪便、园林废弃物等协同处理; 推动河湖清淤淤泥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完善污泥无害化 处置标准,鼓励将污泥处理处置达标的产物用于移动式绿化、绿 色建材等。 (八)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能源共享。积极发展热电联产、热 电冷三联供,推动钢铁、化工等企业余热用于城市集中供暖,鼓 励利用化工企业产生的可燃废气生产天然气、二甲醚等燃料供应 城乡居民,鼓励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能源化利用。 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水循环链接。鼓励城市污水处理 后的再生水用于城市生态补水、景观及钢铁、电力、化工等工业 生产系统,开展再生水用于农业浇灌的示范应用。推动矿井水用
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在沿海缺水地区、海岛积极发展海水 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因地制宜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生产和生活 系统。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京津 冀区域达到30%以上 推动生产系统协同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因地制宜推进水 泥行业利用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污泥、生活垃圾等, 因地制宜推进火电厂协同资源化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推进钢铁 企业消纳铬渣等危险废物。鼓励将生活废弃物作为生产的原料、 燃料进行资源化利用,加强环境监管,确保安全处置。稳步推进 有关试点示范,建立长效机制 (九)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 深化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对101个循环经济示范 城市(县)建设地区开展评估和验收。研究制定循环型城市建设 指导意见,统筹规划布局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和废弃物处理空 间,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绿色 转型升级。制定循环型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引导公共机构开展节 水型、节能型单位建设。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制定政府绿色 釆购产品清单。建立城市循环发展指数核算、发布和评价制度
8 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在沿海缺水地区、海岛积极发展海水 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因地制宜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生产和生活 系统。到 2020 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20%以上,京津 冀区域达到 30%以上。 推动生产系统协同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因地制宜推进水 泥行业利用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污泥、生活垃圾等, 因地制宜推进火电厂协同资源化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推进钢铁 企业消纳铬渣等危险废物。鼓励将生活废弃物作为生产的原料、 燃料进行资源化利用,加强环境监管,确保安全处置。稳步推进 有关试点示范,建立长效机制。 (九)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 深化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对 101 个循环经济示范 城市(县)建设地区开展评估和验收。研究制定循环型城市建设 指导意见,统筹规划布局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和废弃物处理空 间,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绿色 转型升级。制定循环型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引导公共机构开展节 水型、节能型单位建设。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制定政府绿色 采购产品清单。建立城市循环发展指数核算、发布和评价制度
四、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十)推动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在储量大、共伴生的铁矿 铝土矿、铜矿、铅锌矿、金矿、钨锡矿等矿区,开展金属矿产综 合开发利用试点示范。继续推进煤矿、高岭土、铝矾土、磷矿等 共伴生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尾矿有价金属的高效分离 提取和高值高效利用,开展尾矿多元素回收整体利用。支持利用 尾矿和废石生产建筑材料和道路工程材料。鼓励资源枯竭矿区开 展尾矿回填和尾矿库复垦。 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点推动冶金渣、化工渣、赤 泥、磷石膏、电解锰渣等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进一步加强钢渣、矿渣、煤矸石、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 落实《新型墙材推广应用行动方案》。着力推进工业固废中战略 性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大 力推进多种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利用 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 点。推动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 利用。鼓励利用林业剩余物生产板材、纸张、活性炭及颗粒、液 体燃料生物质能源等。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粪污收集、贮运、处 理、利用设施。支持建设病死畜禽、水生生物、屠宰废弃物处理 设施,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沼气工程、有机肥设施,支持在种养大
9 四、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十)推动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在储量大、共伴生的铁矿、 铝土矿、铜矿、铅锌矿、金矿、钨锡矿等矿区,开展金属矿产综 合开发利用试点示范。继续推进煤矿、高岭土、铝矾土、磷矿等 共伴生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尾矿有价金属的高效分离 提取和高值高效利用,开展尾矿多元素回收整体利用。支持利用 尾矿和废石生产建筑材料和道路工程材料。鼓励资源枯竭矿区开 展尾矿回填和尾矿库复垦。 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点推动冶金渣、化工渣、赤 泥、磷石膏、电解锰渣等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进一步加强钢渣、矿渣、煤矸石、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 落实《新型墙材推广应用行动方案》。着力推进工业固废中战略 性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大 力推进多种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利用。 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 点。推动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 利用。鼓励利用林业剩余物生产板材、纸张、活性炭及颗粒、液 体燃料生物质能源等。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粪污收集、贮运、处 理、利用设施。支持建设病死畜禽、水生生物、屠宰废弃物处理 设施,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沼气工程、有机肥设施,支持在种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