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2015届2014-2015学年度下期“二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27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便笺(jian)油炸(zha)软着陆(zhuo)丢卒保车(j) B.麇集(qun)临帖(tie)喀斯特(ka)强词夺理( qiang) C.拖累(1ei)尽管(jin)掰手腕(ban)铩羽而归(sha) D.打颤(chan)中听( zhong)荷尔蒙he)怏怏不乐(ya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部署唱双璜蜂拥而至 攻城略地 B.痼疾侦察机成群结对声名鹊起 C.惊蛰忙不迭要言不烦急不暇择 D.滥觞冰激凌两全其美既往不究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教授提出了一个极有难度的问题,其他学生都不知如何回答。但他的回答令 教授大感惊奇,教授连连夸耀说:“孺子可教也! B.余额宝并未改变货币基金的金融本质,从长期来看,不仅不会动摇银行的存 款基础,而且能促进金融体系提髙效率,改善服务。 C.当地公务员的“隐性福利”还有多少?这到底是纪检部门的习焉不察,还是 某些部门有什么难言之隐? D.穆雷的前辈亨曼接受采访时认为第一个大满贯最难拿到,穆雷已经拿到了他 网球生涯的第一个大满贯,今后他将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地超越自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漫步小径,风送来一阵扑鼻的香味;环顾四周,我看见一枝露岀髙墙的腊梅 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B.圣埃克苏佩里在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中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了引人深 思的哲理和令人感动的韵味,充满了诗意的忧郁和淡淡的忧伤 C.有关土壤污染状况的数据关系到公共利益,环保部借口国家秘密为名不公开 各类数据,显然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主旨和精神。 D.2015年两会之初,《光明日报》融媒体产品《两会炫融特刊》推出的漫画人 物形象“小明”,不只拉近了两会“硬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还代表了《光明日 报》崭新的拟人化形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关羽崇拜 李国文 ①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到奇怪:“鬼神之 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若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 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裡祀……” 尤其怪的,由于崇拜,其身份也由侯而王而帝,一路上升,到清代达到最髙峰。 据说满清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满文,以为从政规范
成都高 2015 届 2014—2015 学年度下期“二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27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便笺(jiān) 油炸(zhá) 软着陆(zhuó) 丢卒保车( jū) B.麇集(qún) 临帖( tiè) 喀斯特(kā) 强词夺理(qiáng) C.拖累(lěi) 尽管 (jǐn) 掰手腕(bān) 铩羽而归(shā) D.打颤(chàn) 中听(zhōng) 荷尔蒙(hé) 怏怏不乐(y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部署 唱双璜 蜂拥而至 攻城略地 B.痼疾 侦察机 成群结对 声名鹊起 C.惊蛰 忙不迭 要言不烦 急不暇择 D.滥觞 冰激凌 两全其美 既往不究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教授提出了一个极有难度的问题,其他学生都不知如何回答。但他的回答令 教授大感惊奇,教授连连夸耀说:“孺子可教也!” B.余额宝并未改变货币基金的金融本质,从长期来看,不仅不会动摇银行的存 款基础,而且能促进金融体系提高效率,改善服务。 C.当地公务员的“隐性福利”还有多少?这到底是纪检部门的习焉不察,还是 某些部门有什么难言之隐? D.穆雷的前辈亨曼接受采访时认为第一个大满贯最难拿到,穆雷已经拿到了他 网球生涯的第一个大满贯,今后他将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地超越自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漫步小径,风送来一阵扑鼻的香味;环顾四周,我看见一枝露出高墙的腊梅 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B.圣埃克苏佩里在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中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了引人深 思的哲理和令人感动的韵味,充满了诗意的忧郁和淡淡的忧伤。 C.有关土壤污染状况的数据关系到公共利益,环保部借口国家秘密为名不公开 各类数据,显然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主旨和精神。 D.2015 年两会之初,《光明日报》融媒体产品《两会炫融特刊》推出的漫画人 物形象“小明”,不只拉近了两会“硬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还代表了《光明日 报》崭新的拟人化形象。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关羽崇拜 李国文 ①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到奇怪:“鬼神之 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若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 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 尤其怪的,由于崇拜,其身份也由侯而王而帝,一路上升,到清代达到最高峰。 据说满清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满文,以为从政规范
②中国人好绝对化,好则全好,坏则全坏。伟大的人物绝对要一无瑕疵,而被否 定的角色则一无是处,哪怕有一点点对的地方也是错的。一些历史人物总是盖棺 论定不了,就因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卷进了太多的感情用事的成分。欲美化 者,恨不能连伟人放个屁也是香的,其错当然也就错得正确;同样,欲丑化者, 那个绑在耻辱柱上的人,肯定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货色了。 ③应该看到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因为《三国演义》把他写 成能敌万人,是仁义之师,是必胜之将。老百姓深知对付万恶的作威作福的统治 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降魔压邪,扶善反恶,需要关羽这样有力量的神。 二、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在书中,他是“义” 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看来,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施之以恩, 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 期求的相互之间的盟契基础。三、关羽的“义”与正义、大义,不完全是同一范 畴的概念,而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利害观为标准的。无论你是谁,刘备也好,曹 操也好,只要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豁出 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来回报。这也正是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 ④从帝王的角度,需要这样忠心不二的神,来鼓舞民心,激励士气,实施统治; 从百姓的角度,需要这样仗义正直的神,庇护弱者,保佑良善,得到信仰的力量。 由此,也可以了解这部古典文学永盛不衰的原因了。“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 明”的公案,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但是,小说造神,只有这部《三国演义》是 当之无愧的成功范例。小说的一个人物,能够跳出小说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 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不能不说是作家创造出 来的文字奇迹。 ⑤近数百年间,中国人信关帝、关圣、关公菩萨者,几乎与崇敬孔夫子的人数等 量。全国各地都有关帝庙,但未必都有文庙。而一般人家礼拜孔夫子的,远远没 有供奉关羽的多。这种被万民景仰的程度,真使那些生前恨不能成为上帝、死后 便被人努力忘记者,在九泉下难以瞑目。造神,本是中国人最爱玩的一种骗人游 戏。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造神来愚弄老百姓,或者索性造自己为神,鼓吹个人 迷信,让大家顶礼膜拜。但不论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 ⑥关帝,具有想象不到的长远生命力。看来三国的故事,一时半时还讲不完,关 老爷的话题,也总会有人感兴趣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9日,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也感到奇怪,在其书《陔余丛考》一书 中说,许多神刚开始时很受人崇拜,但到后来就衰微了,但关羽却不是这样 B.满清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了满文,并将其作为从政规范,关 羽的地位也因此而达到了最高峰。 C.中国人喜欢绝对化地看人,要么全好,要么就全坏,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有许多感情用事的成份,这不是一种理性看待历史人物的态度。 D.中国许多历史人物无法盖棺论定,与中国人看问题绝对化的方法有关,欲美 化者就一切都好,欲丑化者就一切都丑。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把关羽塑造成能敌万人,仁义而必胜,老百姓可以用他这样强 有力的神来降魔压邪,扶善反恶
②中国人好绝对化,好则全好,坏则全坏。伟大的人物绝对要一无瑕疵,而被否 定的角色则一无是处,哪怕有一点点对的地方也是错的。一些历史人物总是盖棺 论定不了,就因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卷进了太多的感情用事的成分。欲美化 者,恨不能连伟人放个屁也是香的,其错当然也就错得正确;同样,欲丑化者, 那个绑在耻辱柱上的人,肯定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货色了。 ③应该看到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因为《三国演义》把他写 成能敌万人,是仁义之师,是必胜之将。老百姓深知对付万恶的作威作福的统治 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降魔压邪,扶善反恶,需要关羽这样有力量的神。 二、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在书中,他是“义” 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看来,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施之以恩, 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 期求的相互之间的盟契基础。三、关羽的“义”与正义、大义,不完全是同一范 畴的概念,而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利害观为标准的。无论你是谁,刘备也好,曹 操也好,只要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豁出 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来回报。这也正是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 ④从帝王的角度,需要这样忠心不二的神,来鼓舞民心,激励士气,实施统治; 从百姓的角度,需要这样仗义正直的神,庇护弱者,保佑良善,得到信仰的力量。 由此,也可以了解这部古典文学永盛不衰的原因了。“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 明”的公案,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但是,小说造神,只有这部《三国演义》是 当之无愧的成功范例。小说的一个人物,能够跳出小说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 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不能不说是作家创造出 来的文字奇迹。 ⑤近数百年间,中国人信关帝、关圣、关公菩萨者,几乎与崇敬孔夫子的人数等 量。全国各地都有关帝庙,但未必都有文庙。而一般人家礼拜孔夫子的,远远没 有供奉关羽的多。这种被万民景仰的程度,真使那些生前恨不能成为上帝、死后 便被人努力忘记者,在九泉下难以瞑目。造神,本是中国人最爱玩的一种骗人游 戏。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造神来愚弄老百姓,或者索性造自己为神,鼓吹个人 迷信,让大家顶礼膜拜。但不论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 ⑥关帝,具有想象不到的长远生命力。看来三国的故事,一时半时还讲不完,关 老爷的话题,也总会有人感兴趣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 年 10 月 19 日,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也感到奇怪,在其书《陔余丛考》一书 中说,许多神刚开始时很受人崇拜,但到后来就衰微了,但关羽却不是这样。 B.满清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了满文,并将其作为从政规范,关 羽的地位也因此而达到了最高峰。 C.中国人喜欢绝对化地看人,要么全好,要么就全坏,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有许多感情用事的成份,这不是一种理性看待历史人物的态度。 D.中国许多历史人物无法盖棺论定,与中国人看问题绝对化的方法有关,欲美 化者就一切都好,欲丑化者就一切都丑。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把关羽塑造成能敌万人,仁义而必胜,老百姓可以用他这样强 有力的神来降魔压邪,扶善反恶
B.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他身上表现出来的 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拥有的 C.无论你是谁,只要对我真心相待,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这其实 体现的是人与人的一种利害观,也是人们独敬关羽的缘故 D.《三国演义》塑造的这个人物,跳出了小说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 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帝崇拜可以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不能仅仅归结 于统治者的推崇与造神。 B.关羽成神,既要看到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也要看到老百姓的心理依托,不能 简单地把关帝崇拜归结为封建迷信而加以全盘否定。 C.在封建社会中,不论神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从这一点 上讲,关羽成神也是他自己的一种悲哀。 D.近数百年间,信奉关公的人数几乎与崇敬孔圣人的人数相同,这也体现了关 帝崇拜在中国的普遍程度。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沈复① 余自粤东归来,有吴云客偕毛忆香、王星灿邀余游西山小静室。余适腕底无闲, 嘱其先往。吴曰:“子能出城,明午当在山前水踏桥之来鹤庵相候。”余诺之。 越日,余独步出阊门,至山前,过水踏桥,循田塍而西。见一庵南向,门带清流 剥琢②问之。应曰:“客何来?”余告之。笑曰:“此‘得云’也,客不见匾额 乎?‘来鹤’己过矣!”余曰:“自桥至此,未见有庵。”其人回指曰:“客不见 土墙中森森多竹者,即是也。”余乃返,至墙下。小门深闭,门隙窥之,短篱曲 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叩之,亦无应者。一人过,曰:“墙穴有石,敲 门具也。”余试连击,果有小沙弥出应。余即循径入,过小石桥,向西一折,始 见山门,悬黑漆额,粉书“来鹤”二字,后有长跋,不暇细观。入门经韦陀殿, 上下光洁,纤尘不染,知为好静室。忽见左廊又一小沙弥奉壶出,余大声呼问, 即闻室内星灿笑曰:“何如?我谓三白决不失信也!”旋见云客出迎,曰:“候君 早膳,何来之迟?”一僧继其后,向余稽首,问知为竹逸和尚。入其室,仅小屋 三椽,额曰“桂轩”,庭中双桂盛开。星灿、忆香群起嚷曰:“来迟罚三杯!”席 上荤素精洁,酒则黄白俱备。余问曰:“公等游几处矣?”云客曰:“昨来已晚, 今晨仅到得云、河亭耳。”欢饮良久。饭毕,仍自得云、河亭共游八九处,至华 山而止。各有佳处,不能尽述。华山之顶有莲花峰,以时欲暮,期以后游。桂花 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即乘山舆,径回来鹤 桂轩之东,另有临洁小阁,己杯盘罗列。竹逸寡言静坐而好客善饮。始则折桂催 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始罢。余曰:“今夜月色甚佳,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 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竹逸曰:“放鹤亭可登也。” 云客曰:“星灿抱得琴来,未闻绝调,到彼一弹何如?”乃偕往。但见一路霜林, 月下长空,万籁俱寂。星灿弹《梅花三弄》,飘飘欲仙。忆香亦兴发,袖出铁笛, 呜呜而吹之。云客曰:“今夜石湖看月者,谁能如吾辈之乐哉?”盖吾苏八月十八 日石湖行春桥下,有看串月胜会,游船排挤,彻夜笙歌,名虽看月,实则挟伎哄 饮而己。未几,月落霜寒,兴阑归卧。(有删节)
B.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他身上表现出来的 “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拥有的。 C.无论你是谁,只要对我真心相待,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这其实 体现的是人与人的一种利害观,也是人们独敬关羽的缘故。 D.《三国演义》塑造的这个人物,跳出了小说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 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帝崇拜可以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不能仅仅归结 于统治者的推崇与造神。 B.关羽成神,既要看到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也要看到老百姓的心理依托,不能 简单地把关帝崇拜归结为封建迷信而加以全盘否定。 C.在封建社会中,不论神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从这一点 上讲,关羽成神也是他自己的一种悲哀。 D.近数百年间,信奉关公的人数几乎与崇敬孔圣人的人数相同,这也体现了关 帝崇拜在中国的普遍程度。 三、(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沈复① 余自粤东归来,有吴云客偕毛忆香、王星灿邀余游西山小静室。余适腕底无闲, 嘱其先往。吴曰:“子能出城,明午当在山前水踏桥之来鹤庵相候。”余诺之。 越日,余独步出阊门,至山前,过水踏桥,循田塍而西。见一庵南向,门带清流, 剥琢②问之。应曰: “客何来?”余告之。笑曰:“此‘得云’也,客不见匾额 乎?‘来鹤’己过矣!”余曰:“自桥至此,未见有庵。”其人回指曰:“客不见 土墙中森森多竹者,即是也。”余乃返,至墙下。小门深闭,门隙窥之,短篱曲 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叩之,亦无应者。一人过,曰:“墙穴有石,敲 门具也。”余试连击,果有小沙弥出应。余即循径入,过小石桥,向西一折,始 见山门,悬黑漆额,粉书“来鹤”二字,后有长跋,不暇细观。入门经韦陀殿, 上下光洁,纤尘不染,知为好静室。忽见左廊又一小沙弥奉壶出,余大声呼问, 即闻室内星灿笑曰:“何如?我谓三白决不失信也!”旋见云客出迎,曰:“候君 早膳,何来之迟?”一僧继其后,向余稽首,问知为竹逸和尚。入其室,仅小屋 三椽,额曰“桂轩”,庭中双桂盛开。星灿、忆香群起嚷曰:“来迟罚三杯!”席 上荤素精洁,酒则黄白俱备。余问曰:“公等游几处矣?”云客曰:“昨来已晚, 今晨仅到得云、河亭耳。”欢饮良久。饭毕,仍自得云、河亭共游八九处,至华 山而止。各有佳处,不能尽述。华山之顶有莲花峰,以时欲暮,期以后游。桂花 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即乘山舆,径回来鹤。 桂轩之东,另有临洁小阁,己杯盘罗列。竹逸寡言静坐而好客善饮。始则折桂催 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始罢。余曰:“今夜月色甚佳,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 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竹逸曰:“放鹤亭可登也。” 云客曰:“星灿抱得琴来,未闻绝调,到彼一弹何如?”乃偕往。但见一路霜林, 月下长空,万籁俱寂。星灿弹《梅花三弄》,飘飘欲仙。忆香亦兴发,袖出铁笛, 呜呜而吹之。云客曰:“今夜石湖看月者,谁能如吾辈之乐哉?”盖吾苏八月十八 日石湖行春桥下,有看串月胜会,游船排挤,彻夜笙歌,名虽看月,实则挟伎哄 饮而己。未几,月落霜寒,兴阑归卧。 (有删节)
【注】①沈复,字三白,江苏苏州人。②剥啄,象声词,敲门声,此处意为“敲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适腕底无闲适:恰逢B.门带清流带:环绕 C.袖出铁笛袖:衣袖D.兴阑归卧阑:残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循田塍而西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叩之,亦无应者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C.何来之迟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D.实则挟伎哄饮而己位卑则足羞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时欲暮,期以后游。桂花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4分) (2)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 (4分) 11.文章所叙“浪游”之中,作者体会到了哪些快乐?请加以概括。(4分) 12.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10处)(5分)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 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 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⑥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终身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 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 旗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2)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个小题)(6分)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 语·述而》) (2)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4) 曷不委心任去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王羲之《兰亭集序》) (6)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8) ,川泽纡其骇瞩。(王勃《滕王阁序》)
【注】①沈复,字三白,江苏苏州人。②剥啄,象声词,敲门声,此处意为“敲 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适腕底无闲 适:恰逢 B.门带清流 带:环绕 C.袖出铁笛 袖:衣袖 D.兴阑归卧 阑:残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循田塍而西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叩之,亦无应者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C.何来之迟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D.实则挟伎哄饮而己 位卑则足羞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 123 分) 四、(31 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以时欲暮,期以后游。桂花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4 分) (2)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 (4 分) 11.文章所叙“浪游”之中,作者体会到了哪些快乐?请加以概括。(4 分) 12.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 10 处) (5 分)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 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 闻 也 非 达 也 夫 达 也 者 质 直 而 好 义 察 言 而 观色 虑 以 下 人 在 邦 必 达 在 家 必 达 夫 闻 也 者 色 取 仁 而 行 违 居 之 不 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 野旆⑥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 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终身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 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 旗。 (1) 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 分) (2) 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4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6 个小题)(6 分)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 语·述而》) (2)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苏轼《赤壁赋》)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曷不委心任去留?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6)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8)____________________,川泽纡其骇瞩。(王勃《滕王阁序》)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告别语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 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 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 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 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 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 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 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 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 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 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 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 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 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 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 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 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 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 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 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 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 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 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 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告别语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 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 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 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 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 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 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 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 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 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 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 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 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 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 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 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 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 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 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 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 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 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 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 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