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石室中学 高2011级“三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抉择 墨守陈规 愠怒(yun) 踽踽独行(j) B.蛰伏 饥肠辘辘 重创( chuang) 书声琅琅(lang) C.博弈 以老卖老 包庇(bi) 强词夺理( qiang) D.文身 不瘟不火 岿然(ku) 徇私舞弊(xr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收入差别过人造成不少骨干教师流失,对那些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B.在人行道上卖菜的那个小贩,远远地看见城管执法人员走来,立刻七手八脚地收拾 摊子准备撤退,同时还不忘用暗号给同伴报信 C.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 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D.这位作家坚持其一贯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将澎湃的激情、浓郁的诗意 和深刻的哲理结合起来,写就了这部气势恢宏的作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8年,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国家出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 受灾群众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救助。 B.实施学历证书电子洼册制度,主要目的是规范高校办学行为,遏止招生中介伪造学 历证书的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 C.作者没有把简·爱写成一个美丽多情、温情娇气的天使,而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 敢于和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妇女。 D.4月初在伦敦召开的G20财长会议能否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方案,被认为是影响近 期全球金融市场走向的重要冈素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喜欢这种灵魂怀乡的感觉,即使。譬如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沉沉地坠了下 去,南方的雁群从洒满余辉的天边缓缓+琶过,长河边的芦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还有, 。才真正明白故乡之于人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眷恋和怀旧,更在于一种 文化、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维系和灵魂同归。 ①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即使是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
成都石室中学 高 2011 级“三诊”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抉择 墨守陈规 愠.怒(yùn) 踽踽..独行(jǔ) B.蛰伏 饥肠辘辘 重创.(chuāng) 书声琅琅..(láng) C.博弈 以老卖老 包庇.(bì) 强.词夺理(qiáng) D.文身 不瘟不火 岿.然(kuī) 徇.私舞弊(xú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收入差别过人造成不少骨干教师流失,对那些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 B.在人行道上卖菜的那个小贩,远远地看见城管执法人员走来,立刻七手八脚 ....地收拾 摊子准备撤退,同时还不忘用暗号给同伴报信。 C.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 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 ....的感觉。 D.这位作家坚持其一贯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 ....的笔力,将澎湃的激情、浓郁的诗意 和深刻的哲理结合起来,写就了这部气势恢宏的作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2008 年,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国家出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 受灾群众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救助。 B.实施学历证书电子洼册制度,主要目的是规范高校办学行为,遏止招生中介伪造学 历证书的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 C.作者没有把简·爱写成一个美丽多情、温情娇气的天使,而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 敢于和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妇女。 D.4 月初在伦敦召开的 G20 财长会议能否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方案,被认为是影响近 期全球金融市场走向的重要冈素。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我喜欢这种灵魂怀乡的感觉,即使____。譬如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沉沉地坠了下 去,南方的雁群从洒满余辉的天边缓缓+琶过,长河边的芦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还有, ____。才真正明白故乡之于人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眷恋和怀旧,更在于一种 文化、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维系和灵魂同归。 ①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即使是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
岸,我也喜欢 ②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岸,我也喜欢:即使是跋涉千山万水, 历尽艰难险阻,我也喜欢 ③在有月亮的晚上,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大地澄净,清辉四溢,而《思乡曲》的 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米,心中更是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 ④在有月亮的晚上,天地澄净,清辉四溢,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而《思乡曲》的 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来,心中更是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王学泰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 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 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 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 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 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 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 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 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 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 “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接国人对待;如果俅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 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 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
岸,我也喜欢 ②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岸,我也喜欢;即使是跋涉千山万水, 历尽艰难险阻,我也喜欢 ③在有月亮的晚上,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大地澄净,清辉四溢,而《思乡曲》的 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米,心中更是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 ④在有月亮的晚上,天地澄净,清辉四溢,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而《思乡曲》的 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来,心中更是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王学泰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 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 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 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 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 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 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 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 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 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 “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接国人对待;如果俅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 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 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
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 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 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 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 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 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 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 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惰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 因此“读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 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 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 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 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 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 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 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 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10月6日16 5.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 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 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 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 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 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 60 到 70 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 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惰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 因此“读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 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 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 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千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 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 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 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 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 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选自《人民日报》(2008 年 10 月 6 日 16 版) 5.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 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6.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丁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 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 C.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 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文[注]饯于都门外。 临别,谓日:“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 未见知。然诸曹凝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叉为之条式。台申成称其能。周文与 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 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迭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阈之 久矣。”寻除著作佐郎。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 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生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 周文益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周文整衣危 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 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 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又为六条诏书, 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 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 ) 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 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6.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 ( )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丁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 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 C.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 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文[注]饯于都门外。 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 未见知。然诸曹凝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叉为之条式。台申成称其能。周文与 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 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迭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阈之 久矣。”寻除著作佐郎。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 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生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 周文益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周文整衣危 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 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 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又为六条诏书, 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 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 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岀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 处分,则隧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盘与公卿议论,自昏姿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 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子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北史嚇 绰传》) 注]周文,即周文帝宇文泰。 8.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除著作佐郎 除:授予官职 B.语遂达曙不厌 厌:厌烦 C.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 赞成:帮助完成 D.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处分:处理安排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皆询于绰而后定 ②赵氏求救于齐 B.①乃召绰,告之以事 ②予以愚获罪,谪潇水上 C.①不觉膝之前席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①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②故小受绳则直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绰博览群书,擅长计算之法,先后受到他的堂兄苏让和仆射周惠达的推荐,周文 当即委以重任,使他得以充分表现出色的才能。 B.周文帝·去昆明池看鱼,骑在马上与苏绰交谈,结果连网也没张就回长安城,夜里 将苏绰留下来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一直谈到天亮。 C.苏绰辅佐周文帝进行改革,拟了“先修心”“敦教化”等六条诏二臣,向文帝非常 重视,己经常放在身边,并命各部门官员熟读通晓 D.苏绰生性俭朴,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他日以继夜忙于政事,长期思 虑劳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死在任上。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在官岁余,未见知。(2分) 译文 ②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3分) 译文: ③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5分)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 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 处分,则隧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盘与公卿议论,自昏姿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 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子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北史·苏 绰传》) [注]周文,即周文帝宇文泰。 8.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寻除.著作佐郎 除:授予官职 B.语遂达曙不厌. 厌:厌烦 C.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 赞成:帮助完成 D.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处分:处理安排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皆询于.绰而后定 ②赵氏求救于.齐 B.①乃召绰,告之以.事 ②予以.愚获罪,谪潇水上 C.①不觉膝之.前席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①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②故小受绳则.直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绰博览群书,擅长计算之法,先后受到他的堂兄苏让和仆射周惠达的推荐,周文 帝当即委以重任,使他得以充分表现出色的才能。 B.周文帝·去昆明池看鱼,骑在马上与苏绰交谈,结果连网也没张就回长安城,夜里 将苏绰留下来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一直谈到天亮。 C.苏绰辅佐周文帝进行改革,拟了“先修心”“敦教化”等六条诏二臣,向文帝非常 重视,己经常放在身边,并命各部门官员熟读通晓。 D.苏绰生性俭朴,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他日以继夜忙于政事,长期思 虑劳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死在任上。 第 II 卷(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在官岁余,未见知。(2 分) 译文: ②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3 分) 译文: ③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