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前40年的欧洲,正处在物质文明飞速膨胀而人的精神急剧失落的时代。 1936年,曾任英国大英博物馆东方绘画馆馆长的劳伦斯·比尼恩出版了他的专 题演讲集《亚洲艺术中的人的精神》,直接将“人的精神”作为关键词来进行亚 洲艺术的分析评价。比尼恩在该书“导论”中明言:“当前,我们在西方正处于 自知失败的感受中,并为之怏怏不快。”他认为在西方,“生活的整体”和“生 命的艺术”正在失去。在这种背景下,从亚洲艺术中重新发现“人的精神”,是 作者的内在动机。 比尼恩是带着强烈的“亚洲艺术”的整体意识而对亚洲各民族艺术加以 关照的。在比尼恩看来,亚洲(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总体上形成了一望而知的 区别,这是由亚洲人的“精神”所决定的,这种精神就是对“现实性的物质世 界”的超越。他指出亚洲艺术中,“自由而无所顾忌地流溢到整个宇宙中去的乃 是整个精神”,正因为如此,亚洲艺术更具有精神的价值 但是,亚洲人既有共通的亚洲精神,也有各自的民族精神。比尼恩强调,亚洲国 家之间甚至看上去没有任何共通性,像波斯与日本、印度与中国等其他国家,都 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他在一幅描绘夜景的波斯绘画中看到画面很明亮,没有 阴影,如果不是画着天上的月亮,我们会认为这是白天,而“这种拒绝描绘黑暗, 如同拒绝表现投影那样,乃是全部波斯绘画的特色”。比尼恩没有指出这是否是 崇拜光明之神、厌恶黑暗之神的拜火教观念的表现,但毕竟敏锐地指出了波斯绘 画的这个特色。在谈到中国绘画的时候,比尼恩指出:“中国的艺术懂得含蓄和 空寂的妙处,这是其他国度的艺术所不知道的。它运用着空白空间所具有的效 能。”他更进一步对波斯以花园为题材的绘画与中国同类绘画作了艺术上的比较 分析,指出:“波斯人有着对于花园的浓厚情致。但他们所喜爱的花园是形式化 的,充满着竖直的线条和对称性,这与中国的趣味迥异。中国人不是以对称求均 衡,而是以不对称求均衡。波斯人的构图则更加形式化,它的结构因素更为稳固、 更有静态的性质。中国绘画充满着运动,充满着流动的清风或飘浮的雾霭。波斯 的绘画则是静止的、光亮的、生动的、晴朗的。中国人喜爱冷静、浅淡的色调 波斯人则把我们引到一个处处都有宝石般的明亮色彩的世界里。” 另一方面,由于亚洲各国之间在宗教文化上的密切交流,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亚 洲精神是并存的。比尼恩通过具体作品的欣赏分析,特别指出了佛教的传播在亚 洲造成的艺术上的相通性,而这种相通性不是素材手法等表面上的,而是“人的 精神”上的。例如,在印度与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山水画中,他看到了亚洲没 有欧洲那样的纯粹的风景画,因为人们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 他注意到,“把现象世界看作虚幻的,这种习惯太强固了。”而这正是印度教、 佛教及中国老庄哲学的世界观,也是亚洲艺术的深层蕴涵。(选自王向选《西方 人对东方艺术“理念”与“精神”的美学价值判断》,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比尼恩试图从亚洲艺术中重新发现“人的精神”,因为在当时的欧洲无法从 膨胀的物质文明发展中寻找到人的精神
河北唐山市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20 世纪前 40 年的欧洲,正处在物质文明飞速膨胀而人的精神急剧失落的时代。 1936 年,曾任英国大英博物馆东方绘画馆馆长的劳伦斯·比尼恩出版了他的专 题演讲集《亚洲艺术中的人的精神》,直接将“人的精神”作为关键词来进行亚 洲艺术的分析评价。比尼恩在该书“导论”中明言:“当前,我们在西方正处于 自知失败的感受中,并为之怏怏不快。”他认为在西方,“生活的整体” 和“生 命的艺术” 正在失去。在这种背景下,从亚洲艺术中重新发现“人的精神”,是 作者的内在动机。 比尼恩是带着强烈的“亚洲艺术”的整体意识而对亚洲各民族艺术加以 关照的。在比尼恩看来,亚洲(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总体上形成了一望而知的 区别,这是由亚洲人的“精神”所决定的,这种精神就是对“现实性的物质世 界”的超越。他指出亚洲艺术中,“自由而无所顾忌地流溢到整个宇宙中去的乃 是整个精神”,正因为如此,亚洲艺术更具有精神的价值。 但是,亚洲人既有共通的亚洲精神,也有各自的民族精神。比尼恩强调,亚洲国 家之间甚至看上去没有任何共通性,像波斯与日本、印度与中国等其他国家,都 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他在一幅描绘夜景的波斯绘画中看到画面很明亮,没有 阴影,如果不是画着天上的月亮,我们会认为这是白天,而“这种拒绝描绘黑暗, 如同拒绝表现投影那样,乃是全部波斯绘画的特色”。比尼恩没有指出这是否是 崇拜光明之神、厌恶黑暗之神的拜火教观念的表现,但毕竟敏锐地指出了波斯绘 画的这个特色。在谈到中国绘画的时候,比尼恩指出:“中国的艺术懂得含蓄和 空寂的妙处,这是其他国度的艺术所不知道的。它运用着空白空间所具有的效 能。”他更进一步对波斯以花园为题材的绘画与中国同类绘画作了艺术上的比较 分析,指出:“波斯人有着对于花园的浓厚情致。但他们所喜爱的花园是形式化 的,充满着竖直的线条和对称性,这与中国的趣味迥异。中国人不是以对称求均 衡,而是以不对称求均衡。波斯人的构图则更加形式化,它的结构因素更为稳固、 更有静态的性质。中国绘画充满着运动,充满着流动的清风或飘浮的雾霭。波斯 的绘画则是静止的、光亮的、生动的、晴朗的。中国人喜爱冷静、浅淡的色调; 波斯人则把我们引到一个处处都有宝石般的明亮色彩的世界里。” 另一方面,由于亚洲各国之间在宗教文化上的密切交流,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亚 洲精神是并存的。比尼恩通过具体作品的欣赏分析,特别指出了佛教的传播在亚 洲造成的艺术上的相通性,而这种相通性不是素材手法等表面上的,而是“人的 精神”上的。例如,在印度与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山水画中,他看到了亚洲没 有欧洲那样的纯粹的风景画,因为人们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 他注意到,“把现象世界看作虚幻的,这种习惯太强固了。”而这正是印度教、 佛教及中国老庄哲学的世界观,也是亚洲艺术的深层蕴涵。(选自王向选《西方 人对东方艺术“理念”与“精神”的美学价值判断》,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比尼恩试图从亚洲艺术中重新发现“人的精神”,因为在当时的欧洲无法从 膨胀的物质文明发展中寻找到人的精神
B.亚洲人的精神是对“现实性的物质世界”的超越,这种精神明显地表现在他 们对世界的理解上,从而使亚洲艺术与西方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 C.与中国绘画不同的一点是,波斯艺术不懂得含蓄和空寂的妙处,他的绘画是 静止的、光亮的、运动的、晴朗的 D.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亚洲精神是并存的,特别是佛教的传播在亚洲造成的艺 术上的相通性,这种相通性不只是素材手法等表面上的,更是“人的精神”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欧洲文明的衰落为背景,阐述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艺术,从亚洲艺术 的整体性和民族性入手,两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 B.比尼恩对亚洲艺术有着深入的了解,通过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等手法对亚洲艺术的特点进行了说明,论证严密充分。 C.文章在论证亚洲各个民族的特点时,以绘画为例逐层深入地剖析了波斯与中 国绘画风格的不同 D.文章谈到宗教传播在亚洲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时,以亚洲艺术为核心,揭示了 亚洲绘画艺术的深层文化根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波斯与中国的同类题材的绘画的比较,表现了比尼恩出色的艺术比较鉴赏 力,特别是对同中之异的敏锐观察。 B.亚洲艺术被西方人重新了解、审视、发现,从而对西方文化进行反思以找到 解救之路,其根本原因是亚洲艺术中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特质。 C.我国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意象,音乐中 的“无声胜有声”,书法作品中的密中有疏,都是艺术当中的留白。 D.“人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描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美好图景,这与欧洲纯粹的风景画不同,后者暗示了20世纪初期欧洲社会物质 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割裂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金鲤鱼的百裥裙 林海音 龚嫂子不是当年在宫里走动的龚嫂子了,可是皇室的余荫,也还给她带来了许多 幸运。她在哈德门里居家,收了一些女徒弟,一边教一边接一些定制的绣活,生 意很好,远近闻名。 龚嫂子看见金鲤鱼来了,虽然惊奇,但很高兴。她亲眼看着金鲤鱼从小丫头变成 大丫头,又从大丫头收房作了姨奶奶,何况金鲤鱼能收房,总还是她给提的头儿 呢。金鲤鱼命中带子,要享后福呢!她也听说金鲤鱼年底要娶儿媳妇了,所以见 了面就先道喜。金鲤鱼谢了她,两个人感叹着日子过得快。然后,金鲤鱼就说到 正题上。她解开包袱,摊开了一块大红洋缎,说是要做一条百裥裙,绣花的。 “就绣个喜鹊登梅吧!”金鲤鱼这么说了,然后指点着花样的排列,她说她就 爱个梅花,自小爱梅花,爱得要命
B. 亚洲人的精神是对“现实性的物质世界”的超越,这种精神明显地表现在他 们对世界的理解上,从而使亚洲艺术与西方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 C. 与中国绘画不同的一点是,波斯艺术不懂得含蓄和空寂的妙处,他的绘画是 静止的、光亮的、运动的、晴朗的。 D.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亚洲精神是并存的,特别是佛教的传播在亚洲造成的艺 术上的相通性,这种相通性不只是素材手法等表面上的,更是 “人的精神”上 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文章以欧洲文明的衰落为背景,阐述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艺术,从亚洲艺术 的整体性和民族性入手,两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 B. 比尼恩对亚洲艺术有着深入的了解,通过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等手法对亚洲艺术的特点进行了说明,论证严密充分。 C.文章在论证亚洲各个民族的特点时,以绘画为例逐层深入地剖析了波斯与中 国绘画风格的不同。 D. 文章谈到宗教传播在亚洲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时,以亚洲艺术为核心,揭示了 亚洲绘画艺术的深层文化根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对波斯与中国的同类题材的绘画的比较,表现了比尼恩出色的艺术比较鉴赏 力,特别是对同中之异的敏锐观察。 B. 亚洲艺术被西方人重新了解、审视、发现,从而对西方文化进行反思以找到 解救之路,其根本原因是亚洲艺术中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特质。 C. 我国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意象,音乐中 的“无声胜有声”,书法作品中的密中有疏,都是艺术当中的留白。 D.“人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 描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美好图景,这与欧洲纯粹的风景画不同,后者暗示了 20 世纪初期欧洲社会物质 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割裂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金鲤鱼的百裥裙 林海音 龚嫂子不是当年在宫里走动的龚嫂子了,可是皇室的余荫,也还给她带来了许多 幸运。她在哈德门里居家,收了一些女徒弟,一边教一边接一些定制的绣活,生 意很好,远近闻名。 龚嫂子看见金鲤鱼来了,虽然惊奇,但很高兴。她亲眼看着金鲤鱼从小丫头变成 大丫头,又从大丫头收房作了姨奶奶,何况金鲤鱼能收房,总还是她给提的头儿 呢。金鲤鱼命中带子,要享后福呢!她也听说金鲤鱼年底要娶儿媳妇了,所以见 了面就先道喜。金鲤鱼谢了她,两个人感叹着日子过得快。然后,金鲤鱼就说到 正题上。她解开包袱,摊开了一块大红洋缎,说是要做一条百裥裙,绣花的。 “就绣个喜鹊登梅吧!”金鲤鱼这么说了,然后指点着花样的排列,她说她就 爱个梅花,自小爱梅花,爱得要命
龚嫂子一边听金鲤鱼说,一边在寻思,这条百裥裙是给谁穿的?给新媳妇穿的 吗?不对。新媳妇不穿这种花样,也用不着许家给做,端木家在南边,到时候不 知道会从南边带来多少绣活呢!她不由得问了:“这条裙子是谁穿呀?” “我。”金鲤鱼回答得很自然,很简单,很坚定。只是一个“我”字,分量可不 龚嫂子一时愣住了,答不上话,脑子在想,金鲤鱼要穿大红百裥裙了吗?她配吗? 许家的规矩那么大,丫头收房的姨奶奶,哪就轮上穿红百裥裙了呢”就算是她生 了儿子,可是在许家,她知道得很清楚,儿子归儿子,金鲤鱼归金鲤鱼呀!她很 纳闷。可是她仍然笑脸迎人地答应赶工半个月做好 百裥裙做好了,是龚嫂子亲自送来的。谁有龚嫂子懂事?她知道该怎么做,因此 她直截了当地就送到金鲤鱼的房里 金鲤鱼打开包袱看了看,表示很满意,就随手叠好又给包上了,她那稳定而不在 乎的神气,真让龚嫂子吃惊。龚嫂子暗地里在算,金鲤鱼十六岁收房,加上十八 岁的儿子,今年三十四喽!到许家也快有三十年喽,她要穿红百裥裙啦!她不知 道应当怎么说,金鲤鱼到底该不该穿? 金鲤鱼自己觉得她该穿。如果没有人出来主张她穿,那么,她自己来主张好了 送走了龚嫂子回到房里,她就知道“金鲤鱼有条百裥裙”这句话,一定已经被龚 嫂子从前头的门房传到太太的后上房了,甚至于跨院堆煤的小屋里,西院的丁香 树底下,到处都悄声悄语在传这句话。可是,她不在乎。她正希望大家知道,她 有一条大红西洋缎的绣花百裥裙。 很早以来,她就在想这样一条裙子,像家中一切喜庆日子时,老奶奶,少奶奶, 姑奶奶们所穿的一样。她要把金鲤鱼和大红百裥裙连在一起一一在她亲生儿子振 丰娶亲的那天。谁说她不能穿?这是民国了,她知道民国的意义是什么 也能穿大红百裥裙”,这就是民国。 冬月底,许大太太发布了一个命令,大少爷振丰娶亲的那天,家里妇女一律穿旗 袍,因为是民国了,外面已经兴穿旗袍了,而且两个新人都是念洋学堂的,大家 都穿旗袍,才显得一番新气象。许大太太说已经叫了亿丰祥掌柜,做旗袍的绫罗 绸缎会送来一车,大家每人选一件。她向大家说这些话的时候,曾向金鲤鱼扫了 眼。金鲤鱼坐在人堆里,眼睛可望着没有人的地方,身子扳得纹风不动,她真 沉得住气。她也知道这时有多少只眼睛向她射过来,仿佛改穿旗袍是冲着她一个 人发的。空气不对,她像被人打了一闷棍子。她真没想到这一招儿,心像被虫啃 了一般。她被铁链链住了,想挣脱出来一下,都不可能。 到了大喜的日子,果然没有任何一条大红百裥裙出现。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通过金鲤鱼穿百裥裙梦想的破灭,表现了身为小妾的小人物令人心碎的 遭遇及其凄惨的人生,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痛的心灵创伤。 B.金鲤鱼理解了民国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只是由于许大太太变相 阻挠,发布了穿旗袍的命令,金鲤鱼才放弃穿百裥裙。 C.小说通过或阻止或质疑金鲤鱼穿百裥裙的许大太太、龚嫂子及周围许多人的 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反映了当时典型的社会环境。 D.小说语言平实自然,于不动声色中见深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旧时代女 子不幸命运的悲悯之情,读来真切动人。 5.龚嫂子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龚嫂子一边听金鲤鱼说,一边在寻思,这条百裥裙是给谁穿的?给新媳妇穿的 吗?不对。新媳妇不穿这种花样,也用不着许家给做,端木家在南边,到时候不 知道会从南边带来多少绣活呢!她不由得问了:“这条裙子是谁穿呀?” “我。”金鲤鱼回答得很自然,很简单,很坚定。只是一个“我”字,分量可不 轻。 龚嫂子一时愣住了,答不上话,脑子在想,金鲤鱼要穿大红百裥裙了吗?她配吗? 许家的规矩那么大,丫头收房的姨奶奶,哪就轮上穿红百裥裙了呢”就算是她生 了儿子,可是在许家,她知道得很清楚,儿子归儿子,金鲤鱼归金鲤鱼呀!她很 纳闷。可是她仍然笑脸迎人地答应赶工半个月做好。 百裥裙做好了,是龚嫂子亲自送来的。谁有龚嫂子懂事?她知道该怎么做,因此 她直截了当地就送到金鲤鱼的房里。 金鲤鱼打开包袱看了看,表示很满意,就随手叠好又给包上了,她那稳定而不在 乎的神气,真让龚嫂子吃惊。龚嫂子暗地里在算,金鲤鱼十六岁收房,加上十八 岁的儿子,今年三十四喽!到许家也快有三十年喽,她要穿红百裥裙啦!她不知 道应当怎么说,金鲤鱼到底该不该穿? 金鲤鱼自己觉得她该穿。如果没有人出来主张她穿,那么,她自己来主张好了。 送走了龚嫂子回到房里,她就知道“金鲤鱼有条百裥裙”这句话,一定已经被龚 嫂子从前头的门房传到太太的后上房了,甚至于跨院堆煤的小屋里,西院的丁香 树底下,到处都悄声悄语在传这句话。可是,她不在乎。她正希望大家知道,她 有一条大红西洋缎的绣花百裥裙。 很早以来,她就在想这样一条裙子,像家中一切喜庆日子时,老奶奶,少奶奶, 姑奶奶们所穿的一样。她要把金鲤鱼和大红百裥裙连在一起——在她亲生儿子振 丰娶亲的那天。谁说她不能穿?这是民国了,她知道民国的意义是什么——“我 也能穿大红百裥裙”,这就是民国。 冬月底,许大太太发布了一个命令,大少爷振丰娶亲的那天,家里妇女一律穿旗 袍,因为是民国了,外面已经兴穿旗袍了,而且两个新人都是念洋学堂的,大家 都穿旗袍,才显得一番新气象。许大太太说已经叫了亿丰祥掌柜,做旗袍的绫罗 绸缎会送来一车,大家每人选一件。她向大家说这些话的时候,曾向金鲤鱼扫了 一眼。金鲤鱼坐在人堆里,眼睛可望着没有人的地方,身子扳得纹风不动,她真 沉得住气。她也知道这时有多少只眼睛向她射过来,仿佛改穿旗袍是冲着她一个 人发的。空气不对,她像被人打了一闷棍子。她真没想到这一招儿,心像被虫啃 了一般。她被铁链链住了,想挣脱出来一下,都不可能。 到了大喜的日子,果然没有任何一条大红百裥裙出现。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小说通过金鲤鱼穿百裥裙梦想的破灭,表现了身为小妾的小人物令人心碎的 遭遇及其凄惨的人生,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痛的心灵创伤。 B. 金鲤鱼理解了民国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只是由于许大太太变相 阻挠,发布了穿旗袍的命令,金鲤鱼才放弃穿百裥裙。 C. 小说通过或阻止或质疑金鲤鱼穿百裥裙的许大太太、龚嫂子及周围许多人的 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反映了当时典型的社会环境。 D. 小说语言平实自然,于不动声色中见深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旧时代女 子不幸命运的悲悯之情,读来真切动人。 5. 龚嫂子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6.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百裥裙”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暑期将至,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安排暑假游学项目。所谓游学,是一种将学习和 旅行相结合的学习交流方式。不少家长会为孩子选择国内或国际游学项目,丰富 孩子的暑假。近年,游学日趋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学龄前儿童纷纷加入 游学队伍。 据统计,2017年中国海外游学人数约80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130亿元,预计 到2020年我国游学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而且,通过海外游学接触 海外教育的人群已由原先出国留学为主的高中毕业生或是本科毕业生,快速扩展 至中小学低年龄段学生群体。 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让孩子报名去游学无可厚非,但游学越来越低龄化,小学 生甚至学龄前儿童也去游学,年龄尚小的孩童,是否适合于海外游学,这值得商 榷 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967名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生的家长的调查 53.4%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过早出国游学会因自理能力差,不能照顾好自己; 52.0%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小,去游学容易出现安全问题;29.1%受访家长认为 孩子过早出国游学,会导致孩子之间相互攀比 海外游学项目,绝大部分消费并非孩子目前所需,也非学校要求,却是有关机构 的热炒。海外游学现在似乎变为了“刚需”,甚至有家长认为不让孩子去游学, 对不起孩子,也丢面子。 其实,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并非“海外游学”一条路。 家长应理性消费,量力而行,仅抱有“别人去了,我们也得去”的想法,很容易 变成“到此 游 (选自潘铎印《“海外游学”要量力而行》) 材料二: 国际游学用户游学目的
6.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百裥裙”在小说中的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暑期将至,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安排暑假游学项目。所谓游学,是一种将学习和 旅行相结合的学习交流方式。不少家长会为孩子选择国内或国际游学项目,丰富 孩子的暑假。近年,游学日趋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学龄前儿童纷纷加入 游学队伍。 据统计,2017 年中国海外游学人数约 80 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 130 亿元,预计 到 2020 年我国游学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200 亿元。而且,通过海外游学接触 海外教育的人群已由原先出国留学为主的高中毕业生或是本科毕业生,快速扩展 至中小学低年龄段学生群体。 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让孩子报名去游学无可厚非,但游学越来越低龄化,小学 生甚至学龄前儿童也去游学,年龄尚小的孩童,是否适合于海外游学,这值得商 榷。 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 1967 名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生的家长的调查, 53.4%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过早出国游学会因自理能力差,不能照顾好自己; 52.0%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小,去游学容易出现安全问题;29.1%受访家长认为 孩子过早出国游学,会导致孩子之间相互攀比。 海外游学项目,绝大部分消费并非孩子目前所需,也非学校要求,却是有关机构 的热炒。海外游学现在似乎变为了“刚需”,甚至有家长认为不让孩子去游学, 对不起孩子,也丢面子。 其实,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并非“海外游学”一条路。 家长应理性消费,量力而行,仅抱有“别人去了,我们也得去”的想法,很容易 变成“到此一 游”。 (选自潘铎印《“海外游学”要量力而行》) 材料二: 国际游学用户游学目的
572%58%534%600% 能力能力 用户参加国际游学的收获 炼生立白主的能力 39,B% 思方式有所改空 5B4 体验国外生方 西2% 控外语力 326 探高了团队合作难记 7,1% 兴爱坐 14B 的即 14 了好的生活学习习 141% 结 108 包学日校 92% 用户参加国际游学的收获 (选自《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以及70后、80后家长针对子女教育观念的变化 游学市场增速明显。但游学机构资质参差不齐,一些旅游平台与教育机构推出的 游学产品有“游”无“学”,价格畸高,内容注水,加之家长之间盲目攀比,游 学市场一片热闹的背后,质量令人担忧。 目前,海外游学市场行业门槛低、缺乏标准,大量机构涌入使整个行业呈现出“野 蛮生长”的态势。业内人士张亮告诉记者,普通海外旅游产品毛利率一般在5% 至10%左右,而海外游学产品则可以超过30%,高额利润空间对从业者产生了巨 大吸引力 据了解,在一些国家,游学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行业规范和体系。在美国 正规夏令营任教的老师需要先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再持证上岗。在日本,游学是 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等机构会提供大量专业游学方案和服 务。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国际游学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我国游学机构 从业师资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等则基本处于监管盲区。我国可借鉴一些国家的 专门条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机构资质、服务规范、师资监管等明确规定,重 要的是要明确教育、工商和旅游部门的职能范围,同时建立游学评价指标体系并 定期考核,让游学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
用户参加国际游学的收获 (选自《2018 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以及 70 后、80 后家长针对子女教育观念的变化, 游学市场增速明显。但游学机构资质参差不齐,一些旅游平台与教育机构推出的 游学产品有“游”无“学”,价格畸高,内容注水,加之家长之间盲目攀比,游 学市场一片热闹的背后,质量令人担忧。 目前,海外游学市场行业门槛低、缺乏标准,大量机构涌入使整个行业呈现出“野 蛮生长”的态势。业内人士张亮告诉记者,普通海外旅游产品毛利率一般在 5% 至 10%左右,而海外游学产品则可以超过 30%,高额利润空间对从业者产生了巨 大吸引力。 据了解,在一些国家,游学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行业规范和体系。在美国, 正规夏令营任教的老师需要先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再持证上岗。在日本,游学是 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等机构会提供大量专业游学方案和服 务。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国际游学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我国游学机构、 从业师资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等则基本处于监管盲区。我国可借鉴一些国家的 专门条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机构资质、服务规范、师资监管等明确规定,重 要的是要明确教育、工商和旅游部门的职能范围,同时建立游学评价指标体系并 定期考核,让游学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