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一中08-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镌jun)刻粗犷( kuang) 量(iang)体裁衣卷帙(zhi)浩繁 B.埋(man)怨 载(zi)体 暴殄(tian)天物 戛〔j然而止 C、宝藏(zdng)晕(yun)车 恪(ke)守不渝 擢(zhuo)发难数 D.熨(yn)帖熟稔(ren) 相形见绌(chu) 徇(x山n)私枉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克莱齐奥,23岁时出版小说《诉讼笔录》即引发关注, 这一作品获得了法国龚古尔奖的勒纳多奖。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写出了《金鱼》、 《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和《战争》等20多部小说与文集 B.自权威渠道获悉,如果不出意外,2008年中央党校将不再招收函授学员。备受争议 的中央党校函授文凭,在行世23年后,或将寿终正寝 C.即使是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学习、工作造成大 的损害。 D.一场春雨过后,山上的梅花竞相开放,金黄的,粉红的,雪白的,老枝横虬,暗香 浮动,真让人感到如花似锦,春意盎然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美国司法部门目前正加大力度对在全球信贷危机中有欺诈嫌疑的华尔街金融企业 进行调査,欲将华尔街中有欺诈嫌疑的金融企业绳之以氵 B.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髙等院校,2008年迎来陆续还款髙峰。厦门 大学教授邬大光的一项调硏表明,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元-2500亿元 .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收藏有一只出土于埃及纳加达地区,制作于公元前3世 纪的陶罐,具有典型的古王国时代的风格 D.在清明节,一群网络组织起来的年轻人,身着中国传统服装“汉服”,来到民族 英雄袁崇焕墓前深深下拜,告慰英雄在天之灵。 4.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 要使读 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 如一丛花 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 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成死症 ⑥便太浅显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9分,每小题3分)
河北邯郸一中 08—09 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镌.(juān)刻 粗犷.(kuàng) 量.(liàng)体裁衣 卷帙.(zhì)浩繁 B.埋.(mán)怨 载.(zài)体 暴殄.(tiǎn)天物 戛.(jiá)然而止 C、宝藏.(zàng) 晕.(yūn) 车 恪.(kè)守不渝 擢.(zhuó)发难数 D.熨..(yùn)帖 熟稔.(rěn) 相形见绌.(chù) 徇.(xùn)私枉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2009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克莱齐奥,23 岁时出版小说《诉讼笔录》即引发关注, 这一作品获得了法国龚古尔奖的勒纳多奖。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写出了《金鱼》、 《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和《战争》等 20 多部小说与文集。 B.自权威渠道获悉,如果不出意外,2008 年中央党校将不再招收函授学员。备受争议 的中央党校函授文凭,在行世 23 年后,或将寿终正寝 ....。 C.即使是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 ....,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学习、工作造成大 的损害。 D.一场春雨过后,山上的梅花竞相开放,金黄的,粉红的,雪白的,老枝横虬,暗香 浮动,真让人感到如花似锦 ....,春意盎然。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 美国司法部门目前正加大力度对在全球信贷危机中有欺诈嫌疑的华尔街金融企业 进行调查,欲将华尔街中有欺诈嫌疑的金融企业绳之以法。 B. 从 1999 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高等院校,2008 年迎来陆续还款高峰。厦门 大学教授邬大光的一项调研表明,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 2000 亿元—2500 亿元。 C. 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收藏有一只出土于埃及纳加达地区,制作于公元前 3 世 纪的陶罐,具有典型的古王国时代的风格。 D. 在清明节,一群网络组织起来的年轻人,身着中国传统服装“汉服”,来到民族 英雄袁崇焕墓前深深下拜,告慰英雄在天之灵。 4.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 。要使读 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 ,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 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 。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成死症 ⑥便太浅显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秦朝的“铁路” 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发现了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 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 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秦朝的“铁路”是 用木材铺设的。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 堪。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是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 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经过测量发现,秦朝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孑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 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那么最后 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可能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 平整。到了车站,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 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 有不少专家认为,该铁路ˆ是秦始皇灭楚国时修建的,目的是迸行后勤补给。 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说秦始皇灭楚国时使用过这条铁路固然不难想象,但这决不是个 别的工程。历史上记载的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以前一般认为驰道就是“公 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铁路”。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依此看,秦始 皇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 对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人们都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车同 轨”各说不一。郭沫若认为是统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另一些人解释为车轮的距窝必须相 同。现代的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子间距各不相同,也未见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秦 朝的公路”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子用六匹马来拉,这和普通 的—匹或两匹马拉的车子车轮间距显然不会相同。现在发现了秦朝的铁路”,“车同轨″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7 题。 秦朝的“铁路” 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发现了古代的“铁路”。经碳 14 测定,系 2200 多年前的秦朝 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 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 2200 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秦朝的“铁路”是 用木材铺设的。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 堪。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是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 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经过测量发现,秦朝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 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那么最后 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可能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 平整。到了车站,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 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 有不少专家认为,该“铁路”是秦始皇灭楚国时修建的,目的是进行后勤补给。 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说秦始皇灭楚国时使用过这条铁路固然不难想象,但这决不是个 别的工程。历史上记载的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以前一般认为驰道就是“公 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铁路”。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依此看,秦始 皇在 2200 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 对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人们都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车同 轨”各说不一。郭沫若认为是统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另一些人解释为车轮的距离必须相 同。现代的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子间距各不相同,也未见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秦 朝的“公路”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子用六匹马来拉,这和普通 的一匹或两匹马拉的车子车轮间距显然不会相同。现在发现了秦朝的“铁路”,“车同轨”就
有了新的解释。按照这种说法,那时修建ˆ铁路ˆ旳的当不仅仅是秦始皇了。 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 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ˆ飞驰。据《汉书·贾山 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 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 因此有人猜测是“公路”和复线“铁路ˆ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 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 专家们认为,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对秦始皇的铁路ˆ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后来,由于 严重缺少马匹,铁路被废弛了,绝大部分铁路ˆ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还有,汉朝 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运输线变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 要性。秦始皇的铁路”也就这样逐渐失传了 5.不能说明秦朝“铁路”在当时是“先进的交通设施”的一项是 A.秦朝“铁路”的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而且还是复线 B.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枕木较软,与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结合 紧密,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C.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让马儿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 来 D.轨道使摩擦力减小,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不少专家认为,“驰道”是秦始皇为了给攻打楚国的军队提供后勤补给而专门修 建的。 B.秦朝建设“驰道”时,秦始皇对轨道间距作了标准化要求,这就是所谓的“车同轨”。 C.奇特的车轮说明秦朝的车子是“公路”“铁路”两用车 D.秦朝的“驰道”可能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的,而且“驰道”边还栽种了“行 道树” 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铁路复线和高速公路复线设计受到了秦朝驰道设计的启发。 B.当时秦朝已经拥有远远超过其他诸侯国的“铁路”修建技术 C.秦始皇专车的车轮间距与秦朝“铁路”的轨道间距是一样的 D.秦朝修建“铁路”是长途运输的需要,与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也有一定的关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有了新的解释。按照这种说法,那时修建“铁路”的当不仅仅是秦始皇了。 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 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据《汉书·贾山 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 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 因此有人猜测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 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 专家们认为,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对秦始皇的“铁路”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后来,由于 严重缺少马匹,铁路被废弛了,绝大部分“铁路”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还有,汉朝 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运输线变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 要性。秦始皇的“铁路”也就这样逐渐失传了。 5.不能说明 ....秦朝“铁路”在当时是“先进的交通设施”的一项是 ( ) A.秦朝“铁路”的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而且还是复线。 B. 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枕木较软,与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结合 紧密,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C.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让马儿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 来。 D.轨道使摩擦力减小,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6.下列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有不少专家认为,“驰道”是秦始皇为了给攻打楚国的军队提供后勤补给而专门修 建的。 B. 秦朝建设“驰道”时,秦始皇对轨道间距作了标准化要求,这就是所谓的“车同轨”。 C. 奇特的车轮说明秦朝的车子是“公路”“铁路”两用车。 D. 秦朝的“驰道”可能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的,而且“驰道”边还栽种了“行 道树”。 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铁路复线和高速公路复线设计受到了秦朝驰道设计的启发。 B.当时秦朝已经拥有远远超过其他诸侯国的“铁路”修建技术。 C.秦始皇专车的车轮间距与秦朝“铁路”的轨道间距是一样的。 D.秦朝修建“铁路”是长途运输的需要,与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 人。尝谓其徒日:“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免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 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 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 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 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 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 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 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亻 先日:“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 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日:“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 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 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 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 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 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孑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 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摘自《宋史·杨业传》)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倜傥:性格豪爽 B.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生聚:百姓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 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 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 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 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 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 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 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 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亻 先 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 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 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亻先 领麾下兵阵于 谷口。自寅至已,亻先 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 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 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 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 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摘自《宋史·杨业传》)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 倜傥:性格豪爽 B.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生聚:百姓
C.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南向:由南向北 D.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 拊膺:捶着胸脯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⑥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业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谙用兵法,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 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B.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而劝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而并非是贪生怕 死 C.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自己的清 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D.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隆:力战至被俘,绝 食而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4分) 译文 (2)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6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舟中晓望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o,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② 【注释】①“利涉”,意为宜于远航。②天台山是东南名山,赤城为其山峰名,山石呈 赤色:标,山顶 (1)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简要概括每层的意思。(3分)
C.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 南向:由南向北 D.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 拊膺:捶着胸脯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⑥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杨业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谙用兵法,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 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B. 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而劝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而并非是贪生怕 死。 C. 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亻先 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自己的清 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D. 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隆;力战至被俘,绝 食而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4 分) 译文: (2)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6 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 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①,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②。 【注释】①“利涉”,意为宜于远航。②天台山是东南名山,赤城为其山峰名,山石呈 赤色;标,山顶。 (1)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简要概括每层的意思。(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