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论述类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 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 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 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 些画家,画得“贼好”,可人“不咋地”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 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 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 术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 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 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 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 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 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 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 般,但能靠“官僚奷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浮躁 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 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 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 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 事多了。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 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 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 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 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艺 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 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 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 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画品”的道理, 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
河北省唐山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 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 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 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 些画家,画得“贼好”,可人“不咋地”。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 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 “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 术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 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 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 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 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 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 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 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浮躁” 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 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 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 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 事多了。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 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 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 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 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艺 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 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 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 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画品”的道理, 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
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 准,从艺有髙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2013年8月11日12版) 1.下列不属于作者说的“许多人对这句话(人品即画品)的理解总是‘不得要 领’”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得 不到相应的认证,有的画家画不错,但是人不怎么样;有的画家人不错,但是画 却不好。 B.“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是美 术界的流行语,要是较起真儿来,人们就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 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C.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靠炒作出名,有些略懂绘画的官员也很容易利用职权谋 取“学术”地位。而那些靠真本事拼搏的人却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使得“人 品即画品”成了一句空话 D.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炼,风格和修改要不断 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 情、品质、操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绘画就应该看重绘画水平,画家俗一点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把 柄,更何况俗也不一定是坏人,俗不影响一个人成为好画家。 B.“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讲很重要,将二者合起来讲,也是很重要的, 个画家要是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便是达到了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作者对艺术上不努力,却擅长炒作的人给予了批评,并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凭 借炒作而被热捧一时,但是最终是经不起考验而被大众瞧不起 D.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随之“浮动”,使一 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画品” 也很难保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术界一向主张和追求“人品即画品”,但是现实生活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从而使“人品即画品”的要求仅限于理 论层面了。 B.作者认为“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不但涉及对画作的具体要求,甚至要上升 到社会的高度和历史的高度,这就要求画家有过硬的性情、品质和操守才行。 C.“俗不可耐”的画家其实并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而年轻记者去采访他前, 某长者特地嘱咐他的话才是作者思考的重点,因为“某长者”的话就很好地割裂 了“人品”和“画品”。 D.作者鉴于社会上种种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却不去真正践行它的现象, 得出了一个结论 千万别当真”,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 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 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
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 准,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2013 年 8 月 11 日 12 版) 1.下列不属于作者说的“许多人对这句话(人品即画品)的理解总是‘不得要 领’”的依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得 不到相应的认证,有的画家画不错,但是人不怎么样;有的画家人不错,但是画 却不好。 B.“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是美 术界的流行语,要是较起真儿来,人们就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 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C.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靠炒作出名,有些略懂绘画的官员也很容易利用职权谋 取“学术”地位。而那些靠真本事拼搏的人却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使得“人 品即画品”成了一句空话。 D.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炼,风格和修改要不断 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 情、品质、操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在作者看来,绘画就应该看重绘画水平,画家俗一点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把 柄,更何况俗也不一定是坏人,俗不影响一个人成为好画家。 B.“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讲很重要,将二者合起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 个画家要是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便是达到了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作者对艺术上不努力,却擅长炒作的人给予了批评,并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凭 借炒作而被热捧一时,但是最终是经不起考验而被大众瞧不起。 D.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随之“浮动”,使一 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画品” 也很难保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术界一向主张和追求“人品即画品”,但是现实生活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从而使“人品即画品”的要求仅限于理 论层面了。 B.作者认为“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不但涉及对画作的具体要求,甚至要上升 到社会的高度和历史的高度,这就要求画家有过硬的性情、品质和操守才行。 C.“俗不可耐”的画家其实并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而年轻记者去采访他前, 某长者特地嘱咐他的话才是作者思考的重点,因为“某长者”的话就很好地割裂 了“人品”和“画品”。 D.作者鉴于社会上种种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却不去真正践行它的现象, 得出了一个结论——“千万别当真”,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 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 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
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 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 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 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 榖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査康煕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 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 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 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 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査也。今请宽三月限 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 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 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 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 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 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以前:从前,以往。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部居:分门别类 D.次第造册请奏。次第:依照顺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 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 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 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 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査,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 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 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 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 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 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 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 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 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 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 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 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 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 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 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 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 形势:河流状况。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以前:从前,以往。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 部居:分门别类。 D.次第造册请奏。 次第:依照顺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 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 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 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 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 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5分)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査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 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 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② 漫:空,徒劳。 8.“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 分) 9.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 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2)《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的存在的名句是“,” (3)《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滚滚长江,以酒祭奠明月,感慨人生的两句是: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1)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 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 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2)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 《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 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 传全民族抗战。 (3)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 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 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 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 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 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 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5)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 主席。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5 分)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 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 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② 漫:空,徒劳。 8.“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 分) 9.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 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2)《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的存在的名句是“ , ”。 (3)《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滚滚长江,以酒祭奠明月,感慨人生的两句是: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1)1910 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 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 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 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2)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 《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 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 传全民族抗战。 (3)1948 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 年去台后仍任立法 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 等身,达 100 余种 3000 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4)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 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 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 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 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5)1988 年 4 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 主席。9 月 12 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
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 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 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 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三不’不‘ 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⑦)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 “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 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 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 原旋风”,也惹恼了李登辉。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 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50年的国民党党 籍。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9)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 长达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10月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 “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 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 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 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 “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 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 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1)1990年5月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80寿辰演讲会,时年91 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 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 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 ①胡秋原(1910-2004)湖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 作等身,达100多种3000余万字。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 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 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2004年5月4日,94岁的胡秋原荣 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②胡秋原深受顾炎武“明道教世”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 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 骨。郑学稼先生曾说:“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一一(谢远笋《胡 秋原一一大家精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 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 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 40 年后首位 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 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20 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 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三不’不‘三 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7)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 “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 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 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 原旋风”,也惹恼了李登辉。1988 年 9 月 21 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 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 50 年的国民党党 籍。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9)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 长达 36 天的观光访问后,于 10 月 18 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 “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 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 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 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 “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 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 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1)1990 年 5 月 27 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 80 寿辰演讲会,时年 91 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 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 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 ①胡秋原(1910-2004)湖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 作等身,达 100 多种 3000 余万字。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 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1989 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 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2004 年 5 月 4 日,94 岁的胡秋原荣 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②胡秋原深受顾炎武“明道教世”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 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 骨。郑学稼先生曾说:“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谢远笋《胡 秋原——大家精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 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 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