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冀州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B)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 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 代末的水平。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语境中,科学素养作为一项基本公民素质的重 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意义上,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应该引发我们足够的深思。 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 积极态度。但是否就意味着科学素养的提髙? 这让人想到在过去的一年里,那些备受关注的科学话题:从“吃绿豆能 治百病”的张悟本神话、道长李一的“盖世神功”,到媒体炒作“地球遭遇千年 极寒”、“世界末日将来临”,再到“引渤入疆”让新疆变江南、禁止添加面粉 增白剂等争议……面对其中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相信、追捧、 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跟进、扩大、炒作。 在专业层面,我国已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创造大国”,但以衡量 质量的论文引用率和国际专利来看,远谈不上“创新大国”。我国科技进步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的60%-80%仍存在很大差距。 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看似相距甚远,实则紧密相连。不 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固然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但实际上,公众素 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 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 列。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在经济高速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 背景下,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何与之同步? 个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养,并不仅仅看他能否正确判断“声音是否只 能在空气中传播”这样的科学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测试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 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更考察公众对科学技术是否持怀疑态度, 是否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 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等。甚至还有国家专门测试公众对于媒体信息是否具有质 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 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 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不久前,科技部公布了中国科技实力“清单”:中国科技投入年增20%, 科枝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取得多个“首次”或“第一”,部分 领域比肩国际前沿。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科技发展的“硬实力”,公民科 学素养则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而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励科技创新、 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任重道 疋 (选自2011年02月24日《人 民日报》) 1、下列对“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河北省冀州中学 2012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B)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 公民比例为 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 代末的水平。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语境中,科学素养作为一项基本公民素质的重 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意义上,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应该引发我们足够的深思。 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 积极态度。但是否就意味着科学素养的提高? 这让人想到在过去的一年里,那些备受关注的科学话题:从“吃绿豆能 治百病”的张悟本神话、道长李一的“盖世神功”,到媒体炒作“地球遭遇千年 极寒”、“世界末日将来临”,再到“引渤入疆”让新疆变江南、禁止添加面粉 增白剂等争议……面对其中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相信、追捧、 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跟进、扩大、炒作。 在专业层面,我国已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创造大国”,但以衡量 质量的论文引用率和国际专利来看,远谈不上“创新大国”。我国科技进步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的 60%- 80%仍存在很大差距。 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看似相距甚远,实则紧密相连。不 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固然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但实际上,公众素 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 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 列。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在经济高速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 背景下,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何与之同步? 一个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养,并不仅仅看他能否正确判断“声音是否只 能在空气中传播”这样的科学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测试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 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更考察公众对科学技术是否持怀疑态度, 是否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 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等。甚至还有国家专门测试公众对于媒体信息是否具有质 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 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 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不久前,科技部公布了中国科技实力“清单”:中国科技投入年增 20%, 科枝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取得多个“首次”或“第一 ”,部分 领域比肩国际前沿。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科技发展的“硬实力”,公民科 学素养则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而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励科技创新、 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任重道 远。 (选自 2011 年 02 月 24 日《人 民日报》) 1、下列对“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该明白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 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 B.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具备学习、理解 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C.科学素养是一项基本公民素质,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科学知识、科 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来衡量 D.需要具备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对科学技术能持怀疑态度,对 于媒体信息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2、从原文看,下列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 但公民科学素养发展却不能与之同步。 B.离开公众素养这个科技发展的土壤,我们不可能有重大科技成果出 现,也不可能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C.面对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盲从,媒体不加 选择地炒作,显示了公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D.中国在专业层面上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创造大国”而非“创新 大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A.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比较低, 相当于某些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正确判断简单的科学问题,不能说就具有科学素养。我国公民的科 学素养如何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同步,是一个重大命题 C.公民科学素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软实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进而 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D.对于科学素养,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是不能隔离的,两者紧密 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不会参与创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8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注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 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 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 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 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攜其胸,然则将 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 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应该明白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 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 B.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具备学习、理解、 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C.科学素养是一项基本公民素质,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科学知识、科 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来衡量。 D.需要具备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对科学技术能持怀疑态度,对 于媒体信息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2、从原文看,下列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 但公民科学素养发展却不能与之同步。 B.离开公众素养这个科技发展的土壤,我们不可能有重大科技成果出 现,也不可能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C.面对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盲从,媒体不加 选择地炒作,显示了公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D.中国在专业层面上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创造大国”而非“创新 大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A.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比较低, 相当于某些主要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水平。 B.正确判断简单的科学问题,不能说就具有科学素养。我国公民的科 学素养如何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同步,是一个重大命题。 C.公民科学素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软实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进而 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D.对于科学素养,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是不能隔离的,两者紧密 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不会参与创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8 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注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 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 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 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 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 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 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 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⑤,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 而去,终已不顾。(《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必修一P18-19,有删节) 注1: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愿足下更虑之 更:再,又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祭祀路神 D.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踏上,登上 5、从文言句式的角度,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2分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吾得兄事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太子迟 7.下列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评价,不合文意的是()3分 A、荆轲工于心计,办事果断。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见太子 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B、荆轲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这也表明荆轲 心狠手辣的一面。 C、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 大和艰巨。 D、“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 怆的氛围。 8.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11分)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9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5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 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⑤,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 而去,终已不顾。(《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必修一 P18-19,有删节) 注 1: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愿足下更虑之 更:再 ,又 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临行祭祀路神, D.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踏上,登上 5、从文言句式的角度,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2 分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例句:吾得兄事之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太子迟 7. 下列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评价,不合文意的是( ) 3 分 A、荆轲工于心计,办事果断。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见太子 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B、荆轲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这也表明荆轲 心狠手辣的一面。 C、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 大和艰巨。 D、“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 怆的氛围。 8. 翻译下面的句子。10 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9-10 题。(11 分)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9 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 分)
10、三四两句突出了什么主旨?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错一字该题不得分,共6 分) (1)其声呜呜然, 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 (苏轼《赤壁赋》) (2) 芳菲菲其弥 章 (屈原《离骚》) (3)固世俗之工巧 (屈原《离骚》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 也。(诸葛亮《出师表》)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 矣。(庄子《逍遥游》)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孟 子》)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 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 计分,第(1)个多项选择题写在答题卷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上班的诀窍 [德国]路·席波赖特 哈姆森先生,这是新来的同事诺伊鲍尔先生,先让他同您在一个办公 室里办公。他需要全面了解这儿各部门的情况,请您多关照他,指点他,对他说 明一切情况。 哈姆森见老板信赖地把新同事托付给他,不禁受宠若惊,唯唯诺诺地说 道:“我一定照办 他同新同事离开了老板的办公室。 “喂,诺伊鲍尔先生,让我们来参观一下企业吧,这样您就会熟悉企业 的情况了 参观企业?”新同事不解地问 是啊。要是我们坐在办公室累了,想放松一下,到处游荡,那就说参 观企业。我们离开工作岗位,老板见了当然不高兴,可我们总会找出一个理由 的 什么理由呢?”诺伊鲍尔饶有兴趣地问 “您来学学吧。譬如,就说要商量和检査一些事情。当然有时确实是真 的,有些事也可以检査两三次。不过您别忘了把文件夹啦、帐薄啦、货单啦诸如 此类的东西带在身边,做出办公事的样子。这一来,您就可以在仓库里呆上几个
答: 10、三四两句突出了什么主旨?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6 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题 1 分,错一字该题不得分,共 6 分) (1)其声呜呜然, , ,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 (苏轼《赤壁赋》) (2) ,芳菲菲其弥 章。 (屈原《离骚》) (3)固世俗之工巧 兮, 。 (屈原《离骚》) (4) ,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 也。 (诸葛亮《出师表》) (5) , ,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 矣。 (庄子《逍遥游》)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孟 子》)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 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 计分,第(1)个多项选择题写在答题卷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上班的诀窍 [德国]路·席波赖特 “哈姆森先生,这是新来的同事诺伊鲍尔先生,先让他同您在一个办公 室里办公。他需要全面了解这儿各部门的情况,请您多关照他,指点他,对他说 明一切情况。” 哈姆森见老板信赖地把新同事托付给他,不禁受宠若惊,唯唯诺诺地说 道:“我一定照办。” 他同新同事离开了老板的办公室。 “喂,诺伊鲍尔先生,让我们来参观一下企业吧,这样您就会熟悉企业 的情况了。” “参观企业?”新同事不解地问。 “是啊。要是我们坐在办公室累了,想放松一下,到处游荡,那就说参 观企业。我们离开工作岗位,老板见了当然不高兴,可我们总会找出一个理由 的。” “什么理由呢?”诺伊鲍尔饶有兴趣地问。 “您来学学吧。譬如,就说要商量和检查一些事情。当然有时确实是真 的,有些事也可以检查两三次。不过您别忘了把文件夹啦、帐薄啦、货单啦诸如 此类的东西带在身边,做出办公事的样子。这一来,您就可以在仓库里呆上几个
小时。我们私下里说说,有几个仓库保管员喜欢打牌,常常需要找个玩牌的伙伴。 如此消磨时间,您觉得怎样? 真有意思。”诺伊鲍尔说 喏,这是您的办公桌。”哈姆森说,“这儿有咖啡。喝咖啡嘛,本来 只能在休息时间喝,否则顾客来了,看见我们在喝咖啡,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 为此我们想出了一个专门的办法。您瞧,很简单:我们把办公桌右下方的抽屉腾 出来,放上咖啡杯,人一来,马上关上。抽屉里铺上了吸墨水纸,即使咖啡泼了 出来,也没问题。我们私下里说说,我们同样可以喝酒。当然在上班时喝酒是禁 止的,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不过有时有人过生日,或者觉得不畅快,需要提提神, 那他就把酒杯和酒瓶也放在抽屉里。” “这真实用。”诺伊鲍尔说 “还有一个内部的小秘密。您瞧,这扇门里有一个小房间,那是储藏室 谁也不会闯进去的。呆在里面,倒叫人感到挺舒服的。如果我们之中有谁喝多了 感到不舒服,那他就干脆躺到里面的羊毛毯上睡觉。您可知道这句妙言:办公室 里睡觉是最舒服的睡觉。当然,这是不能让老板知道的……” 这我明白。”新同事说 哈姆森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同事,他把一切情况都说明了。“有一点我 提出来请您注意:如果您早上睡过了头,就千万别赶来上班。弄得气喘吁吁地跑 来,倒可能会迟到几分钟。迟到给人的印象不好。您可以这么办:干脆打个电话 来,说您在医生或牙医那儿看病,要来得迟一点。您与其迟来一刻钟,倒不如迟 来三小时。您要去理发或者干诸如此类的事,也可照此办理。我们在上班时间理 发,这是因为我们的头发是在上班时间长长的。” 这种见解是合乎逻辑的 是啊,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您要是知道了这些上班的诀窍,就能 在这儿混得很好。” “嗯,我已尝到了各种诀窍,多谢您的关照。” “嘿,这是我理应做的,我们是同事嘛。不过,您能对我说说,您是怎 样搞到这份差事的?为什么要您熟悉各部门的情况呢?通常这儿雇佣的人只做 某一件事。” 诺伊鲍尔说:“要我熟悉各部门的情况,是因为老板一退休,我就要接替他。那 位老板是我的岳父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集中刻画了主人公哈姆森上班吃喝玩乐、工作时间睡 觉、迟到撒谎的工作状态。 B.诺伊鲍尔“不解”“饶有兴趣”的反应和他“有意思”“真实用”等等的响 应哈姆森“指点”的细节,一步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 C.为了报答老板的“信赖”,认真完成老板“关照他,指点他”的指示,哈姆 森竭尽所能的讲说“上班的诀窍”,帮助新同事尽快融入到新环境。 D.老板信赖下属员工,老员工满怀关爱地指点新员工,上下同心,同事之间互 相信任,这家公司的工作气氛和谐 E.哈姆森真诚地想要帮助新同事能在公司“混得很好”,对此,诺伊鲍尔是满 怀感激地表示“多谢关照”的。 (2)小说开头部分写老板跟哈婚森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分
小时。我们私下里说说,有几个仓库保管员喜欢打牌,常常需要找个玩牌的伙伴。 如此消磨时间,您觉得怎样?” “真有意思。”诺伊鲍尔说。 “喏,这是您的办公桌。”哈姆森说,“这儿有咖啡。喝咖啡嘛,本来 只能在休息时间喝,否则顾客来了,看见我们在喝咖啡,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 为此我们想出了一个专门的办法。您瞧,很简单:我们把办公桌右下方的抽屉腾 出来,放上咖啡杯,人一来,马上关上。抽屉里铺上了吸墨水纸,即使咖啡泼了 出来,也没问题。我们私下里说说,我们同样可以喝酒。当然在上班时喝酒是禁 止的,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不过有时有人过生日,或者觉得不畅快,需要提提神, 那他就把酒杯和酒瓶也放在抽屉里。” “这真实用。”诺伊鲍尔说。 “还有一个内部的小秘密。您瞧,这扇门里有一个小房间,那是储藏室, 谁也不会闯进去的。呆在里面,倒叫人感到挺舒服的。如果我们之中有谁喝多了 感到不舒服,那他就干脆躺到里面的羊毛毯上睡觉。您可知道这句妙言:办公室 里睡觉是最舒服的睡觉。当然,这是不能让老板知道的……” “这我明白。”新同事说。 哈姆森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同事,他把一切情况都说明了。“有一点我 提出来请您注意:如果您早上睡过了头,就千万别赶来上班。弄得气喘吁吁地跑 来,倒可能会迟到几分钟。迟到给人的印象不好。您可以这么办:干脆打个电话 来,说您在医生或牙医那儿看病,要来得迟一点。您与其迟来一刻钟,倒不如迟 来三小时。您要去理发或者干诸如此类的事,也可照此办理。我们在上班时间理 发,这是因为我们的头发是在上班时间长长的。” “这种见解是合乎逻辑的。” “是啊,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您要是知道了这些上班的诀窍,就能 在这儿混得很好。” “嗯,我已尝到了各种诀窍,多谢您的关照。” “嘿,这是我理应做的,我们是同事嘛。不过,您能对我说说,您是怎 样搞到这份差事的?为什么要您熟悉各部门的情况呢?通常这儿雇佣的人只做 某一件事。” 诺伊鲍尔说:“要我熟悉各部门的情况,是因为老板一退休,我就要接替他。那 位老板是我的岳父。”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集中刻画了主人公哈姆森上班吃喝玩乐、工作时间睡 觉、迟到撒谎的工作状态。 B.诺伊鲍尔“不解”“饶有兴趣”的反应和他“有意思”“真实用”等等的响 应哈姆森“指点”的细节,一步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 C.为了报答老板的“信赖”,认真完成老板“关照他,指点他”的指示,哈姆 森竭尽所能的讲说“上班的诀窍”,帮助新同事尽快融入到新环境。 D.老板信赖下属员工,老员工满怀关爱地指点新员工,上下同心,同事之间互 相信任,这家公司的工作气氛和谐。 E.哈姆森真诚地想要帮助新同事能在公司“混得很好”,对此,诺伊鲍尔是满 怀感激地表示“多谢关照”的。 (2)小说开头部分写老板跟哈姆森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