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一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 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 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依 然弥漫在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一一神话世界之中,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 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 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已看不见“怪 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 中。《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 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 完满地融成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天问》是保留远古神话传统最多而又系统的文学篇章,它表现了当时时代意识 因理性的觉醒正在由神话向历史过渡。《离骚》《天问》《九歌》《九辩》构成 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 续。王夫之解释《九辩》说:“辩,犹遍也,效夏启九辩之名,可以被之管弦, 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点明 了几个关键问题: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可歌可舞,想象丰富奇异 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 束,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汉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 了秦代体制,但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 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 主导,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与它相辅相成的 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后世文学艺术从中汲取很多营养。与《诗经》或先 秦散文不同,汉代艺术和人们观念中弥漫的恰恰是从远古传留下来的种种神话和 故事。从世上庙堂到地下宫殿,从南方的马王堆帛画到北国的卜千秋墓室,它们 都属于充满幻想、巫术的观念,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 下来。西汉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后,以儒学为标志、以 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日渐侵入文艺领域和人们的观念中,逐渐融成南 北文化的混同合作。楚地的神话幻想与北国的历史故事,儒学宣扬的道德节操与 道家传播的荒忽之谈,并行不悖地出现在人们意识观念和艺术世界中。人世、历 史和现实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这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果。但是,蕴藏着原 始活力的传统浪漫幻想,始终没有离开汉代艺术,它们是楚汉艺术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第 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北方都逐渐突破礼仪旧制, 理性精神也逐步战胜巫术宗教 B.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保留和残存,中国南方始终弥漫在神话世界中,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就是其在文学领域的表现
河北省邯郸一中 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 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 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依 然弥漫在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 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 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已看不见“怪 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 中。《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 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 完满地融成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天问》是保留远古神话传统最多而又系统的文学篇章,它表现了当时时代意识 因理性的觉醒正在由神话向历史过渡。《离骚》《天问》《九歌》《九辩》构成 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 续。王夫之解释《九辩》说:“辩,犹遍也,效夏启九辩之名,可以被之管弦, 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点明 了几个关键问题: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可歌可舞,想象丰富奇异, 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 束,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汉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 了秦代体制,但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 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 主导,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与它相辅相成的 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后世文学艺术从中汲取很多营养。与《诗经》或先 秦散文不同,汉代艺术和人们观念中弥漫的恰恰是从远古传留下来的种种神话和 故事。从世上庙堂到地下宫殿,从南方的马王堆帛画到北国的卜千秋墓室,它们 都属于充满幻想、巫术的观念,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 下来。西汉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后,以儒学为标志、以 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日渐侵入文艺领域和人们的观念中,逐渐融成南 北文化的混同合作。楚地的神话幻想与北国的历史故事,儒学宣扬的道德节操与 道家传播的荒忽之谈,并行不悖地出现在人们意识观念和艺术世界中。人世、历 史和现实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这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果。但是,蕴藏着原 始活力的传统浪漫幻想,始终没有离开汉代艺术,它们是楚汉艺术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北方都逐渐突破礼仪旧制, 理性精神也逐步战胜巫术宗教。 B. 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保留和残存,中国南方始终弥漫在神话世界中,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就是其在文学领域的表现
C.把黄帝四面脸解释为派四个大臣治理四方,孔子删除《诗经》中“怪力乱神” 的踪迹,这体现了儒家关注现实、重视社会秩序的精神 D.开创了中国抒情诗光辉起点的《离骚》,既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浪漫 想象,又有深沉理性觉醒时个体人格的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天问》系统地保留了远古神话传统,是楚地原始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是理性 觉醒的时代意识从神话向历史的过渡 B.因为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地,汉起于楚,所以西汉 文化艺术领域的楚地色彩浓烈而醇厚 C.西汉艺术的作品大多以远古的神话故事为内容,南方的马王堆帛画就充分地 保存并延续了这样的远古传统。 D.西汉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世、历史和现实逐渐取代了充 满远古传统的原始神话,占据重要位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理性精神和楚汉浪漫主义精神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艺术 传统,都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王夫之认为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是汉代赋体文学之宗,这一看 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楚辞的研究。 C.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后,人们的观念受先秦理性精神 的影响,文化艺术领域也有了变化。 D.尽管神话幻想与历史故事、儒学与道家并行不悖地出现在人们意识观念和艺 术世界中,但楚汉艺术的核心始终没有脱离传统浪漫幻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 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 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 奸,缙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 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 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 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 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 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 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 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 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 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 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C. 把黄帝四面脸解释为派四个大臣治理四方,孔子删除《诗经》中“怪力乱神” 的踪迹,这体现了儒家关注现实、重视社会秩序的精神。 D. 开创了中国抒情诗光辉起点的《离骚》,既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浪漫 想象,又有深沉理性觉醒时个体人格的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天问》系统地保留了远古神话传统,是楚地原始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是理性 觉醒的时代意识从神话向历史的过渡。 B.因为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地,汉起于楚,所以西汉 文化艺术领域的楚地色彩浓烈而醇厚。 C.西汉艺术的作品大多以远古的神话故事为内容,南方的马王堆帛画就充分地 保存并延续了这样的远古传统。 D.西汉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世、历史和现实逐渐取代了充 满远古传统的原始神话,占据重要位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先秦理性精神和楚汉浪漫主义精神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艺术 传统,都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王夫之认为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是汉代赋体文学之宗,这一看 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楚辞的研究。 C.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后,人们的观念受先秦理性精神 的影响,文化艺术领域也有了变化。 D.尽管神话幻想与历史故事、儒学与道家并行不悖地出现在人们意识观念和艺 术世界中,但楚汉艺术的核心始终没有脱离传统浪漫幻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 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 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 奸,缙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 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 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 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 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 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 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 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 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 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 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 “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 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 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 《宋史·陈禾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虞:预料 B.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曹:一类人 C.安得此不详语 D.黼闻而衔之 衔:怀恨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 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 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 之明 B.其他官员对童贯等人的行为不敢指责,陈禾却大胆弹劾。他认为自己所处职 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自己的本职 了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 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 D.陈禾遇赦,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 束,担任秀州知州。 7.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5分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 “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 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 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 《宋史·陈禾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虞:预料 B.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曹:一类人 C.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D.黼闻而衔之 衔:怀恨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3 分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 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 宁饿死。” ⑥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 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 之明。 B.其他官员对童贯等人的行为不敢指责,陈禾却大胆弹劾。他认为自己所处职 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自己的本职 了。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 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 地。 D.陈禾遇赦,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 束,担任秀州知州。 7.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5 分)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11 分) 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8.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 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 析。(5分) 9.诗中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德合一君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 子《逍遥游》 (2)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檐牙高啄。各抱地 (杜牧《阿房宫赋》) (4)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四个小题。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己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 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 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 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 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 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 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 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 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 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极慢地走到他的身边, 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 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 打时 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 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 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 《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 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 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 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 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 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一一 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
8.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 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 析。(5 分) 9.诗中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德合一君,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 子《逍遥游》》 (2)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3) ,檐牙高啄。各抱地 势, 。(杜牧《阿房宫赋》) (4) ,旌旗蔽空, ,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四个小题。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 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 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 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 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 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 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 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 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 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极慢地走到他的身边, 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 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 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 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 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 《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 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 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 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 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 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 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
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一一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 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 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 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 请教,烈性酒免了吧。”“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 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 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 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 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 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 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 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 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 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军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 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 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 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分)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 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 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 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 望之中。 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 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 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 如醉。 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 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 形象。 (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 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 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 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 请教,烈性酒免了吧。”“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 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 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 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 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 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 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 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 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 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军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 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 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 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 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 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 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 望之中。 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 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 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 如醉。 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 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 形象。 (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