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5月)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 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 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 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 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 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 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 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 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 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 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 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 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 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 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 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 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 道 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 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 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 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 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 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髙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 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 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 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 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 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 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 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 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 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河南省洛阳市 2017 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5 月)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 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 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 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 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 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 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 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 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 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 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 439 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 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 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 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 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 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 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 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 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 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 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 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 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 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 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 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 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 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 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 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 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 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 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 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 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 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 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 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 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 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D.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 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 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 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C.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 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 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 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 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和思想 C.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 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 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救命恩人 江岸 正是下班髙峰。侯一凡挺起胸膛,绷紧双腿,笔直地站在工厂门口。他目送着下 班的人群潮水一般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后来,只有零星的工人一个个往外走的时 候,他才稍微放松下来。 虽说只是一名工厂的保安,但是,侯一凡毕竟刚从武警部队退役半年,他站岗的 姿势还是完全保留了真正的军人风范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 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 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 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 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 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 2017 年 3 月 8 日人民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 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 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 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 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D. 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 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 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 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 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C. 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 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 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 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 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 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 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和思想。 C. 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 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 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救命恩人 江岸 正是下班高峰。侯一凡挺起胸膛,绷紧双腿,笔直地站在工厂门口。他目送着下 班的人群潮水一般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后来,只有零星的工人一个个往外走的时 候,他才稍微放松下来。 虽说只是一名工厂的保安,但是,侯一凡毕竟刚从武警部队退役半年,他站岗的 姿势还是完全保留了真正的军人风范
他晃晃微微发酸的脖子,扭动了一下腰肢,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突然想起,怎 么没看见吕晓红大姐走出来呢? 侯一凡楞了一下,勾头往厂区方向看去。他拥有一双视力在2.0以上的眼睛, 眼看去,能看得很远。他发现,正在往外走的工人,包括厂区纵深处三三两两的 人影,都不是吕晓红 吕晓红平时上下班都很准时,今天怎么了?侯一凡决定在门口再站一会儿,等等 吕晓红。 侯一凡在这个肉联厂虽然已经工作了半年时间,但是,认识的工人并不多,多数 人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在他值班的时候,才在他面前晃一下。他一个 从山区农村黄泥湾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没有几个工人主动跟他搭讪,并告 知他自己的名字。吕晓红这个名字也是他听别人喊的,可能听的次数稍微多了 些,他便牢牢记住了。 大概等了十多分钟,厂里没有一个人往厂门口走了,当然,吕晓红依然没有出来 侯一凡感觉有些不对劲,到底哪里不对劲,他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他只好给保卫 科长打电话。 科长,你认识吕晓红吗?她是哪个车间的? 我不太清楚,怎么啦? 我没看见她下班出来,有些不放心。 下班的时候,工人一窝蜂地出来,你一个个都看清楚了?你点名了?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出来 吕晓红和别人不一样,我知道的 你别管闲事了,你又不是人事部的,考勤不归你管。看好你的门吧。 科长没好气地挂了电话。科长说到人事部,提醒了侯一凡。他查了一下人事部的 电话,把电话打了过去。 请帮忙查一下,吕晓红是哪个车间的? 冷冻车间。 还没有等侯一凡再说点什么,人事部那个人已经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他把电话 打到冷冻车间,可是,没有人接电话。他只好硬着头皮把电话打到厂办公室。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没有出来。 怎么了? 我怀疑她会不会被关在冷库里了 不会吧? 厂办公室的那个人漫不经心地挂了电话。该打的电话都打了,侯一凡没辙了。他 在值班室坐了两分钟,椅子上好象放着一盆火,烧得他坐不住。终于,他站了起 来,咬咬牙,拨通了厂长的电话 厂长您好。我是保卫科小侯,向您报告一件事 哦?说吧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怀疑她被关进了冷库里。请您赶紧派人 到冷库去看看吧。 有这样的事?我马上让冷冻车间主任去看看 放下了电话,侯一凡惴惴不安地站在值班室门口,眼睛盯着大街。大约二十分钟 左右,冷冻车间赵主任骑着摩托车,箭一般射过来。到了厂门口,他猛地刹车, 停了下来。赵主任指着侯一凡的鼻子,喝道,就是你打电话给厂长,说冷库里面 有人?
他晃晃微微发酸的脖子,扭动了一下腰肢,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突然想起,怎 么没看见吕晓红大姐走出来呢? 侯一凡楞了一下,勾头往厂区方向看去。他拥有一双视力在 2.0 以上的眼睛,一 眼看去,能看得很远。他发现,正在往外走的工人,包括厂区纵深处三三两两的 人影,都不是吕晓红。 吕晓红平时上下班都很准时,今天怎么了?侯一凡决定在门口再站一会儿,等等 吕晓红。 侯一凡在这个肉联厂虽然已经工作了半年时间,但是,认识的工人并不多,多数 人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在他值班的时候,才在他面前晃一下。他一个 从山区农村黄泥湾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没有几个工人主动跟他搭讪,并告 知他自己的名字。吕晓红这个名字也是他听别人喊的,可能听的次数稍微多了一 些,他便牢牢记住了。 大概等了十多分钟,厂里没有一个人往厂门口走了,当然,吕晓红依然没有出来。 侯一凡感觉有些不对劲,到底哪里不对劲,他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他只好给保卫 科长打电话。 科长,你认识吕晓红吗?她是哪个车间的? 我不太清楚,怎么啦? 我没看见她下班出来,有些不放心。 下班的时候,工人一窝蜂地出来,你一个个都看清楚了?你点名了?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出来? 吕晓红和别人不一样,我知道的。 你别管闲事了,你又不是人事部的,考勤不归你管。看好你的门吧。 科长没好气地挂了电话。科长说到人事部,提醒了侯一凡。他查了一下人事部的 电话,把电话打了过去。 请帮忙查一下,吕晓红是哪个车间的? 冷冻车间。 还没有等侯一凡再说点什么,人事部那个人已经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他把电话 打到冷冻车间,可是,没有人接电话。他只好硬着头皮把电话打到厂办公室。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没有出来。 怎么了? 我怀疑她会不会被关在冷库里了。 不会吧? 厂办公室的那个人漫不经心地挂了电话。该打的电话都打了,侯一凡没辙了。他 在值班室坐了两分钟,椅子上好象放着一盆火,烧得他坐不住。终于,他站了起 来,咬咬牙,拨通了厂长的电话。 厂长您好。我是保卫科小侯,向您报告一件事。 哦?说吧。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怀疑她被关进了冷库里。请您赶紧派人 到冷库去看看吧。 有这样的事?我马上让冷冻车间主任去看看。 放下了电话,侯一凡惴惴不安地站在值班室门口,眼睛盯着大街。大约二十分钟 左右,冷冻车间赵主任骑着摩托车,箭一般射过来。到了厂门口,他猛地刹车, 停了下来。赵主任指着侯一凡的鼻子,喝道,就是你打电话给厂长,说冷库里面 有人?
是我。侯一凡挺了挺身子。 老子喝个酒都喝不安生。如果我去看了,冷库里没有人,出来我揭了你的皮… 说着,赵主任一加油门,摩托车嘶吼着冲进了大门。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 医院救护车开进厂区的时候,几滴泪水猛地涌出了侯一凡的眼眶,挂在了他的睫 毛上 吕晓红出院以后,买了一大兜水果,到厂门卫值班室感谢侯一凡。她紧紧握住侯 凡的手,说,大兄弟,如果不是你救了我,大姐就冻成死猪了。 大姐,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 为什么这样说? 侯一凡说,每天你上班,总是问候一声:你好;每天你下班,总是说一声:再见。 我那天没有听到你说再见,所以知道你没有出来。否则,全厂五六百个工人,我 怎么可能单单记得你呢? (选自《洛神》2016年第6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侯一凡值班站岗的情景,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严肃认真,而又 拘谨刻板的工厂保安形象,这种形象与下文他救人的执着是一脉相承的 B.侯一凡在目送下班的人群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想起没 看见吕晓红走出来,然后觉得不大对劲,这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留意的人。 C.多数职工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门卫侯一凡值班的时候只见他们 晃而过,这导致他不认识大多数中,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际关系的单薄。 D.小说明写侯一凡疑心吕晓红留在冷库里,求人救出她,暗写吕晓红被关在冷 库里,被救出,两条线索在救护车进厂时交会,这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 5.小说详细地叙述侯一凡打电话救人的过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 析。(5分) 6.“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情节、主人公 和主旨都很重要,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髙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一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是我。侯一凡挺了挺身子。 老子喝个酒都喝不安生。如果我去看了,冷库里没有人,出来我揭了你的皮…… 说着,赵主任一加油门,摩托车嘶吼着冲进了大门。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 医院救护车开进厂区的时候,几滴泪水猛地涌出了侯一凡的眼眶,挂在了他的睫 毛上。 吕晓红出院以后,买了一大兜水果,到厂门卫值班室感谢侯一凡。她紧紧握住侯 一凡的手,说,大兄弟,如果不是你救了我,大姐就冻成死猪了。 大姐,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 为什么这样说? 侯一凡说,每天你上班,总是问候一声:你好;每天你下班,总是说一声:再见。 我那天没有听到你说再见,所以知道你没有出来。否则,全厂五六百个工人,我 怎么可能单单记得你呢? (选自《洛神》2016 年第 6 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篇写侯一凡值班站岗的情景,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严肃认真,而又 拘谨刻板的工厂保安形象,这种形象与下文他救人的执着是一脉相承的。 B.侯一凡在目送下班的人群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想起没 看见吕晓红走出来,然后觉得不大对劲,这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留意的人。 C.多数职工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门卫侯一凡值班的时候只见他们一 晃而过,这导致他不认识大多数中,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际关系的单薄。 D.小说明写侯一凡疑心吕晓红留在冷库里,求人救出她,暗写吕晓红被关在冷 库里,被救出,两条线索在救护车进厂时交会,这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 5. 小说详细地叙述侯一凡打电话救人的过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 析。(5 分) 6. “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情节、主人公 和主旨都很重要,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髙树起的一面大旗一一文学。制片人董 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 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 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髙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 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 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 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 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 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 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 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 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 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 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 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