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政治意识 中国是政治意识非常浓厚的国家,它不仅以顽强延续的社会制度,享有 四千年的文明史,还以名家辈出的政治家彪炳于世。这是中国人的幸事,因为有 运筹帷幄的人才治国理政,使王朝绵延亘久,创造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传 统的文明古国;也是中国人的不幸,当世界迈进近代化的潮流,中国却束缚于沉 重的政治桎梏,步履维艰,长期领先世界发展的中国,落后于时代,给中华民族 带来空前的创伤。 中国人政治意识之强,不仅表现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体制,激励各阶 层的人士学而优则仕,走上从政的道路,源源不断地涌现政治精英,还在于国家 意识形态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广大民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政治教化。以伦 理政治为本位的文化,形成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化,这是培育政治家的最佳土壤 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的主要表现,是无所不在地维护等级序列。生活是实实在在 的,一饮一食,一衣一帽,莫不有具体生动的样式和内容,在中国的衣食住行、 节日喜庆、休闲娱乐、日用器物,无一例外成为等级序列的栽体。 穿衣着装是衣食住行之首,封建制度的等级性首先在衣冠服饰方面有强 烈的体现。如果说人人不可须臾分离的衣服,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形态中都有 等级之别的话,但在中国列为道德化的表徵,王朝礼制的重要内容,在世界服装 史上也属罕见。一身衣衫从质料、色彩、款式、花纹无不被历代礼制所规范,赋 以等级序列和身份地位的涵义,由此形成衣冠之治的规章和传统。冒犯的被认为 越礼逾制,要受到法律制裁,因穿衣服不当而获罪的,史不绝书 衣冠服饰在古人看来,不仅是防寒、实用、审美的消费品,更是等级身 份、伦理政治物质化的形态。从这里可以理解,明代男子常见的发型是将头发盘 在头顶,蒙上巾帕,称之为“一统天下”:清代男子与此相反,在头上剃去四周 的头发,留下中间,梳成一条辫子,垂于脑后,寓意“削平四周,留守中原” 明清易代之际,为剃发还是留发,梳辫子不梳辫子,多次酿成血腥暴力,甚至引 发屠城的严重事件,这是生活方式政治化到极致的表现 生活方式如此政治化,在前现代中国无处不在,无处没有。古人倡导“百 姓日用即道”,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穿衣吃饭,家常日用,无一不是天道伦理 的体现。最典型的是故宫建筑群,这种左右对称、高低有序的组合,实际上是政 治格局的延伸。平民百姓家居的四合院也是如此,布局体现的是家长制中尊卑有 别、贵贱分明的人际关系。从形式到内容,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展示。 再看,中国最著名的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 记》、《红楼梦》,前三部是政治性小说,即使是儿女情长、充满脂粉气的<红 楼梦》,被现代人阐释为世家大族由盛而衰的百科全书,也属微型的政治小说 在明清风行的讲史、评书、戏曲,诸如《隋唐演义》、《封神榜》、《杨家将》 等等脍炙人口,为民众津津乐道的,也多为国家兴亡,政权更迭的政治故事。 中国人何以在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凸现浓厚的政治 意识?归根结底,是中国具有生活方式、等级序列、伦理道德三位一体的文化模 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中,衣食住行和民众娱乐不仅仅是生活、享受的消费品,也 是非文本的思想教本。中国人从权贵到平民都有浓厚的政治情结,这对凝聚广土
河南省洛阳市 2018 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人的政治意识 中国是政治意识非常浓厚的国家,它不仅以顽强延续的社会制度,享有 四千年的文明史,还以名家辈出的政治家彪炳于世。这是中国人的幸事,因为有 运筹帷幄的人才治国理政,使王朝绵延亘久,创造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传 统的文明古国;也是中国人的不幸,当世界迈进近代化的潮流,中国却束缚于沉 重的政治桎梏,步履维艰,长期领先世界发展的中国,落后于时代,给中华民族 带来空前的创伤。 中国人政治意识之强,不仅表现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体制,激励各阶 层的人士学而优则仕,走上从政的道路,源源不断地涌现政治精英,还在于国家 意识形态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广大民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政治教化。以伦 理政治为本位的文化,形成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化,这是培育政治家的最佳土壤。 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的主要表现,是无所不在地维护等级序列。生活是实实在在 的,一饮一食,一衣一帽,莫不有具体生动的样式和内容,在中国的衣食住行、 节日喜庆、休闲娱乐、日用器物,无一例外成为等级序列的栽体。 穿衣着装是衣食住行之首,封建制度的等级性首先在衣冠服饰方面有强 烈的体现。如果说人人不可须臾分离的衣服,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形态中都有 等级之别的话,但在中国列为道德化的表徵,王朝礼制的重要内容,在世界服装 史上也属罕见。一身衣衫从质料、色彩、款式、花纹无不被历代礼制所规范,赋 以等级序列和身份地位的涵义,由此形成衣冠之治的规章和传统。冒犯的被认为 越礼逾制,要受到法律制裁,因穿衣服不当而获罪的,史不绝书。 衣冠服饰在古人看来,不仅是防寒、实用、审美的消费品,更是等级身 份、伦理政治物质化的形态。从这里可以理解,明代男子常见的发型是将头发盘 在头顶,蒙上巾帕,称之为“一统天下”;清代男子与此相反,在头上剃去四周 的头发,留下中间,梳成一条辫子,垂于脑后,寓意“削平四周,留守中原”。 明清易代之际,为剃发还是留发,梳辫子不梳辫子,多次酿成血腥暴力,甚至引 发屠城的严重事件,这是生活方式政治化到极致的表现。 生活方式如此政治化,在前现代中国无处不在,无处没有。古人倡导“百 姓日用即道”,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穿衣吃饭,家常日用,无一不是天道伦理 的体现。最典型的是故宫建筑群,这种左右对称、高低有序的组合,实际上是政 治格局的延伸。平民百姓家居的四合院也是如此,布局体现的是家长制中尊卑有 别、贵贱分明的人际关系。从形式到内容,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展示。 再看,中国最著名的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 记》、《红楼梦》,前三部是政治性小说,即使是儿女情长、充满脂粉气的<红 楼梦》,被现代人阐释为世家大族由盛而衰的百科全书,也属微型的政治小说。 在明清风行的讲史、评书、戏曲,诸如《隋唐演义》、《封神榜》、《杨家将》 等等脍炙人口,为民众津津乐道的,也多为国家兴亡,政权更迭的政治故事。 中国人何以在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凸现浓厚的政治 意识?归根结底,是中国具有生活方式、等级序列、伦理道德三位一体的文化模 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中,衣食住行和民众娱乐不仅仅是生活、享受的消费品,也 是非文本的思想教本。中国人从权贵到平民都有浓厚的政治情结,这对凝聚广土
众民的国家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正是生活方式政治化的机制,又导致民族心理 承载封建意识的重负,百年来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从生活领域发端,冲击政治秩 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拥有顽强延续的社会制度是中国人的幸事,它使中国绵延亘久,成为世界 上唯一没 有中断历史传统的文明吉国。 B.曾经在世界发展中长期领先的中国,面对近代化的潮流,却因浓厚的政治 意识而步 履维艰,并落后于时代 C.中国历史上政治名家辈出,这与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体制对人才的激励和 国家意识 形态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分不开。 D.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文化促使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生活中的一饮一食 衣一帽, 都可以体现不同的等级序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亮明观点,并从正反两方面对中国人政治意识浓厚的影响进行了 分析和 评价 B.第2段通过对比政治意识在社会体制和生活方式上的表现,突出强调了生 活方式意 识形态化的重要 C.文章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方面分析了政治意识在中国人生活方 式上的 影响。 D.本文结尾采用设问方式,指出中国人在生活方面政治意识浓厚缘于中国独 特的文化 模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穿衣着装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形态中都是有等级之别的,但因穿衣服不 当而获罪 的情况却只有在中国才存在。 B.因为明代男子将头发盘在头顶,清代就要求在头上剃去四周的头发,衣冠 服饰在古 人看来是伦理政治物质化的形态。 C.中国传统的房屋多是左右对称、高低有序的组合,这体现了生活方式的政 治化,是尊 卑有别等天道伦理的体现 D,中国古典小说多为国家兴亡、政权更迭的政治故事,如《红楼梦》,虽更 多儿女情长和 脂粉气,却依然属于微型的政治小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众民的国家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正是生活方式政治化的机制,又导致民族心理 承载封建意识的重负,百年来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从生活领域发端,冲击政治秩 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拥有顽强延续的社会制度是中国人的幸事,它使中国绵延亘久,成为世界 上唯一没 有中断历史传统的文明吉国。 B.曾经在世界发展中长期领先的中国,面对近代化的潮流,却因浓厚的政治 意识而步 履维艰,并落后于时代。 C.中国历史上政治名家辈出,这与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体制对人才的激励和 国家意识 形态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分不开。 D.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文化促使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生活中的一饮一食一 衣一帽, 都可以体现不同的等级序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亮明观点,并从正反两方面对中国人政治意识浓厚的影响进行了 分析和 评价。 B.第 2 段通过对比政治意识在社会体制和生活方式上的表现,突出强调了生 活方式意 识形态化的重要。 C.文章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方面分析了政治意识在中国人生活方 式上的 影响。 D.本文结尾采用设问方式,指出中国人在生活方面政治意识浓厚缘于中国独 特的文化 模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穿衣着装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形态中都是有等级之别的,但因穿衣服不 当而获罪 的情况却只有在中国才存在。 B.因为明代男子将头发盘在头顶,清代就要求在头上剃去四周的头发,衣冠 服饰在古 人看来是伦理政治物质化的形态。 C.中国传统的房屋多是左右对称、高低有序的组合,这体现了生活方式的政 治化,是尊 卑有别等天道伦理的体现。 D,中国古典小说多为国家兴亡、政权更迭的政治故事,如《红楼梦》,虽更 多儿女情长和 脂粉气,却依然属于微型的政治小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遥远的灯光 阿成 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世界便属于你一个人了 窗前的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是啊,这是三十年前的岁月了。 我开着卡车,独自一人行驶在荒野上。尤是寒冷的冬夜里,那老银色的雪光会 直延伸到迷蒙的远方,四野似乎是一个偌大的银铸世界,只有我开的这辆小若蚁 虫的卡车在行驶 三十年前,那些沉驻在荒野上的乡村,仅由十几幢简陋的茅草房拼成, 村口处照例竖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上面吊着一盏亮刺刺的灯。.早年时村子里 是没有电的,乡下人只能点油灯或蜡烛照明。为了节省一碟油、一截蜡,会早平 地熄掉它。是啊,只有村口处那高高竖立的灯,是黑夜里唯一的光亮 开着老式的卡车行驶在荒野上,当看到那远处的灯光,在孤寂与清冷中, 便有了一点橘色的希望。这烁闪着的亮团引导着你朝它开去一一是啊,这黑沉沉 泛着涩色雪亮的大野之上,只有这么一盏灯在远方活活地闪烁着一一它出现的那 刻,便成了夜行人不弃的伴侣了。这孤寂的灯光会让你想起许多陈年往事,它 帧一帧地照亮了你早年的某些画面。这些画面里有你的父母、兄弟,也有你的 同学,这些影动着的人们经过岁月的沉淀、灯光的抚绕,竞变得那样的温馨和纯 净,让你那原夯凉凉的心,在墨色的夜中感到了一束春阳般的暖。是啊,在这样 的回放中,的确很少出现让你齿冷的往事,它们似乎害怕这孤寂的夜、远处的灯, 即便是偶一地浮现出来,也会被过滤得那样亲切起来。 处的灯光终于近了。 常做冬夜的行客,知道前方的那一盏孤灯,或者是用冰做成的灯罩,里 面点着一支微微摇曳的蜡烛,远远的,如一钵文火闪耀着一一那儿呀,或许是 爿小旅店吧。我曾多次住过这样的店。店的夜呵,从不寂寞,车老板们进进出出, 须不断地去院子里喂马,解手,或者几个人盘坐在火炕上,边巴着呛人的旱烟, 边唠嗑儿。 前面那盏灯下,或许是一个公路检查站。检查站里有一颁长长的火炕, 在墙角处有几个齐胸高的大瓦缸,里面分别腌着酸菜、咸菜,存着杂粮。行路人 只要交上一两块钱,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高粱米饭了。 卡车终于从那一域灯光下开了出来,渐次地将那灯光远远地、远远地甩 在后面,直到化作天上的一颗星。你继续在老银色的荒野上行驶了,听着发动机 发出的嗡嗡声。是呵,便是风雪中的英雄也是孤单的哟 在迷蒙舞落的雪中,你会看到远近地有移动的灯光,那同样是一台夜行 的老式卡车,正从你对面驶来。似乎是司机们都担心破坏这夜的沉静,双方只是 用闪烁灯光的方式彼此打一个招呼。 迎面的卡车从你身旁驶过去了,前途又变得浑沌起来,似乎这雪夜里, 只有你这一台卡车在孤单地行驶着。 进入山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兴安岭的盘山道,一山一山地缠绕着 卡车驶上这盘山遭时,常会看到在山顶上一辆卡车的灯光,它就在你高高的上方, 似乎正朝着天上的方向行驶。当你驾驶的卡车驶上山顶,前面那辆卡车的灯光却 倏然地滑落到山腰那儿了。就是这样,两辆卡车上上下下地盘旋着,有意或无意 地追逐起来… 出了山,卡车便进入无涯的平原了。正当你这个夜行者感到疲倦时,前 面又有一束灯光闪烁起来,于是,你再次地振作了起来
遥远的灯光 阿成 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世界便属于你一个人了。 窗前的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是啊,这是三十年前的岁月了。 我开着卡车,独自一人行驶在荒野上。尤是寒冷的冬夜里,那老银色的雪光会一 直延伸到迷蒙的远方,四野似乎是一个偌大的银铸世界,只有我开的这辆小若蚁 虫的卡车在行驶。 三十年前,那些沉驻在荒野上的乡村,仅由十几幢简陋的茅草房拼成, 村口处照例竖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上面吊着一盏亮刺刺的灯。.早年时村子里 是没有电的,乡下人只能点油灯或蜡烛照明。为了节省一碟油、一截蜡,会早平 地熄掉它。是啊,只有村口处那高高竖立的灯,是黑夜里唯一的光亮。 开着老式的卡车行驶在荒野上,当看到那远处的灯光,在孤寂与清冷中, 便有了一点橘色的希望。这烁闪着的亮团引导着你朝它开去——是啊,这黑沉沉、 泛着涩色雪亮的大野之上,只有这么一盏灯在远方活活地闪烁着——它出现的那 一刻,便成了夜行人不弃的伴侣了。这孤寂的灯光会让你想起许多陈年往事,它 一帧一帧地照亮了你早年的某些画面。这些画面里有你的父母、兄弟,也有你的 同学,这些影动着的人们经过岁月的沉淀、灯光的抚绕,竞变得那样的温馨和纯 净,让你那原夯凉凉的心,在墨色的夜中感到了一束春阳般的暖。是啊,在这样 的回放中,的确很少出现让你齿冷的往事,它们似乎害怕这孤寂的夜、远处的灯, 即便是偶一地浮现出来,也会被过滤得那样亲切起来。 远处的灯光终于近了。 常做冬夜的行客,知道前方的那一盏孤灯,或者是用冰做成的灯罩,里 面点着一支微微摇曳的蜡烛,远远的,如一钵文火闪耀着——那儿呀,或许是一 爿小旅店吧。我曾多次住过这样的店。店的夜呵,从不寂寞,车老板们进进出出, 须不断地去院子里喂马,解手,或者几个人盘坐在火炕上,边巴着呛人的旱烟, 边唠嗑儿。 前面那盏灯下,或许是一个公路检查站。检查站里有一颁长长的火炕, 在墙角处有几个齐胸高的大瓦缸,里面分别腌着酸菜、咸菜,存着杂粮。行路人 只要交上一两块钱,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高粱米饭了。 卡车终于从那一域灯光下开了出来,渐次地将那灯光远远地、远远地甩 在后面,直到化作天上的一颗星。你继续在老银色的荒野上行驶了,听着发动机 发出的嗡嗡声。是呵,便是风雪中的英雄也是孤单的哟。 在迷蒙舞落的雪中,你会看到远近地有移动的灯光,那同样是一台夜行 的老式卡车,正从你对面驶来。似乎是司机们都担心破坏这夜的沉静,双方只是 用闪烁灯光的方式彼此打一个招呼。 迎面的卡车从你身旁驶过去了,前途又变得浑沌起来,似乎这雪夜里, 只有你这一台卡车在孤单地行驶着。 进入山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兴安岭的盘山道,一山一山地缠绕着, 卡车驶上这盘山遭时,常会看到在山顶上一辆卡车的灯光,它就在你高高的上方, 似乎正朝着天上的方向行驶。当你驾驶的卡车驶上山顶,前面那辆卡车的灯光却 倏然地滑落到山腰那儿了。就是这样,两辆卡车上上下下地盘旋着,有意或无意 地追逐起来…… 出了山,卡车便进入无涯的平原了。正当你这个夜行者感到疲倦时,前 面又有一束灯光闪烁起来,于是,你再次地振作了起来
流水似的岁月湍急而过,当你开着私家车又行驶在冬日的大野上时,眼 前的景象与三十年前已截然不同。夜下的高速公路被路灯照得如昼如织,铺成了 条辽远灿亮的灯带。远处的特庄不再是一盏孤灯下的老式乡村了,它已被灯光 璀璨、堆砌如冠的城镇所取代。行驶当中,不断地有车子从你的迎面驶过来,完 全没有打招呼的必要了。昔年的盘山路消失了,变成了一条被风呼啸着的隧道。 夜,不再宁静了,灯光也不再是回忆之桥,你只是开着车木然地看着前方,行驶 着 哦,下雪了。你披上衣服起来,站在窗前。已是凌晨3点,透过布满霜 花的窗,久久地凝望着空空荡荡、灯火簇拥着的髙速公路。是啊,在这飘雪的夜 里,你在等待什么呢?是在等待从远处驶来的卡车的灯光吗? (选自 《2014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灯光”既指作者当年驾驶卡车时所见到的各种灯光,也具有象征 意义,它代 表了宁静、温馨、力量、辉煌、信念等,这是属于过去的。 B.孤灯下的老式乡村被灯光璀璨、堆砌如冠的城镇取代,盘山路被隧道取代, 字里行间 隐含着作者对过去记忆的失落感和对现代文明的失望感 C.结尾写站在窗前,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圆台,感情上通过对等待对象的 追问,回扣 上文对灯光的追忆,表达了对当年卡车灯光的一往情深 D.文中使用的“是啊,……”的句式,其中包含着肯定、感慨的意思,前后 反复这样写,则 为全文涂抹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结合全文,说明标题“遥远的灯光”中“遥远”的含意。(5分) 6.小说以“灯光”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仿佛一夜之间,很多城市意识到了“人”的价值。眼下,这场自去年开 始的“户籍风暴”正愈演愈烈,堪称中国史上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继北京之后,上海也遭不及待地加入了“抢人大战”。3月26日,《上 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正或出、台,宣布实施“高峰人才全权负责 制。等政策。2016年以来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归人才净流入量均居全国首位。 郑州,落户零门槛,学位有补贴;武汉,“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成都,大学 生“先落户后就业”;西安,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落户 专家称,所谓抢人才大战实质就是抢人大战,这也反映出中国严重的人 口危机。目前,中国的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问题也相当严重。 (摘编自《光 明日报》、新华网等传媒2018年4月报道) 材料
流水似的岁月湍急而过,当你开着私家车又行驶在冬日的大野上时,眼 前的景象与三十年前已截然不同。夜下的高速公路被路灯照得如昼如织,铺成了 一条辽远灿亮的灯带。远处的特庄不再是一盏孤灯下的老式乡村了,它已被灯光 璀璨、堆砌如冠的城镇所取代。行驶当中,不断地有车子从你的迎面驶过来,完 全没有打招呼的必要了。昔年的盘山路消失了,变成了一条被风呼啸着的隧道。 夜,不再宁静了,灯光也不再是回忆之桥,你只是开着车木然地看着前方,行驶 着…… 哦,下雪了。你披上衣服起来,站在窗前。已是凌晨 3 点,透过布满霜 花的窗,久久地凝望着空空荡荡、灯火簇拥着的高速公路。是啊,在这飘雪的夜 里,你在等待什么呢?是在等待从远处驶来的卡车的灯光吗? (选自 《 2014 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的“灯光”既指作者当年驾驶卡车时所见到的各种灯光,也具有象征 意义,它代 表了宁静、温馨、力量、辉煌、信念等,这是属于过去的。 B.孤灯下的老式乡村被灯光璀璨、堆砌如冠的城镇取代,盘山路被隧道取代, 字里行间 隐含着作者对过去记忆的失落感和对现代文明的失望感。 C.结尾写站在窗前,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圆台,感情上通过对等待对象的 追问,回扣 上文对灯光的追忆,表达了对当年卡车灯光的一往情深。 D.文中使用的“是啊,……”的句式,其中包含着肯定、感慨的意思,前后 反复这样写,则 为全文涂抹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结合全文,说明标题“遥远的灯光”中“遥远”的含意。(5 分) 6.小说以“灯光”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仿佛一夜之间,很多城市意识到了“人”的价值。眼下,这场自去年开 始的“户籍风暴”正愈演愈烈,堪称中国史上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继北京之后,上海也遭不及待地加入了“抢人大战”。3 月 26 日,《上 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正或出、台,宣布实施“高峰人才全权负责 制。等政策。2016 年以来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归人才净流入量均居全国首位。 郑州,落户零门槛,学位有补贴;武汉,“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成都,大学 生“先落户后就业”;西安,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落户。 专家称,所谓抢人才大战实质就是抢人大战,这也反映出中国严重的人 口危机。目前,中国的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问题也相当严重。 (摘编自《光 明日报》、新华网等传媒 2018 年 4 月报道) 材料二:
因一2016年全国各省市人口出生率图二老龄人口数据 2007-2020年 中国岁以上人口数量及比霸 以上人量{亿人) 均值 岁以上人口比量( 艺龙国17 棋磷, φpφp萨p中 广肤由念内上天 东向球丙现西百州病出氨北上东庆江问西苏京更津: 注:①入口出生率:某地在一个时期之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 均人口之比,它反映出入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生育率:总出生 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亦称育龄妇女生育率 ②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t18,倒 数前五名分别是北京0.71、上海0.73、辽宁0.74、黑龙江0。75、吉林0;76。 材料三: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出生率逐渐下降,低生育率带来社会 老龄化危机的同时,消费和生产也将同步缩减。因为老年人的消费意愿低,消费 萎缩可能快于收入萎缩,引发通货紧缩。同时,家庭累积的名义财富将泡沬化, 可能表现为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基础设施更新步伐也将放缓甚至停滞,已有的 基础设施将面临老化,规模效应下降。随着老龄化加深,一方面,老年人增多 推高养老金支出;另一方面,工作者减少,降低养老金征缴收入。此外,低生育 率还会削弱未来创新和创业的活力。长期低生育率不仅减少年轻人的比例,也减 少他们的创新动力,让整个经济患上“老年病” 如果低生育率长期持续,最终将会削弱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如果 人口颓势无法挽回,在扣除技术进步的因素后,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 模效应持续弱化。近几年来,东北三省经济持续低迷就是一个警示。 2017牟2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十三五”全国计潮生育事业发展规则》, 其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中国生育率要从2015年的1.6回升到1.8的水平, 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 (摘编自《中国正陷入人口危机》, 腾讯网2018年2月) 材料四 2015年7月底,联合国人口署发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中国 人口到本世纪末将回落到10,04亿。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 示:“目前中国人口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总量依然超过适度人口”。国家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只有16.5%,已经处于严
注:①入口出生率:某地在一个时期之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 均人口之比,它反映出入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生育率:总出生 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亦称育龄妇女生育率。 ②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 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 lt 18,倒 数前五名分别是北京 0. 71、上海 0.73、辽宁 0.74、黑龙江 O。75、吉林 0;76。 材料三: 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出生率逐渐下降,低生育率带来社会 老龄化危机的同时,消费和生产也将同步缩减。因为老年人的消费意愿低,消费 萎缩可能快于收入萎缩,引发通货紧缩。同时,家庭累积的名义财富将泡沫化, 可能表现为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基础设施更新步伐也将放缓甚至停滞,已有的 基础设施将面临老化,规模效应下降。随着老龄化加深,一方面,老年人增多, 推高养老金支出;另一方面,工作者减少,降低养老金征缴收入。此外,低生育 率还会削弱未来创新和创业的活力。长期低生育率不仅减少年轻人的比例,也减 少他们的创新动力,让整个经济患上“老年病”。 如果低生育率长期持续,最终将会削弱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如果 人口颓势无法挽回,在扣除技术进步的因素后,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 模效应持续弱化。近几年来,东北三省经济持续低迷就是一个警示。 2017 牟 2 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十三五”全国计潮生育事业发展规则》, 其中明确要求,到 2020 年中国生育率要从 2015 年的 1.6 回升到 1.8 的水平, 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6‰左右。 (摘编自《中国正陷入人口危机》, 腾讯网 2018 年 2 月) 材料四: 2015 年 7 月底,联合国人口署发布《2015 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中国 人口到本世纪末将回落到 10, 04 亿。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 示:“目前中国人口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总量依然超过适度人口”。国家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 年 0~14 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只有 16.5%,已经处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