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 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一一孟子 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 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 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 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冷 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 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首 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 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 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 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 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 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 可见,诗仙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其实并不是写诗,而是在于从政。但是作为诗人,他是 “谪仙人”。作为政治人物,他却只是个“凡人”,甚至沦落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是彻 底的失败者。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 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 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遭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 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 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 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 实,更多的研究者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 9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 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 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 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 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 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冷 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 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首 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 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 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 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 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 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 可见,诗仙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其实并不是写诗,而是在于从政。但是作为诗人,他是 “谪仙人”。作为政治人物,他却只是个“凡人”,甚至沦落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是彻 底的失败者。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 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 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遭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 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 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 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 实,更多的研究者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名、墨、法、兵思想因此糅合。 B.李白思想体系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是儒家思想及学说。 C.李白在文学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导致其政治上慘遭失败,这又使其不平则鸣 D.研究李白应重视其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不能远离其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进行了论证分析,指出了其政治悲剧产生的原 B.文章分析指出,李白成为政治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是其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上的匮 C.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逻辑关系,多角度分析论证了李白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的原 因 D.文章指出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不是写诗,而是从政,这是受孟子思想学说影响的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政治上碌碌无为并惨遭失败,这或许是他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直接原因。 B.本文阐述了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末段委婉指出研究李白的方向 C.作者认为李白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其在诗歌的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及杜甫 D.如果李白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那么他有可能在政治上实现远大抱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初,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楚将宋义谏项梁曰:“战 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 使者高陵君显①,宋义曰:“公将见武信君②乎?臣论其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项梁死,章邯军巨鹿南。 高陵君显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 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令王离、涉间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 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 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父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 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乃饮酒高会,而不引兵渡河取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名、墨、法、兵思想因此糅合。 B. 李白思想体系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是儒家思想及学说。 C. 李白在文学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导致其政治上惨遭失败,这又使其不平则鸣。 D. 研究李白应重视其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不能远离其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进行了论证分析,指出了其政治悲剧产生的原 因。 B. 文章分析指出,李白成为政治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是其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上的匮 乏。 C. 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逻辑关系,多角度分析论证了李白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的原 因。 D. 文章指出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不是写诗,而是从政,这是受孟子思想学说影响的结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政治上碌碌无为并惨遭失败,这或许是他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直接原因。 B. 本文阐述了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末段委婉指出研究李白的方向。 C. 作者认为李白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其在诗歌的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及杜甫。 D. 如果李白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那么他有可能在政治上实现远大抱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初,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楚将宋义谏项梁曰:“战 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 使者高陵君显①,宋义曰:“公将见武信君②乎?臣论其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项梁死,章邯军巨鹿南。 高陵君显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 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令王离、涉间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 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 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父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 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乃饮酒高会,而不引兵渡河取食
于赵。且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后项羽斩宋义头,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 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 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 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项羽本纪》,有删改) ①陵君是封号,名叫显②武信君,即项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军”位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谥 号 B.“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 大臣 C.文章第三段,项羽杀宋义后引兵渡河,之后情节可引申出成语“破釜沉舟”“作壁上观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能够审时度势。宋义曾预料项梁兵败,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劝其慢行以免及 B.项梁刚愎自用。他没有听从宋义的劝谏,任将士骄惰,结果在定陶一战中被秦将章邯 打败 C.项羽英勇无畏。巨鹿之战中他率将士誓死决战,最终大败秦军,嬴得诸侯上将军的威 名
于赵。且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后项羽斩宋义头,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 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 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 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项羽本纪》,有删改) ① 陵君是封号,名叫显 ②武信君,即项梁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军”位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谥 号。 B. “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 大臣。 C.文章第三段,项羽杀宋义后引兵渡河,之后情节可引申出成语“破釜沉舟”“作壁上观”。 D. 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 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义能够审时度势。宋义曾预料项梁兵败,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劝其慢行以免及 祸。 B. 项梁刚愎自用。他没有听从宋义的劝谏,任将士骄惰,结果在定陶一战中被秦将章邯 打败。 C. 项羽英勇无畏。巨鹿之战中他率将士誓死决战,最终大败秦军,赢得诸侯上将军的威 名
D.项羽心狠手辣。他假托君命擅杀宋义;巨鹿之战俘虏秦将王离、涉间,并将其活活烧 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乃饮酒高会,而不引兵渡河取食于赵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 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 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 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 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岀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 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9.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2)但我不能放歌,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
D. 项羽心狠手辣。他假托君命擅杀宋义;巨鹿之战俘虏秦将王离、涉间,并将其活活烧 死。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乃饮酒高会,而不引兵渡河取食于赵。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11 分)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8.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 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 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 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 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 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 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9. 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 携来百侣曾游, 。 (《沁园春长沙》) (2)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
摩《再别康桥》)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发尽上指冠。(《荆 轲刺秦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8分)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 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 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他弯 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 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 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 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 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 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 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 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 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 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 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 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 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
摩《再别康桥》)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荆 轲刺秦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8 分)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 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 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他弯 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 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 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 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 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 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 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 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 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 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 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 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 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