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3月)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旧时,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好贵古贱今。凡今人做了什么好事,这些人总 觉得无论这事做得如何好,但比之古人,总要差一点,古人所做的事,一定更好 或做得更好。如果今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便借题发挥,用“世风不古,人心 日下”等滥套,将令人骂得“狗血淋头”。 在旧时,除了些庙堂颂圣的作品外,在私家著作里,很少看见称赞他自己 时代的文章。王充《论衡·齐世》篇说“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善恶杂 厕,何世无有?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王充看出了大部分人 的错误,所以他在他自已的书里有《宣汉》篇。在这篇里,王充指出,汉朝的文 治武功,都超越前古。 在旧时,大部分人所以都贵古贱今者,其原因有两点可说。就第一点说, 大部分人本来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今”是一个人之“所见世”,“古” 是一个人之“所闻世”。大部分人本来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他们亦是 贵古而贱今。就第二点说,中国旧时的社会,是农业的社会,在农业的社会里, 人所注意的事情,如四时之变化,五谷之种植收获等,大部分都是循环的,人靠 经验即可以知之、治之。农业社会的人,特别“尊高年”。高年是有经验的人。 青年人有什么不了解或不能应付的事,即请教于高年。高年凭他的经验,可以教 训青年,而这些教训,大致都是不错的。在这种情形下,人对于“古”即不知不 觉地起了一种尊敬之心。但在工业社会,新的事情时常发生。而其新又不只是个 体上的新,而是种类上的新。对于人所没有经过的事,旧经验的教训即不可用 至少是不一定可用。所以在工业社会里高年不是一个傲人的性质,而青年反是 个做人的性质了。因青年对于种类上的新的事物,可以学习,而高年则不能学习 也。在农业社会里,人所以尊高年,一半是由于道德的理由,一半是由于实用的 理由。在工业社会里,如果人亦尊高年,其所以尊高年完全是由于道德的理由。 近数十年来,中国自农业社会渐变为工业社会,所以贵古贱今的人,在现 在是很少的了。但有一部分人另外又犯一种毛病,即贵远贱近。凡中国人做了什 么好事,这些人总觉得,比之外国人,总要差一点。他们总想着,外国人所做的 事一定更好。如中国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一定要借题发挥,用“中国不亡, 是无天理”等滥套,把中国人骂得“狗血淋头”。 现在所以有这一部分人,贵远贱近者,其原因亦有两点可说。就第一点说, 近是人之所见,远是人之所闻。人既易于“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也易于贵远 贱近。就第二点说,中国现在一部分人还有殖民地人的心理。这种心理,以在清 末民初时候为最甚,盲目地崇拜西洋人,相传有人以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 圆。这种殖民地人的心理,在中国到现在还有残余。贵远贱近,虽亦是人之常情 但他们又并不是只贵远贱近,他们对于埃塞俄比亚的英勇,总觉得“不过如此” 而对于捷克的怯懦,总觉得“没有什么”。在这些方面看,这一部分人的贵远贱 近,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是殖民地人的心理。 就人之常情说,人贵所闻而贱所见。这并不是人的弱点,而正是人的优点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其一即是人有理想。人有理想,而其所见的事物,都 不尽合于他的理想。人总有缺点,他所做的事亦总有缺点。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离 我们远的人,亦有他们的缺点,他们所做的事亦有缺点。不过这些缺点,因为距
河南省洛阳市 2017 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3 月)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旧时,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好贵古贱今。凡今人做了什么好事,这些人总 觉得无论这事做得如何好,但比之古人,总要差一点,古人所做的事,一定更好, 或做得更好。如果今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便借题发挥,用“世风不古,人心 日下”等滥套,将令人骂得“狗血淋头”。 在旧时,除了些庙堂颂圣的作品外,在私家著作里,很少看见称赞他自己 时代的文章。王充《论衡•齐世》篇说“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善恶杂 厕,何世无有?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王充看出了大部分人 的错误,所以他在他自已的书里有《宣汉》篇。在这篇里,王充指出,汉朝的文 治武功,都超越前古。 在旧时,大部分人所以都贵古贱今者,其原因有两点可说。就第一点说, 大部分人本来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今”是一个人之“所见世”,“古” 是一个人之“所闻世”。大部分人本来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他们亦是 贵古而贱今。就第二点说,中国旧时的社会,是农业的社会,在农业的社会里, 人所注意的事情,如四时之变化,五谷之种植收获等,大部分都是循环的,人靠 经验即可以知之、治之。农业社会的人,特别“尊高年”。高年是有经验的人。 青年人有什么不了解或不能应付的事,即请教于高年。高年凭他的经验,可以教 训青年,而这些教训,大致都是不错的。在这种情形下,人对于“古”即不知不 觉地起了一种尊敬之心。但在工业社会,新的事情时常发生。而其新又不只是个 体上的新,而是种类上的新。对于人所没有经过的事,旧经验的教训即不可用, 至少是不一定可用。所以在工业社会里高年不是一个傲人的性质,而青年反是一 个做人的性质了。因青年对于种类上的新的事物,可以学习,而高年则不能学习 也。在农业社会里,人所以尊高年,一半是由于道德的理由,一半是由于实用的 理由。在工业社会里,如果人亦尊高年,其所以尊高年完全是由于道德的理由。 近数十年来,中国自农业社会渐变为工业社会,所以贵古贱今的人,在现 在是很少的了。但有一部分人另外又犯一种毛病,即贵远贱近。凡中国人做了什 么好事,这些人总觉得,比之外国人,总要差一点。他们总想着,外国人所做的 事一定更好。如中国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一定要借题发挥,用“中国不亡, 是无天理”等滥套,把中国人骂得“狗血淋头”。 现在所以有这一部分人,贵远贱近者,其原因亦有两点可说。就第一点说, 近是人之所见,远是人之所闻。人既易于“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也易于贵远 贱近。就第二点说,中国现在一部分人还有殖民地人的心理。这种心理,以在清 末民初时候为最甚,盲目地崇拜西洋人,相传有人以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 圆。这种殖民地人的心理,在中国到现在还有残余。贵远贱近,虽亦是人之常情, 但他们又并不是只贵远贱近,他们对于埃塞俄比亚的英勇,总觉得“不过如此”, 而对于捷克的怯懦,总觉得“没有什么”。在这些方面看,这一部分人的贵远贱 近,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是殖民地人的心理。 就人之常情说,人贵所闻而贱所见。这并不是人的弱点,而正是人的优点。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其一即是人有理想。人有理想,而其所见的事物,都 不尽合于他的理想。人总有缺点,他所做的事亦总有缺点。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离 我们远的人,亦有他们的缺点,他们所做的事亦有缺点。不过这些缺点,因为距
离远的缘故,不容易看见,都只看见其大体轮廓,其详细则看不清楚。如其大体 轮廓无大缺点,人即以为其是完全的。人对于其同时同地的人或事,则是深知其 详的。不但看不见其大体轮廓的无大缺点,而且简直看不见什么是其大体轮廓, 如所谓见树不见林者。 (节选自冯友兰《新事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人用“世风不古,人心日下”等词评价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好现象,正 是旧时中国人好贵古贱今心态的体现 B.在旧时,也有称赞当时时代的文章,但大多数都是庙堂颂圣的作品,不能由 此而否定中国人贵古贱今的心态。 C.旧时私家著作里,很少看见称赞自己时代的文章,只有王充在《宣汉》篇里 赞美了汉朝超越前古的文治武功。 D.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也就使得旧时很多中国人总 认为古人所做的事一定比今人更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中国处在农业社会的时候,贵古贱今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说整个社 会普遍的对老年人的尊重就是如此。 B.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们“尊高年”,其实尊的并不是年辈,从本质上看他 们尊的是经验,尊的是正确的知识。 C.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如果人们依然“尊高年”的话,这敬意应该是源于道 德,高年已经不是一个做人的性质。 D.不论是农业社会时中国人的贵古贱今还是工业社会里中国人的贵远贱近,都 和“贯所闻而贱所见”这一心理有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贵所闻而贱所见可以说是人之常情,贵远贱近也不是工业社会后才有,比如 中国就有俗语“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贵远贱近是一种殖民地人的心理,以清末民初时候为最甚,盲目地崇拜西洋 人,甚至认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 C.崇洋“贵”外是不理性的思想行为,但它却恰恰展示了人类优于禽兽的地方, 即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完美的渴望 D.距离产生美,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贵古贱今还是贵远贱近,不过是同一种 心理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你认识汉 斯吗?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上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 领了去。姑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 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 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点瑕疵。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 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汁液来。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 郎中卖给几包草药。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不见东西了。姑妈又慌忙
离远的缘故,不容易看见,都只看见其大体轮廓,其详细则看不清楚。如其大体 轮廓无大缺点,人即以为其是完全的。人对于其同时同地的人或事,则是深知其 详的。不但看不见其大体轮廓的无大缺点,而且简直看不见什么是其大体轮廓, 如所谓见树不见林者。 (节选自冯友兰《新事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些人用“世风不古,人心日下”等词评价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好现象,正 是旧时中国人好贵古贱今心态的体现。 B.在旧时,也有称赞当时时代的文章,但大多数都是庙堂颂圣的作品,不能由 此而否定中国人贵古贱今的心态。 C.旧时私家著作里,很少看见称赞自己时代的文章,只有王充在《宣汉》篇里 赞美了汉朝超越前古的文治武功。 D.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也就使得旧时很多中国人总 认为古人所做的事一定比今人更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中国处在农业社会的时候,贵古贱今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说整个社 会普遍的对老年人的尊重就是如此。 B.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们“尊高年”,其实尊的并不是年辈,从本质上看他 们尊的是经验,尊的是正确的知识。 C.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如果人们依然“尊高年”的话,这敬意应该是源于道 德,高年已经不是一个做人的性质。 D.不论是农业社会时中国人的贵古贱今还是工业社会里中国人的贵远贱近,都 和“贯所闻而贱所见”这一心理有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贵所闻而贱所见可以说是人之常情,贵远贱近也不是工业社会后才有,比如 中国就有俗语“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贵远贱近是一种殖民地人的心理,以清末民初时候为最甚,盲目地崇拜西洋 人,甚至认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 C.崇洋“贵”外是不理性的思想行为,但它却恰恰展示了人类优于禽兽的地方, 即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完美的渴望。 D.距离产生美,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贵古贱今还是贵远贱近,不过是同一种 心理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你认识汉 斯吗?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上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 领了去。姑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 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 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点瑕疵。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 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汁液来。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 郎中卖给几包草药。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不见东西了。姑妈又慌忙
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丫头, 还是趁早做手术吧。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 说也是爱美。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 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芝秀说,反正是 要瞎了的,还能再坏到哪里。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 没有了眼睛,这一辈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 是摇摇头,说我也没有办法。芝秀又伤心起来。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 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两下眼睛。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那个时候的盘尼西林堪比 黄金,一是稀少,二是金贵,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你有这个救命的药吗?姑妈问。 汉斯点点头 姑妈就僵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芝秀问,多少钱啊? 汉斯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在哪里做工啊? 芝秀说,纱厂里当女工。 汉斯微微一笑,那要你不吃不喝,半年的薪水。 芝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姑妈对芝秀说,秀,别怪姑妈不给你打针,姑妈实在是… 芝秀说,姑妈,我谁都不怪,只怪我自己命苦,自小没了爹,又没了妈,若 不是姑妈收留,说不定我早死了,我怎么还能怪姑妈?眼睛瞎了是命,不怪姑妈, 只是今后成了一个瞎子,又要拖累姑妈了 姑妈也忍不住地哭起来。汉斯在一旁看看芝秀,又看看姑妈,看看姑妈,又 看看芝秀,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汉斯摸摸大鼻子,挠挠头,说,上帝呀,真是 可怜的孩子。要不这样,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 时候再给,好不好? 姑妈望望芝秀,芝秀望望姑妈,却看不清。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汉斯已经用 注射器配药了。 盘尼西林注射到芝秀的身体里,没过几天,芝秀的眼睛真的神奇地好了。 芝秀找到汉斯的诊所,才看清了汉斯的模样。芝秀说,谢谢你救了我 汉斯仔细察看了芝秀的眼睛,高兴地拍拍她的头说,痊愈了,你的眼睛完全 芝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说,我现在还是没钱给你。 汉斯摸了下大鼻子说,我说过了,你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还。 你放心,我有了钱一定来还你 好的,你去吧,不过你要记住,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哟!汉斯 双眉往上一耸,眼睛透出微笑
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丫头, 还是趁早做手术吧。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 说也是爱美。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 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芝秀说,反正是 要瞎了的,还能再坏到哪里。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 没有了眼睛,这一辈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 是摇摇头,说我也没有办法。芝秀又伤心起来。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 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两下眼睛。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那个时候的盘尼西林堪比 黄金,一是稀少,二是金贵,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你有这个救命的药吗?姑妈问。 汉斯点点头。 姑妈就僵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芝秀问,多少钱啊? 汉斯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在哪里做工啊? 芝秀说,纱厂里当女工。 汉斯微微一笑,那要你不吃不喝,半年的薪水。 芝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姑妈对芝秀说,秀,别怪姑妈不给你打针,姑妈实在是…… 芝秀说,姑妈,我谁都不怪,只怪我自己命苦,自小没了爹,又没了妈,若 不是姑妈收留,说不定我早死了,我怎么还能怪姑妈?眼睛瞎了是命,不怪姑妈, 只是今后成了一个瞎子,又要拖累姑妈了。 姑妈也忍不住地哭起来。汉斯在一旁看看芝秀,又看看姑妈,看看姑妈,又 看看芝秀,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汉斯摸摸大鼻子,挠挠头,说,上帝呀,真是 可怜的孩子。要不这样,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 时候再给,好不好? 姑妈望望芝秀,芝秀望望姑妈,却看不清。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汉斯已经用 注射器配药了。 盘尼西林注射到芝秀的身体里,没过几天,芝秀的眼睛真的神奇地好了。 芝秀找到汉斯的诊所,才看清了汉斯的模样。芝秀说,谢谢你救了我。 汉斯仔细察看了芝秀的眼睛,高兴地拍拍她的头说,痊愈了,你的眼睛完全 好了。 芝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说,我现在还是没钱给你。 汉斯摸了下大鼻子说,我说过了,你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还。 你放心,我有了钱一定来还你! 好的,你去吧,不过你要记住,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哟!汉斯 双眉往上一耸,眼睛透出微笑
芝秀正想着是回裕华纱厂,还是干点别的。日本鬼子的炮弹飞来了。芝秀拉 上姑妈跑回了慈惠墩 日本人被赶走后,芝秀和姑妈又回到汉口,汉口已找不到一个叫汉斯的德国 医生,也找不到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 外国人漂洋过海地来开诊所,那么贵的药,一分钱都没给人家。”年老的 张奶奶逢人便说,逢人便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不是他,多少年前我就瞎了。”随着来汉 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特意学会了几句英语的张奶奶有机会就拉住外国人,跟人 家打听:“你认识汉斯吗?我欠着人家药费呢,从没来要过,好人呐。如果他本 人不在世上了,我答谢他的子孙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啊。” 汉斯,仿佛从没来过汉口一样,没有一丝消息 张奶奶立了遗嘱,做出她这个年龄老人的惊人之举:身后捐献眼角膜 (选自《天池》2016年第3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姑妈得知汉斯有盘尼西林后僵在那里,因为她觉得把侄女死马当活马医无法 向侄女死去的爸妈交代,可是不用这药侄女就保不住眼睛,她内心非常纠结。 B.张奶奶逢人便打听“你认识汉斯吗”,这样写符合她年老爱唠叨的特点,同 时也表现丁她一心兑现还钱承诺的执着情怀以及始终无法回报的不安心情 C.日本鬼子的侵略,使芝秀想继续工作的计划落空,也直接造成了她找不到恩 人汉斯的结果,从而使她颇受折磨,小说含蓄、深刻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D.小说善用延迟法,芝秀患上眼疾求医,游走的郎中使她病情加重,保善堂的 先生称只能割除坏眼,汉斯上来也说没办法,这使小说波折迭生,扣人心弦。 5.小说一开始就假设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 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6.小说是怎样塑造汉斯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八十五岁那一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 写杂文为消遣。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历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时 期,友人戏称我四朝元老。 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老不老 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我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 2003年冬到2004年春,我重病住院。我的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人们 听说这里有一个百岁老人,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 里的观赏动物。佛家说,和尚活到九十九岁死去,叫做“圆寂”,功德圆满了。 我可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文化 和历史的发展背景。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可是 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真本,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 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 了。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 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做“两头真”,这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芝秀正想着是回裕华纱厂,还是干点别的。日本鬼子的炮弹飞来了。芝秀拉 上姑妈跑回了慈惠墩。 日本人被赶走后,芝秀和姑妈又回到汉口,汉口已找不到一个叫汉斯的德国 医生,也找不到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 “外国人漂洋过海地来开诊所,那么贵的药,一分钱都没给人家。”年老的 张奶奶逢人便说,逢人便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不是他,多少年前我就瞎了。”随着来汉 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特意学会了几句英语的张奶奶有机会就拉住外国人,跟人 家打听:“你认识汉斯吗?我欠着人家药费呢,从没来要过,好人呐。如果他本 人不在世上了,我答谢他的子孙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啊。” 汉斯,仿佛从没来过汉口一样,没有一丝消息。 张奶奶立了遗嘱,做出她这个年龄老人的惊人之举:身后捐献眼角膜。 (选自《天池》2016 年第 3 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姑妈得知汉斯有盘尼西林后僵在那里,因为她觉得把侄女死马当活马医无法 向侄女死去的爸妈交代,可是不用这药侄女就保不住眼睛,她内心非常纠结。 B.张奶奶逢人便打听“你认识汉斯吗”,这样写符合她年老爱唠叨的特点,同 时也表现丁她一心兑现还钱承诺的执着情怀以及始终无法回报的不安心情。 C.日本鬼子的侵略,使芝秀想继续工作的计划落空,也直接造成了她找不到恩 人汉斯的结果,从而使她颇受折磨,小说含蓄、深刻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D.小说善用延迟法,芝秀患上眼疾求医,游走的郎中使她病情加重,保善堂的 先生称只能割除坏眼,汉斯上来也说没办法,这使小说波折迭生,扣人心弦。 5.小说一开始就假设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 合全文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是怎样塑造汉斯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八十五岁那一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 写杂文为消遣。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历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时 期,友人戏称我四朝元老。 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老不老 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我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 2003 年冬到 2004 年春,我重病住院。我的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人们 听说这里有一个百岁老人,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 里的观赏动物。佛家说,和尚活到九十九岁死去,叫做“圆寂”,功德圆满了。 我可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文化 和历史的发展背景。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可是 旧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真本,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 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 了。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 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做“两头真”,这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 么叫做“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摘自周有光《百岁新稿·自序》) 材料二 1月14日,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有着“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 周有光先生以112岁高龄辞世。 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早年 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时,他就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拉丁化新 文字运动。1955年以后,根据国家需要,他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 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i 系统。1961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 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 《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对于这段辉煌的历史,周有光却看得很淡, 他一直坚持创立汉语拼音系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姑终认为,他个人在其间不 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罢了,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周有光先生不仅在语 言文字领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不仅历任《中国大百 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还担任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 《不列颠国际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是中国最受敬重的著名学者之一。 材料三 作为《北京晚报》的记者,我跟周先生有过两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老 爷子是一个非常随意谦和的长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老爷子脸上总是笑呵呵 的,非常坦诚和善良,甚至是很单纯的。 有关“汉语拼音之父”的说法,并不是老爷子自封的。记得当年我采访他 时,跟他提起汉语拼音方案的事,老爷子在我这个记者面前淡然一笑说,这是集 体智慧,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 他曾在《晚年所思2》里,专门写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特别强调 了拼音方案委员会是吴玉章领衔,而且是吴老建议用拉丁字母方案。他自己则只 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方案的具体研究者和执行者 作为语言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最后一个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岁 的老人,年轻的记者在报道时,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对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对什 么什么“之父”、“泰斗”、“大师”一类虚名的。所以,有些人以“贪天之功 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 辈没有敬畏之心的年代。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 得一身剐”的精神,给以抨击,不但质疑他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 和人格。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良的人实在难以理解。 (摘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汉语拼音之父的争论可以歇歇 了》)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特别是百岁病愈后 回家“消遗未尽的尘世余生”,字里行间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 么叫做“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摘自周有光《百岁新稿•自序》) 材料二 1 月 14 日,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有着“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 周有光先生以 112 岁高龄辞世。 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早年 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时,他就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拉丁化新 文字运动。1955 年以后,根据国家需要,他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 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 系统。1961 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 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 《朝闻道集》等 30 余部重要著作。对于这段辉煌的历史,周有光却看得很淡, 他一直坚持创立汉语拼音系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姑终认为,他个人在其间不 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罢了,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周有光先生不仅在语 言文字领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不仅历任《中国大百 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还担任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 《不列颠国际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是中国最受敬重的著名学者之一。 材料三 作为《北京晚报》的记者,我跟周先生有过两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老 爷子是一个非常随意谦和的长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老爷子脸上总是笑呵呵 的,非常坦诚和善良,甚至是很单纯的。 有关“汉语拼音之父”的说法,并不是老爷子自封的。记得当年我采访他 时,跟他提起汉语拼音方案的事,老爷子在我这个记者面前淡然一笑说,这是集 体智慧,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 他曾在《晚年所思 2》里,专门写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特别强调 了拼音方案委员会是吴玉章领衔,而且是吴老建议用拉丁字母方案。他自己则只 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方案的具体研究者和执行者。 作为语言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最后一个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岁 的老人,年轻的记者在报道时,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对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对什 么什么“之父”、“泰斗”、“大师”一类虚名的。所以,有些人以“贪天之功 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 辈没有敬畏之心的年代。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 得一身剐”的精神,给以抨击,不但质疑他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 和人格。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良的人实在难以理解。 (摘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汉语拼音之父的争论可以歇歇 了》)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特别是百岁病愈后 回家“消遗未尽的尘世余生”,字里行间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