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语文(十)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昏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 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 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 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荼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 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 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 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地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 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 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 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 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 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 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 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 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风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 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 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泡沬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 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 物优劣,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朝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荼,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 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 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 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荼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 注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荼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 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 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 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 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 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 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 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江西省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语 文 (十)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昏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 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 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 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荼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 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 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 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地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 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 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 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 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 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 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 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 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 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 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泡沫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 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 物优劣,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朝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荼,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 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 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 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荼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 注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荼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 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 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 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 1890 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 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 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 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 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 销到游牧民族地区,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 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解析】扩大范围。“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错误,文中有“宋 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可以判断出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 大到整个社会。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 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 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 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到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 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己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解析】胡乱联系。“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原文说 “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是因为战乱频繁 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不是中国的 错误观念。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 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唐代在制茶技术上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 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和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 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 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工夫茶出现等 【解析】延伸过度。“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明代 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 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 【答案】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 姜晓云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 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 销到游牧民族地区,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 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解析】扩大范围。“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错误,文中有“宋 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可以判断出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 大到整个社会。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 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 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 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到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 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解析】胡乱联系。“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原文说 “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是因为战乱频繁 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不是中国的 错误观念。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 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唐代在制茶技术上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 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和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 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 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工夫茶出现等。 【解析】延伸过度。“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明代 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 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 【答案】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 姜晓云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 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 《纲鉴易知录》。十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 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 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等)的思想。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 历:江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 金军政分府秘书,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 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 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 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 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 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 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 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 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 作成果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 圣约翰大学重英文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 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 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 学文选类纂〉总叙》)。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 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 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 也“与为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 与诸生翕翕然。……从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 1938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 子兵法》,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 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 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与其子 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1950年先生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 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 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 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 立,撰写《现代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 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 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 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 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 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 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 《纲鉴易知录》。十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 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 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等)的思想。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 历:江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 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 金军政分府秘书,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 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 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 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 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 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 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 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 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 作成果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 圣约翰大学重英文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 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 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 学文选类纂〉总叙》)。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 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 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 也“与为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 与诸生翕翕然。……从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 1938 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 子兵法》,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 年长沙等地失守, 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 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与其子 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1950 年先生将 5 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 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 200 余件捐赠给华中 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 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 立,撰写《现代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 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 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 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 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 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选自2016年第1期《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 以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此则吾之所大惧 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 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 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 或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 (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 认为虽“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 B.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 他后来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200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 出了其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D.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髙可信度;引 用“大江以北,未见其伦”突出了先生“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 【解析】“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无中生有 【答案】A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教育、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 育过程,这些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时代,学生忘了读书使命,大师也“不屑枉己以 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 C.钱基博学术上的自信,尤其是学术独立,体现出其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标 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自觉,具有永恒价值。 D.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 树”,这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E.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 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用科学方法来取代东方文化和整理国故。 【解析】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B项错在以 整体代部分,应是“许多学生”“有些大师”。D项“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 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曲解原意。E项“反对西方文化用科学 方法来取代东方文化和整理国故”和原文信息不完全相符 【答案】AC 6.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5分) 【答案】①钱基博先生学行最大特点就是“广博”。②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 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③钱基博先生身体力行为中国推行爱国精神。④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把自信这种精神贯穿其人生。(每点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选自 2016 年第 1 期《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 以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此则吾之所大惧。 (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 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 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 或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 (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 认为虽“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 B.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 他后来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 200 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 出了其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D.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高可信度;引 用“大江以北,未见其伦”突出了先生“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 【解析】“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无中生有 【答案】A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 A.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教育、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 育过程,这些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时代,学生忘了读书使命,大师也“不屑枉己以 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 C.钱基博学术上的自信,尤其是学术独立,体现出其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标 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自觉,具有永恒价值。 D.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 树”,这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E.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 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用科学方法来取代东方文化和整理国故。 【解析】答 C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B、D 不给分。B 项错在以 整体代部分,应是“许多学生”“有些大师”。D 项“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 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曲解原意。E 项“反对西方文化用科学 方法来取代东方文化和整理国故”和原文信息不完全相符 【答案】A C 6.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5 分) 【答案】①钱基博先生学行最大特点就是“广博”。②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 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③钱基博先生身体力行为中国推行爱国精神。④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把自信这种精神贯穿其人生。(每点 1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 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 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 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 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 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 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 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 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 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 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 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 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 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 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 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 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 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 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 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 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 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 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 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 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 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 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 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 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 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 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 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 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 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 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 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 羊 2000 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 100 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 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 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 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 6 月 8 日起,当天是常委班 子成员,9 日是县政府领导,10 日扶贫办,11 日县委办,12 日县委组织部…… 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 3 月 19 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 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 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 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 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 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 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 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 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 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 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 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 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 12 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 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 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 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 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 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 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 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 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 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 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 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 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 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 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 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