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6届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 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 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髙。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 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 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髙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 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 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 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 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 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 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 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 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 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 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 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 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 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 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 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 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 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 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 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江西省 2016 届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 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 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 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 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 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 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 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 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 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 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 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 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 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 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 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 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 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 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 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 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 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 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 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 《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 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 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 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 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 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 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 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 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 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 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 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 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 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 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 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 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 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 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 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 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 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 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 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 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 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 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 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 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 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 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 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 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 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 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 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 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 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 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 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 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 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 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 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 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
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 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 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 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 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 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 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 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 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B.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C.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D.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传”,即传记 B.尚书,即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称“三省”,尚书省是执行 机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C.“淳化二年春”,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另 外三种纪年法分别是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诸侯去世为“卒”,大夫去 世为“不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寇准年少有才,19岁就考中进士,且精通《春秋》三传;他为人诚实,不欺 不瞒;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性情耿直而执着,曾经议事时与皇上意见不合,皇上十分生气想要离开, 可是,寇准毫不退让,牵住皇上衣服不放,直到皇上让步,寇准才退下。 C.淳化二年天大旱,皇上问时政所失,大臣们认为是天数,于是,寇准借机说 案,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 贿之事。 D.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 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丹军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2)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 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 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 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 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 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 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 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 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B.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C.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D.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传”,即传记。 B.尚书,即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称 “三省”, 尚书省是执行 机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C.“淳化二年春”,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另 外三种纪年法分别是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 诸侯去世为“卒”,大夫去 世为“不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寇准年少有才,19 岁就考中进士,且精通《春秋》三传;他为人诚实,不欺 不瞒;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性情耿直而执着,曾经议事时与皇上意见不合,皇上十分生气想要离开, 可是,寇准毫不退让,牵住皇上衣服不放,直到皇上让步,寇准才退下。 C.淳化二年天大旱,皇上问时政所失,大臣们认为是天数,于是,寇准借机说 案,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 贿之事。 D.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 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 丹军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2)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煕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 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 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5分) 9.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表达了英 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 现的惆怅。 (2)《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 偶句是: (3)《卖炭翁》中体现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句子 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掏狼窝 李芳丁 我们家祖传一套掏狼窝的手艺,父亲临去世的时候一再叮嘱我,千万不能把这门 手艺丢了,要把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我刚高中毕业就到生产队当社员了。那时“学大寨”抓 得紧,我刚下生产队又什么活计都不会干,一天累得要死,才评三等工。因此我 总琢磨着掏狼窝比在生产队劳动合算,因为附近的狼窝越来越少,价钱直线攀髙 掏到一窝少说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这个合算的买卖,说啥也得去干 那年初冬的一天,我带着掏狼窝的“四大件”——一手电筒、麻袋、铁锤和钢钎来 到了离家三十里远的对头砬子沟里,不到中午,我就发现了一行狼的踪迹,可是 找到狼的踪迹并不等于就找到了狼窝,山里的狼越来越狡猾,它们把洞口造得十 分隐蔽,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找到狼窝的。但这难不倒我,没多长时间,我就在 块大石头的下面找到狼窝的洞口 狼洞一般都是一米左右大小,特别深长,有的竟长达二三百米。我把麻袋系在腰 上,把铁锤掖在麻袋里,一手拿着钢钎,一手拿着手电筒,四肢趴着钻了进去, 洞里黑漆漆的,手电筒的光就像萤火虫似的,爬行在狼洞里,最容易让人联想到 的就是进地狱。 半个小时后,我爬到了洞的尽头,找到了狼窝。狼窝足有半间房子那么大,挺宽 敞。我直起身来,一边揉着发酸的腰,一边用手电筒四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窝 狼,一共四只,我想今天的运气不错。狼是最狡猾、最凶残的野兽,若是在野外 别说是一个人,就是几个人也不是群狼的对手。可是,每当有人光临它们的窝巢 时,它们就变得胆小如鼠,既不攻击,也不逃跑,而是如羊群似的相互拥挤,边 挤边浑身哆嗦得放响屁,用绿莹莹的眼睛看着你,乖乖地等着你的发落。我不慌 不忙地拽出背后的铁锤来到狼的跟前,照着其中一只的脑门,又准又狠地砸下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 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 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8.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5 分) 9.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 ”,表达了英 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 现的惆怅。 (2)《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 偶句是:“ , 。” ⑶《卖炭翁》中体现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句子 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掏 狼 窝 李芳丁 我们家祖传一套掏狼窝的手艺,父亲临去世的时候一再叮嘱我,千万不能把这门 手艺丢了,要把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记得 20 世纪 60 年代末,我刚高中毕业就到生产队当社员了。那时“学大寨”抓 得紧,我刚下生产队又什么活计都不会干,一天累得要死,才评三等工。因此我 总琢磨着掏狼窝比在生产队劳动合算,因为附近的狼窝越来越少,价钱直线攀高, 掏到一窝少说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这个合算的买卖,说啥也得去干。 那年初冬的一天,我带着掏狼窝的“四大件”──手电筒、麻袋、铁锤和钢钎来 到了离家三十里远的对头砬子沟里,不到中午,我就发现了一行狼的踪迹,可是 找到狼的踪迹并不等于就找到了狼窝,山里的狼越来越狡猾,它们把洞口造得十 分隐蔽,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找到狼窝的。但这难不倒我,没多长时间,我就在 一块大石头的下面找到狼窝的洞口。 狼洞一般都是一米左右大小,特别深长,有的竟长达二三百米。我把麻袋系在腰 上,把铁锤掖在麻袋里,一手拿着钢钎,一手拿着手电筒,四肢趴着钻了进去。 洞里黑漆漆的,手电筒的光就像萤火虫似的,爬行在狼洞里,最容易让人联想到 的就是进地狱。 半个小时后,我爬到了洞的尽头,找到了狼窝。狼窝足有半间房子那么大,挺宽 敞。我直起身来,一边揉着发酸的腰,一边用手电筒四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窝 狼,一共四只,我想今天的运气不错。狼是最狡猾、最凶残的野兽,若是在野外, 别说是一个人,就是几个人也不是群狼的对手。可是,每当有人光临它们的窝巢 时,它们就变得胆小如鼠,既不攻击,也不逃跑,而是如羊群似的相互拥挤,边 挤边浑身哆嗦得放响屁,用绿莹莹的眼睛看着你,乖乖地等着你的发落。我不慌 不忙地拽出背后的铁锤来到狼的跟前,照着其中一只的脑门,又准又狠地砸下去
只听噗的一声,那个不可一世的东西就不声不响地趴下了。遇到这种凶狠的袭击, 其他的狼可能是吓呆了,也许我的祖辈们就是抓住了狼的这个弱点,才摸索出了 捕杀它的这套手艺。我解开麻袋,把死狼扔进袋子里,把袋口系在腰上,然后转 过身,在三双绿莹莹的目光之下,拽着那只死狼向洞外爬去。我估算了一下,这 进一出,只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是把这四只狼都弄出来,天刚眼前黑,顶 着星星回去也没问题。这样想着,我把死狼放在洞口,回头又钻进洞里。 还是重复着祖传的那种残忍方法,我又把一只狼锤死后,装进麻袋里拖着向外爬。 然而,当爬到打通的那块石头旁时,我不禁大吃一惊,也许是因为这里的土质太 疏松,或者是因为我动了那块石头使上面失去了支撑,眼前已出现塌方,洞被沙 土石块严严地堵死了。我第一趟出去时已经把钢钎带出去了,哪承想遇到塌方, 没办法,只得用双手去扒洞,可越扒土越多,扒了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一小步。 手电筒的光越来越暗,为了省电,我把手电筒关了。瞬间,洞里一片漆黑。我掏 过无数次的狼窝,死在我手中的狼更是不计其数,在狼洞出出进进是我最大的乐 趣了,可此时我却觉得从来没有过的恐惧。我一次次地向堵在前面的石头发起攻 击,但一次次都垂头丧气地缩回来,手指头好像已经磨去了半截,再也不敢去触 摸那坚硬的石头。随着体力一点点地消耗,我开始绝望了。[来源:学+科+网] 越是绝望,越会使人想起很多美好的事情和很多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我是家中 的老大,是全家人的希望和依托。没有我,母亲和弟妹们就没法活下去!强烈的 求生欲竟使我想到了喝狼血,我决定用狼血充饥。可我刚刚解开麻袋还没来得及 喝狼血,就昏过去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醒了过来,发现眼前有两双绿莹莹 的目光。打开手电筒一看,是洞里的两只狼坐在那只死狼跟前正用舌头默默地舔 着死狼头上的血迹。看到这情景,我心里一颤,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想起了兄弟 妺妺。我默默地想,今天落到这般绝境,是不是报应? 等我再次从昏睡中醒来时,竟发现了三双绿莹莹的目光。我以为那只狼被舔活了, 打开手电筒一看,没有啊,那只死狼仍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但守在它身边的,确 实是三只狼啊,就在这时,一股清新的风吹到我身上,使我精神一振。我回头用 手电筒一照,惊奇地发现在那块大石头的一旁,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洞, 虽然很低很窄,但还是勉强可以爬过去的。也不知从哪来的那么大的力气,我 口气爬出洞口,终于又看到了雪夜中的星空。 我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跑去。跑到村头时,东方已露鱼肚白,启明星已出来了。这 时,我隐隐约约听到母亲沙哑的呼唤声 我已无力回答母亲的呼唤,眼泪却一下子涌了出来。 我连滚带爬地跑到母亲跟前,一头栽倒在她的怀里,喃喃地说:“娘,我再也不 掏狼窝了,宁愿受穷,宁愿祖传手艺断在我手里,宁愿父亲在九泉之下闭不上眼 睛……”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她那干柴般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有几滴 热乎乎的东西滴在我的脸上,淌进我的嘴角,咸咸的,涩涩的,我知道,那是母 亲的心酸的泪……(节选自《意林》2014年第1期,有删减)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山里的狼越来越狡猾,狼窝造得很隐蔽,没有经验的人即使发现了狼的踪迹, 也找不到狼窝的洞口。 B.父亲临终时一再叮嘱“我”要把掏狼窝这套祖传的的手艺传承下去,因此,在 初冬的一天,“我”带着工具,到离家三十里远的对头砬子沟里去掏狼窝 C.当体力耗尽且还昏厥几次后,“我”竟然不知从哪里来了力气,一口气爬出洞 口,这说明人在绝处时,求生意志是十分强大的。[来源:学。科。网]
只听噗的一声,那个不可一世的东西就不声不响地趴下了。遇到这种凶狠的袭击, 其他的狼可能是吓呆了,也许我的祖辈们就是抓住了狼的这个弱点,才摸索出了 捕杀它的这套手艺。我解开麻袋,把死狼扔进袋子里,把袋口系在腰上,然后转 过身,在三双绿莹莹的目光之下,拽着那只死狼向洞外爬去。我估算了一下,这 一进一出,只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是把这四只狼都弄出来,天刚眼前黑,顶 着星星回去也没问题。这样想着,我把死狼放在洞口,回头又钻进洞里。 还是重复着祖传的那种残忍方法,我又把一只狼锤死后,装进麻袋里拖着向外爬。 然而,当爬到打通的那块石头旁时,我不禁大吃一惊,也许是因为这里的土质太 疏松,或者是因为我动了那块石头使上面失去了支撑,眼前已出现塌方,洞被沙 土石块严严地堵死了。我第一趟出去时已经把钢钎带出去了,哪承想遇到塌方, 没办法,只得用双手去扒洞,可越扒土越多,扒了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一小步。 手电筒的光越来越暗,为了省电,我把手电筒关了。瞬间,洞里一片漆黑。我掏 过无数次的狼窝,死在我手中的狼更是不计其数,在狼洞出出进进是我最大的乐 趣了,可此时我却觉得从来没有过的恐惧。我一次次地向堵在前面的石头发起攻 击,但一次次都垂头丧气地缩回来,手指头好像已经磨去了半截,再也不敢去触 摸那坚硬的石头。随着体力一点点地消耗,我开始绝望了。[来源:学+科+网] 越是绝望,越会使人想起很多美好的事情和很多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我是家中 的老大,是全家人的希望和依托。没有我,母亲和弟妹们就没法活下去!强烈的 求生欲竟使我想到了喝狼血,我决定用狼血充饥。可我刚刚解开麻袋还没来得及 喝狼血,就昏过去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醒了过来,发现眼前有两双绿莹莹 的目光。打开手电筒一看,是洞里的两只狼坐在那只死狼跟前正用舌头默默地舔 着死狼头上的血迹。看到这情景,我心里一颤,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想起了兄弟 妹妹。我默默地想,今天落到这般绝境,是不是报应? 等我再次从昏睡中醒来时,竟发现了三双绿莹莹的目光。我以为那只狼被舔活了, 打开手电筒一看,没有啊,那只死狼仍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但守在它身边的,确 实是三只狼啊,就在这时,一股清新的风吹到我身上,使我精神一振。我回头用 手电筒一照,惊奇地发现在那块大石头的一旁,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洞, 虽然很低很窄,但还是勉强可以爬过去的。也不知从哪来的那么大的力气,我一 口气爬出洞口,终于又看到了雪夜中的星空。 我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跑去。跑到村头时,东方已露鱼肚白,启明星已出来了。这 时,我隐隐约约听到母亲沙哑的呼唤声。 我已无力回答母亲的呼唤,眼泪却一下子涌了出来。 我连滚带爬地跑到母亲跟前,一头栽倒在她的怀里,喃喃地说:“娘,我再也不 掏狼窝了,宁愿受穷,宁愿祖传手艺断在我手里,宁愿父亲在九泉之下闭不上眼 睛……”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她那干柴般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有几滴 热乎乎的东西滴在我的脸上,淌进我的嘴角,咸咸的,涩涩的,我知道,那是母 亲的心酸的泪…… (节选自《意林》2014 年第 11 期,有删减) ⑴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山里的狼越来越狡猾,狼窝造得很隐蔽,没有经验的人即使发现了狼的踪迹, 也找不到狼窝的洞口。 B.父亲临终时一再叮嘱“我”要把掏狼窝这套祖传的的手艺传承下去,因此,在 初冬的一天,“我”带着工具,到离家三十里远的对头砬子沟里去掏狼窝。 C.当体力耗尽且还昏厥几次后,“我”竟然不知从哪里来了力气,一口气爬出洞 口,这说明人在绝处时,求生意志是十分强大的。[来源: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