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6届百所重点高中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是外部对你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礼的思想, 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起到了教化作用,从而使人产生君子意识。理学,是一种 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观察自己。它只是教化,没有刑 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而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了 升华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你的行为,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 再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你的人格。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一举一动,一言 行,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你内心究竟怎 么样,别人不知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 合的情况,这种状态,我们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时自 己不同的要求。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接触的人是很多的,接触不同的人要相应地改 变自己的身份。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 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是多变的。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但是 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 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 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先秦礼是 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 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先秦有的 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 后代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唐代以后,社会已经变 化了,不仅礼的制度应当有变化,对礼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思考。 这就产生了理学。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宋代叶适《习学记言》中 的一句话:“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治心的,这 是一种转变。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申,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 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学都有 个原始基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天赋人权”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天赋良知”。礼 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 等级的差别。而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这样就 淡化以至于消除了人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你就要把它做好。但 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就理学本身而言,理学可以作
江西省 2016 届百所重点高中高三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礼是外部对你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礼的思想, 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起到了教化作用,从而使人产生君子意识。理学,是一种 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观察自己。它只是教化,没有刑 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而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了 升华。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你的行为,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 再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你的人格。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 行,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你内心究竟怎 么样,别人不知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 合的情况,这种状态,我们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时自 己不同的要求。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接触的人是很多的,接触不同的人要相应地改 变自己的身份。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 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是多变的。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但是 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 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 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先秦礼是 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 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先秦有的 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 后代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唐代以后,社会已经变 化了,不仅礼的制度应当有变化,对礼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思考。 这就产生了理学。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宋代叶适《习学记言》中 的一句话:“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治心的,这 是一种转变。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申,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 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学都有一 个原始基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天赋人权”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天赋良知”。礼 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 等级的差别。而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这样就 淡化以至于消除了人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你就要把它做好。但 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就理学本身而言,理学可以作
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 去要求别人。 (摘编自刘晓东《礼学与理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在外部对人的言行进行制约和限定,它对人起到教化作用,从而让人产生 君子意识。 B.礼是一种人格面具,人对不同的人,因为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不同会产生 礼的差别。 C.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提供道德因子、精神依归,对人的人格 无盏。 D.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社会变了,礼的制度也应该相应改 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仅仅在外部对人进行制约和规范,而理则是在人的精神方面起自我肯定的 作用。 B.人要有一种扮演意识,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礼 的要求。 C人的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表现在人的言行和内心不一致,这是广种 虚伪” D.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但理学却相反,它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是没有等 级性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学和理学的功效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巩固社会秩序,后者则是使人的精神 得到升华 B.礼学和理学会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前者将治世转化为治心,后者将治心转 化为治世。 C.理学给我们提供了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它还在转化中将礼学概念观点进行 了深化。 D.礼学对人有要求,而理学只是个人追求,不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我们也不能 用它去要求别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延嘉,颇读书,不愿仕,州上其行,赐号嵩山处 士。旨进保定军司法参军,上书转运使钟离瑾,愿朴一县尉,捕剧贼以自效。瑾 壮其请,为奏徙安平尉,前后捕盗二百余人。尝与贼斗,流矢中臂,不顾,犹手 杀数十人。擢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遂城县,迁著作佐郎。 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 既而浚漳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为斗门,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 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徙通判忻州 元吴①反,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府州。州依山无外城,旨将筑之,州将日: “吾州据险,敌必不来。″旨不听。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 中外不相闻者累日,人心震恐。库有杂彩数千段,旨矫诏赐守城卒,卒皆东望呼
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 去要求别人。 (摘编自刘晓东《礼学与理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在外部对人的言行进行制约和限定,它对人起到教化作用,从而让人产生 君子意识。 B.礼是一种人格面具,人对不同的人,因为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不同会产生 礼的差别。 C.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提供道德因子、精神依归,对人的人格 无盏。 D.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社会变了,礼的制度也应该相应改 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仅仅在外部对人进行制约和规范,而理则是在人的精神方面起自我肯定的 作用。 B.人要有一种扮演意识,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礼 的要求。 C 人的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表现在人的言行和内心不一致,这是广种 “虚伪”。 D.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但理学却相反,它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是没有等 级性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学和理学的功效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巩固社会秩序,后者则是使人的精神 得到升华。 B.礼学和理学会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前者将治世转化为治心,后者将治心转 化为治世。 C.理学给我们提供了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它还在转化中将礼学概念观点进行 了深化。 D.礼学对人有要求,而理学只是个人追求,不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我们也不能 用它去要求别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延嘉,颇读书,不愿仕,州上其行,赐号嵩山处 士。旨进保定军司法参军,上书转运使钟离瑾,愿朴一县尉,捕剧贼以自效。瑾 壮其请,为奏徙安平尉,前后捕盗二百余人。尝与贼斗,流矢中臂,不顾,犹手 杀数十人。擢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遂城县,迁著作佐郎。 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 既而浚漳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为斗门,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 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徙通判忻州。 元昊①反,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府州。州依山无外城,旨将筑之,州将日: “吾州据险,敌必不来。”旨不听。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 中外不相闻者累日,人心震恐。库有杂彩数千段,旨矫诏赐守城卒,卒皆东望呼
万岁,贼疑以救至也。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 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岀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佘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 者众随解去以功迁都官员外郎,徙知莱州 叶清臣举材堪将帅,召对,改知邢州,擢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欧阳修复言 其鸷武②有谋略,除阁门使,固辞。进工部郎中、知凤翔府,加直史馆、知梓州, 以直龙图阁知荆南。入判尚书刑部,累迁光禄卿,知潞、晋二州。以老疾,权判 西京御史台,寻卒。 (选自《宋史·张旨传》 【注】①元昊:李元吴,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②鸷(zhi)式:勇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 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B.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 见/以为水有余。踏膈飓泵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C.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 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D·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 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入。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 左迁”等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 士、太常博士等。 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 通等事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旨毛遂自荐。张旨上书钟离瑾,请求任县尉抓捕盗贼,张旨后来前后抓了 两百乡个盗贼,在与盜贼格斗时带伤斩杀盗贼几十人 B·张旨恪尽职守。明道年间,淮南闹饥荒,他到宰相那里陈述救治之策;他疏 浚河流几十里,引水灌溉田地几万顷,修堤防备水灾。 C.张旨为国立功。元吴反叛,张旨力排众议修筑外城,战斗中,人心不稳,朝 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张旨与敌人斗智斗勇,守住了州城 D·张旨被众人举荐,积极进取。叶清臣称张旨有将帅之才;范仲淹、欧阳修称 张旨勇武而有谋略。张旨走了一条与他的父亲不同的人生道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5分) (2)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兵乱后杂诗(四) 吕本中 万事多反复①,萧兰②不辩真
万岁,贼疑以救至也。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 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 伤者众随解去以功迁都官员外郎,徙知莱州。 叶清臣举材堪将帅,召对,改知邢州,擢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欧阳修复言 其鸷武②有谋略,除阁门使,固辞。进工部郎中、知凤翔府,加直史馆、知梓州, 以直龙图阁知荆南。入判尚书刑部,累迁光禄卿,知潞、晋二州。以老疾,权判 西京御史台,寻卒。 (选自《宋史·张旨传》) 【注】①元昊:李元吴,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②鸷(zhì)式:勇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 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B.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 见/以为水有余。踏膈飓泵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C.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 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D·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 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入。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 左迁”等。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 士、太常博士等。 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 通等事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旨毛遂自荐。张旨上书钟离瑾,请求任县尉抓捕盗贼,张旨后来前后抓了 两百乡个盗贼,在与盗贼格斗时带伤斩杀盗贼几十人。 B·张旨恪尽职守。明道年间,淮南闹饥荒,他到宰相那里陈述救治之策;他疏 浚河流几十里,引水灌溉田地几万顷,修堤防备水灾。 C.张旨为国立功。元吴反叛,张旨力排众议修筑外城,战斗中,人心不稳,朝 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张旨与敌人斗智斗勇,守住了州城。 D·张旨被众人举荐,积极进取。叶清臣称张旨有将帅之才;范仲淹、欧阳修称 张旨勇武而有谋略。张旨走了一条与他的父亲不同的人生道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5 分) (2)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兵乱后杂诗(四) 吕本中 万事多反复①,萧兰②不辩真
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③,浇愁爵④有尘。 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深。 【注】①反复:作“翻复”。②萧兰:比喻坏人和好人。③糁(san):煮熟的 米粒。④爵:古代的盛酒器具。 8.从情和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尾联。(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室缺部分。(6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 两句,融会了五丁开山的神话, 刻画了蜀道的高危难行。 (2)苏轼的《赤壁赋》中“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慨叹生命短 促、外物永恒。 (3)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塔铺 刘震云 我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家。那是一九七八年,社会上刚兴高考的第二年,我便想 去碰碰运气。就这样,我来到镇上中学,进了复习班。 复习班,是学校专门为社会上大龄青年考大学办的。进复习班一看,许多人都认 识。于是谈各人复习的动机,王全说,他本不想来凑热闹,都有老婆的人了,还 拉扯着两孩子,上个什么学?可看到地方上风气恁坏,贪官污吏尽吃小鸡,便想 来复习,将来一旦考中,做个州府县官啥的,也来治治这些人。“磨桌″(豫北土 话,形容极矮的人)说,他不想当官,只是不想割麦子,毒日头底下割来割去, 把人整个贼死!最后轮到我,我说,一无所有,才来复习。 这所中学的所在镇叫塔铺。镇名的由来,是因为镇后村西坛上,竖着一座歪歪扭 扭的砖塔。开学头一天,上语文课,教室后边传来鼾声。老师循声寻入。大家发 现是坐在后边的“磨桌”伏在水泥板上睡着了。老师气冲冲走了。教室炸了窝。有 起哄的,有笑的,有埋怨“磨桌”的。这时我发现,乱哄哄的教室里,唯有一个人 没有参加捣乱,趴在水泥板上认真学习。她是个女生,正和尚入定一般看着眼前 的书凝神细声诵读课文。我不禁敬佩,满坑蛤蟆叫,就这一个是好学生。 ①河边落日将尽 水流,被晩霞染得血红,一声不响慢慢淌着。远处河 滩上,有一农家姑娘在用筢子收草。只见那收草姑娘已将一大堆干草收起。这姑 娘竟是课堂上那独自埋头背书的女同学李爱莲。我问为什么割草,她脸蛋通红, 说家中困难,爹多病,下有两弟一妹,只好割草卖钱,维持学业。我叹息一声 说不容易。她看我一眼,说:“现在好多着呢。以前家里更不容易。记得有一年 我才十玉,跟爹到焦作拉煤。那是年关,到了焦作,车胎放了炮,等找人修好车
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③,浇愁爵④有尘。 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深。 【注】①反复:作“翻复”。②萧兰:比喻坏人和好人。③糁(sǎn):煮熟的 米粒。④爵:古代的盛酒器具。 8.从情和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尾联。(5 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室缺部分。(6 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融会了五丁开山的神话, 刻画了蜀道的高危难行。 (2)苏轼的《赤壁赋》中“ ,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慨叹生命短 促、外物永恒。 (3)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 ,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塔 铺 刘震云 我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家。那是一九七八年,社会上刚兴高考的第二年,我便想 去碰碰运气。就这样,我来到镇上中学,进了复习班。 复习班,是学校专门为社会上大龄青年考大学办的。进复习班一看,许多人都认 识。于是谈各人复习的动机,王全说,他本不想来凑热闹,都有老婆的人了,还 拉扯着两孩子,上个什么学?可看到地方上凤气恁坏,贪官污吏尽吃小鸡,便想 来复习,将来一旦考中,做个州府县官啥的,也来治治这些人。“磨桌”(豫北土 话,形容极矮的人)说,他不想当官,只是不想割麦子,毒日头底下割来割去, 把人整个贼死!最后轮到我,我说,一无所有,才来复习。 这所中学的所在镇叫塔铺。镇名的由来,是因为镇后村西坛上,竖着一座歪歪扭 扭的砖塔。开学头一天,上语文课,教室后边传来鼾声。老师循声寻入。大家发 现是坐在后边的“磨桌”伏在水泥板上睡着了。老师气冲冲走了。教室炸了窝。有 起哄的,有笑的,有埋怨“磨桌”的。这时我发现,乱哄哄的教室里,唯有一个人 没有参加捣乱,趴在水泥板上认真学习。她是个女生,正和尚入定一般看着眼前 的书凝神细声诵读课文。我不禁敬佩,满坑蛤蟆叫,就这一个是好学生。 ①河边落日将尽,一小束水流,被晚霞染得血红,一声不响慢慢淌着。远处河 滩上,有一农家姑娘在用筢子收草。只见那收草姑娘已将一大堆干草收起。这姑 娘竟是课堂上那独自埋头背书的女同学李爱莲。我问为什么割草,她脸蛋通红, 说家中困难,爹多病,下有两弟一妹,只好割草卖钱,维持学业。我叹息一声, 说不容易。她看我一眼,说:“现在好多着呢。以前家里更不容易。记得有一年, 我才十玉,跟爹到焦作拉煤。那是年关,到了焦作,车胎放了炮,等找人修好车
已是半夜。我们父女在路上拉车,听到附近村里人放炮过年,心里真不是滋味 现在又来上学,总得好好用心,才对得起大人 后来我和李爱莲同桌。我给她讲当兵时在部队里如何喂猪,她给我讲小时候自己 爬榆树,一早晨爬了八棵,采榆钱回家做饭。家里妈挺善良,爹脾气不好,爱喝 酒,喝醉酒就打人, ②春天了。柳树叶米芽了。一天晚饭,我在教室吃,李爱莲悄悄推给我一个碗。 我低头一看,是几个菜团子,嫩柳叶蒸做的。我感激地看她一眼,急忙尝了尝。 竞觉山珍海味一般 这时发生了一件怪事,瘦得皮包骨头的“磨桌”,突然脸蛋红扑扑的。这秘密终于 被我发现了。我到厕所解手,发现地上有几张破纸在烧。火里爬着几个刚出壳的 幼蝉。“磨桌″盯着那火,蛮有兴味地一个个捡起往嘴里填。接着就满嘴乱嚼起来。 我眼中涌出了泪,上前拉住他,犹如拉住自己的亲兄弟:“磨桌,咱们回去吧。” 五一″了,学校要改善生活。萝卜炖肉,五毛钱一份。穷年不穷节,同学们纷纷 慷慨地各买一碗,“哧溜哧溜″放声吃。我端菜回教室,发现李爱莲独自在课桌前 埋头趴着,也不动弹。我猜想她经济又犯紧张,便将那菜吃了两口,推给了她 地抬头看看我,眼圈红了,将那菜接了过去。我既是感动,又有些难过,还无端 生出些崇高和想保护谁的念头,眼中涌泪,扭身出了教室。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 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我爹送来馍, 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 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我说:“来回要走一百八十里呢! 第二天早晨,爹从县城回来了。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泅出 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 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我惊叫。却是哭声。 高考结束了。和王全仅分别了一个月,化却大大变了样。我想起李爱莲,忙问 「李爱莲爹的病怎么样了?她说在新乡考学,考得怎么样?” 王全叹了一口气:“她根本没参加考试,她出嫁啦!她爹这次病得不一般,要死 要活的,一到新乡就大吐血。没五百块钱人家不让住院,不开刀就活不了命。 家人急得什么似的。钱哪里借得来?这时王庄的暴发户吕奇说,只要李爱莲嫁给 他,他就出医疗费。你想,人命关天的事,又不能等,于是就 后来,我进了我国北方的一所最高学府。玉阶飞檐,湖畔桃李,莘莘学子。但我 的眼前始终浮动着、闪现着塔铺的一切,一切。我不敢忘记,我是从那里来的 个农家子弟。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由一些小故事连缀而成,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将那一段生活、那 群人物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B.王全年龄较大,因对地方官的不满而决定参加高考,以求将来做官可以整治 这些让他痛恨的地方官,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 C.小说以顺叙的手法记述了“我”参加高考的过程,虽然叙事平淡,但真实而 感人,写出了那一代人的辛酸经历
已是半夜。我们父女在路上拉车,听到附近村里人放炮过年,心里真不是滋味。 现在又来上学,总得好好用心,才对得起大人……” 后来我和李爱莲同桌。我给她讲当兵时在部队里如何喂猪,她给我讲小时候自己 爬榆树,一早晨爬了八棵,采榆钱回家做饭。家里妈挺善良,爹脾气不好,爱喝 酒,喝醉酒就打人。 ②春天了。柳树吐米芽了。一天晚饭,我在教室吃,李爱莲悄悄推给我一个碗。 我低头一看,是几个菜团子,嫩柳叶蒸做的。我感激地看她一眼,急忙尝了尝。 竞觉山珍海味一般。 这时发生了一件怪事,瘦得皮包骨头的“磨桌”,突然脸蛋红扑扑的。这秘密终于 被我发现了。我到厕所解手,发现地上有几张破纸在烧。火里爬着几个刚出壳的 幼蝉。“磨桌”盯着那火,蛮有兴味地一个个捡起往嘴里填。接着就满嘴乱嚼起来。 我眼中涌出了泪,上前拉住他,犹如拉住自己的亲兄弟:“磨桌,咱们回去吧。” “五一”了,学校要改善生活。萝卜炖肉,五毛钱一份。穷年不穷节,同学们纷纷 慷慨地各买一碗,“哧溜哧溜”放声吃。我端菜回教室,发现李爱莲独自在课桌前 埋头趴着,也不动弹。我猜想她经济又犯紧张,便将那菜吃了两口,推给了她。 地抬头看看我,眼圈红了,将那菜接了过去。我既是感动,又有些难过,还无端 生出些崇高和想保护谁的念头,眼中涌泪,扭身出了教室。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 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我爹送来馍, 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 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我说:“来回要走一百八十里呢!” 第二天早晨,爹从县城回来了。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泅出 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 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我惊叫。却是哭声。 高考结束了。和王全仅分别了一个月,化却大大变了样。我想起李爱莲,忙问: “李爱莲爹的病怎么样了?她说在新乡考学,考得怎么样?” 王全叹了一口气:“她根本没参加考试,她出嫁啦!她爹这次病得不一般,要死 要活的,一到新乡就大吐血。没五百块钱人家不让住院,不开刀就活不了命。一 家人急得什么似的。钱哪里借得来?这时王庄的暴发户吕奇说,只要李爱莲嫁给 他,他就出医疗费。你想,人命关天的事,又不能等,于是就……” 后来,我进了我国北方的一所最高学府。玉阶飞檐,湖畔桃李,莘莘学子。但我 的眼前始终浮动着、闪现着塔铺的一切,一切。我不敢忘记,我是从那里来的一 个农家子弟。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由一些小故事连缀而成,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将那一段生活、那 一群人物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B.王全年龄较大,因对地方官的不满而决定参加高考,以求将来做官可以整治 这些让他痛恨的地方官,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 C.小说以顺叙的手法记述了“我”参加高考的过程,虽然叙事平淡,但真实而 感人,写出了那一代人的辛酸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