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7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说“孝 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 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 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 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 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 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 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 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 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 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一一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 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 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 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 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 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 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 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 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 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 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 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 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 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 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一一父母开始,从 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 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 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 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 “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 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 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
江西省 2017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 (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说“孝” 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 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 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 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 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 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 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 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 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 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 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 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 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 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 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 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 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 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 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 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 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 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 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 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 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 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 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 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 “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 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 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
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 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 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自《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 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 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 C.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一一父母,这样看来 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 D.“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 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生不能无群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 他动物以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 获得发展。 B.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但仅有“恻 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C.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 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D.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 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 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他们关于孝的内涵的 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 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 D.“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 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任文公,巴郡阆中人也。父文孙,明晓天官风角秘要。文公少修父术,州 辟从事。哀帝 时,有言越寯(xi)太守欲反,刺史大惧,遣文公等五从事检行郡界,潜伺虚实。 共止传舍,时暴风卒至,文公遽趣白诸从事促去,当有逆变来害人者,因起驾速 驱。诸从事未能自发,郡果使兵杀之,文公独得免。 后为治中从事。时,天大旱,白刺史日:“五月一日,当有大水。其变已 至,不可防救
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 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 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自《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 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 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 C.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 “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 D.“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 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 他动物以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 获得发展。 B.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但仅有“恻 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C.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 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D.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 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 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他们关于孝的内涵的 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 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 D.“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 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任文公,巴郡阆中人也。父文孙,明晓天官风角秘要。文公少修父术,州 辟从事。哀帝 时,有言越巂(xi)太守欲反,刺史大惧,遣文公等五从事检行郡界,潜伺虚实。 共止传舍,时暴风卒至,文公遽趣白诸从事促去,当有逆变来害人者,因起驾速 驱。诸从事未能自发,郡果使兵杀之,文公独得免。 后为治中从事。时,天大旱,白刺史日:“五月一日,当有大水。其变已 至,不可防救
宜令吏人豫为其备。”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 公急命促载 使白刺史刺史笑之。日将中,天北云起,须臾大雨,至晡时,湔水涌起十余丈, 突坏庐舍 所害数千人。文公遂以占术驰名。辟司空掾。平帝即位,称疾归家 王莽篡后,文公推数,知当大乱,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 时人莫知其 故。后兵寇并起,其逃亡者少能自脱,惟文公大小负粮捷步,悉得完免。遂奔子 公山,十余 年不被兵革。 公孙述时,蜀武担石折。文公曰:“噫!西州智士死,我乃当之。”自是 常会聚子孙,设酒食。后三月果卒。故益部为之语日:“任文公,智无双。” (节选 自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 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B.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 /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C.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 /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D.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 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官风角,是古代占卜之法。天官是以人出生的年、月、曰、时确定十二宫 的位置来预测吉凶;风角是用观察风向来判断吉凶 B.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后文 中的“治中从事”是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 C.晡时,即申时,就是夜半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中国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时 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D.武担,山名,在今成都北。周朝时期,古蜀国君王因为思念己故的爱妃,派 五名大力士去爱妃故乡武都担土至成都,为其营建坟茔,后世把这座坟冢称作 “武担山”。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文公的父亲精通天官风角,任文公也自幼学习天文,能测风雨水患。这个 才华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B.任文公担任治中从事的时候,预测到五月一日会有大水灾。可惜的是,没有 任何人相信他,导致水灾发生后,毁坏了大量的屋舍,几千人被淹死。 C.王莽篡位,任文公料到天下不再太平。让家人负重进行锻炼,后来,就因为 靠这“体能训练”,家人在战乱逃难中存活下来。 D.公孙述时,任文公从“武担山石折”的异象里揣测到自己大限已到。三月之 后,他果然去世。益州人认为他的智慧天下无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共止传舍,时暴风卒至,文公遽趣白诸从事促去。(5分)
宜令吏人豫为其备。”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 公急命促载 使白刺史刺史笑之。日将中,天北云起,须臾大雨,至晡时,湔水涌起十余丈, 突坏庐舍, 所害数千人。文公遂以占术驰名。辟司空掾。平帝即位,称疾归家。 王莽篡后,文公推数,知当大乱,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 时人莫知其 故。后兵寇并起,其逃亡者少能自脱,惟文公大小负粮捷步,悉得完免。遂奔子 公山,十余 年不被兵革。 公孙述时,蜀武担石折。文公曰:“噫!西州智士死,我乃当之。”自是 常会聚子孙,设酒食。后三月果卒。故益部为之语日:“任文公,智无双。” (节选 自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 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B.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 /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C.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 /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D. 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 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官风角,是古代占卜之法。天官是以人出生的年、月、曰、时确定十二宫 的位置来预测吉凶;风角是用观察风向来判断吉凶。 B.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后文 中的“治中从事”是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 C.晡时,即申时,就是夜半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中国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时 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D.武担,山名,在今成都北。周朝时期,古蜀国君王因为思念己故的爱妃,派 五名大力士去爱妃故乡武都担土至成都,为其营建坟茔,后世把这座坟冢称作 “武担山”。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任文公的父亲精通天官风角,任文公也自幼学习天文,能测风雨水患。这个 才华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B.任文公担任治中从事的时候,预测到五月一日会有大水灾。可惜的是,没有 任何人相信他,导致水灾发生后,毁坏了大量的屋舍,几千人被淹死。 C.王莽篡位,任文公料到天下不再太平。让家人负重进行锻炼,后来,就因为 靠这“体能训练”,家人在战乱逃难中存活下来。 D.公孙述时,任文公从“武担山石折”的异象里揣测到自己大限已到。三月之 后,他果然去世。益州人认为他的智慧天下无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共止传舍,时暴风卒至,文公遽趣白诸从事促去。(5 分)
(2)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时人莫知其故。(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 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自己因为深得读书之乐,而不考虑吃穿 比不上别人的两句是“ (2)秋景萧瑟,故古人常以秋景写哀情,例如杜甫《登高》里一句诗句 ”就通过描写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秋景,表达出了 作者的悲情。 (3)李白的《蜀道难》中 ”一句通过描摹登山 人 的神情动作突出表现蜀道的高而险峻。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杂剧之父关汉卿
(2)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时人莫知其故。(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 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自己因为深得读书之乐,而不考虑吃穿 比不上别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秋景萧瑟,故古人常以秋景写哀情,例如杜甫《登高》里一句诗句 “ , ”就通过描写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秋景,表达出了 作者的悲情。 (3)李白的《蜀道难》中 “ , ”一句通过描摹登山 人 的神情动作突出表现蜀道的高而险峻。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 分) 杂剧之父关汉卿
曹金洪 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 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髙明, 他曾做过太医院尹这样的高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抱负,不久,便辞职离官 但关汉卿生性洒脱,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在著名的散 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套数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 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 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 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 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 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信、自负、自嘲、自乐 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 篇 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在他的剧作中常把《周易》《尚 书》等典籍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 元代,科举废止、世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 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较能调 试自己的心态。他放下仕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 到了生生不息、杂然相见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 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作品中那些弱小人物 的悲欢离合,也在在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关汉卿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语言幽默,形象动人 经常粉墨登场,成为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 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常常义愤填膺,于是, 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演出,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 现状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就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在人们叫天天不 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关汉卿写下了自己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代表作《窦 娥冤》,剧中描写了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药 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 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 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关汉卿的剧作里,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势之类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 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 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 争。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了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 为突出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他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他们的悲惨遭 遇,刻画他们的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他们强烈的反抗 意志,歌颂了他们敢于向黑暗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历史 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
曹金洪 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 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 他曾做过太医院尹这样的高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抱负,不久,便辞职离官。 但关汉卿生性洒脱,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在著名的散 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套数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 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 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 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 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 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信、自负、自嘲、自乐 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 篇。 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在他的剧作中常把《周易》《尚 书》等典籍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 元代,科举废止、世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 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较能调 试自己的心态。他放下仕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 到了生生不息、杂然相见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 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作品中那些弱小人物 的悲欢离合,也在在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关汉卿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语言幽默,形象动人, 经常粉墨登场,成为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 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常常义愤填膺,于是, 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演出,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 现状。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就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在人们叫天天不 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关汉卿写下了自己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代表作《窦 娥冤》,剧中描写了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药 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 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 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关汉卿的剧作里,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势之类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 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 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 争。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了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 为突出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他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他们的悲惨遭 遇,刻画他们的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他们强烈的反抗 意志,歌颂了他们敢于向黑暗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历史 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