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7届高三全真模拟 语文试卷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 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 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境界。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 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 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 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中国文人画 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诗人和音乐家一样 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 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 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 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另 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如明代画家徐渭 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 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 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 “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 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 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 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 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的“斜风细雨 不须归”的超然境界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的学养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中国文 人画,那种集诗、书、画于一体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 人画不但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世界绘画史皇冠上的明 珠。这些传世优秀的文人画作品,足以与晋唐的书法及唐诗宋词,共同构成中国 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江西省 2017 届高三全真模拟 语文试卷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 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 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境界。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 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 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 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中国文人画 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诗人和音乐家一样, 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 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 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 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另 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如明代画家徐渭 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 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 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 “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 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 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 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 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的“斜风细雨 不须归”的超然境界。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的学养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中国文 人画,那种集诗、书、画于一体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 人画不但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世界绘画史皇冠上的明 珠。这些传世优秀的文人画作品,足以与晋唐的书法及唐诗宋词,共同构成中国 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摘编自了庐《文 人画是用诗人的思考方式去绘画,源于“迁想妙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维作品中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是北宋以后参与绘画 创作的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所崇尚和追求的。 B.中国的文人画家以诗人的思考方式,通过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所 创作的很多作品被后人惯称为“文人画”。 C.诗人的思考方式,是指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一些绘画理论, 将表现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D.中国画家的创作相较于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 象,感情色彩更浓厚,更纯洁、透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布袋和尚图》《泼墨仙人图》两幅画作以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 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 B.中国文人画在具体画面处理中比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是因为 后者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而前者还追求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C.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自己的画作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缘于大文化学养背景 铸就了他们“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 D.集诗、书、画于一体的中国文人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地位,足以使 其与晋唐书法、唐诗宋词比肩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以后,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程度,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 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B.中国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一方面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艺术理念为要 求,一方面又以拟人化手段将表现对象人格化,以追求作品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C.中国文人画家在处理具体画面虚实关系基础上,提出“计白当黑”的画论, 将表现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 界。 D.宋代米友仁、元代吴镇等中国文人画家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思考 方式,是他们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学养上往往都有高造诣的体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 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 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 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 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 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 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
(摘编自了庐《文 人画是用诗人的思考方式去绘画,源于“迁想妙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维作品中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是北宋以后参与绘画 创作的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所崇尚和追求的。 B.中国的文人画家以诗人的思考方式,通过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所 创作的很多作品被后人惯称为“文人画”。 C.诗人的思考方式,是指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一些绘画理论, 将表现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D.中国画家的创作相较于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 象,感情色彩更浓厚,更纯洁、透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布袋和尚图》《泼墨仙人图》两幅画作以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 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 B.中国文人画在具体画面处理中比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是因为 后者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而前者还追求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C.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自己的画作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缘于大文化学养背景 铸就了他们“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 D.集诗、书、画于一体的中国文人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地位,足以使 其与晋唐书法、唐诗宋词比肩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北宋以后,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程度,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 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B.中国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一方面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艺术理念为要 求,一方面又以拟人化手段将表现对象人格化,以追求作品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C.中国文人画家在处理具体画面虚实关系基础上,提出“计白当黑”的画论, 将表现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 界。 D.宋代米友仁、元代吴镇等中国文人画家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思考 方式,是他们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学养上往往都有高造诣的体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一 6 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 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 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 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 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 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 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
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 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裏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 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 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 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 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 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 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 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 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 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 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 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 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 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 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 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 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 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一一它是 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 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 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 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 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 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 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 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 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 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 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 年5月21)有删改
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 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 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 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 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 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 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 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 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 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 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 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 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 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 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 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 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 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 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 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 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 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 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 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 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 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 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 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 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 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 年 5 月 21)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 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 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 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 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陈吉龙 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后 来在父亲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 点读了编年体通史《通鉴辑览》,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与此同时 他还跟母亲学习了《说文解字》。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先生十一岁,已开始读报,关心时事。1898年戊戌变 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他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 文章、著作,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或抄录或点读,极其认真,且阅读速度惊人,能日读十 四卷,每读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十六七岁间,其父按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 书的常用方法,要他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读一遍,以便在做学问之初,可 知整个学问的概况及分类,知道天下学问有哪几种,每种源流派别如何,对学术 史作一鸟瞰。他读得很认真,花了两年多时间,将经、史、子三部全部读完,只 是集部读了一半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又阅读了《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等书,着重学习怎样阅 读史书及写作札记的方法。后来在经学名家丁桂征先生的指引下,他又花了三四 年功夫,将有关小学的书及《十三经注疏》精读一遍,使经学、文字学成为治史 的得力工具。1904年,他在邑人创设的“读书阅报社”听了元史专家屠寄先生 的一次讲座,深受影响,开始研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的研究。那年他 十三岁,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 先生每读书必用朱笔圈识,或眉批,或将材料抄录,加题识或按语,分类保存, 在此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待有心得,意见成熟,即写成札记、论文或专著。如 此五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先生扎实的治学功力及精切严谨的学风和文风。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上海圣约翰大学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工人举行罢 课,并在校内下半旗志哀,以示对帝国主义的抗议。美籍校长卜芳济竟蛮横地将 当时的国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全校师生愤而离校,并谋创光华大学。张寿镛 先生任校长,知名学者如钱基博、胡适等激于爱国热忱,纷纷执教光华。当时已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 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 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 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 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 分) 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7~9 题。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陈吉龙 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后 来在父亲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 点读了编年体通史《通鉴辑览》,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与此同时, 他还跟母亲学习了《说文解字》。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先生十一岁,已开始读报,关心时事。1898 年戊戌变 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他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 文章、著作,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或抄录或点读,极其认真,且阅读速度惊人,能日读十 四卷,每读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十六七岁间,其父按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 书的常用方法,要他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读一遍,以便在做学问之初,可 知整个学问的概况及分类,知道天下学问有哪几种,每种源流派别如何,对学术 史作一鸟瞰。他读得很认真,花了两年多时间,将经、史、子三部全部读完,只 是集部读了一半。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又阅读了《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等书,着重学习怎样阅 读史书及写作札记的方法。后来在经学名家丁桂征先生的指引下,他又花了三四 年功夫,将有关小学的书及《十三经注疏》精读一遍,使经学、文字学成为治史 的得力工具。1904 年,他在邑人创设的“读书阅报社”听了元史专家屠寄先生 的一次讲座,深受影响,开始研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的研究。那年他 二十三岁,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 先生每读书必用朱笔圈识,或眉批,或将材料抄录,加题识或按语,分类保存, 在此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待有心得,意见成熟,即写成札记、论文或专著。如 此五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先生扎实的治学功力及精切严谨的学风和文风。 1925 年“五卅”惨案之后,上海圣约翰大学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工人举行罢 课,并在校内下半旗志哀,以示对帝国主义的抗议。美籍校长卜芳济竟蛮横地将 当时的国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全校师生愤而离校,并谋创光华大学。张寿镛 先生任校长,知名学者如钱基博、胡适等激于爱国热忱,纷纷执教光华。当时已
应沪江大学之聘的先生,看到光华初创,便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己办的 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生相伴。 他进光华后,每周上课十多节,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 门课程。他常穿深色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 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他的课极富魅力,很多受业学生认为听他讲 课是一种享受。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以刚劲挺拔的书法板书一二段提纲, 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词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先生虽 自称是个专门读书的人,但他历来反对死读书。他认为读书不能脱离实际,学问 在空间,不在纸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当时他对女儿说: “我已年过半百,决不向日本人低头!”他虽然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节 凛然。那时候常州,城门口有日本兵的岗哨,行人经过时要脱帽,他“遂不帽, 誓言吾必光复乃戴帽”。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光华大学复校,翌年他特 地在上海买了一顶六合帽戴上,扬眉吐气,昂然归故 乡 摘 编自陈吉龙《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传》) 相关链接 (1)吕思勉(184-1957),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并称为近代史学四大家。他学识 渊博,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同时又极富获取新知的热情。治学领域广泛,在中 国通史与多项专史的研究上都有建树,并撰写了大量教学用书和通俗读物,同时 关注国事,心系民生。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 半期的新史学》 (2)先生不喜走访知名人士,自述见名人辄自远,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没有学 历学位,无党无派,遵从父训,一生唯好教书授业,小学、中学、大专、大学都 教过。1926年进入光华大学,不久即受聘为史学系系主任,遂自托为终身归宿, 前后凡30余年。 王 家范《吕思勉与“新史学”》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吕思勉父亲依照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指导吕思勉通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便他在做学问之初对整个学问概况及分类有了解。 B.吕思勉六岁开始读经书,八岁接触史学,十一岁开始读报,十五岁开始阅读 正史,二十岁开始研读辽金元史,这些都是在父母的启蒙和指导下进行的 C.吕思勉治学领域广泛,对中国通史和多项专史以及文字学都颇有研究,他在 光华大学曾开通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 D.吕思勉关注国事,爱国忧民,光华大学初创之际,已应沪江大学之聘的他毅 然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吕思勉十几岁时就结识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阅读他们的文章 著作,受他们的思想影响,把他们奉为心目中的楷模。 B.吕思勉读书认真且速度惊人,每读一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到二十三岁时已 将“二十四史”读了几遍,奠定了他成为史学家的坚实基础
应沪江大学之聘的先生,看到光华初创,便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己办的 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生相伴。 他进光华后,每周上课十多节,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 门课程。他常穿深色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 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他的课极富魅力,很多受业学生认为听他讲 课是一种享受。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以刚劲挺拔的书法板书一二段提纲, 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词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先生虽 自称是个专门读书的人,但他历来反对死读书。他认为读书不能脱离实际,学问 在空间,不在纸上。 1937 年 7 月 7 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 11 月 29 日常州沦陷。当时他对女儿说: “我已年过半百,决不向日本人低头!”他虽然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节 凛然。那时候常州,城门口有日本兵的岗哨,行人经过时要脱帽,他“遂不帽, 誓言吾必光复乃戴帽”。1945 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光华大学复校,翌年他特 地在上海买了一顶六合帽戴上,扬眉吐气,昂然归故 乡。 (摘 编自陈吉龙《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传》) 相关链接: (1)吕思勉(1884-1957),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并称为近代史学四大家。他学识 渊博,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同时又极富获取新知的热情。治学领域广泛,在中 国通史与多项专史的研究上都有建树,并撰写了大量教学用书和通俗读物,同时 关注国事,心系民生。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 半期的新史学》 (2)先生不喜走访知名人士,自述见名人辄自远,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没有学 历学位,无党无派,遵从父训,一生唯好教书授业,小学、中学、大专、大学都 教过。1926 年进入光华大学,不久即受聘为史学系系主任,遂自托为终身归宿, 前后凡 30 余年。 ——王 家范《吕思勉与“新史学”》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吕思勉父亲依照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指导吕思勉通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便他在做学问之初对整个学问概况及分类有了解。 B.吕思勉六岁开始读经书,八岁接触史学,十一岁开始读报,十五岁开始阅读 正史,二十岁开始研读辽金元史,这些都是在父母的启蒙和指导下进行的。 C.吕思勉治学领域广泛,对中国通史和多项专史以及文字学都颇有研究,他在 光华大学曾开通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 D.吕思勉关注国事,爱国忧民,光华大学初创之际,已应沪江大学之聘的他毅 然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 A.吕思勉十几岁时就结识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阅读他们的文章、 著作, 受他们的思想影响,把他们奉为心目中的楷模。 B.吕思勉读书认真且速度惊人,每读一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到二十三岁时已 将“二十四史”读了几遍,奠定了他成为史学家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