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托物言志的咏物传统下,物与特定情感或人格象征逐渐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结 合。竹经霜不败、枝叶峭劲的自然属性,常被用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的人 格精神,竹也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形成了“君子”形象,获得经典化了的象征意义。 宋代诗人的咏竹之作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这一传统。然而,苏轼一些诗歌对竹的游 戏性观照,是诗人对竹之诗意的新探索,体现了经典意象在个人化写作中的意义 分化。 苏轼以游戏性的态度写竹时,以个人化的观照表现竹,探寻竹给人带来的幽默联 想,体现出与正面托物言志相异的写作方式,于是竹在诗中的意义有所分化。不 过,虽然苏轼对竹的观照描写有许多私人化因素,但其精神内涵的底线并未被打 破。游戏性的写作,只是从各种角度使竹的形象更为亲切、生动、丰富。 对与竹相关的私人事件进行征用或影射,构成苏轼游戏性写竹的一个角度。苏轼 常在诗中用发生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之事作为“典故”,这种“典故”可称为 “私典”。宋人作诗以好用典故著称,典故是文化背景相似的士子所共有的知识, 可根据学识领会。私典则相反。通常而言,诗人会以“自注”的形式标明来历, 交待事实之本,若非如此,旁人则难解其意。苏轼在咏竹诗中用“私典”咏竹, 并不以对竹的描写本身为目的,而更看重借物所传递的绵绵情意。不过,知名人 物的“私典”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传而被众人分享,逐渐成为共有的知识,甚 至成为后人诗中的典故,成为传承时代记忆的一种方式 苏轼游戏性写竹的另一特殊视角,则利用了从自己的一首诗中发展出的逻辑,将 “竹”和“饥”的联想勾联在一起。这首诗如下: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 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理解这首诗中苏轼对竹的议论,必须注意写作的具体场景。从逻辑上讲,“食肉” 与“赏竹”并非不可兼得,苏轼反复申述二者之间的对立,是因此诗是对“於潜 僧绿筠轩”的赋题。僧人戒肉食,因为是在僧寺的背景下咏竹,“可使食无肉 不可使居无竹”的描述才有所根据,句意也得以落实。苏轼借题发挥,将“肉 与“竹”分别对应物质与精神上的不同追求,以此象征俗与雅、痴和高的分别。 将“赏竹”与“食肉”并置,实质上弱化了对竹之“不俗”精神的正面推崇,将 “赏竹”置于一个颇具世俗趣味的语境之中—一苏轼流露于此诗中的语气是幽 默而轻松的。 苏轼另一种游戏性书写,则巧妙利用了“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在 “竹”的意象中看到它与饮食、世俗趣味的联系。当“食笋”成为“爱竹”的原 因时,对竹的欣赏就不再是纯粹精神性的追求,甚而成为与“食肉”类似的世俗 爱好。与“笋”的联系巧妙赋予了“竹”沟通“雅”“俗”之趣的可能,使 “竹”自身产生出与经典象征意味的反差,并由此构成幽默效果。“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是以道为己任的君子应有的形象,对口腹之欲的追求是与人格修养的 自我完善相对立的行为。苏轼由竹及笋的联想似乎“不甚君子”,这既是对自我 的调侃,也是对视竹为君子这一传统意义的调侃
江西省 2015 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托物言志的咏物传统下,物与特定情感或人格象征逐渐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结 合。竹经霜不败、枝叶峭劲的自然属性,常被用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的人 格精神,竹也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形成了“君子”形象,获得经典化了的象征意义。 宋代诗人的咏竹之作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这一传统。然而,苏轼一些诗歌对竹的游 戏性观照,是诗人对竹之诗意的新探索,体现了经典意象在个人化写作中的意义 分化。 苏轼以游戏性的态度写竹时,以个人化的观照表现竹,探寻竹给人带来的幽默联 想,体现出与正面托物言志相异的写作方式,于是竹在诗中的意义有所分化。不 过,虽然苏轼对竹的观照描写有许多私人化因素,但其精神内涵的底线并未被打 破。游戏性的写作,只是从各种角度使竹的形象更为亲切、生动、丰富。 对与竹相关的私人事件进行征用或影射,构成苏轼游戏性写竹的一个角度。苏轼 常在诗中用发生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之事作为“典故”,这种“典故”可称为 “私典”。宋人作诗以好用典故著称,典故是文化背景相似的士子所共有的知识, 可根据学识领会。私典则相反。通常而言,诗人会以“自注”的形式标明来历, 交待事实之本,若非如此,旁人则难解其意。苏轼在咏竹诗中用“私典”咏竹, 并不以对竹的描写本身为目的,而更看重借物所传递的绵绵情意。不过,知名人 物的“私典”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传而被众人分享,逐渐成为共有的知识,甚 至成为后人诗中的典故,成为传承时代记忆的一种方式。 苏轼游戏性写竹的另一特殊视角,则利用了从自己的一首诗中发展出的逻辑,将 “竹”和“饥”的联想勾联在一起。这首诗如下: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 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理解这首诗中苏轼对竹的议论,必须注意写作的具体场景。从逻辑上讲,“食肉” 与“赏竹”并非不可兼得,苏轼反复申述二者之间的对立,是因此诗是对“於潜 僧绿筠轩”的赋题。僧人戒肉食,因为是在僧寺的背景下咏竹,“可使食无肉, 不可使居无竹”的描述才有所根据,句意也得以落实。苏轼借题发挥,将“肉” 与“竹”分别对应物质与精神上的不同追求,以此象征俗与雅、痴和高的分别。 将“赏竹”与“食肉”并置,实质上弱化了对竹之“不俗”精神的正面推崇,将 “赏竹”置于一个颇具世俗趣味的语境之中——苏轼流露于此诗中的语气是幽 默而轻松的。 苏轼另一种游戏性书写,则巧妙利用了“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在 “竹”的意象中看到它与饮食、世俗趣味的联系。当“食笋”成为“爱竹”的原 因时,对竹的欣赏就不再是纯粹精神性的追求,甚而成为与“食肉”类似的世俗 爱好。与“笋”的联系巧妙赋予了“竹”沟通“雅”“俗”之趣的可能,使 “竹”自身产生出与经典象征意味的反差,并由此构成幽默效果。“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是以道为己任的君子应有的形象,对口腹之欲的追求是与人格修养的 自我完善相对立的行为。苏轼由竹及笋的联想似乎“不甚君子”,这既是对自我 的调侃,也是对视竹为君子这一传统意义的调侃
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诗中的“竹”呈现出了与传统相异 的形象 (摘编自《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作者姚华) 1.下列各项中,“竹”的形象不符合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的一项是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 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苏轼《初 到黄州》) B.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 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 南轩绿。(苏轼《竹》 C.昔我尝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诗老诗。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试 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苏轼《戏 用晁补之韵》) D.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 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竹笋)。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君子”的象征意义,这是因为竹具有经霜不败、枝叶 峭劲的自然属性,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的人格精神 B.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虽然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是并没有打破竹的精神 内涵的底线,反而从各种角度赋予“竹”更为亲切、生动、丰富的形象。 如果没有“於潜僧绿筠轩”这一写作的具体场景,“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 无竹”的描述就会没有根据,“食肉”与“赏竹”在诗中的对立也会令人费解。 D.苏轼通过“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挖掘出竹与饮食、世俗趣味的联 系,赋予“竹”与传统文化中相异的形象,并以此否定了以道为己任的君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很多诗人写的咏竹诗延续了“竹是君子”的传统意义,而苏轼一些对竹 游戏性观照的诗歌则探索了“竹”的新诗意,使“竹”在个人化写作中分化出新 意义。 B.私典指用在诗中的发生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之事,它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 传而被众人分享,逐渐成为共有的知识,乃至成为后人诗中的典故,进而传承时 代记忆。 C.在诗中,苏轼以“肉”对应物质上的追求,象征俗与痴;以“竹”对应精神 上的追求,象征雅和高。将“赏竹”与“食肉”并置,实质上弱化了竹的传统象 征意义。 D.不管是将“竹”和“饥”的联想勾联在一起,还是利用“竹”“笋”之间同 实异名的关系,苏轼通过不同角度对竹进行游戏性观照的诗歌都带有幽默、诙谐 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夲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 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 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
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诗中的“竹”呈现出了与传统相异 的形象。 (摘编自《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作者姚华) 1.下列各项中,“竹”的形象不符合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的一项是 A.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 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苏轼《初 到黄州》) B.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 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 南轩绿。(苏轼《竹》 C.昔我尝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诗老诗。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试 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苏轼《戏 用晁补之韵》) D.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 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竹笋)。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君子”的象征意义,这是因为竹具有经霜不败、枝叶 峭劲的自然属性,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的人格精神。 B.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虽然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是并没有打破竹的精神 内涵的底线,反而从各种角度赋予“竹”更为亲切、生动、丰富的形象。 C.如果没有“於潜僧绿筠轩”这一写作的具体场景,“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 无竹”的描述就会没有根据,“食肉”与“赏竹”在诗中的对立也会令人费解。 D.苏轼通过“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挖掘出竹与饮食、世俗趣味的联 系,赋予“竹”与传统文化中相异的形象,并以此否定了以道为己任的君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很多诗人写的咏竹诗延续了“竹是君子”的传统意义,而苏轼一些对竹 游戏性观照的诗歌则探索了“竹”的新诗意,使“竹”在个人化写作中分化出新 意义。 B.私典指用在诗中的发生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之事,它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 传而被众人分享,逐渐成为共有的知识,乃至成为后人诗中的典故,进而传承时 代记忆。 C.在诗中,苏轼以“肉”对应物质上的追求,象征俗与痴;以“竹”对应精神 上的追求,象征雅和高。将“赏竹”与“食肉”并置,实质上弱化了竹的传统象 征意义。 D.不管是将“竹”和“饥”的联想勾联在一起,还是利用“竹”“笋”之间同 实异名的关系,苏轼通过不同角度对竹进行游戏性观照的诗歌都带有幽默、诙谐 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 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 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
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 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 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 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 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 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赤乌五年, 征相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 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 九年,复征相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 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 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 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 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 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 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 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 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卒,权假然节假:借助 B.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要遮:拦截 C.归义马茂怀奸,觉诛诛:杀死 D.气候分明,内行修洁气候:气度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 “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 “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 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 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然多次征战,屡立战功。他曾平定山贼,讨伐关羽,两次征讨相中,尤其 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自己由此声名远播。 B.朱然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相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 然袭击;第二次征讨相中时,又率领军队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C.朱然面临险境,英勇无畏。江陵之战时,敌军箭如雨下,将士们都惊恐失色, 朱然却镇定自若,毫无惧意,激励士卒,并趁机攻破了敌军两个军营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 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
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 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 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 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 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 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赤乌五年, 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 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 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 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 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 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 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 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 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 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 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蒙卒,权假然节 假:借助 B.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 要遮:拦截 C.归义马茂怀奸,觉诛 诛:杀死 D.气候分明,内行修洁 气候:气度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 “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 “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 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 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朱然多次征战,屡立战功。他曾平定山贼,讨伐关羽,两次征讨柤中,尤其 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自己由此声名远播。 B.朱然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 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又率领军队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C.朱然面临险境,英勇无畏。江陵之战时,敌军箭如雨下,将士们都惊恐失色, 朱然却镇定自若,毫无惧意,激励士卒,并趁机攻破了敌军两个军营。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 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
译文: (2)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11分 扬州访汪辰初 钱澄初 关桥乍泊旋相访,问遍扬州识者疏 市井草深寻巷入,江城花满闭门居 僮惊客到饶蛮语,箧付儿收只汉书 我过七旬君逾八,笑啼同是再生余 【注】①钱澄初:在明末曾从事抗清斗争,失败后归隐田园。这首诗写诗人自家 乡安徽桐城往扬州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汪辰初,此时汪辰初也过着隐居生活。 8.诗中“草”和“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诗人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请结合首联、尾联的内容 进行分析。(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体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 良风气的句子是“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名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清名 梁晓声 有段时期,子诚是我的学生,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 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 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一一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 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 村务农。每年清明前,她丈夫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 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己。“说春”,基本上是以唱 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还有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章。于是 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 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
译文: (2)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8~9 题。(11 分) 扬州访汪辰初 钱澄初① 关桥乍泊旋相访,问遍扬州识者疏。 市井草深寻巷入,江城花满闭门居。 僮惊客到饶蛮语,箧付儿收只汉书。 我过七旬君逾八,笑啼同是再生余。 【注】①钱澄初:在明末曾从事抗清斗争,失败后归隐田园。这首诗写诗人自家 乡安徽桐城往扬州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汪辰初,此时汪辰初也过着隐居生活。 8.诗中“草”和“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5 分) 答: 9.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诗人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请结合首联、尾联的内容 进行分析。(6 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韩愈在《师说》中体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 良风气的句子是“ , ”。 (2)《氓》中,写女主人公的家人不理解、讥讽女主人公的两句是“ , ”。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名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清 名 梁晓声 有段时期,子诚是我的学生,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 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 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 83 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 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 村务农。每年清明前,她丈夫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 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 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还有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章。于是, 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 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
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 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 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 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 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 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 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 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 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 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 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晩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 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 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 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 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 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 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 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 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 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 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 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 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 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5期,略有删节)
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 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 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 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 83 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 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 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 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 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 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 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 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 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 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 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 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 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 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 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 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 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 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 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 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 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 年第 5 期,略有删节)